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內經博議》~ 附錄 (7)

回本書目錄

附錄 (7)

1. 繆仲醇陰陽臟腑虛實論治

膀胱實,宜潤、淡滲。癃閉屬膀胱實熱,同膀胱實,佐以升提。 三焦虛二證,宜補中益氣,佐以辛溫。腹寒屬中氣虛,同三焦虛。短氣、少氣屬氣虛,宜補氣益精,甘溫、甘寒、酸溫。

三焦實三證,宜降、清熱、調氣;甘寒、苦寒、鹹寒。

喉痹即纏喉風,屬少陽相火、少陰君火並熾。經曰:「一陰一陽結為喉痹。」一陰者,少陰君火也;一陽者,少陽相火也。宜辛散,佐以苦寒、鹹寒。急則有針法、吹法、吐法。

急治,用膽礬、朴硝、牛黃為末和勻,吹入喉中。又法,用明礬三錢,巴豆七粒去殼,同礬煅,礬枯,去巴豆,取礬細末,吹入喉中即寬。

頭面赤熱屬上焦火升,宜降、清熱;甘緩,佐以酸斂。

赤白遊風屬血熱,熱則生風,故善遊走,俗名火丹。小兒多患此,大人亦時有之。宜清熱涼血,兼行血;辛寒、甘寒、苦寒、鹹寒。宜兼外治,砭出熱血,及用漆姑草、慎火草,搗爛敷之,即易愈。

東逸曰:「認證精詳,治法穩當;但權衡臟腑上下互取之法,不在是例耳。」

白話文:

膀胱有實證,應當滋潤、利尿滲濕。小便不通屬於膀胱實熱,與膀胱實證相同,輔以提升之法。三焦虛弱的兩種症狀,應當補益中氣,輔以辛溫之藥。腹部寒冷屬於中氣虛弱,與三焦虛弱相同。呼吸短促屬於氣虛,應當補益氣血和精氣,可用甘溫、甘寒、酸溫的藥物。三焦實證的三種症狀,應當瀉下、清熱調氣,可用甘寒、苦寒、鹹寒的藥物。喉痹,也就是纏喉風,屬於少陽相火和少陰君火都旺盛。經書上說:「一陰一陽結為喉痹。」一陰指少陰君火,一陽指少陽相火。應當使用辛散之藥,輔以苦寒、鹹寒的藥物。情況緊急時,可以使用針灸、吹藥、吐法。急症治療可以用膽礬、朴硝、牛黃研磨成粉末,吹入喉嚨。另一種方法是用明礬三錢、巴豆七粒(去殼),與明礬一起煅燒,明礬燒成灰後,去除巴豆,取明礬細末吹入喉中即可緩解。頭面紅熱屬於上焦火熱上升,應當瀉下、清熱,用甘味平和的藥物,輔以酸斂之藥。赤白遊風屬於血熱,熱則生風,所以會遊走不定,俗稱火丹,小兒多發,成人也有。應當清熱涼血,兼以活血,可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、鹹寒的藥物,並配合外治法,用砭石放出熱血,或用漆姑草、慎火草搗爛敷貼,很快就能痊癒。東逸評論說:辨證精確詳盡,治療方法穩妥,但臟腑上下互相影響的治療方法,則不在此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