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經絡下第五

實則鼽窒,頭背痛,虛則鼽衄,取之所別也。(足太陽之絡名飛揚,在足外踝上七寸,別走足少陰者也。此經起於目內眥,絡腦,行頭背,故其為病如此。治此者,當取所別之飛揚。鼽,音求,鼻塞也。)足少陽之別,名曰光明,去踝五寸,別走厥陰,下絡足跗。實則厥,虛則痿躄,坐不能起,取之所別也。

(足少陽之絡名光明,在外踝上五寸,別走足厥陰者也。此經下絡足跗,故為厥,為痿躄,治此者,當取所別之光明。躄,音璧,足不能行也。)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,其別者循脛骨外廉,上絡頭項,合諸經之氣,下絡喉嗌。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,實則狂癲,虛則足不收,脛枯,取之所別也。

(足陽明之絡名豐隆,在外踝上八寸,別走足太陰者也。此經循喉嚨,入缺盆,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而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,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而為病如此。治之者,當取所別之豐隆也。)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,其別者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。

(足太陰之絡名公孫,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,別走足陽明者也。厥氣者,脾氣失調而或寒或熱,皆為厥氣;逆而上行,則為霍亂。本經入腹,屬脾入胃,故其所病如此。治此者,當取所別之公孫也。)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別走太陽,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,外貫腰脊。

其病氣逆則煩悶,實則閉癃,虛則腰痛,取之所別也。(足少陽之絡名大鐘,在足跟後骨上兩筋間,別走足太陽者也。前十二經脈,言本經從肺出絡心,此言上走心包,下外貫腰脊,故其為病如此。而治此者,當取所別之大鐘也。)足厥陰之別,名曰蠡溝,去內踝五寸,別走少陽,其別者循脛上睪,結於莖。

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,實則挺長,虛則暴癢,取之所別也。(足厥陰之絡名蠡溝,在足內踝上五寸,別走足少陽者也。本經絡陰器,上睪,結於莖,故其所病如此。而治此者,當取所別之蠡溝。莖,陰莖也。)任脈之別,名曰尾翳,下鳩尾,散於腹。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瘙,取之所別也。

(尾,當作「屏」,任脈之絡名屏翳,即會陰穴,在大便前,小便後,兩陰之間,任、督、沖三脈所起之處。此經由鳩尾下行,散於腹,故其為病如此。而治之者,當取所別之會陰。)督脈之別,名曰長強,挾膂上項,散頭上下,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,入貫膂。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高搖之,挾脊之有過者,取之所別也。

(督脈之絡名長強,在尾骶骨端,別走任脈、足少陰者也。此經上頭項,走肩背,故其病如此。頭重高搖之,謂力弱不勝而顫掉也。治此者,當取所別之長強。)脾之大絡,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。實則身盡痛,虛則百節盡皆縱,此脈若羅絡之血者,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。

白話文:

經絡下第五

身體充實則鼻塞不通,伴隨頭背疼痛;身體虛弱則鼻出血,這是取穴區別的依據。(足太陽經的絡脈名為飛揚,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處,另分支走向足少陰經。這條經脈起於目內眥,聯繫腦部,經過頭部和背部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治療此症,應該取其分支飛揚穴。)足少陽經的分支,名為光明,位於外踝骨上方五寸處,另分支走向足厥陰經,向下聯繫足跗(腳背)。身體充實則厥逆(肢體厥冷),身體虛弱則肌肉萎縮無力,坐臥不能起身,這是取穴區別的依據。(足少陽經的絡脈名為光明,位於外踝骨上方五寸處,另分支走向足厥陰經。這條經脈向下聯繫足跗,所以會出現厥逆、肌肉萎縮無力等症狀。治療此症,應該取其分支光明穴。)足陽明經的分支,名為豐隆,位於外踝骨上方八寸處,另分支走向足太陰經,其分支循行於脛骨外側,向上聯繫頭項,匯合諸經之氣,向下聯繫喉嚨。若氣逆則喉嚨阻塞,聲音嘶啞,身體充實則狂躁癲癇,身體虛弱則足趾不能收攏,脛骨枯瘦,這是取穴區別的依據。(足陽明經的絡脈名為豐隆,位於外踝骨上方八寸處,另分支走向足太陰經。這條經脈循行於喉嚨,進入缺盆(鎖骨上窩),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而喉嚨和缺盆是諸經氣血的通道,所以匯合諸經之氣向下聯繫喉嚨而產生這些症狀。治療此症,應該取其分支豐隆穴。)足太陰經的分支,名為公孫,位於大腳趾本節後方一寸處,另分支走向陽明經,其分支進入腸胃。厥氣逆行則霍亂,身體充實則腸胃絞痛,身體虛弱則腹脹,這是取穴區別的依據。(足太陰經的絡脈名為公孫,位於大腳趾本節後方一寸處,另分支走向足陽明經。厥氣是指脾氣失調,寒熱皆可致厥氣;厥氣逆行向上,則為霍亂。本經進入腹部,屬於脾經和胃經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治療此症,應該取其分支公孫穴。)足少陰經的分支,名為大鐘,位於踝骨後方繞過腳跟處,另分支走向太陽經,其分支沿著經脈向上走向心包下方,向外貫穿腰脊。

若氣逆則煩悶,身體充實則小便閉塞不通,身體虛弱則腰痛,這是取穴區別的依據。(足少陰經的絡脈名為大鐘,位於腳跟後骨骼上兩筋之間,另分支走向足太陽經。前十二經脈中提到本經從肺部發出聯繫心臟,這裡指向上走向心包,向下向外貫穿腰脊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治療此症,應該取其分支大鐘穴。)足厥陰經的分支,名為蠡溝,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處,另分支走向少陽經,其分支沿著脛骨向上走向睪丸,連接到陰莖。

若氣逆則睪丸腫脹,突然發作的疝氣,身體充實則陰莖勃起,身體虛弱則陰部奇癢,這是取穴區別的依據。(足厥陰經的絡脈名為蠡溝,位於足內踝上五寸,另分支走向足少陽經。本經聯繫陰部,向上經過睪丸,連接到陰莖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治療此症,應該取其分支蠡溝穴。莖,指陰莖。)任脈的分支,名為尾翳(應為屏翳),位於鳩尾穴下方,散佈於腹部。身體充實則腹部皮膚疼痛,身體虛弱則奇癢,這是取穴區別的依據。(任脈的絡脈名為屏翳,即會陰穴,位於大便之前,小便之後,兩陰之間,是任、督、沖三脈的起始之處。這條經脈由鳩尾穴向下運行,散佈於腹部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治療此症,應該取其分支會陰穴。)督脈的分支,名為長強,沿著脊柱向上至項部,散佈於頭部上下,在肩胛骨左右分支走向太陽經,進入貫穿脊柱。身體充實則脊柱強直,身體虛弱則頭部沉重搖晃,脊柱過於僵硬,這是取穴區別的依據。(督脈的絡脈名為長強,位於尾骶骨末端,另分支走向任脈和足少陰經。這條經脈上行至頭項,經過肩背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頭部沉重搖晃,指的是力量不足而顫抖。治療此症,應該取其分支長強穴。)脾經的主要分支,名為大包,位於腋窩下方三寸處,分佈於胸脅。身體充實則全身疼痛,身體虛弱則全身關節鬆弛,這條經脈若有瘀血阻滯,都應該取脾經的主要分支大包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