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13)
卷三 (13)
1. 經絡下第五
絡盛則入客於經,故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,諸經皆然。(上者,手少陽三焦經也;下者,足少陽膽經也。凡二經部中有浮絡之見於外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其五色為病,皆與陽明者同。然邪必由絡入經,故其在陽者主內,言自陽分而入於內也;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,言出於經而滲入於臟也。此邪氣之序,諸經皆然。
出,進也,非外出之謂。下文少陰經云,「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」,與此「出」字義同。)太陽之陽,名曰「關樞」。(關,衛固也。少陽為三陽之樞,展布陽氣於中,太陽則衛固其氣而約束於外,故曰「關樞」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(上者,手太陽小腸經;下者,足太陽膀胱經。二經色病皆如前。)少陰之陰,名曰「樞儒」。(儒,柔也,順也。少陰為三陰開闔之樞,而陰氣柔順,故名曰「樞儒」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,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
(上者,手少陰心經;下者,足少陰腎經。二經色病俱如前。其入也,從陽部注於經,即自絡入經之謂;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,謂出於經而入於骨,即前少陽經「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」之義也。)心主之陰,名曰「害肩」。(心主之陰,手厥陰之陰也。厥陰者,兩陰交盡,陰之極也。
肩,任也,載也。陽主乎運,陰主乎載。陰盛之極,其氣必傷,是陰之盛也。在厥陰,陰之傷也亦在厥陰,故曰「害肩」。然則陽明曰「害蜚」,此曰「害肩」者,即陰極、陽極之義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(上者,手厥陰心主也;下者,足厥陰肝經也。
二經色病皆如前。此但言心主,而又曰「上下同法」,則肝經在所遺耳。)太陰之陰,名曰「關蟄」。(關者固於外,蟄者伏於中。陰主藏而太陰衛之,故曰「關蟄」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(上者,手太陰肺經;下者,足太陰脾經。
二經色病皆如前。凡言「上下同法」者,括手、足二經也。)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(浮絡見於皮,故曰「皮之部」。)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。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;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;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(廩,積也,聚也。
)邪之始入於皮也,泝然起毫毛,開腠理;(泝然,豎起也,寒慄貌。腠理,膚腠之文理也。泝,音素,逆流曰「泝」。)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色變;(絡脈盛色變。異於常也。)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(感虛乃陷下,言邪所客者,必因虛乃深也。)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
白話文:
經絡下第五
如果絡脈充盛,邪氣就會侵入經脈。因此,邪氣在陽經則主要侵犯內部,在陰經則主要從體表滲入內臟,所有經脈都是如此。(例如,上焦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;下焦指的是足少陽膽經。凡是這兩條經脈的範圍內,出現浮於體表的絡脈,都是少陽經的絡脈。這些絡脈出現的五種顏色所代表的疾病,都與陽明經相同。然而,邪氣必定先通過絡脈侵入經脈,所以在陽經則主要侵犯內部,是指邪氣從陽經分佈的區域進入內部;在陰經則主要從體表滲入內臟,是指邪氣從經脈外滲入臟腑。這是邪氣入侵的順序,所有經脈都是如此。
「出」這裡指進入,不是指外出。下文少陰經提到:「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」,與此處的「出」字意思相同。)太陽經的陽氣,稱為「關樞」。(「關」指衛護、固守。「少陽」是三陽經的樞紐,它在體內舒展陽氣;「太陽」則衛護其氣並約束其在外,所以稱為「關樞」。)上焦與下焦的原理相同,凡是其範圍內出現浮於體表的絡脈,都是太陽經的絡脈。絡脈充盛,邪氣就會侵入經脈。
(上焦指手太陽小腸經;下焦指足太陽膀胱經。這兩條經脈的顏色與疾病都如同前面所述。)少陰經的陰氣,稱為「樞儒」。(「儒」指柔順。「少陰」是三陰經開闔的樞紐,而陰氣柔順,所以稱為「樞儒」。)上焦與下焦的原理相同,凡是其範圍內出現浮於體表的絡脈,都是少陰經的絡脈。絡脈充盛,邪氣就會侵入經脈,侵入經脈時,是從陽經的部位進入經脈,而外出時,則從陰經的內部注入骨骼。
(上焦指手少陰心經;下焦指足少陰腎經。這兩條經脈的顏色與疾病都如同前面所述。侵入經脈時,是從陽經的部位進入經脈,也就是從絡脈進入經脈;外出時,則從陰經的內部注入骨骼,是指從經脈外出進入骨骼,這與前面少陽經「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」的意思相同。)心經主導的陰氣,稱為「害肩」。(心經主導的陰氣,是手厥陰經的陰氣。厥陰是兩陰交盡,陰氣達到極點的意思。
「肩」指承擔、負載。陽氣主導運動,陰氣主導承載。陰氣盛到極點,其氣必然受損,這是陰氣過盛。在厥陰經,陰氣的損傷也在厥陰經,所以稱為「害肩」。那麼陽明經稱為「害蜚」,這裡稱為「害肩」,就是陰氣極盛、陽氣極盛的意思。)上焦與下焦的原理相同,凡是其範圍內出現浮於體表的絡脈,都是心經主導的絡脈。絡脈充盛,邪氣就會侵入經脈。(上焦指手厥陰心包經;下焦指足厥陰肝經。
這兩條經脈的顏色與疾病都如同前面所述。這裡只提到心經,卻又說「上焦與下焦的原理相同」,那麼肝經也就包含在內了。)太陰經的陰氣,稱為「關蟄」。(「關」指在外固守,「蟄」指在內潛伏。陰氣主藏,太陰經衛護它,所以稱為「關蟄」。)上焦與下焦的原理相同,凡是其範圍內出現浮於體表的絡脈,都是太陰經的絡脈。絡脈充盛,邪氣就會侵入經脈。(上焦指手太陰肺經;下焦指足太陰脾經。
這兩條經脈的顏色與疾病都如同前面所述。凡是說「上焦與下焦的原理相同」的,都包括手足兩條經脈。)凡是十二經脈的絡脈,都在皮膚的部位。(浮絡出現在皮膚,所以稱為「皮膚的部位」。)因此,所有疾病的開始,都必定先從皮膚和毛髮開始。邪氣入侵時,則皮膚的毛孔張開,張開後邪氣就會侵入絡脈;如果邪氣停留在絡脈而不離開,就會傳入經脈;如果邪氣停留在經脈而不離開,就會傳入臟腑,積聚在腸胃。(「廩」指積聚。)邪氣最初侵入皮膚時,毛髮會豎起來,皮膚的毛孔張開;(「泝然」指豎起,寒慄的樣子。「腠理」指皮膚的組織紋理。「泝」音sù,逆流叫做「泝」。)邪氣侵入絡脈時,則絡脈充盈,顏色改變;(絡脈充盈,顏色改變。與正常情況不同。)邪氣侵入經脈時,則會因虛弱而加重;(因虛弱而加重,是指邪氣入侵的地方,必定是因虛弱而加深。)如果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,寒邪較多則筋脈攣縮,骨骼疼痛,熱邪較多則筋脈鬆弛,骨骼消瘦,肌肉枯萎潰爛,毛髮豎立而脫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