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23)
卷三 (23)
1. 論治第八
(胃中熱者欲寒飲,腸中寒者欲熱飲,緩急之治,當有先後。而喜惡之欲,難於兩從,且以貴人多任性,此順之所以難,而治之當有法也。)告之以其敗,導之以所便。春夏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;秋冬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(此言治有一定之法,有難以順其私欲而可為假借者,故特舉標本之治,以言其概耳。
春夏發生,宜先養氣以治標;秋冬收藏,宜先固精以治本。)便其相逆。(便其相逆者,委曲以便其情也。)飲食衣服,適其寒溫:寒無悽愴,暑無出汗;食飲者,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。寒溫中適,故氣將持,乃不致邪僻也。(適,當也。此言於便之之中而欲得其當也。即如飲食衣服之類,法不宜寒欲寒,但可令其微寒,而勿使至於悽愴;法不宜熱欲熱,但可令其微熱,而勿使至於汗出。又如飲食之欲熱者,亦不宜灼灼之過,欲寒者,亦不宜滄滄之甚。
寒熱適其中和,則元氣得以執持,邪僻無由而致,是即用順之道也。否則治民與自治,治彼與治此,治小與治大,治國與治家,未有逆而能治之也。)
氣有多少,病有盛衰,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;(五運六氣,各有太過不及,故曰「氣有多少」。人之疾病,必隨氣而為盛衰,故治之緩急,方之大小,亦必隨其輕重而有要約也。)氣有高下,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,適其至所為故也。(歲有司天在泉,則氣有高下;經有臟腑上下,則病有遠近。
在裡曰中,在表曰外。緩者治宜輕,急者治宜重也。適其至所為故,言必及於病至之所,而務得其已然之故也。)《大要》曰: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;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;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;君二臣六,偶之制也。(《大要》,古法也。主病之謂君,君宜倍用;佐君之謂臣,臣以助之。
奇者陽數,即古所謂「單方」也;偶者陰數,即古所謂「複方」也。故君一臣二其數三,君二臣三其數五,皆奇之制也;君二臣四其數六,君二臣六其數八,皆偶之制也。奇方屬陽而輕,偶方屬陰而重。)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,汗者不以偶,下者不以奇。(近者為上為陽,故用奇方,用其輕而緩也;遠者為下為陰,故用偶方,用其重而急也。
汗者不以偶,陰沉不能達表也;下者不以奇,陽升不能降下也。舉奇偶陰陽,以分汗下之概,則氣味之陰陽,又豈後於奇偶哉!故下文復言之,此其微意,正不止於品數之奇偶。而實以發明方制之義耳。學者當因之以深悟。奇,音箕。)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,適其至所,此之謂也。
(補上治上制以緩,欲其留布上部也;補下治下制以急,欲其直達下焦也。故欲急者,須氣味之厚;欲緩者,須氣味之薄。若制緩方而氣味厚,則峻而去速;用急方而氣味薄,則柔而不前。惟緩、急、厚、薄得其宜,則適其病至之所,而治得其要矣。此制方主治之要領,故重言以申明之。
白話文:
論治第八
胃裡熱的人想喝冷飲,腸子裡冷的人想喝熱飲,治療的緩急應有先後順序。但人的喜好難以兼顧,尤其貴人多任性,順從他們的意願很困難,治療就必須有方法。要先告知他們治療失敗的後果,再引導他們接受適合的治療。春夏先治標後治本,秋冬先治本後治標。這是說治療有一定的方法,不能單純順從個人的喜好,所以特別舉例說明標本的治療方法,以概括說明。
春夏陽氣生發,應該先調養元氣來治標;秋冬陰氣收藏,應該先固護精氣來治本。順應其相反的症狀。(順應其相反的症狀,是指委婉地順應病人的情緒。)飲食衣著,要適應寒溫:寒冷時不要過於淒涼,炎熱時不要出汗;飲食方面,熱的不要過於灼熱,冷的不要過於冰冷。寒溫適度,氣就能夠保持平衡,就不容易導致邪氣入侵。(適度,也就是恰當。這裡指在順應的過程中,要達到恰當的程度。比如飲食衣著,不能因為怕冷就穿得很厚,只需要稍微保暖,不要冷到發抖;不能因為怕熱就穿得很少,只需要稍微涼快一些,不要熱到出汗。同樣,想喝熱飲的,也不要太過灼熱;想喝冷飲的,也不要太過冰冷。)
寒熱適度均衡,元氣就能夠保持,邪氣就沒有機會入侵,這就是順勢而為的方法。否則,治理國家、治理自身、治理他人、治理自己、治理小事、治理大事、治理國家、治理家庭,沒有哪一樣是違逆規律就能治理好的。
氣的多少,疾病的盛衰,治療的緩急,處方的劑量大小,都各有不同。(五行運轉,六氣運行,各有過度和不及,所以說「氣的多少」。人的疾病,必然隨著氣的盛衰而變化,所以治療的緩急,處方的劑量大小,也必然要根據疾病的輕重來調整。)氣有高低,病有遠近,症狀有內外之分,治療有輕重之分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。(一年四季中,不同的氣候會影響人體的氣機升降,所以氣有高低;經絡臟腑有上下之分,所以病有遠近。
在裡面的叫做內證,在表面的叫做外證。病情輕的治療應輕,病情重的治療應重。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,是指要針對疾病的實際情況,找出病因。)《大要》說:君藥一味臣藥二味,是奇數的配伍;君藥二味臣藥四味,是偶數的配伍;君藥二味臣藥三味,是奇數的配伍;君藥二味臣藥六味,是偶數的配伍。(《大要》,是古代的療法。主治疾病的藥叫做君藥,君藥的劑量應該加倍;輔助君藥的藥叫做臣藥,臣藥用來輔助君藥。
奇數是陽數,就是古代所說的「單方」;偶數是陰數,就是古代所說的「複方」。所以君藥一味臣藥二味共三味,君藥二味臣藥三味共五味,都是奇數的配伍;君藥二味臣藥四味共六味,君藥二味臣藥六味共八味,都是偶數的配伍。奇數的處方屬陽性而輕,偶數的處方屬陰性而重。)病位靠近體表的就用奇數的處方,病位深入的就用偶數的處方,發汗的不用偶數處方,瀉下的不用奇數處方。(靠近體表的屬於上部屬於陽性,所以用奇數處方,用其輕而緩;深入體內的屬於下部屬於陰性,所以用偶數處方,用其重而急。
發汗的不用偶數處方,因為陰沉的邪氣達不到體表;瀉下的不用奇數處方,因為陽氣上升不能向下運行。這裡舉例說明奇數和偶數的應用,以及發汗和瀉下的原則,那麼藥物氣味的陰陽屬性,又怎麼能晚於奇數和偶數的考慮呢!所以下文又再次說明,其深層的含義,並不只在於藥物數量上的奇數和偶數。而實際上是為了闡明處方配伍的道理。學習者應該以此深入理解。奇,音箕。)補益上焦的用緩和的方法,補益下焦的用急促的方法,急則藥物氣味濃烈,緩則藥物氣味平和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。(補益上焦的用緩和的方法,目的是讓藥力停留在上焦;補益下焦的用急促的方法,目的是讓藥力迅速到達下焦。所以想讓藥力快速起效,就要用氣味濃烈的藥物;想讓藥力緩慢起效,就要用氣味平和的藥物。如果用緩和的處方卻用氣味濃烈的藥物,就會藥性峻猛而起效迅速;如果用急促的處方卻用氣味平和的藥物,就會藥力溫和而起效緩慢。只有緩急、濃淡得當,才能針對病情的實際情況,達到治療的目的。這是處方配伍和主治的要領,所以再次強調說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