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5)

1. 論治第八

凡此四類,有獨治內而愈者,有兼治內而愈者,有獨治外而愈者,有兼治外而愈者,有先治內後治外而愈者,有先治外後治內而愈者,有須齊毒而攻擊者,有須無毒而調引者,其於或重或輕,或緩或急,或收或散,或潤或燥,或耎或堅,用各有所宜也。或有宜毒者,有不宜毒者,但以所治為主,求當於病而已。

故其方之大小輕重,皆宜因病而為之制也。)制之道,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。(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此正治法也。)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(病之微者,如陽病則熱,陰病則寒,真形易見,其病則微,故可逆之,逆即正治也。病之甚者,如熱極反寒,寒極反熱,假證難辨,其病則甚,故當從之,從即反治也。

)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,驚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(溫之,溫養之也。逸者,奔逸潰亂也。行之,行其逆滯也。

平之,安之也。上之,吐之也。摩之,按摩之也。薄之,追其隱藏也。劫之,奪其強盛也。適事為故,適當其所事之故也。正治,反治、注見上文。從少,謂一同而二異;從多,謂二同而一異,必觀其事之輕重而為之增損。然則宜於全反者,自當盡同無疑矣。治有逆從者,以病有微甚;病有微甚者,以證有真假也。

寒熱有真假,虛實亦有真假。真者正治,假者反治。如寒熱之真假者,真寒則脈沉而細,或弱而遲,為厥逆,為嘔吐,為腹痛,為飧泄下利,為小便清頻,即有發熱,必欲得衣,此浮熱在外,而沉寒在內也;真熱則脈數有力,滑大而實,為煩躁喘滿,為聲音壯厲,或大便秘結,或小水赤澀,或發熱掀衣,或脹疼熱渴。此皆真病。

真寒者宜溫其寒,真熱者宜解其熱,是當正治者也。至若假寒者,陽證似陰,火極似水也,外雖寒而內則熱,脈數而有力,或沉而鼓擊,或身寒惡衣,或便熱秘結,或煩渴引飲,或腸垢臭穢,此則惡寒非寒,明是熱證,所謂「熱極反兼寒化」,亦曰「陽盛隔陰」也;假熱者,陰證似陽,水極似火也,外雖熱而內則寒,脈微而弱,或數而虛,或浮大無根,或弦芤斷續,身雖熾熱而神則靜,語雖譫妄而聲則微,或虛狂起倒,而禁之即止,或蚊跡假斑,而淺紅細碎,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,或舌苔面赤而衣被不撤,或小水多利,或大便不結,此則惡熱非熱,明是寒證,所謂「寒極反兼熱化」,亦曰「陰盛隔陽」也。此皆假病。

假寒者清其內熱,內清則浮陰退舍矣;假熱者溫其真陽,中溫則虛火歸原矣。是當從治者也。又如虛實之治,至虛有盛候,則有假實矣;大實有羸狀,則有假虛矣。總之,虛者正氣虛也,為色慘形疲,為神衰氣怯,或自汗不收,或二便失禁,或夢遺精滑,或嘔吐隔塞,或病久攻多,或氣短似喘,或勞傷過度,或暴困失志,雖外證似實而脈弱無神者,皆虛證之當補也;實者邪氣實也,或外閉於經絡,或內結於臟腑,或氣壅而不行,或血留而凝滯,必脈病俱盛者,乃實證之當攻也。然則虛實之間,最多疑似,有不可不辨其真耳。

白話文:

論治第八

總之,這四種類型的病症,有的單獨治療內在就能痊癒,有的需要同時治療內外才能痊癒;有的單獨治療外在就能痊癒,有的需要同時治療內外才能痊癒;有的需要先治內再治外才能痊癒,有的需要先治外再治內才能痊癒;有的需要使用含有毒性的藥物才能攻克病邪,有的則需要使用無毒的藥物調和引導。治療的輕重緩急、收斂散佈、滋潤乾燥、軟硬堅實等,都各有其適宜的方法。有的病症適合用毒藥,有的則不適合,但治療方法都應以所治疾病為主,力求符合病情即可。

因此,處方的大小輕重,都應該根據病情而制定。處方的劑量大小,可分為小、中、大三種:小劑量為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;中劑量為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五味;大劑量為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九味。寒證用熱藥治療,熱證用寒藥治療(治寒用熱,治熱用寒,這是正治法)。病情輕微的,應採取相反的治療方法(逆治);病情嚴重的,應採取順應病情的治療方法(從治)。病情輕微者,如陽性疾病表現為熱象,陰性疾病表現為寒象,真假容易分辨,病情輕微,故可以逆治(逆治即正治)。病情嚴重者,如熱極反寒,寒極反熱,虛假症狀難以辨別,病情嚴重,故應順從病情(從治即反治)。

堅硬的病症要使其軟化,外來的病邪要清除,勞累的要溫養,阻塞的要使其疏通,滯留的要攻破,乾燥的要滋潤,急性的要緩解,散漫的要收斂,損傷的要補充,奔逸的要使其恢復正常,驚恐的要使其平靜,上升的要使其下降,按摩或沐浴,追蹤其隱藏的病邪,削弱其強盛的病邪,適當的處理病情。逆治是正治,順治是反治,順從病情時,可由少到多,或觀察病情而增減藥量(溫養、奔逸潰亂使其恢復正常、疏通逆滯、安靜、吐瀉、按摩、追蹤其隱藏的病邪、削弱其強盛的病邪,適當的處理病情;正治、反治,見上文;從少,謂一同而二異;從多,謂二同而一異,必觀其事之輕重而為之增損。然則宜於全反者,自當盡同無疑矣)。治療方法有逆治和順治之分,這是因為病情有輕重之分;病情有輕重之分,是因為證候有真假之分。

寒熱有真假,虛實也有真假。真正的寒熱、虛實要採取正治,虛假的寒熱、虛實要採取反治。例如真假寒熱:真寒,脈象沉細,或弱遲,會有厥逆、嘔吐、腹痛、泄瀉、小便清頻等症狀,即使有發熱,也會想蓋被子,這是浮熱在外,而沉寒在內;真熱,脈象數有力,滑大而實,會有煩躁喘滿,聲音洪亮,或大便秘結,或小便赤澀,或發熱掀被子,或脹痛口渴。這些都是真實的病症。真寒宜溫,真熱宜解,這是正治。至於假寒,陽證似陰,火極似水,外雖寒而內則熱,脈數而有力,或沉而有搏動感,或怕冷想加衣,或大便乾燥,或煩渴引飲,或腸垢臭穢,這是惡寒而非真正的寒,明顯是熱證,所謂「熱極反兼寒化」,也叫「陽盛隔陰」;假熱,陰證似陽,水極似火,外雖熱而內則寒,脈微弱,或數而虛,或浮大無根,或弦細斷續,雖然身體熾熱,但精神卻很萎靡,說話雖然胡言亂語,但聲音卻很微弱,或虛狂起倒,但制止後就停止了,或有像蚊子叮咬一樣的假斑點,顏色淺紅細碎,或喜歡喝冷水但喝的不多,或舌苔面赤但卻不掀被子,或小便量多,或大便不結,這是惡熱而非真正的熱,明顯是寒證,所謂「寒極反兼熱化」,也叫「陰盛隔陽」。這些都是虛假的病症。

假寒要清除其內熱,內熱清除後,浮腫的陰邪就會退去;假熱要溫煦其真陽,內部溫暖後,虛火就會歸於本位。這是順治。又如虛實的治療,極度虛弱的人可能有盛實的症狀,這就是假實;極度實證的人可能有虛弱的症狀,這就是假虛。總而言之,虛證是正氣不足,表現為面色蒼白、形體疲憊、精神萎靡、氣息虛弱,或自汗不止,或大小便失禁,或夢遺滑精,或嘔吐呃逆,或久病多治,或氣短似喘,或勞傷過度,或憂思過度,雖然外在症狀看似實證,但脈象卻弱而無神,這些都是虛證,應該補益;實證是邪氣過盛,或外邪閉阻經絡,或內邪阻塞臟腑,或氣機壅滯不通,或血瘀凝滯,脈象和病症都非常明顯,這是實證,應該攻邪。然而虛實之間,很多時候難以區分,必須仔細辨別其真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