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6)

1. 論治第八

若正氣既虛,則邪氣雖盛,亦不可攻,蓋恐邪未去而正先脫,呼吸變生,措手無及。故治虛邪者當先顧正氣,正氣存則不致於害,且補中自有攻意,蓋補陰即所以攻熱,補陽即所以攻寒,世未有正氣復而邪氣不退者,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。如必不得已,亦當酌量緩急,權宜多少,寓戰於守,斯可矣。

)至於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破積,可使潰堅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已。(熱因寒用者,如大寒內結,當治以熱,然寒甚格熱,熱不得前,則以熱藥冷服,下嗌之後,冷體既消,熱性便發,情且不違,而致大益,此「熱因寒用」之法也。

寒因熱用者,如大熱在中,以寒攻治則不入,以熱攻治則病增,乃以寒藥熱服,入腹之後,熱氣既消,寒性遂行,情且協和而病以減,此「寒因熱用」之法也。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,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,亦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之義。

塞因塞用者,如下氣虛乏,中焦氣壅,欲散滿則更虛其下,欲補下則滿甚於中,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,藥入或減,藥過依然,氣必更虛,病必漸甚,乃不知少服則資壅,多服則宣通,峻補其下,以疏啟其中,則下虛自實,中滿自除,此「塞因塞用」之法也。通因通用者,如大熱內蓄,或大寒內凝,積聚留滯,瀉利不止,寒滯者以熱下之,熱滯者以寒下之,此「通因通用」之法也。以上四治,必伏其所主者,制病之本也;先其所因者,求病之由也。

既得其本,而以真治真,以假治假,其始也類治似同,其終也病變則異矣。是為反治之法。故可使破積、潰堅、氣和而病必已也。)逆之從之,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,疏氣令調,則其道也。(氣調而得者。言氣本調和而偶感於病,則或因天時,或因意料之外者也。其治法亦無過逆從而已,或可逆者,或可從者,或先逆而後從者,或先從而後逆者,但疏其邪氣而使之調和,則治道盡矣。

)方制有君臣,主病之謂君,佐君之謂臣,應臣之謂使,非上下三品之謂,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。(主病者,對證之要藥也,故謂之君。君者,味數少而分兩重,賴之以為主也。佐君者謂之臣,味數稍多而分兩稍輕,所以匡君之不逮也。應臣者謂之使,數可出入而分兩更輕,所以備通行嚮導之使也。

此則君臣佐使之義,非上下三品如善惡殊貫之謂也。處方之制,有君臣佐使。三品,言藥性善惡,故有上、中、下之殊。上藥為君,主養命以應天;中藥為臣,主養性以應人;下藥為佐使,主治病以應地。所謂「善惡之殊貫」也。)病有中外,從內之外者,調其內,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。

白話文:

論治第八

如果正氣已經虛弱,那麼即使邪氣很盛,也不能直接攻伐,因為擔心邪氣還沒去除,正氣卻先衰竭,導致呼吸紊亂,那就無法挽救了。所以治療虛邪,應該先考慮扶持正氣,正氣充足,就不會危及生命,而且補益臟腑本身就具有攻邪的作用,因為補益陰氣就能夠攻克熱邪,補益陽氣就能夠攻克寒邪。從來沒有正氣恢復而邪氣不退的例子,也沒有正氣耗竭而性命不危的例子。如果確實不得已,也應該根據病情輕重緩急,權衡用藥多少,採取守勢中的攻伐策略,這樣就可以了。

至於熱證用寒藥治療,寒證用熱藥治療,壅塞的病證用塞的方法治療,通泄的病證用通的方法治療,都必須先弄清楚疾病的本質,然後再針對致病的原因治療。治療的開始看似相同,但最終的結果卻不同,可以達到消散積聚,軟化堅硬,調和氣血,最終痊癒的目的。(熱證用寒藥治療,例如大寒內結,應該用熱藥治療,但是寒邪太盛,熱藥無法奏效,那就用熱藥冷服,藥物下咽後,寒邪的阻礙消除,熱藥的療效就能發揮出來,這樣既符合病情,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,這就是「熱證用寒藥治療」的方法。

寒證用熱藥治療,例如體內有大量的熱邪,用寒藥治療則效果不佳,用熱藥治療則會加重病情,那就用寒藥熱服,藥物入腹後,熱邪消除,寒藥的療效就能發揮出來,這樣既符合病情,又能減輕病情,這就是「寒證用熱藥治療」的方法。用寒藥治療熱證,應該溫服;用熱藥治療寒證,應該涼服,這也是「寒證用熱藥治療」和「熱證用寒藥治療」的道理。

塞因塞用,例如下焦氣虛乏,中焦氣機壅滯,想要瀉下以通利,反而會更虛弱;想要補益下焦,反而會使中焦更加壅滯。治療如果不明確病因,先攻治其壅滯,藥物服用不足則效果不佳,藥物服用過量則病情依然,氣機必然更加虛弱,病情必然更加嚴重,卻不知道少服則能滋養壅滯之氣,多服則能宣通氣機,應該峻補下焦,以疏通中焦,這樣下焦虛弱就能自行恢復,中焦壅滯就能自行消除,這就是「塞因塞用」的方法。通因通用,例如體內積聚大量的熱邪或寒邪,導致瀉痢不止,寒邪引起的瀉痢,用熱藥治療;熱邪引起的瀉痢,用寒藥治療,這就是「通因通用」的方法。以上四種治療方法,都必須先弄清楚疾病的本質(伏其所主),這是治療疾病的根本;然後再針對致病的原因(先其所因),這是探求疾病的原因。

找到了疾病的根本原因,然後用真實的藥物治療真實的疾病,用虛假的藥物治療虛假的疾病,治療開始看似相同,但治療的結果卻因為病情變化而有所不同。這就是反治法。所以可以達到消散積聚,軟化堅硬,調和氣血,最終痊癒的目的。順應病情或逆轉病情,順應病情後再逆轉病情,或先逆轉病情後再順應病情,疏通氣機使之調和,這就是治療的道理。(氣機調和後才能痊癒。意思是氣機本來是調和的,偶然感受了疾病,可能是因為季節變化,也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原因。治療方法也不過是順應或逆轉而已,有的可以逆轉,有的可以順應,有的先逆轉後順應,有的先順應後逆轉,只要疏通邪氣使之調和,治療的道理就已經盡了。

方劑的組成有君、臣、佐、使,主治疾病的藥物叫做君藥,輔佐君藥的藥物叫做臣藥,配合臣藥的藥物叫做佐使藥,這不是指藥物的等級高低,而是指藥物效用的不同。(主治疾病的藥物,是對症的要藥,所以叫做君藥。君藥的藥味少,劑量大,主要依靠它來治療疾病。輔佐君藥的藥物叫做臣藥,藥味稍多,劑量稍輕,用來彌補君藥的不足。配合臣藥的藥物叫做佐使藥,藥味可以增減,劑量更輕,用來輔助君藥,引導藥力通行。

這就是君、臣、佐、使的含義,並不是指藥物等級高低,而是指藥物效用的不同。處方組成有君、臣、佐、使。三品是指藥物的藥性,所以有上、中、下之分。上藥為君,主要用來養命,順應天;中藥為臣,主要用來養性,順應人;下藥為佐使,主要用來治病,順應地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藥物效用的不同」。)疾病有內外之分,從內及外的疾病,要調整內臟;從外及內的疾病,要治療其外在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