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9)

1. 氣味第七

草生五色,五色之變不可勝視;草生五味,五味之美不可勝極。(此以草言者,木亦在其中矣。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五色之正也,然色有淺深間雜之異,故五色之變不可勝視;酸、辛、甘、苦、咸,五味之正也,然味有厚薄優劣之殊,故五味之美不可勝極。即此五色五味之變,已不可窮,而天地萬物之化,又烏得而量哉!)嗜欲不同,各有所通。

(物性不齊,各有嗜欲,聲色臭味,各有所宜,故各有所通也。)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(天以五氣食人者,臊氣入肝,焦氣入心,香氣入脾,腥氣入肺,腐氣入腎也;地以五味食人者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也。清陽化氣出乎天,濁陰成味出乎地,故天食人以氣,地食人以味。

此即天地之運,陽陰之化,而人形之所以成也。)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音聲能彰。(五氣入鼻,由喉而藏於心肺,以達五臟。心氣充則五色修明,肺氣充則聲音彰著,蓋心主血,故華於面,肺主氣,故發於聲。)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。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;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
(五味入口,由咽而藏於腸胃。胃藏五味,以養五臟之氣,而化生津液以成精,精氣充而神自生。人生之道,止於是耳。而其所以成之者,則在於天之氣,地之味。氣味之以於用者,則在乎藥食之間而已。)五味入胃,各走其所喜:穀味酸,先走肝;穀味苦,先走心;穀味甘,先走脾;穀味辛,先走肺;穀味咸,先走腎。(五臟嗜欲不同,各有所喜,故五味之走,亦各有先。

然既有所先,必有所後,而生克佐使,五臟皆有相涉矣。)穀氣津液已行,營衛大通,乃化糟粕,以次傳下。(穀氣入於營衛,其糟粕之質,降為便溺,以次下傳而出於大腸、膀胱之竅。)其精微者,先出於胃,之兩焦,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,營衛之道。(谷之精氣,先出於胃,即中焦也,而後至上、下兩焦,以溉五臟。

之,至也。溉,灌注也。兩行,言清者入營,營行脈中,濁者入衛,衛行脈外,故營主血而濡於內,衛主氣而布於外,以分營、衛之道。)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出於肺,循喉咽,故呼則出,吸則入。(大氣,宗氣也。摶,聚也。蓋人有三氣,營氣出於中焦,衛氣出於下焦,宗氣積於上焦,出於肺,由喉嚨而為呼吸出入,故膻中曰「氣海」。)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

(人之呼吸,通天地之精氣,以為吾身之真氣。故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然天地之氣,以吸而入,穀食之氣,從呼而出,總計出入大數,則出者三分,入止一分,惟其出多入少,故半日不食,則谷化之氣衰,一日不食,則谷化之氣少矣。知氣為吾身之寶,而得養氣之玄者,可以語道矣。

白話文:

氣味第七

草本植物呈現五種顏色,其色彩變化之多,令人目不暇接;草本植物也具有五種味道,其滋味之美,更是無窮無盡。(這裡以草來說,樹木也包含在內。)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是五種基本顏色,但顏色深淺、混雜程度各有不同,所以五色變化無窮;酸、辛、甘、苦、鹹是五種基本味道,但味道濃淡、優劣也各有差異,所以五味之美不可窮盡。僅就這五色五味的變化來說,就已不可究盡,那麼天地萬物的變化,又怎能衡量呢! 不同的人喜好不同,各有其相通之處。

(萬物的特性不一,各有其喜好,聲音、顏色、氣味等,各有其適宜之物,所以各有其相通之處。)上天以五種氣息滋養人體,大地則以五種味道滋養人體。(上天以五種氣息滋養人體,是指臊氣進入肝臟,焦氣進入心臟,香氣進入脾臟,腥氣進入肺臟,腐氣進入腎臟;大地以五種味道滋養人體,是指酸味先進入肝臟,苦味先進入心臟,甘味先進入脾臟,辛味先進入肺臟,鹹味先進入腎臟。清氣上升化為氣息來自於天,濁氣下降形成味道來自於地,所以上天以氣息滋養人體,大地以味道滋養人體。

這就是天地運轉,陰陽變化的規律,也是人體形成的根本。)五種氣息進入鼻腔,儲藏於心肺,使面色紅潤光彩,聲音洪亮。(五種氣息進入鼻腔,經由喉嚨而儲藏於心肺,以達到五臟。心氣充足則面色紅潤光彩,肺氣充足則聲音洪亮,因為心主血,所以光彩照人,肺主氣,所以聲音洪亮。)五種味道進入口中,儲藏於腸胃。味道各有其歸宿,用以滋養五種氣息;氣息調和而生機勃勃,津液互相滋養,精神自然旺盛。

(五種味道進入口中,經由咽喉而儲藏於腸胃。胃儲藏五味,以滋養五臟之氣,並化生津液以化為精氣,精氣充足則精神自然旺盛。人生之道,就在於此。而之所以能成就此道,則在於天之氣,地之味。氣味在運用上的意義,就在於藥物和食物之間。)五種味道進入胃中,各有其偏好:穀物中的酸味,先進入肝臟;穀物中的苦味,先進入心臟;穀物中的甘味,先進入脾臟;穀物中的辛味,先進入肺臟;穀物中的鹹味,先進入腎臟。(五臟的喜好不同,各有其偏愛,所以五味的走向,也各有先後。

然而既有所先,必有所後,生克制化,五臟之間都有互相影響。)穀物之氣與津液運行,營氣和衛氣暢通無阻,然後將糟粕排出,依次向下傳送。(穀氣進入營氣和衛氣,其糟粕之質,轉化為大便和尿液,依次向下傳送,排出體外。)其精微之物,先從胃部,到達上焦和下焦,以滋養五臟,然後分流兩行,成為營氣和衛氣。(穀物的精氣,先從胃部(即中焦)出來,然後到達上焦和下焦,以滋養五臟。之,到也。溉,灌注也。兩行,指清氣入營,營氣運行於脈中,濁氣入衛,衛氣運行於脈外,所以營氣主血而濡養於內,衛氣主氣而佈於外,以此區分營氣和衛氣。)其較大的、凝聚而不運行的氣息,積聚於胸中,從肺部排出,循著喉嚨,所以呼氣時排出,吸氣時吸入。(大氣,指宗氣。摶,聚也。人有三種氣,營氣出自中焦,衛氣出自下焦,宗氣積聚於上焦,從肺部排出,經由喉嚨而呼吸出入,所以膻中稱為「氣海」。)天地精氣的出入比例,通常是三出而一入,所以如果不進食半日,氣息就會衰弱,一日不食,氣息就會更少。

(人的呼吸,溝通天地精氣,作為自身之真氣。所以真氣,是受之於天,與穀氣共同充盈全身。然而天地之氣,是吸入的,穀物之氣,是呼出的,總計出入的比例,是出三分,入一分,因為排出多而吸入少,所以半日不食,穀物化生的氣息就會衰弱,一日不食,穀物化生的氣息就會更少。知道氣是我們身體的寶貴之物,而能掌握養氣之道的精髓,就可以談論大道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