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4)

1. 論治第八

)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(言病所有深遠,而藥必由於胃。設用之無法,則藥未及病而中道先受其氣味矣,故當以食為節,而使其遠近皆達,是「過之」也。如欲其遠者,藥在食前,則食催藥而致遠矣;欲其近者,藥在食後,則食隔藥而留止矣。

由此類推,則服食之疾徐,根梢之升降,以及湯、膏、丸、散,各有所宜,必無越其制度也。)是故平氣之道,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也;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也。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,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(平氣之道,平其不平之謂也。如在上為近,在下為遠,遠者近者,各有陰陽表裡之分,故遠方近方,亦各有奇偶相兼之法,如方奇而分兩偶,方偶而分兩奇,皆互用之妙也。

故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,小則數多而盡於九,蓋數多則分兩輕,分兩輕則性力薄而僅及近處也;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,大則數少而止於二,蓋少則分兩重,分兩重則性力專而直達深遠也,是皆奇偶兼用之法,若病近而大其制,則藥勝於病,是謂誅伐無過;病遠而小其制,則藥不及病,亦猶風馬牛不相及耳。

上言「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」,言法之常也;此言「近而奇偶」,「遠而奇偶」言用之變也。知變知常,則應變可以無方矣。)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謂重方;偶之不去,則反佐以取之,所謂寒、熱、溫、涼,反從其病也。(此示人以圓融通變也。如始也用奇,奇之而病不去,此其必有未合,乃當變而為偶,奇偶迭用,是曰「重方」,即後世所謂「複方」也。若偶之而又不去,則當求其微甚真假,而反佐以取之。

反佐者,謂藥同於病,而順其性也。如以熱治寒而寒拒熱,則反佐以寒而入之;以寒治熱而熱格寒,則反佐以熱而入之。又如寒藥熱用,借熱以行寒;熱藥寒用,借寒以行熱,是皆反佐變通之妙用,蓋欲因其勢而利導之耳。)

五味陰陽之用,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耎或堅,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,使其平也。(湧,吐也。泄,瀉也。滲泄,利小便及通竅也。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、淡六者之性,辛主散主潤,甘主緩,酸主收主急,苦主燥主堅,咸主耎,淡主滲泄。五味之用,升而輕者為陽,降而重者為陰,各因其利而行之,則氣可調而平矣。

)病有非調氣而得者,有毒無毒,所治為主,適大小為制也。(非調氣,謂病有不因於氣而得者也。病生之類有四: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,謂積聚癥瘕、瘤氣癭氣、結核癲癇之類;二者因氣動而外有所成,謂癰腫瘡瘍、疣疥疽痔、掉瘛浮腫、目赤熛疹、胕腫痛癢之類也;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,謂留飲癖食、飢飽勞損、宿食霍亂,悲恐喜怒、想慕憂結之類也;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,謂瘴氣賊魅、蟲蛇蠱毒、蜚屍鬼擊、沖薄墜墮、風寒暑濕所射、刺割捶撲之類也。

白話文:

論治第八

疾病的病灶位置深遠,藥物卻必須經過胃部才能發揮作用。如果用藥方法不當,藥物還沒到達病灶,中途就先被身體吸收了藥物的氣味,因此必須調節飲食,使藥力能夠遠近都到達病灶,這就是「過之」的意思。如果想要藥力到達遠處的病灶,就應該在飯前服藥,這樣食物就能促進藥力到達遠處;如果想要藥力作用於近處的病灶,就應該在飯後服藥,這樣食物就能阻隔藥力,使其停留在近處。

以此類推,服藥的快慢、藥力升降的部位,以及湯劑、膏劑、丸劑、散劑,各有其適用的場合,絕對不能違背其規律。所以,調和氣血的方法,對於近處的病灶,用奇數和偶數劑量,應減少服藥量;對於遠處的病灶,用奇數和偶數劑量,應增加服藥量。劑量大則服藥次數少,劑量小則服藥次數多,最多可以分九次服用,最少可以分二次服用。

調和氣血的方法,是指使不平衡的狀態恢復平衡。例如,上焦屬近,下焦屬遠,遠近各有陰陽表裡之分,所以遠處和近處的處方,也各有奇數和偶數相結合的方法,例如方劑是奇數就分為偶數次服用,方劑是偶數就分為奇數次服用,這些都是相互應用的巧妙之處。

所以,對於近處的病灶,用奇數和偶數劑量,減少服藥量,劑量小則服藥次數多,最多可以分九次服用,因為次數多則每次服藥的劑量輕,劑量輕則藥力較弱,僅能作用於近處;對於遠處的病灶,用奇數和偶數劑量,增加服藥量,劑量大則服藥次數少,最少可以分二次服用,因為次數少則每次服藥的劑量重,劑量重則藥力強勁,可以直接到達深處。這些都是奇數和偶數相結合的方法。如果近處的病灶卻用大劑量,則藥力過於強盛,會傷害到身體;如果遠處的病灶卻用小劑量,則藥力不足以到達病灶,就像風馬牛不相及一樣。

上面說「近處的病灶用奇數劑量,遠處的病灶用偶數劑量」,這是闡述用藥的一般規律;這裡說「近處的病灶用奇數和偶數劑量」、「遠處的病灶用奇數和偶數劑量」,這是闡述用藥的變化。了解變化和常規,就能夠靈活應變,無所不適應。

如果單用奇數劑量無效,就改用偶數劑量,這叫做重方;如果單用偶數劑量無效,就用相反的藥物來輔助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寒、熱、溫、涼,根據病情反其道而行之。

這是在教導人們要靈活變通。例如,一開始用奇數劑量,如果奇數劑量無效,說明一定有不符合的地方,就應該改變用藥方法,改用偶數劑量,奇數偶數劑量交替使用,這就叫做「重方」,也就是後世所說的「複方」。如果用偶數劑量還是無效,就應該仔細分析病情,找出其病理的微小之處,真假之分,然後用相反的藥物來輔助治療。

相反的藥物,是指藥物的性質與病邪的性質相同,順著其性質來治療。例如,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寒症,但是寒症卻抵抗溫熱,就用寒涼的藥物來輔助治療;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症,但是熱症卻抵抗寒涼,就用溫熱的藥物來輔助治療。又例如,寒涼藥物用溫熱的方法服用,利用溫熱來促進寒涼藥物的藥效;溫熱藥物用寒涼的方法服用,利用寒涼來促進溫熱藥物的藥效。這些都是相反藥物變通的巧妙運用,目的是利用其勢,使其順利導引藥力。

五味的陰陽作用,辛味和甘味具有發散作用,屬陽;酸味和苦味具有湧泄作用,屬陰;鹹味具有湧泄作用,屬陰;淡味具有滲泄作用,屬陽。這六種味道,有的能收斂,有的能發散;有的緩慢,有的迅速;有的乾燥,有的潤濕;有的柔軟,有的堅硬,根據其功效來運用,調和氣血,使其平衡。

湧,就是嘔吐;泄,就是瀉下;滲泄,就是利小便和通暢竅道。辛、甘、酸、苦、鹹、淡六味藥物的特性,辛味能發散能潤濕,甘味能緩和,酸味能收斂能迅速,苦味能乾燥能堅硬,鹹味能柔軟,淡味能滲泄。五味藥物的運用,升發輕揚的屬陽,下降沉重的屬陰,根據各自的功效來運用,就能夠調和氣血,使其平衡。

有些疾病不是通過調和氣血就能夠治癒的,無論是有毒還是無毒,治療的重點是根據疾病本身的性質,調整藥物劑量。

不是調和氣血就能治癒的疾病,是指那些不是因為氣血失調而引起的疾病。疾病的成因可以分為四類:一是由於氣血的運動而導致內部產生病變,例如積聚、癥瘕、瘤氣、癭氣、結核、癲癇等;二是由於氣血的運動而導致外部產生病變,例如癰腫、瘡瘍、疣疥、疽痔、掉瘛、浮腫、目赤、熛疹、胕腫、痛癢等;三是不由於氣血的運動而導致內部產生疾病,例如留飲、癖食、飢飽勞損、宿食霍亂、悲恐喜怒、想慕憂結等;四是不由於氣血的運動而導致外部產生疾病,例如瘴氣、賊魅、蟲蛇蠱毒、蜚屍鬼擊、沖薄墜墮、風寒暑濕所射、刺割捶撲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