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17)
卷三 (17)
1. 標本第六
(用、運用也。殆,危也。正行,執中而行,不偏不倚也。無問,無所疑問以資惑亂也。不有真見,烏能及此?)故曰:粗工嘻嘻,以為可知。言熱未已,寒病復始。同氣異形,迷診亂經。此之謂也。(粗工,淺輩也。嘻嘻,自得貌。妄謂道之易知,故見標之陽,輒從火治,假熱未除,真寒復起。
雖陰陽之氣若同,而變見之形異。粗工昧此,未有不迷亂者矣。)夫陰陽逆從,標本之為道也。小而大,言一而知百病之害。少而多,淺而博,可以言一而知百也。以淺而知深,察近而知遠。言標與本,易而勿及。(此標本、逆從、陰陽之道,似乎淺近,言之雖易,而實無能及者。
)治反為逆,治得為從。(此釋逆從為治之義。得,相得也,猶言順也。)先病而後逆者,治其本;先逆而後病者,治其本;先寒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;先病而後生寒者,治其本;先熱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。(有因病而致血氣之逆者,有因逆而致變生之病者,有因寒熱而生為病者,有因病而生為寒熱者,但治其所因之本原,則後生之標病可不治而自愈矣。)先熱而後生中滿者,治其標;先病而後泄者,治其本;先泄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。
必且調之,乃治其他病。先病而後生中滿者,治其標;先中滿而後煩心者,治其本。(諸病皆先治本,而惟中滿者先治其標,蓋以中滿為病,其邪在胃,胃者臟腑之本也,胃滿則藥石之氣不能行,而臟腑皆失其所稟,故先治此者,亦所以治本也。)人有客氣,有同氣。(客氣者,流行之運氣也,往來不常,故曰「客氣」。
同氣者,四時之主氣也,歲歲相同,故曰「同氣」。氣有不和,則客氣、同氣皆令人病矣。)小大不利,治其標;小大利,治其本。(無論客氣、同氣之為病,即先有他病而後為小大不利者,亦先治其標。諸皆治本,此獨治標,蓋二便不通,乃危急之候,雖為標病,必先治之,此所謂「急則治其標」也。凡諸病而小大利者,皆當治本無疑矣。
)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。(二便不利,皆為急證,故無論標本,即當先治。按,治本者十之八九,治標者惟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者而已,蓋此二者,亦不過因其急而不得不先之也。
如「治病必求於本」,「必」字即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證,亦有急與不急之分而先後乎其間者,何今之醫,動稱「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」,正不知孰為可緩,孰為最急,顛倒錯認,但見其舉手誤人耳。
況二便之治,小便尤難,但知「氣化則能出矣」之意,則大腸之血燥者不在硝黃,而膀胱之氣閉者,又豈在五苓之類?)病發而有餘,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;病發而不足,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
白話文:
標本第六
運用之法,在於判斷病情危急程度,並採取正確的中庸之道,不偏不倚。若能洞察病情本質,方能做到這一點。然而,一些淺薄的醫生,自以為是的認為醫術很容易掌握,只看到表面的陽證,就用瀉火的方法治療,結果病情未除,反而寒症加重,這就是因為他們混淆了同氣異形的不同病理表現,導致誤診。
陰陽的盛衰變化,是標本治療的根本。懂得其中道理,就能以一例推知百病的危害。運用這種方法,就能由淺入深,由近及遠地理解病情。標本、逆從、陰陽的道理看似淺顯,實則很難真正掌握。
治療的方法,要根據病情發展順序而定,順應病情變化。如果先有病症,後出現陰陽逆亂,則治其本;如果先有陰陽逆亂,後出現病症,則治其本;先有寒症,後出現病症,則治其本;先有病症,後出現寒症,則治其本;先有熱症,後出現病症,則治其本。這些情況都是先治其病因。先有熱症,後出現腹脹,則治其標;先有病症,後出現腹瀉,則治其本;先有腹瀉,後出現其他病症,則治其本,要先調治腹瀉,才能治療其他病症。先有病症,後出現腹脹,則治其標;先有腹脹,後出現煩躁不安,則治其本。
一般來說,治療疾病都要先治其本,但腹脹例外,要先治其標,因為腹脹的邪氣在胃,胃是臟腑之本,胃脹滿則藥物難以運行,各臟腑都受到影響,所以先治腹脹,也是在治本。
人體有客氣和同氣。客氣是外來之氣,變化無常;同氣是四季的主氣,年年相同。氣候失調,客氣、同氣都會致病。大小便不通暢,則先治其標;大小便通暢,則治其本。無論客氣、同氣導致何種疾病,若先有其他病症,後出現大小便不通,也應先治其標。因為大小便不通是危急的情況,即使是標症,也必須先治療。但其他大小便通暢的病症,則應先治其本。
先有大小便不通,後出現其他病症,則治其本。大小便不通都是急症,無論標本,都應先治。通常情況下,治療疾病應以治本為主,只有腹脹和大小便不通兩種情況才需要先治標,這是因為這兩種情況很危急,不得不先處理。
許多醫生都說「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」,但他們往往分不清什麼是急症,什麼是緩症,導致誤診。尤其大小便的治療,小便尤其困難,只知道「氣化則能出」的道理,卻不知道治療方法,對於大腸燥熱和膀胱氣閉,用藥往往錯誤。
如果病情發展到有餘,本症明顯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;如果病情發展到不足,標症明顯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