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52)
卷二 (52)
1. 經絡上第五
指天者,天屬陽,運於地之外。手少陽之正,上別於巔,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於胸中,包羅臟腑之外,故曰「指天」。手厥陰之正,其別而內行者,與少陰之脈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入胸中,屬於三焦,乃出循喉嚨,行耳後,合手、足少陽於完骨之下,此六合之五也。
)手陽明之正,從手循膺乳,別於肩髃,入柱骨,下走大腸,屬於肺,上循喉嚨,出缺盆,合於陽明也。手太陰之正,別入淵腋少陰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大腸。上出缺盆,循喉嚨,復合陽明,此六合也。(此大腸與肺為表裡,經脈相為一合也。手陽明之正,循胸前膺乳之間,其內行者別於肩髃,入柱骨,由缺盆下走大腸,屬於肺,其上者循喉嚨,復出缺盆,而合於陽明本經也。
手太陰之正,其內行者自天府別入淵腋,由手少陰心經之前入內走肺,散之大腸,其上行者出缺盆,循喉嚨,復合於手陽明經。以上共十二經,是為六合也。)
十二經筋者,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,上結於踝,邪上,結於膝,(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爪甲之側,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。循足跗外側上結於外踝崑崙之分,乃邪上跗陽而結於膝膕之分。結,聚也。
按,十二經脈之外,而復有所謂經筋者何也?蓋經脈營行表裡,故出入臟腑,以次相傳,經筋連綴百骸,維絡周身,各有定位,雖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,然其所結所盛之處,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,以筋會於節也。筋屬木,其華在爪,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,而後盛於輔骨,結於肘腕,繫於膝關,聯於肌肉,上於頸項,終於頭面,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。
筋有剛柔,剛者所以束骨,柔者所以相維,亦猶經之有絡,綱之有紀,故手足項背,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,而胸腹頭面,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。但手、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,如手、足三陽行於外,其筋多剛,手、足三陰行於內,其筋多柔,皆肝之所生,而經脈、經筋之所以異也。)其下循足外踝,結於踵上,循跟,結於膕。
(其下,足跗之下也。踵,即足跟之突出者,跟,即踵上之硬筋處也,乃僕參、申脈之分。結於膕,委中也。)其別者結於踹外,上膕中內廉,與膕中並,(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為柔耎短筋,亦猶木之有枝也。後言別者、支者仿此。此支自外踝別行,由足踹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,結於踹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,乃上膕內廉,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。)上結於臀,尾骶骨旁,會陽之分也。
)上挾脊,上項。(挾脊背,分左右上項,會於督脈之陶道、大椎,此皆附脊之剛筋也。)其支者別入,結於舌本。(其支者,自項別入內行,與手少陽之筋結於舌本,散於舌下。自此以上皆柔耎之筋而散於頭面。)其直者結於枕骨,上頭下顏,給於鼻。(其直者自項而上,與足少陰之筋合於腦後枕骨間,由是而上過於頭,前下於顏,以結於鼻下之兩旁也。額上曰顏。
白話文:
經絡上第五
舉手向上指天,代表天屬陽,運行於地之外。手少陽經脈的正支,向上分支到頭頂,進入鎖骨上窩,向下運行經過三焦,散佈於胸腔,包圍著臟腑之外,所以說「指天」。手厥陰經脈的正支,其分支向內運行,與少陰經脈一樣,從腋下三寸,足少陽經脈在腋下的位置進入胸腔,屬於三焦,然後出來沿著喉嚨,經過耳後,與手足少陽經脈在完骨(肩胛骨下角)下會合,這是六經合穴中的五個。
手陽明經脈的正支,從手部循行經過胸部乳房,分支到肩髃穴,進入柱骨(頸椎),向下運行經過大腸,屬於肺,向上循行經過喉嚨,從鎖骨上窩出來,與陽明經脈會合。手太陰經脈的正支,分支進入腋下少陰經脈的前方,進入肺臟,散佈到大腸。向上從鎖骨上窩出來,循行經過喉嚨,再次與陽明經脈會合,這是六經合穴。大腸與肺臟互為表裡,經脈互相構成一個合穴。手陽明經脈的正支,循行於胸前乳房之間,其分支向內運行,從肩髃穴進入柱骨,由鎖骨上窩向下運行經過大腸,屬於肺,其上行的部分循行經過喉嚨,再次從鎖骨上窩出來,與陽明經脈本經會合。
手太陰經脈的正支,其分支向內運行,從天府穴分支進入腋下,經過手少陰心經前方進入肺臟,散佈到大腸,其上行的部分從鎖骨上窩出來,循行經過喉嚨,再次與手陽明經脈會合。以上共十二經脈,構成六個合穴。
十二經筋,足太陽經筋從足小趾開始,向上連結到踝部,斜向上,連結到膝部。足太陽經筋起於足小趾指甲旁,也就是足太陽經脈終止處至陰穴的附近。循行足部外側,向上連結到外踝崑崙穴的分支,然後斜向上經過跗陽穴,連結到膝窩的分支。連結,聚集的意思。
除了十二經脈之外,還有所謂的經筋,這是什麼呢?因為經脈運行於表裡,所以出入臟腑,依次傳導,經筋則連接著全身骨骼,聯繫全身,各有其位置。雖然經筋循行的部位大多與經脈相同,但其連結和聚集的地方,主要是在四肢的溪谷之間,因為筋會聚於關節。筋屬木,其榮華在指甲,所以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手指指甲之間,然後盛於輔骨(肱骨外上髁),連結於肘腕,繫於膝關節,聯繫肌肉,向上到達頸項,終於頭面,這就是人體經筋的大概情況。
筋有剛柔之分,剛強的筋用來束縛骨骼,柔弱的筋用來互相連接,就像經脈有絡脈,綱繩有條理一樣。所以手足項背,直行附著骨骼的筋都比較堅韌粗大,而胸腹頭面,分支橫絡的筋都比較柔軟細小。但是手足十二經的筋又各有不同,例如手足三陽經運行於外,其筋多剛強;手足三陰經運行於內,其筋多柔軟,都是肝臟所生的,這就是經脈和經筋的不同之處。其下循行足部外踝,連結到腳跟上方,循行足跟,連結到膝窩。
其下,指足部跗骨之下。踵,就是腳跟突出部分,跟,就是腳跟上方堅硬的筋處,是僕參穴、申脈穴的分支。連結到膝窩,委中穴。其分支連結到小腿外側,向上到膝窩內側,與膝窩內側的大筋並行。這是大筋旁側分出的柔軟短小的筋,就像樹木有枝條一樣。後面所說的支脈,分支都以此類推。這個分支從外踝分支出來,經過足跟下方尖處,循行少陽經脈的後方,連結到小腿外側絡穴飛陽穴的分支,然後向上到膝窩內側,與大筋在委中穴會合為一。
向上連接脊柱,上達頸項。連接脊柱,分左右向上達頸項,與督脈的陶道穴、大椎穴會合,這些都是附著於脊柱的剛強的筋。其分支則另行進入,連結到舌根。其分支,從頸項分支向內運行,與手少陽經筋連結到舌根,散佈於舌下。從這裡向上都是柔軟的筋,而散佈於頭面。其直行的部分連結到枕骨,向上到達頭部,向下到達面部,到達鼻部。其直行的部分從頸項向上,與足少陰經筋在腦後枕骨間會合,由這裡向上經過頭部,向前下方到達面部,連結到鼻子下方的兩側。額頭上方稱為面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