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1)

1. 氣味第七

胞移熱於膀胱者,衝脈,任脈皆起於胞中也。胞,音包,皆指子宮為言也。此「膀胱之胞」者,因音拋,以溲脬為言也。蓋胞音有二,而字則相同,特加「膀胱」二字,以明此非子宮,乃俗名「尿脬」也。)陰者,積筋之所終也,故酸入而走筋矣。(陰者,陰器也。積筋者,宗筋之所聚也。

肝主筋,其味酸,故內為膀胱之癃,而外走肝經之筋也。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)鹹入於胃,其氣上走中焦,注於脈,則血氣走之。血與咸,相得則凝,凝則胃中汁注之,注之則胃中竭,竭則咽路焦,故舌本干而善渴。血脈者,中焦之道也,故鹹入而走血矣。(血為水化,咸亦屬水,咸與血相得,故走注血脈。

若味過於咸,則血凝而結,水液注之,則津竭而渴。然血脈必化於中焦,故鹹入中焦而走血。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。)辛入於胃,其氣走於上焦。上焦者,受氣而營諸陽者也。薑、韭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不時受之,久留心下,故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。(洞心,透心若空也。

營諸陽,營養陽分也。辛味屬陽,故走上焦之氣分。過於辛則開竅而散,故為洞心,為汗出。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。)苦入於胃,五穀之氣,皆不能勝苦。苦入下脘,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,故變嘔。齒者,骨之所終也,故苦入而走骨,故入而復出,知其走骨也。(苦味性堅而沉,故走骨。

味過於苦,則抑遏胃中陽氣,不能運化,故五穀之氣不能勝之。三焦之道閉而不通,所以入而復出,其變為嘔。又如齒為骨之所終,苦通於骨,內不能受其氣,復從口齒而出,正因其走骨也。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。)甘入於胃,其氣弱小,不能上至於上焦,而與谷留於胃中者,令人柔潤者也。

胃柔則緩,緩則蟲動,蟲動則令人悗心,其氣外通於肉,故甘走肉。(甘性柔緩,故其氣弱小,不能至於上焦。味過於甘,則與穀氣留於胃中,令人柔潤而緩。久則甘從濕化,致生諸蟲。蟲動於胃,甘緩於中,心當悗矣。悗,悶也。甘入脾,脾主肉,故甘走肉。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。

白話文:

氣味第七

子宮的熱傳到膀胱,是因為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子宮。這裡的「胞」,讀音同「包」,都指子宮。而「膀胱之胞」,讀音同「拋」,指的是膀胱(俗稱尿脬)。因為「胞」字有兩個讀音,但字形相同,所以特別加上「膀胱」二字,以區分此處並非指子宮,而是指俗稱的「尿脬」。陰器是筋絡聚集的終點,所以酸味進入體內會循經絡到達筋骨。肝臟主筋,其味酸,所以酸味內傷膀胱,外則循行肝經的筋絡。酸味入筋,筋有病就不應多食酸味。鹹味進入胃裡,其氣向上走到中焦,注入脈絡,則血氣隨之而行。血液和鹹味相合則凝結,凝結則胃液灌注,灌注則胃液耗竭,耗竭則咽喉乾燥,所以舌根乾燥而口渴。血脈是中焦的通道,所以鹹味入體則循行血脈。鹹味屬水,與血(水化而成)相合,所以走注血脈。如果鹹味過多,則血液凝結,體液灌注,則津液耗竭而口渴。然而血脈必須在中焦運行,所以鹹味進入中焦而循行血脈。鹹味入血,血有病就不應多食鹹味。辛味進入胃裡,其氣向上走到上焦。上焦是接受氣息而滋養陽氣的地方。薑、韭等辛辣之氣熏蒸,營衛之氣不能及時調和,久留於心下,所以會感到心空虛。辛味與氣一同運行,所以辛味入體則與汗液一起排出。營養陽氣,過多的辛味會使竅穴開放而散氣,所以會導致心空虛,出汗。辛味走氣,氣有病就不應多食辛味。苦味進入胃裡,五穀之氣都無法抵禦苦味。苦味進入下脘,三焦的通道都閉塞不通,所以會嘔吐。牙齒是骨骼的終點,所以苦味進入體內會循行骨骼,所以苦味會入而復出,可知其循行骨骼。苦味性質堅硬而下沉,所以走骨。苦味過多,則會抑制胃中陽氣,無法運化,所以五穀之氣無法抵禦。三焦的通道閉塞不通,所以會入而復出,而出現嘔吐。又如同牙齒是骨骼的終點,苦味通於骨骼,內部無法承受其氣,又從口齒排出,正是因為它走骨的緣故。苦味走骨,骨有病就不應多食苦味。甘味進入胃裡,其氣弱小,不能上升到上焦,而與穀物停留在胃中,使人滋潤。胃柔則緩慢,緩慢則蟲動,蟲動則令人胸悶,其氣外通於肌肉,所以甘味走肉。甘味性質柔緩,所以其氣弱小,不能到達上焦。甘味過多,則與穀氣停留在胃中,使人滋潤而緩慢。時間久了,甘味會從濕化,導致產生蟲。蟲動於胃,甘味緩慢於中,則心中會感到悶。甘味入脾,脾主肌肉,所以甘味走肉。甘味走肉,肉有病就不應多食甘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