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內經博議》~ 附錄 (2)

回本書目錄

附錄 (2)

1. 張子和九氣感疾論

衰甚則漬漬乎,若壞都;汨汨乎,不可止。思氣所至,為不眠,為嗜臥,為昏瞀,為中痞。三焦閉塞,為咽嗌不利,為膽脾嘔苦,為筋痿,為白淫,為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,為不嗜食。寒氣所至,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,下利清白,吐利腥穢,食已不飢,堅痞腹滿,急痛癥瘕疝,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。

熱氣所至,為喘嘔吐酸,暴注下迫轉筋,小便渾濁,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,瘡疽瘍疹,瘤氣結核,吐下霍亂,瞀郁腫脹,鼻窒鼽衄,血溢血泄,淋閉,身熱惡寒,甚則瞀瘛目不明,耳鳴或聾,躁擾狂越,罵詈驚駭,禁慄如喪神守,氣逆衝上,嚏腥湧溢,食不下,跗腫痠疼,暴喑暴死,暴病暴注。凡此九者,內經有治法,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。

夫怒傷肝,肝為木,怒則氣並於肝,而脾土受邪,木太過,則肝亦自病。喜傷心,心為火,喜則氣並於心,而肺金受邪,火太過則心亦自病。悲傷肺,肺為金,悲則氣並於肺,而肝木受邪,金太過則肺亦自病。恐傷腎,腎屬水,恐則氣並於腎,而心火受邪,水太過則腎亦自病。思傷脾,脾屬土,思則氣並於脾,而腎水受邪,土太過則脾亦自病。寒傷形,形屬陰,寒勝熱則陽受病,寒太過則陰亦自病。熱傷氣,氣屬陽,熱勝寒則陰受病,熱太過則陽亦自病。凡此七者,更相為治。

故悲可以治怒,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。喜可以治悲,以謔浪狎褻之言娛之。恐可以治喜,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。怒可以治思,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。思可以治恐,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。此凡五者,必詭詐譎怪,無所不至,然後可以動人耳目,易人視聽。若非有材有識之人,亦不能用此五法也。

炅可以治寒,寒在外者,以焠針熨灸汗之。寒在內者,以熱食溫劑平之。寒可以治熱,熱在外者,以清房涼榻薄衣,乃清利汗之。熱在內者,以寒飲寒劑平之。唯逸可以治勞,經曰:「勞者溫之。」溫謂溫存而養之,若以為溫藥,誤矣。岐伯曰:「以平為期。」亦謂休息之也。

唯習可以治驚,經曰:「驚者平之。」平謂平常也。夫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,使習見習聞,則不驚矣。此九者,內經自有是理,庸工廢而不行。今代劉河間治五志,獨得言外之意,謂五志所發,皆從心造。故凡見喜怒悲恐思之症,皆以平心火為主。至於勞者傷於動,動便為陽;驚者駭於心,心便屬火。二者亦以平心為主。今之醫者,不達此旨,遂起寒涼之謗過矣。

白話文:

張子和九氣感疾論

病情嚴重時,病人會像快要崩潰一樣,不停地流汗不止。思慮過度會導致失眠、嗜睡、昏迷、胃部不適,三焦不通暢,咽喉不適,嘔吐苦水,筋骨無力,白帶異常。但如果病情好轉,患者就會感到輕鬆舒適,如同之前的衰弱消失了一般。也可能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。寒邪入侵會導致身體上下排出清澈冰冷的液體,出現稀薄的大便,嘔吐物和糞便有腥臭味,吃完東西也不覺得餓,腹部堅硬脹滿,伴隨劇烈疼痛,肢體屈伸不利,手腳厥冷,身體僵硬。

熱邪入侵會導致喘息、嘔吐酸水、腹瀉、抽筋、小便混濁,腹部膨脹,叩診時有鼓聲,出現瘡瘍腫毒、腫塊、吐瀉、昏迷、腫脹、鼻塞流鼻血,出血不止,尿閉,發熱怕冷。嚴重時會神志不清、眼睛看不清、耳鳴或耳聾、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、驚恐害怕,身體僵硬如同失去神志一般,氣逆衝上,打噴嚏時有腥臭液體湧出,食慾不振,腳踝腫脹疼痛,甚至突然失聲或死亡,突發疾病迅速惡化。以上九種情況,《內經》都有治療方法,只需運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治療即可。

憤怒傷肝,肝屬木,憤怒時氣都集中在肝臟,脾土則受邪氣侵襲,木氣過盛,肝臟也會生病。喜悅傷心,心屬火,喜悅時氣都集中在心臟,肺金則受邪氣侵襲,火氣過盛,心臟也會生病。悲傷傷肺,肺屬金,悲傷時氣都集中在肺臟,肝木則受邪氣侵襲,金氣過盛,肺臟也會生病。恐懼傷腎,腎屬水,恐懼時氣都集中在腎臟,心火則受邪氣侵襲,水氣過盛,腎臟也會生病。思慮傷脾,脾屬土,思慮時氣都集中在脾臟,腎水則受邪氣侵襲,土氣過盛,脾臟也會生病。寒冷傷形,形屬陰,寒勝於熱,陽氣則受損,寒邪過盛,陰氣也會生病。炎熱傷氣,氣屬陽,熱勝於寒,陰氣則受損,熱邪過盛,陽氣也會生病。

以上七種情況,可以互相治療。所以悲傷可以治療憤怒,可以用悲痛的言語來觸動他;喜悅可以治療悲傷,可以用輕鬆幽默的言語來娛樂他;恐懼可以治療喜悅,可以用危急死亡的言語來嚇唬他;憤怒可以治療思慮,可以用羞辱欺騙的言語來刺激他;思慮可以治療恐懼,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言語來分散他。這五種方法必須詭詐多變,不擇手段,才能觸動人心,改變人的想法。如果不是有才能有識見的人,也無法使用這五種方法。溫熱可以治療寒冷,外感寒邪可以用灸法、針刺、汗法治療,內寒可以用溫熱食物和溫熱藥物調理。寒冷可以治療炎熱,外感熱邪可以用通風、涼爽的環境、薄衣物以及發汗的方法治療,內熱可以用寒涼的飲食和藥物調理。休息可以治療勞累,《內經》說勞累者應該溫養,溫養是指細心呵護和保養,而不是指服用溫熱的藥物。岐伯說以平和為目的,也是指休息的意思。習慣可以治療驚恐,《內經》說驚恐者應該使其平和,平和是指恢復正常狀態。驚恐是因為突然遭遇意外而引起的,如果經常見到或聽到,就不會再驚恐了。這九種情況,《內經》本身就有相應的道理,只是庸醫沒有重視和實踐。現代的劉河間在治療五志方面,獨具慧眼,他說五志的病症都源於心火,所以凡是見到喜怒悲恐思的症狀,都以平息心火為主。至於勞累是因過度活動引起的,活動屬陽,驚恐是因驚嚇而引起的心火過盛,這兩種情況也以平息心火為主。現在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,因此產生了寒涼的謬論,實在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