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內經博議》~ 附錄 (3)
附錄 (3)
1. 繆仲醇陰陽臟腑虛實論治
陽虛,即真氣虛。其證惡寒,或發熱,自汗;汗多亡陽。然陽虛不發熱,單惡寒者居多。治宜甘補溫熱。 陰虛,即精血虛。其證為咳嗽多痰,吐血咯血嗽血,鼻衄齒衄,盜汗自汗,發熱寒熱潮熱,骨乏無力,不眠氣急,腰背痛。治宜生精補血;氣清虛熱斂攝;酸寒、甘寒、甘平、鹹寒,略兼苦寒。
表虛:其證自汗惡風,灑淅寒熱,善就溫暖,脈浮無力。治宜甘酸補斂,益氣實表。
裡虛:其證洞泄或完穀不化,心腹痛,按之即止,或腹脹,或傷寒下後痞滿。治宜溫補,甘溫佐以辛熱。
陽實,即表邪熱盛。其症頭痛寒熱,遍身骨痛無汗。治宜辛寒發散;天寒略加辛熱、辛溫佐之。
陰實,即裡實外感證,屬邪熱內結者。其症胸腹硬痛,手不可近,大便七八日不行,或挾熱下利。治宜下;苦寒、鹹寒、甘辛。
陽厥,即熱厥。其證四肢厥,身熱面赤,唇燥大渴,口乾舌苦,目閉或不閉,小便赤澀短少,大便燥結,不省人事。治宜下,清熱;甘寒、苦寒、鹹寒。有挾虛有痰者,宜麥冬、竹瀝、蘆根汁、梨汁、牛黃、童便。如婦人熱入血室,因而厥者,藥中以童便為君,加赤芍、生地、牛膝、丹皮、桃仁。甚者大便燥結,加芒硝、大黃下之,通即止。
陰厥,即寒厥。其證四肢厥逆,身冷麵青,嗜臥,手指爪青黯,腹痛,大便溏或完穀不化,小便自利,不渴,不省人事。治宜補氣溫中;甘溫、辛熱。
上盛下虛,屬陽盛陰虛。治宜降,益陰;甘寒、酸寒,佐以鹹寒、苦寒。下盛上虛,屬陰盛陽虛。治宜益氣升陽;甘溫、甘辛。
心虛八證:治宜補血,甘溫酸斂,佐以鹹寒、鎮墜。驚邪屬心氣虛。經曰:「驚者平之。」宜降,清熱豁痰。平癲癇屬心氣虛,有熱亦宜降,清熱豁痰。不得眠屬心血虛,有熱治宜斂,養陰血清熱。心煩屬心家有熱,宜清,兼生津液;甘寒、甘平、甘酸,參用不得眠中諸藥。怔忡屬心血不足。心澹澹動、盜汗屬心血虛;汗者,心之液也;宜補斂,清虛熱;甘酸、甘平、甘寒、苦寒、鹹寒。伏梁屬心經氣血虛,以致邪留不去;治宜活血涼血,散熱通結;辛、鹹。
心實,即實火實熱五症。治宜降火清熱;苦寒以折之,辛寒以散之,甘寒以緩之,鹹寒以潤之。譫語屬心家初熱;舌破屬心火;煩躁屬心家邪熱,及心內火炎;自笑屬心家有熱邪;發狂屬心家有邪熱甚。(煩屬心躁屬腎)
肝虛十證:治宜辛散、甘緩。胸脅痛屬肝血虛與肝氣實,因而上逐;宜降氣養血和肝;辛、甘、平、緩。轉筋屬血虛,宜酸、辛、甘、平。目光短屬肝血虛,及腎水不足、真陰虧;宜補肝兼滋腎,甘溫益血,甘寒除熱。目昏屬肝血虛,有熱,兼腎水真陰不足。目翳屬肝熱,兼腎水不足,宜補肝血,除熱退翳。亡血過多、角弓反張屬肝血虛,有熱宜補血清熱;甘寒、甘溫、酸寒、鹹寒、辛潤。少腹連陰作痛,按之則止,屬足厥陰經血虛,宜同角弓反張。偏頭痛屬血虛,肝家有熱;不急治之,久之必損目;宜養血清虛熱;甘寒、酸寒、辛寒。目黑暗眩暈屬血虛,兼腎水真陰不足;宜養血補肝清熱。
白話文:
繆仲醇陰陽臟腑虛實論治
陽虛,也就是真氣不足。症狀表現為怕冷,有時發熱,自汗,汗多則陽氣更虛。但陽虛通常不發熱,單純怕冷的較多。治療宜用甘味溫補的藥物。
陰虛,也就是精血不足。症狀表現為咳嗽多痰、吐血、咯血、咳血、鼻出血、牙齦出血、盜汗、自汗、發熱、寒熱交替、潮熱、骨骼乏力、失眠、氣促、腰背疼痛。治療宜用滋陰補血的藥物,並清熱、斂汗,藥物性質宜選用酸寒、甘寒、甘平、鹹寒,略兼苦寒。
表虛,症狀表現為自汗、怕風、惡寒發熱、喜歡靠近溫暖的地方、脈象浮弱無力。治療宜用甘酸味補益斂汗、益氣固表的藥物。
裡虛,症狀表現為腹瀉或消化不良、心腹疼痛(按壓即止)、腹脹,或傷寒病癒後腹部痞滿。治療宜用溫補的藥物,甘溫藥物佐以辛熱藥物。
陽實,也就是表邪熱盛。症狀表現為頭痛、發熱、全身骨痛、無汗。治療宜用辛寒發散的藥物,天冷時可略加辛熱或辛溫藥物。
陰實,也就是裡實證,屬邪熱內結。症狀表現為胸腹部堅硬疼痛,手碰不得,大便七八天不通,或伴有發熱腹瀉。治療宜用瀉下藥物,藥物性質宜選用苦寒、鹹寒、甘辛。
陽厥,也就是熱厥。症狀表現為四肢厥冷、身體發熱、面紅、嘴唇乾燥口渴、口乾舌苦、眼睛閉合或不閉合、小便短少灼熱、大便秘結、神志不清。治療宜用瀉下、清熱的藥物,藥物性質宜選用甘寒、苦寒、鹹寒。若伴有虛證或痰證,宜用麥冬、竹瀝、蘆根汁、梨汁、牛黃、童便等。如果是婦女因熱邪入血室而致厥證,則以童便為主藥,再加赤芍、生地、牛膝、丹皮、桃仁等。若大便秘結嚴重,則加芒硝、大黃瀉下,通便後症狀即止。
陰厥,也就是寒厥。症狀表現為四肢厥冷、身體冰冷、面色青紫、嗜睡、手指甲青紫黯淡、腹痛、大便稀溏或消化不良、小便自利、不渴、神志不清。治療宜用補氣溫中的藥物,藥物性質宜選用甘溫、辛熱。
上盛下虛,屬陽盛陰虛。治療宜用瀉下、滋陰的藥物,藥物性質宜選用甘寒、酸寒,佐以鹹寒、苦寒。
下盛上虛,屬陰盛陽虛。治療宜用益氣升陽的藥物,藥物性質宜選用甘溫、甘辛。
心虛八證(具體八證未列出,僅說明治療方法):治療宜用補血的藥物,甘溫、酸斂藥物,佐以鹹寒藥物,以鎮靜、安神。驚悸屬心氣虛,治療宜用平肝息風、清熱豁痰的藥物;失眠屬心血虛,有熱者宜斂陰、養血、清熱;心煩屬心家有熱,宜清熱,兼生津;怔忡屬心血不足;盜汗屬心血虛(汗為心之液),宜補斂、清虛熱;伏梁屬心經氣血虛,致邪氣留滯,宜活血涼血、散熱通絡。
心實,即實火實熱五症(具體五症未列出,僅說明治療方法):治療宜用降火清熱的藥物,苦寒藥物以瀉火,辛寒藥物以散熱,甘寒藥物以緩解,鹹寒藥物以滋潤。譫語屬心家初熱,舌破屬心火,煩躁屬心家邪熱及心內火炎,自笑屬心家有熱邪,發狂屬心家有熱邪甚。
肝虛十證(具體十證未列出,僅說明治療方法):治療宜用辛散甘緩的藥物。胸脅痛屬肝血虛與肝氣實,宜降氣養血和肝;轉筋屬血虛,宜酸辛甘平;目光短屬肝血虛及腎水不足,宜補肝兼滋腎;目昏屬肝血虛,有熱者,兼腎水真陰不足;目翳屬肝熱,兼腎水不足,宜補肝血,清熱退翳;角弓反張屬肝血虛,有熱者宜補血清熱;少腹連陰作痛(按之則止)屬足厥陰經血虛,治療同角弓反張;偏頭痛屬血虛,肝家有熱,久治必損目,宜養血清虛熱;目黑暗眩暈屬血虛,兼腎水真陰不足,宜養血補肝清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