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經絡下第五

)知手足陰陽所苦,去其苦,伺所欲,瀉有餘,補不足,燮理錚錚矣。

諸脈者皆屬於目,(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,故諸脈者皆屬於目。)諸髓者皆屬於腦,(腦為髓海,故諸髓皆屬之。)諸筋者皆屬於節,(筋力堅強,所以連屬骨節。久行傷筋,以諸筋皆屬於節故也。諸血者皆屬於心,(心生血,主血脈,故諸血皆屬於心。)諸氣者皆屬於肺,(肺藏氣,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,命曰「氣海」,出於肺,循喉咽,故呼則出,吸則入,此諸氣之皆屬於肺也。)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。

(四肢,兩手、兩足也。八溪者,手有肘與腋,足有胯與膕也,此四肢之關節,故稱為「溪」。朝夕者,言人之諸脈、髓、筋、血、氣,無不由此出入而朝夕運行不離也。)故人臥血歸於肝,(人寤則動,動則血隨氣行陽分,而運於諸經;人臥則靜,靜則血隨氣行陰分,而歸於肝,以肝為藏血之臟也。故人凡寐者,其面色多白,以血藏故耳。

)肝受血而能視,(肝開竅於目,肝得血則神聚於目,故能視。)足受血而能步,(足得之則神在足,故步履健矣。)掌受血而能握,(掌得之則神在手,故把握固矣。)指受血而能攝。(指得之則神在指,故攝指強矣。血氣者,人之神也。但言血而不言氣,何也?蓋氣屬陽而無形,血屬陰而有形,而人之形體,以陰而成,人之所以生成者,血脈也。血者,神氣也,血脈和則精神乃居。

故此皆言血者,謂神依形生,用自體出也。)臥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為痹,(臥出之際,若玄府未閉,魄汗未藏者,為風所吹則血凝於膚,或致麻木,或生疼痛,而病為痹。)凝於脈者為泣,(風寒外襲,血凝於脈,則脈道泣滯而為病也。)凝於足者為厥。(四肢為陽諸之本,風寒客之而血凝於足,則陽衰陰勝而氣逆為厥也。

)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為痹厥也。(血得熱則行,得寒則凝,凡風寒所客,則血脈凝澀不能運行而反其空,故為痹厥之病也。空、孔同,謂血行之道。)

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。(閱,歷也。五臟位次於內,而氣達於外,故閱於上之七竅。人身共有九竅,上者七,下者二是也。)故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;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;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;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;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

(其氣各有所通,亦各有所用,然必五臟氣和,而後各稱其職,否則臟有所病,則竅有所應矣。)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為癰。(五臟屬陰主裡,故其不和則七竅為之不利;六腑屬陽主表,故其不利則肌腠留為癰瘍矣。)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氣盛矣;陽氣太盛則陰不利,陰脈不利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

白話文:

經絡下第五

了解手足陰陽的病苦,去除病苦,順應其所需,瀉去多餘的,補充不足的,就能使身體機能協調平衡。

所有經脈都屬於眼睛(眼睛是經脈匯聚的地方,所以所有經脈都屬於眼睛),所有骨髓都屬於腦(腦是骨髓之海,所以所有骨髓都屬於腦),所有筋腱都屬於關節(筋腱強韌,連接骨節,久走傷筋,也是因為所有筋腱都屬於關節的緣故),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(心臟生血,主管血脈,所以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),所有氣都屬於肺臟(肺臟貯藏氣,大量氣體在胸中搏動而不流動,稱為「氣海」,從肺臟出來,循行於喉嚨和咽喉,所以呼氣就出來,吸氣就進去,這就是所有氣都屬於肺臟的原因)。這是四肢八溪的晝夜運行規律。

(四肢是指雙手雙腳;八溪是指手肘、腋窩、大腿根部和膝窩,這些是四肢的關節,所以稱為「溪」。晝夜運行是指人體的經脈、骨髓、筋腱、血液、氣息,無不藉由這些部位出入,晝夜不停地運行。)所以人睡覺時血液歸於肝臟(人醒著時活動,活動時血液隨著氣血運行於陽經;人睡覺時靜止,靜止時血液隨著氣血運行於陰經,而歸於肝臟,因為肝臟是貯藏血液的臟器。所以人睡著時,面色多半蒼白,是因為血液貯藏在肝臟的緣故。);肝臟接受血液就能視物(肝臟的經脈與眼睛相通,肝臟得到血液,精神就能聚集於眼睛,所以就能視物),腳接受血液就能行走(腳得到血液,精神就在腳上,所以行走才健全),手掌接受血液就能握物(手掌得到血液,精神就在手上,所以才能握物有力),手指接受血液就能拿取東西(手指得到血液,精神就在手指上,所以才能拿取東西有力)。血液和氣是人的精氣神,只說血液而不說氣,為什麼呢?因為氣屬陽而無形,血屬陰而有形,而人的形體是由陰氣構成的,人之所以能夠生成,是因為血脈。血液就是精氣神,血脈調和,精神才能安住。

所以這裡都提到血液,是指精神依賴形體而生,作用是來自於自身。睡覺後外出被風吹到,血液凝固在皮膚上就成了痹症(睡覺後外出,如果毛孔沒有閉合,汗液沒有收斂,就會被風吹到而血液凝固在皮膚上,可能導致麻木或疼痛,這就是痹症),凝固在經脈上就成了泣證(風寒外襲,血液凝固在經脈上,經脈就會阻塞不通而生病),凝固在腳上就成了厥證(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風寒入侵,血液凝固在腳上,就會陽氣衰弱陰氣盛行,氣逆而產生厥證)。

這三種病症,都是血液運行受阻而不能返回其通道,所以就成了痹症和厥證。(血液遇熱則運行,遇寒則凝固,凡是風寒入侵,都會使血脈凝滯不能運行而返回其通道,所以就成了痹症和厥證。空和孔同義,指血液運行的通道。)

五臟經常內在聯繫著上面的七竅。(閱,指經過。五臟位於內部,而氣息通達於外部,所以聯繫著上面的七竅。人體共有九竅,上面七個,下面兩個。)所以肺氣通於鼻子,肺氣調和,鼻子就能分辨臭味和香味;心氣通於舌頭,心氣調和,舌頭就能分辨五種味道;肝氣通於眼睛,肝氣調和,眼睛就能辨別五種顏色;脾氣通於嘴巴,脾氣調和,嘴巴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;腎氣通於耳朵,腎氣調和,耳朵就能聽到五種聲音。

(各個臟腑的氣息都有其所通達的部位,也有其各自的作用,但是必須五臟的氣息調和,才能各司其職,否則臟腑有病,就會在竅穴上有所反應。)五臟不調和,七竅就會不通;六腑不調和,就會導致癰疽。(五臟屬陰主裡,所以不調和就會影響七竅;六腑屬陽主表,所以不調和就會導致肌膚出現癰疽。)邪氣在六腑,陽脈就會不調和,陽脈不調和,氣就會停滯,氣停滯就會陽氣過盛;陽氣過盛就會損傷陰氣,陰脈受損就會血液停滯,血液停滯就會陰氣過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