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22)
卷三 (22)
1. 論治第八
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(凡天地萬物,變化生殺,神明之道,總不外乎陰陽之理,故陰陽為萬事之本。)治病必求於本。(萬事萬變,既皆本於陰陽,而病機、藥性、脈息、論治則最切於此,故凡治病者在必求於本,或本於陰,或本於陽。求得其本,然後可以施治。
「本」之一字,合之則惟一,分之則無窮。所謂「合之惟一」者,陰陽也,未有不明陰陽而能知事理者,亦未有不明陰陽而能知疾病者,此天地萬物之大本,必不可不知也。所謂「分之無窮」者,有變必有象,有象必有本,凡事有必不可不顧者,即本之所在也。
死以生為本,欲救其死,勿傷其生;邪以正為本,欲攻其邪,必顧其正;陰以陽為本,陽在則生,陽盡則死;靜以動為本,有動則活,無動則止;血以氣為本,氣來則行,氣去則凝;證以脈為本,脈吉則吉,脈凶則凶;先者後之本,從此來者,須從此去;急者緩之本,孰急可憂,孰緩無慮;內者外之本,外實者何傷,中敗者堪畏;下者上之本,滋苗者先固其根,伐下者必枯其上;虛者實之本,有餘者拔之無難,不足者攻之何忍?真者假之本,淺陋者只知見在,精妙者疑似獨明;至若醫家之本在學力,學力足以盡求本之妙,始可與言治矣。《淮南子》曰:所以貴扁鵲者,知病之所從生也;所以貴聖人者,知亂之所由起也。
)順其志。(順之為用,最為肯綮。不順,不能因其勢以利導之,非通變之士也。)故入國問俗,入家問諱,上堂問禮,臨病人問所便。(問病人之所便,即取順之道也。)夫中熱消癉則便寒,寒中之屬則便熱。(此下皆言治病之所便也。中熱者,中有熱也。消癉者,內熱為癉,善飢渴而日消瘦也。
凡熱在中,則治便於寒;寒在中,則治便於熱。是皆所以順病情而救之也。)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,(消穀者,穀食易消也。懸心者,胃火上炎,心血被爍而懸。懸,不寧也。胃熱消穀,故令人善飢。)臍以上皮熱。腸中熱則出黃如糜,(臍以上者,胃與小腸之分也,故臍以上皮熱者,腸中亦熱也。
出黃如糜者,以胃中濕熱之氣傳於小腸所致也。糜,腐爛也。上二節皆熱證便寒之類。)臍以下皮寒。胃中寒則腹脹,腸中寒則腸鳴飧泄。(臍以下皮寒者,以腸胃中寒也。胃中寒則不能運化而為腹脹,腸中寒則陰氣留滯,不能泌別清濁而為腸鳴飧泄,是皆寒證便熱之類。)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。
(上文言腸中寒者泄,而此言腸中熱者泄,所以有熱泄、寒泄之不同,而熱泄謂之「腸垢」,寒泄謂之「鶩溏」也。)胃中熱,腸中寒,則疾飢小腹痛脹。(胃中熱則善消穀,故疾飢。腸中寒則陰氣聚結不行,故小腹切痛而脹。上二節皆當因其寒熱,而隨所宜以調治者也。)胃欲寒飲,腸欲熱飲,禁之則逆其志,順之則加其病。
白話文:
論治第八
陰陽是天地運行之道,是萬物運作的規律,是萬物變化的根本,是生與死的起源,也是神明的所在。天地萬物的一切變化、生死、神明之道,都離不開陰陽的道理,所以陰陽是萬事萬物的根本。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病根。萬事萬物都源於陰陽,而病理、藥性、脈象、治療方法都與陰陽密切相關,因此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,或是陰的根本,或是陽的根本。找到根本之後,才能施治。
「本」這個字,合起來看只有一個,分開看則無窮無盡。「合之惟一」指的是陰陽,沒有了解陰陽就能了解事理的,也沒有不了解陰陽就能了解疾病的,這是天地萬物的大本,絕對不可不知。「分之無窮」指的是,凡事有變化就會有表象,有表象就一定有根本,凡事都有不可忽略的地方,那就是根本所在。
生死以生為本,想要救活病人,就不要損傷其生機;邪正以正為本,想要攻打邪氣,就必須顧全正氣;陰陽以陽為本,陽氣存在則生,陽氣耗盡則死;靜動以動為本,有運動則活潑,沒有運動則停滯;血液以氣為本,氣血運行則血液暢通,氣血停滯則血液凝固;證候以脈象為本,脈象吉利則吉利,脈象凶險則凶險;後者以先者為本,事情的發展必須遵循其順序;緩急以緩為本,什麼時候該著急,什麼時候可以從容不迫;內外以內為本,外在的病症不足為懼,內在的衰敗才可怕;上下以上下為本,培育幼苗先要穩固根基,砍伐樹枝必然枯萎樹梢;虛實以實為本,多餘的要除去很容易,不足的卻不能勉強;真假以真為本,淺薄的人只看到表象,精明的人能辨別真偽;醫家的根本在於學識,學識足以探究根本的奧妙,才能談論治療。《淮南子》說:所以推崇扁鵲,是因為他了解疾病的起源;所以推崇聖人,是因為他了解亂世的根源。
順應病人的意願。順應病情施治是最有效的辦法。不順應病情,就不能因勢利導,不是通曉變化的醫生。所以,進國要了解風俗,進家要了解禁忌,上堂要了解禮節,看病人要了解病人的情況。詢問病人的情況,就是順應病情的做法。
體內有熱症狀,則治療應偏向寒涼;體內有寒症狀,則治療應偏向溫熱。這些都是順應病情而救治的方法。胃中熱邪會導致食物容易消化,讓人心煩意亂,總是飢餓,胃熱還會導致上腹部皮膚發熱。腸中熱邪則會導致排出黃色稀便,上腹部皮膚發熱。腸胃中寒邪則會導致下腹部皮膚冰冷。胃中寒邪會導致腹部脹滿,腸中寒邪會導致腸鳴腹瀉。胃中寒邪,腸中熱邪,則會導致腹脹和腹瀉。胃中熱邪,腸中寒邪,則會導致飢餓、小腹疼痛和脹滿。胃想喝冷飲,腸想喝熱飲,禁止則違背其意願,順應則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