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經絡下第五
顑,音坎,又海敢切。)陰陽上下,其動也若一,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,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。(陰陽上下者,統上文手太陰而言也。蓋胃氣上注於肺,本出一原,雖胃為陽明,脈上出於人迎,肺為太陰,脈下出於寸口,而其氣本相貫,故彼此之動,其應若一也。
然人迎屬腑為陽,陽病則陽脈宜大,而反小者為逆;寸口屬臟為陰,陰病則陰脈宜小,而反大者為逆,故氣口候陰,人迎候陽也。是以陰陽大小,脈各有體。設陰陽不分而或為俱靜,或為俱動,若引繩之勻者,則其陰陽之氣,非此即彼,必有偏傾而致病者矣。
)足少陰之動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也,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,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,斜入膕中,循脛骨內廉,並少陰之經,下入內踝之後,入足下;其別者斜入踝,出屬跗上,入大指之間,注諸絡,以溫足脛,此脈之常動者也。(足少陰之脈動者,以衝脈與之並行也。
衝脈亦十二經之海,與少陰之絡同起於腎下,出於足陽明之氣衝,循陰股、膕中、內踝等處,以入足下,其別者斜出屬跗,上注諸絡,以溫足脛,此太谿等脈所以常動不已也。)營衛之行也,上下相貫,如環之無端,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,手足懈惰,其脈陰陽之道,相輸之會,行相失也,氣何由還?(營衛之行,陰陽有度,若邪氣居之,則其運行之道,宜相失也,又何能往還不絕?)夫四末陰陽之會者,此氣之大絡也,四街者,氣之徑路也,故絡絕則徑通,四末解則氣從合,相輸如環,終而復始也。(四末,四肢也。
十二經皆終始於四肢,故曰「陰陽之會」而為氣之大絡也。然大絡雖會於四肢,復有氣行之徑路,謂之「四街」,所謂「氣街」者是也。凡邪之中人,多在大絡,故絡絕則徑通,及邪已行而四末解,彼絕此通,氣從而合,迴環轉輸,何能相失?此所以如環無端也。)
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氣多血,少陰常少血多氣,厥陰常多血少氣,太陰常多氣少血,此天之常數。(十二經血氣,各有多少不同,乃天稟之常數,凡治病當詳察血氣而為之補瀉也。按,屢言血氣之數,三陽皆同,三陰皆異,考之他條,微有舛誤,當以此節為正。
)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為足陰陽也;(足太陽,膀胱也,足少陰,腎也,是為一合;足少陽,膽也,足厥陰,肝也。是為二合;足陽明,胃也,足太陰,脾也,是為三合。陽為腑經,行於足之外側,陰為臟經,行於足之內側,此足之表裡也。
)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心主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為手之陰陽也。(手太陽,小腸也,手少陰,心也,是為四合;手少陽,三焦也,手心主,厥陰也,是為五合;手陽明,大腸也,手太陰,肺也,是為六合。陽為腑經,行於手之外側,陰為臟經,行於手之內側,此手之表裡也。
白話文:
經絡下第五
陰陽氣血在人體上下運行,其活動如同一個整體,因此,陽經有病而陽脈卻微弱為逆證;陰經有病而陰脈卻強盛也為逆證。陰陽同時靜止或同時亢進,如同拉緊的繩子互相傾斜一樣,則會生病。這段話主要說明手太陰肺經和陽明胃經的關係,胃氣上注於肺,雖然胃經屬陽明,脈絡上行於人迎穴,肺經屬太陰,脈絡下行於寸口,但兩經氣機相通,因此兩經的活動應互相協調一致。人迎穴屬腑為陽,陽病則陽脈應當強盛,反之卻微弱則為逆證;寸口穴屬臟為陰,陰病則陰脈應當微弱,反之卻強盛則為逆證。所以,寸口脈診斷陰經,人迎脈診斷陽經。因此,陰陽脈象的大小強弱,各有其規律。如果陰陽不分,或同時靜止,或同時亢進,如同拉直的繩子一樣,則陰陽氣機必定有所偏盛偏衰而導致疾病。
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,與足少陰腎經的大絡共同起於腎臟下方,從氣街穴出來,沿著陰部的內側,斜入膕窩中,沿著脛骨內側,與少陰經並行,向下進入內踝後方,進入足底;衝脈的支脈斜入踝部,然後向上到達足背,進入大腳趾之間,注入各個絡脈,溫煦足脛。這是衝脈經常活動的原因,因為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。衝脈也是十二經脈之海,與少陰經的絡脈同起於腎臟下方,從足陽明胃經的氣衝穴出來,循行於陰部內側、膕窩、內踝等處,進入足底,其支脈斜出,到達足背,向上注入各個絡脈,溫煦足脛,所以太谿等脈絡經常活動不停。
營氣和衛氣的運行,上下貫通,如同環狀物沒有盡頭一樣。但是,如果突然遇到邪氣或遇到嚴寒,手腳就會疲軟無力,營衛二氣的運行就會互相阻滯,氣血運行就失去了正常的規律,氣血該如何迴圈呢?營衛之氣的運行,陰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,如果邪氣入侵,則其正常的運行規律就會被破壞,又怎麼能夠持續不斷地運行呢?四肢末端是陰陽氣血會合之處,也是氣血的大絡;四個關節部位(四街)是氣血運行的通道。所以,大絡不通暢則通道通暢,四肢末端舒暢則氣血就會匯合,互相輸布,如同環狀物一樣,周而復始。四肢末端是陰陽氣血會合之處,十二經脈都起始於四肢,所以稱作「陰陽之會」,是氣血的大絡。但是,大絡雖然會合於四肢,卻還有氣血運行的通道,稱之為「四街」,所謂的「氣街」就是指這些通道。邪氣入侵人體,大多滯留在大絡,所以大絡不通則通道通暢,等到邪氣已行,四肢末端舒暢,則彼不通此通,氣血就會匯合,迴圈轉輸,又怎麼會互相阻滯呢?這就是為什麼說營衛氣血運行如同環狀物沒有盡頭的原因。
人體正常的氣血狀態是:太陽經常血少氣多,少陽經常血少氣多,陽明經常氣血都多,少陰經常血少氣多,厥陰經常血多氣少,太陰經常氣多血少,這是人體先天禀賦的正常規律。十二經脈的氣血多少各有不同,這是先天稟賦的常規,治療疾病時應詳細觀察氣血盛衰,再進行補瀉治療。多次提到氣血盛衰的規律,三陽經相似,三陰經不同,與其他論述稍有出入,應以本節為準。
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裡;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裡;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裡,這是足三陰三陽的表裡關係。足太陽經位於足外側,屬腑經;足少陰經位於足內側,屬臟經,這是足部經絡的表裡關係。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為表裡;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;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裡,這是手三陰三陽的表裡關係。手太陽經位於手外側,屬腑經;手少陰經位於手內側,屬臟經,這是手部經絡的表裡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