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經絡下第五
)
三陰三陽之離合也,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。(云聖人者,素人道之大宗也。南面而立者,正陰陽之向背也。任脈循腹裡,至咽喉,上頤,循面入目。衝脈循背裡,出頏顙,其輸上在於大杼。分言之,則任行乎前而會於陽明,沖行乎後而為十二經脈之海,故前曰「廣明」,後曰「太衝」;合言之,則任沖名位雖異,而同出一原,通乎表裡。此腹背陰陽之離合也。
)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;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。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「陰中之陽」。(衝脈並少陰而行,故太衝之地為少陰。地者,次也,有少陰之裡,則有太陽之表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故少陰經起於小指之下,太陽經止於小指之側,故曰「少陰之上,名太陽」也。太陽之脈起於目,止於足,下者為根,上者為結,故曰「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」。
命門者,目也。此以太陽而合於少陰,故為陰中之陽,然離則陰陽各其經,合則表裡同其氣,是為水臟陰陽之離合也。下仿此。)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;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;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。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「陰中之陽」。(中身,身之中半也。中身而上,心之所居,必屬火而通神明,故亦曰「廣明」;心臟之下,太陰脾也,故廣明之下名曰「太陰」;太陰之表,陽明胃也,故太陰之前,名曰「陽明」。陽明脈止於足之次指,與太陰為表裡,故曰「根起於厲兌,為陰中之陽」。
此土臟陰陽之離合也。)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。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「陰中之少陽」。(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而少陽止於足之小指次指端,故厥陰之表,為陰中之少陽也。所謂少者,以厥陰氣盡,陰盡而陽始,故曰「少陽」。此木臟陰陽之離合也。)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
(此總三陽為言也。太陽為開,謂陽氣發於外,為三陽之表也;陽明為闔,謂陽氣蓄於內,為三陽之裡也;少陽為樞,謂陽氣在表裡之間,可出可入,如樞機也。)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「一陽」。(三經者,言陽經也。陽從陽類,不得相失也。其為脈也,雖三陽各有其體,然陽脈多浮;若純於浮,則為病矣。
故但欲搏手有力,得其陽和之象而勿至過浮,是為三陽合一之道,故命曰「一陽」。此三陽脈之離合也。)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,然則中為陰。(外者為陽,言表也。內者為陰,言里也。然則中為陰,總言屬裡者為三陰,如下文也。)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。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「陰中之陰」。
(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,以太陰居衝脈之上也。上曰「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」,廣明以心為言,衝脈並腎而言,蓋心、脾、腎三臟,心在南,脾在中,腎在北也。凡此三陽三陰,皆首言衝脈者,以沖為十二經脈之海,故先及之以舉其綱領也。太陰起於足大指,故根於隱白,以太陰而居陰分,故曰「陰中之陰」。
白話文:
經絡下第五
三陰三陽的互相連接,聖人面向南方站立,前面稱為廣明,後面稱為太衝。(所謂聖人,是指精通人體奧妙的大宗師。面向南方站立,是順應陰陽的方位。)任脈沿著腹部內側運行,到達咽喉,上行到下巴,沿著面部進入眼睛。衝脈沿著背部內側運行,從頸項後部出來,它的輸穴在上部的大杼穴。分開來說,任脈運行於前面,與陽明經相合;衝脈運行於後面,是十二經脈的總匯,所以前面稱為「廣明」,後面稱為「太衝」;合起來說,任脈和衝脈名稱和位置雖不同,但都起源於同一個地方,貫通表裡。這就是腹部和背部陰陽的互相連接。
太衝穴所在之處,稱為少陰;少陰之上,稱為太陽。太陽經的根起始於至陰穴,結束於命門穴,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(衝脈與少陰經一起運行,所以太衝穴處稱為少陰。「地」指次要的位置,有少陰的內裡,就有太陽的表層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所以少陰經起始於小指之下,太陽經止於小指的旁邊,所以說「少陰之上,名太陽」。太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,止於腳,下面的為根,上面的為結,所以說「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」。
命門穴,指的是眼睛。這裡是將太陽經與少陰經聯繫起來,所以稱為「陰中之陽」,但分開時,陰陽各有其經絡,合在一起時,表裡同具其氣,這就是水臟陰陽的互相連接。以下以此類推。)身體中部以上,稱為廣明;廣明之下,稱為太陰;太陰之前,稱為陽明。陽明經的根起始於厲兌穴,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(身體中部,指身體的中心部位。身體中部以上,是心的所在位置,必然屬火性且通達神明,所以也稱為「廣明」;心臟之下,是太陰脾經,所以廣明之下稱為「太陰」;太陰經的表層,是陽明胃經,所以太陰之前,稱為「陽明」。陽明經的脈絡止於腳的次趾(第二腳趾),與太陰經為表裡關係,所以說「根起於厲兌,為陰中之陽」。
這就是土臟陰陽的互相連接。)厥陰經的表層,稱為少陽。少陽經的根起始於竅陰穴,稱為「陰中之少陽」。(少陽經與厥陰經為表裡關係,而少陽經止於腳的小指次趾(第二腳趾)末端,所以厥陰經的表層,稱為陰中之少陽。所謂「少」,是因為厥陰之氣已盡,陰氣盡而陽氣始,所以稱為「少陽」。這就是木臟陰陽的互相連接。)所以三陽經的互相連接,太陽經為開,陽明經為闔,少陽經為樞。
(這段總結了三陽經。太陽經為開,是指陽氣發散於外,為三陽經的表層;陽明經為闔,是指陽氣蓄積於內,為三陽經的內裡;少陽經為樞,是指陽氣在表裡之間,可以出入,如同樞紐一樣。)這三條經絡,不能互相脫節,要搏按得有力但不浮,稱為「一陽」。(這段講的是三條陽經。陽氣從陽經運行,不能互相脫節。雖然三陽經各有其經絡,但陽經脈絡多浮;如果過於浮腫,就是病態。
所以只需要搏按時感覺有力,取得陽氣調和的狀態,而不要過於浮腫,這就是三陽合一的方法,所以稱為「一陽」。這就是三陽經脈的互相連接。)外為陽,內為陰,那麼中間為陰。(外為陽,指的是表層。內為陰,指的是內裡。那麼中間為陰,總體來說,屬於內裡的稱為三陰,如下文所述。)衝脈在下,稱為太陰。太陰經的根起始於隱白穴,稱為「陰中之陰」。
(衝脈在下,稱為太陰,是因為太陰經位於衝脈之上。前面說「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」,廣明以心臟為說,衝脈與腎臟相關,總體來說,心、脾、腎三臟,心在南方,脾在中間,腎在北方。凡是這三陽三陰,都首先提到衝脈,是因為衝脈是十二經脈的總匯,所以先講它,以舉其綱領。太陰經起於足大趾,所以根於隱白穴,因為太陰經位於陰分,所以稱為「陰中之陰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