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經絡下第五
(脾之大絡名大包,在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,出九肋間,總統陰陽諸絡,由脾灌溉五臟者也。故其為病如此。羅絡之血者,言此大絡包羅諸絡之血,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。大絡,即大包也。)凡此十五絡者,實則必見,虛則必下,視之不見,求之上下,人經不同,絡脈異所別也。
(十二經共十二絡,而外有任、督二絡,及脾之大絡,是為十五絡也。凡人之十二經脈,伏行分肉之間,深不可見,其脈之浮而可見者,皆絡脈也。然又必邪氣盛者脈乃壅盛,故實則必見,正氣虛者脈乃陷下,而視之不見矣。故當求上下諸穴,以相印證而察之也。蓋以人經有肥、瘦、長、短之不同,絡脈亦異其所別,故不可執一而求也。
按,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,絡名大包,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,絡名虛里,諸經之絡惟一,脾胃之絡各二,蓋以脾胃為臟腑之本,而十二經皆以受氣者也。經脈筋絡,本明針灸之理,而行藥治病之要一以貫之。至於氣穴、溪谷,井、滎、腧、合等法,專言針灸者,另有全書祖述之,此不備焉。
)
經脈十二,而手太陰、足少陰、陽明獨動不休,是明胃脈也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,肺氣從太陰而行之。其行也以息往來,故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不已,故動而不止。(手足之脈,共十二經,然惟手太陰、足少陰、足陽明三經獨多動脈,而三經之脈則手太陰之太淵,足少陰之太谿。足陽明上則人迎,下則衝陽,皆動之尤甚者也。
是明胃脈者,言三經之動,皆因於胃氣也。)氣之過於寸口也,上十息,下八伏,盛衰不等,難窮往還。(寸口,手太陰脈也。上、下,言進退之勢也。十、八,喻盛衰之形也。此其往還之道,真有難窮者。)而氣之離臟也,卒然如弓弩之發,如水之下岸,上於魚以反衰,其餘氣衰散以逆上,故其行微。
(凡脈氣之內發於臟,外達於經,其卒然如弓弩之發,如水之下岸,言其勁銳之氣不可遏也。然強弩之末,其力必柔,急流之末,其勢必緩,故脈由寸口以上魚際,盛而反衰,其餘氣以衰散之勢而逆上,故其行微。此脈氣之盛衰所以不等也。)足陽明之動,胃氣上注於肺,其悍氣上衝頭者,循咽上走空竅,循眼系入絡腦,出顑,下客主人,循牙車,合陽明,並下人迎,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。
(胃氣上注於肺,而其悍氣之上頭者,循咽喉上行,從眼系入絡腦,出顑下,會於足少陽之客主人以及牙車,乃合於陽明之本經,並下人迎之動脈。此內為胃氣之所發,而外為陽明之動也。牙車,即曲牙,頰車也。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,見血立已。治狂者取頭兩顑,當在腦之下,鬢之前,客主人之上,其即鬢骨之上,兩太陽之間為顑也。
白話文:
經絡下第五
脾經的大絡稱為大包,位於腋下三寸處,佈於胸脅,穿出第九肋間,統攝陰陽諸絡,由脾臟灌溉五臟。因此,脾經的病症就是如此。所謂「羅絡之血」,是指這個大絡包羅所有經絡的血,所以治療時都取脾經的大絡來疏通。大絡,就是大包。凡此十五條經絡,實證時必然顯現,虛證時則必然隱伏,如果看不見,就要在上下尋找,因為人體經絡的粗細、長短不一,絡脈的位置也各有不同。
十二經脈共有十二條絡脈,此外還有任脈、督脈兩條經脈,以及脾經的大絡,總共十五條絡脈。人體的十二經脈,都隱伏在肌肉之間,深藏難見,那些浮現可見的脈象,都是絡脈。然而,只有邪氣盛的時候,脈象才會壅盛充盈,所以實證必然顯現;而正氣虛弱時,脈象就會凹陷隱沒,所以看不見。因此,應該在上下尋找相關穴位,相互印證觀察。因為人體經脈的肥瘦、長短各有不同,絡脈的位置也各有差異,所以不能執著於一種方法尋找。
足太陰脾經的別絡名為公孫,其絡脈名為大包;足陽明胃經的別絡名為豐隆,其絡脈名為虛里。各經絡脈只有一條,唯獨脾胃經各有兩條絡脈,這是因為脾胃是臟腑的根本,十二經脈都依靠脾胃來受納氣血。經脈和絡脈的理論,是針灸的根本,也是藥物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。至於氣穴、溪谷、井、滎、腧、合等穴位及針灸方法,專門論述針灸的書籍已有詳盡記載,在此就不贅述了。
十二經脈中,手太陰肺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陽明胃經的脈動特別頻繁,這是胃脈的表現。胃是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升輸送到肺,肺氣則循太陰經運行。其運行規律是隨著呼吸往來,所以人呼氣一次,脈搏跳動兩次,吸氣一次,脈搏也跳動兩次,呼吸不停,脈動也就持續不斷。手足十二經脈中,只有手太陰肺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陽明胃經三條經脈的脈搏跳動尤其頻繁,其中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、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、足陽明胃經的上部的人迎穴、下部的衝陽穴,脈動都特別明顯。
之所以說這是胃脈的表現,是因為這三條經脈的脈動,都是由於胃氣的影響。氣血在寸口脈位的表現,上行時十次呼吸,下行時八次呼吸,盛衰程度不同,其往復運行很難窮盡。寸口,指的是手太陰肺經的脈搏。上、下,指的是脈象的進退趨勢;十、八,比喻脈象的盛衰狀態。這種脈象的往復運行,確實很難窮盡其規律。而氣血離開臟腑的運行,瞬間就像弓弩發射,像水流衝下河岸一樣迅速,向上到達魚際穴時,氣勢就開始衰減;其餘的氣血則以衰弱散漫的趨勢逆向而上,所以運行比較微弱。
凡是脈氣從臟腑內部發出,向外到達經絡,其瞬間的運行就像弓弩發射,像水流衝下河岸一樣迅速,形容其強勁銳利的氣勢不可阻擋。然而,強弩之末,力量必然減弱;急流之末,速度必然減緩。所以,脈氣從寸口向上到達魚際穴,強盛之勢開始衰減,其餘氣血則以衰弱散漫的趨勢逆向而上,所以運行比較微弱。這就是脈氣的盛衰之所以不同的原因。足陽明胃經脈動頻繁的原因,是胃氣上注於肺,其強盛的氣勢上衝頭部,循著咽喉向上走,經過眼眶,進入絡脈,到達腦部,再從顑(鬢角)出來,到達客主人穴(足少陽膽經穴位),沿著牙車(頰車)穴,與陽明經相合,並與下部的人迎穴的脈動相連。這是胃氣另外一種運行途徑。
胃氣上注於肺,而其強盛的氣勢上衝頭部,循著咽喉向上走,從眼眶進入絡脈,到達腦部,再從顑(鬢角)下來,與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以及牙車穴會合,然後與陽明經的本經相連,並與下部的人迎穴的脈動相連。這是內部由胃氣所發出,外部則為陽明經脈動的表現。牙車,就是曲牙、頰車穴。顑痛可以用針刺足陽明胃經的曲周穴,放血即可痊癒。治療狂症,可以針刺頭部兩側的顑穴,位於腦部下方,鬢角前方,客主人穴的上方,也就是鬢骨上方,兩太陽穴之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