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2)

1. 經絡下第五

)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。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「陰中之少陰」。(脾下之後,腎之位也,故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。少陰脈起於小指之下,斜趨足心,故根於湧泉穴。腎本少陰而居陰分,故為陰中之少陰。)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。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「陰之絕陰」。

(腎前之上,肝之位也,故曰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。厥陰起於足大指,故根於大敦。絕,盡也。此陰極之經,故曰「陰之絕陽」,又曰「陰之絕陰。)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(此總三陰為言,亦有內外之分也。太陰為開,居陰分之表也;厥陰為闔,居陰分之裡也;少陰為樞,居陰分之中也。

開者主出,闔者主入,樞者主出入之間。亦與三陽之義同。)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,名曰「一陰」。(三經皆陰,陰脈皆沉,不得相失也。若過於沉,則為病矣。故但宜沉搏有神,各得其陰脈中和之體,是為三陰合一之道,故名曰「一陰」。此三陰脈之離合也。

按,所言惟足經陰陽,而不及手經者何也?人之腰以上為天,腰以下為地,言足則通身上下經氣皆盡而手在其中矣,故不必言手也。然足為陰,故於三陽也言「陰中之陽」,三陰也言「陰中之陰」。然則手經亦有離合,其在陽經,當為陽中之陽,其在陰經,當為陰中之陰,可類推矣。

皮有分部,以經脈為紀。(皮之有部,紀以經脈,因經以察部,則脈而知之也。)陽明之陽,名曰「害蜚」。(害,損也。蜚,古「飛」字。陽明之陽,釋陽明,下准此。害蜚者,以後心主之陰名曰「害肩」者相對。陽明,兩陽合明也;厥陰,兩陰交盡也。蓋三陽之陽,惟陽明為盛,故曰「合明」;三陰之陰,惟厥陰為盛,故曰「交盡」。

此云「蜚」者,飛揚也,言陽明盛而浮也。凡盛極者必損,故陽之盛也在陽明,陽之損也亦在陽明,是以陽明之陽,名曰「害蜚」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。(上者,言手大腸經也;下者,言足胃經也。二經皆屬陽明,故視察之法相同。凡其上下部中有浮絡之見者,皆陽明之絡也。

)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則寒熱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陽主外,陰主內。(此因陽明浮絡之色而察陽明經病之異也。凡病之始生,必自淺而後深,故絡脈之邪盛,而後入於經脈。絡為陽,故主外;經為陰,故主內。內有陰陽,外亦有陰陽。

在內者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;在外者筋骨為陰,皮膚為陽也。凡後六經之上下,五色之為病,其陰陽內外皆同此。)少陽之陽,名曰「持」。(樞,樞機也。持,主持也。樞少陽居三陽表裡之間,如樞之運而持其出入之機,故曰「樞持」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

白話文:

經絡下第五

太陰經之後是少陰經。少陰經的根部起始於湧泉穴,所以稱為「陰中之少陰」。(少陰經位於脾經之下,腎臟的部位,所以太陰經之後是少陰經。少陰經脈從小指下開始,斜向足心,所以根部在湧泉穴。腎臟屬於少陰,且位於陰分之中,所以稱為陰中之少陰。) 少陰經之前是厥陰經。厥陰經的根部起始於大敦穴,是陰經的極致,所以稱為「陰之絕陰」。

(少陰經之前是肝臟的部位,所以少陰經之前是厥陰經。厥陰經起始於足大拇指,所以根部在大敦穴。絕,意思是盡頭。這是陰經的終極經絡,所以稱為「陰之絕陽」,也稱為「陰之絕陰」。)因此,三陰經的關係是:太陰經主開,厥陰經主闔,少陰經主樞。(這是總括三陰經的說明,也包含內外之分。太陰經主開,位於陰分的表層;厥陰經主闔,位於陰分的裡層;少陰經主樞,位於陰分的中間。

開主 outward,闔主 inward,樞主出入之間。這也與三陽經的意義相同。)三陰經不可相互脫節,需沉實而有神,稱為「一陰」。(三條經絡都是陰經,陰脈都較沉,不可相互脫節。如果過於沉滯,就會生病。所以只要沉實而有神,各得其陰脈中和之體,就是三陰合一之道,所以稱為「一陰」。這是三陰脈的關係。

為什麼只說足經陰陽,不說手經呢?因為人腰以上屬天,腰以下屬地,講到足經就包含了全身上下經氣,手經包含在其中,所以不必單獨說明。因為足經屬陰,所以提到三陽經時說「陰中之陽」,提到三陰經時說「陰中之陰」。那麼手經也有這樣的關係,在陽經中是陽中之陽,在陰經中是陰中之陰,可以類推。)

皮膚有分區,以經脈為界。(皮膚有分區,以經脈為界,根據經脈觀察皮膚分區,就能了解脈象。)陽明經的陽盛之處,稱為「害蜚」。(害,損傷;蜚,古「飛」字。陽明經的陽盛,解釋陽明經,下面也遵循此意。害蜚,與後心主之陰名曰「害肩」相對。陽明,兩陽合明;厥陰,兩陰交盡。蓋三陽之陽,唯陽明最盛,故曰「合明」;三陰之陰,唯厥陰最盛,故曰「交盡」。

這裡說的「蜚」,是飛揚的意思,說明陽明經氣盛而浮。凡是盛極必衰,所以陽氣最盛的地方在陽明經,陽氣受損也在陽明經,所以陽明經的陽盛之處,稱為「害蜚」。)上下肢同理,觀察皮膚分區中有浮絡的地方,都是陽明經的絡脈。(上指的是手太陰大腸經;下指的是足陽明胃經。這兩條經都屬於陽明經,所以觀察方法相同。凡是上下肢皮膚分區中有浮絡的地方,都是陽明經的絡脈。

)顏色青多則疼痛,黑多則痺痛,黃赤則發熱,白多則寒冷,五色皆見則寒熱並見。絡脈盛則邪氣入侵經脈,陽主外,陰主內。(這是根據陽明經浮絡的顏色來判斷陽明經疾病的差異。凡是疾病的開始,一定是由淺入深,所以絡脈的邪氣盛,然後才入侵經脈。絡脈屬陽,所以主外;經脈屬陰,所以主內。內外都有陰陽。

內在的五臟屬陰,六腑屬陽;外在的筋骨屬陰,皮膚屬陽。凡是後六經的上下,五色的病症,其陰陽內外都相同。)少陽經的陽盛之處,稱為「持」。(樞,樞紐;持,主持。少陽經位於三陽經表裡之間,像樞紐一樣運轉,主持著出入的機制,所以稱為「樞持」。)上下肢同理,觀察皮膚分區中有浮絡的地方,都是少陽經的絡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