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卷三
2. 經絡下第五
十五別絡者,手太陰之別,名曰列缺,起於腕上分間,並太陰之經,直入掌中,散入於魚際。(此下即十五絡穴也。不曰絡而曰別者,以本經由此穴而別走鄰經也。手太陰之絡名列缺,在腕後一寸五分上側分肉間,太陰自此別走陽明者。其太陰本經之脈,由此直入掌中,散於魚際也。
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,自列缺至陽谿見者,俗謂之反關脈,此經脈虛而絡脈滿,《千金翼》謂陽脈逆,反大於氣口三倍者是也。)其病實則手銳掌熱,虛則欠㰦,小便遺數,取之去腕半寸,別走陽明也。(掌後高骨為手銳骨。實為邪熱有餘,故手銳掌熱。欠㰦,張口伸腰也。
虛因肺氣不足,故為欠㰦及小便遺而且數。體倦則呻,志倦則㰦也。治此者取列缺,實可瀉之,虛可補之。諸經准此。半寸,當作寸半,此太陰之絡,別走陽明,而陽明之絡曰偏歷,亦入太陰,以其相為表裡,故互為注絡以相通也。他經皆然。㰦,音去。)手少陰之別,名曰通里,去腕一寸半,別而上行,循經入於心中,系舌本,屬目系。
其實則支膈,虛則不能言,取之掌後一寸,別走太陽也。(手少陰之絡名通里,在腕後一寸陷中,別走手太陽者也。此經入心下膈,故邪實則支膈,謂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。其支者上系舌本,故虛則不能言,當取通里以治之也。)手心主之別,名曰內關,去腕二寸,出於兩筋之間。
循經以上,繫於心包,絡心系。實則心痛,虛則為頭強,取之兩筋間也。(手厥陰之絡名內關,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,別走手少陽者也。此經繫心包,絡心系,又出耳後,合少陽完骨之下,故邪實則心痛,虛則頭強不利也。皆取內關以治之。)手太陽之別,名曰支正,上腕五寸,內注少陰,其別者上走肘,絡肩髃。
實則節弛肘廢,虛則生肬,小者如指痂疥,取之所別也。(手太陽之絡名支正,在腕後五寸,走臂內側,注手少陰者也。此經走肘絡肩,故邪實則脈絡壅滯而節弛肘廢,正虛則血氣不行,大則為肬,小則為指間痂疥之類,取之所別,即支正也。肬,音尤,贅瘤也。)手陽明之別,名曰偏歷,去腕三寸,別入太陰,其別者上循臂,乘肩髃,上曲頰偏齒,其別者入耳,合於宗脈。實則齲聾,虛則齒寒痹膈,取之所別也。
(手陽明之絡名偏歷,在腕後三寸上側間,別走手太陰者也。按,本經筋脈,皆無「入耳」、「上目」之文,惟此別絡有之。宗脈者,脈聚於耳目之間者也。齲齒,蠹病也。此經上曲頰偏齒,入耳,絡肺,下膈,故實則為齒齲耳聾,虛則為齒寒內痹而膈。治此者,當取所別之偏歷。
齲,耳雨切。)手少陽之別,名曰外關,去腕二寸,外繞臂,注胸中,合心主。病實則肘攣,虛則不收,取之所別也。(手少陽之絡名外關,在腕後二寸兩筋間,別走手厥陰心主者也。此經繞臂,故為肘攣及不收之病。治此者,當取所別之外關。)足太陽之別,名曰飛揚,去踝七寸,別走少陰。
白話文:
經絡下第五
手太陰經的別絡,稱為列缺穴,位於腕關節向上、寸口脈分間處,與手太陰經脈並行,直入掌心,散佈於魚際。 (以下都是十五條別絡穴,之所以稱作「別絡」而非「絡脈」,是因為這些經脈從本經的穴位分出,走向鄰近的經脈。)手太陰經的絡脈名列缺,位於手腕後方一寸五分,上側肌肉間隙處,手太陰經由此分出,走向手陽明經。而手太陰經的本經脈,則由此直入掌心,散佈於魚際。
有些人寸關尺三部脈象不明顯,卻在列缺穴到陽谿穴之間能摸到脈搏,俗稱反關脈,這是本經脈氣虛弱,而絡脈充盈的表現,《千金翼》稱之為陽脈逆行,脈象比氣口大三倍。列缺穴所在的部位,病邪實證時,會出現手銳骨疼痛、手掌發熱;虛證則會出現張口伸腰、小便頻數等症狀。取穴位置在腕關節向上半寸處,此處的經脈別走手陽明經。(手銳骨即手掌後方的高聳骨骼。實證是邪熱過盛,故手銳骨疼痛、手掌發熱。張口伸腰,指身體疲倦,需用力伸展身體來緩解不適。虛證是肺氣不足,導致張口伸腰及小便頻數。)體倦則呻吟,精神疲倦則張口伸腰。治療列缺穴的疾病,實證可瀉,虛證可補,其他經脈的治療也以此為準。(半寸應為寸半)此為手太陰經的絡脈,別走手陽明經,而手陽明經的絡脈稱為偏歷穴,也進入手太陰經,因兩者表裡相通,所以互相溝通聯絡。其他經脈也都是如此。
手少陰經的別絡,稱為通里穴,位於腕關節向上約一寸半處,別出一支向上走行,循經進入心臟,連繫舌根,與目系相通。實證會出現呃逆,虛證則會說話困難。取穴位置在手掌後方一寸處,此處經脈別走手太陽經。(手少陰經的絡脈名通里,位於手腕後方一寸的凹陷處,別走手太陽經。此經入心下膈,故邪實則呃逆,指膈肌好像受到阻礙而不能舒暢。呃逆向上連繫舌根,所以虛證則不能言語,應取通里穴治療。)
手厥陰經的別絡,稱為內關穴,位於腕關節向上二寸,兩筋之間。循經向上,連繫心包,絡屬心系。實證會心痛,虛證則會頭痛。取穴於兩筋之間。(手厥陰經的絡脈名內關,位於手掌後方,腕關節向上二寸,兩筋之間,別走手少陽經。此經連繫心包,絡屬心系,又從耳後出來,與少陽經的完骨穴相合,故邪實則心痛,虛證則頭痛不適。都取內關穴治療。)
手太陽經的別絡,稱為支正穴,位於腕關節向上五寸處,內側注入手少陰經,其分支向上走行至肘部,絡於肩髃穴。實證則關節鬆弛、肘部功能喪失;虛證則生長贅瘤,小的像指間的痂疥一樣。取穴於其分支處。(手太陽經的絡脈名支正,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處,沿著手臂內側走行,注入手少陰經。此經經過肘部,絡於肩部,故邪實則經脈阻塞,導致關節鬆弛、肘部功能喪失;正氣虛弱則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較大的贅瘤,小的則像指間痂疥一樣,取穴於其分支處,即支正穴。 贅瘤,指皮膚上的腫塊。)
手陽明經的別絡,稱為偏歷穴,位於腕關節向上三寸處,別入太陰經,其分支沿著手臂向上走行,經過肩髃穴,上行至面頰,經過偏側的牙齒,其分支進入耳內,與宗脈相合。實證則牙齒疼痛、耳聾;虛證則牙齒發冷、咽喉阻塞。取穴於其分支處。(手陽明經的絡脈名偏歷,位於手腕後方三寸上側間隙處,別走手太陰經。本經經脈及筋脈,皆無「入耳」、「上目」的記載,只有此別絡有之。宗脈指脈氣聚集於耳目之間的部位。齲齒,指蛀牙。此經上行至面頰,經過偏側的牙齒,進入耳內,絡於肺,下達膈肌,故實證則牙齒蛀壞、耳聾,虛證則牙齒冰冷、咽喉阻塞。治療此病,應取其分支處的偏歷穴。)
手少陽經的別絡,稱為外關穴,位於腕關節向上二寸處,外側繞行於手臂,注於胸中,與心主相合。病邪實證則肘部攣縮,虛證則肘部不能收縮。取穴於其分支處。(手少陽經的絡脈名外關,位於手腕後方二寸,兩筋之間,別走手厥陰心主經。此經繞行於手臂,故出現肘部攣縮及不能收縮等症狀。治療此病,應取其分支處的外關穴。)
足太陽經的別絡,稱為飛揚穴,位於踝關節向上七寸處,別走少陰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