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內經博議》~ 附錄 (6)

回本書目錄

附錄 (6)

1. 繆仲醇陰陽臟腑虛實論治

苦寒、甘寒、鹹寒。小水不利及赤,或澀痛、尿血,宜同小腸實。

膽虛二證:宜甘溫、甘平、酸斂,佐以微辛。易驚屬膽氣虛,宜補膽氣,甘溫、辛溫、酸平。病後不得眠屬膽虛,治同膽虛。

膽實二證:宜和解,辛寒、甘寒、辛溫、苦寒。口苦、耳聾、脅痛,往來寒熱,宜小柴胡湯隨所見兼症加減。鼻淵屬膽移熱於腦,宜清熱補腦,甘寒、甘平,佐以辛寒。

胃虛七證:宜益氣,甘平、甘淡、酸。胃弱不納食及不思飲食,宜同胃虛,仍分寒熱治。胃虛嘔吐,宜分寒熱。霍亂轉筋為胃虛猝中邪惡氣及毒氣兼有停滯所致。此轉筋與肝經血虛不同。宜調氣和中,辛散消導。由於暑,必口渴或口乾、齒燥、口苦、小水短赤;由於寒,則小水清白,不渴不熱。

絞腸痧屬胃氣虛,猝中天地邪惡穢汙之氣也。鬱於胸腹之間,上不得吐,下不得泄,以致腸胃絞痛異常,胸腹驟脹,遍體紫黑。頭頂心必有紅髮;急尋出拔去之。急以三稜針刺委中,擠出熱血,即可甦醒。次用新汲涼水,投入鹽兩許,恣飲。得吐瀉即止。委中穴在兩膝下彎橫紋中間兩筋之中。

刺入一分。切忌火酒、姜、蒜,及穀氣、米飲、熱湯。入口即死。宜通竅辟惡,辛散、鹹寒。煎藥亦宜冷服。中惡腹中㽲痛屬胃氣虛,惡氣客之所致,宜辟惡氣通腸胃,用辛散。反胃屬胃氣虛,宜補氣降氣,和胃清熱,酸斂以制肝;若因虛寒而得者,加生薑。中酒屬胃弱,宜養胃,酸、辛散、淡滲。

胃實六證:宜下。如邪未結,宜清熱發散,苦寒、辛寒、甘寒。譫語、發狂、發斑、棄衣而走、登高而歌,屬胃家邪熱實,宜同胃實。如大便結者,加芒硝亟下之;發斑者,加鼠黏子、玄參、栝蔞根;多用石膏為君。便結亦加大黃下之。口臭數欲飲食屬胃火,宜清熱降火,苦寒、甘寒、辛寒。嘈雜屬胃火。

宜同口臭,略兼消導。口淡屬胃熱,宜同口臭。嘔吐屬胃火者,必面赤,小便短赤或澀,大便多燥,口苦或乾渴。宜同胃實,加枇杷、竹茹、木瓜、蘆根、橘皮、通草、白茯苓。吞酸者屬胃火,宜同嘈雜。

大腸虛四證:宜補氣潤燥,甘溫。虛熱便閉不通屬血虛,津液不足;宜生津液潤燥,涼血益血。虛寒滑泄不禁屬氣虛,宜補氣升提,甘溫、酸斂。腸鳴屬氣虛,宜同大腸虛,加柴胡、升麻以佐之。脫肛為氣虛兼有濕熱,宜補氣升提,險濕熱,外用五倍子敷之。

大腸實四證:宜潤下,苦寒、辛寒。便硬閉,宜同大腸實,加芒硝、豬膽、檳榔、郁李仁、石蜜。腸風下血屬大腸濕熱,宜清熱、涼血,兼升,甘寒、苦寒。臟毒屬血熱,宜同腸風,加忍冬、麥冬、地榆、蒲黃。腸癰屬大腸實火,宜下,苦寒解毒。膀胱虛三證:宜補氣,酸斂。小便不禁屬氣血虛,宜同膀胱虛,加牡蠣、龍骨、鹿茸、桑螵蛸、雞䏶胵。

頻數不能少忍,加麥冬、五味子、黃柏、山茱、枸杞等。遺尿屬本經氣虛,見小腸虛條內。因膀胱虛亦能致遺尿,故複列此。膀胱氣宜同疝。

白話文:

繆仲醇陰陽臟腑虛實論治

苦寒、甘寒、鹹寒藥性適用於小便不利,以及尿赤、尿澀、尿痛、血尿等症狀,應考慮小腸實證。

膽虛有兩種表現,宜用甘溫、甘平、酸斂藥性,佐以少量辛味藥物。容易驚嚇屬於膽氣虛,宜補益膽氣,可用甘溫、辛溫、酸平藥性。病後失眠也屬於膽虛,治療方法與膽虛相同。

膽實有兩種表現,宜用和解藥性,包括辛寒、甘寒、辛溫、苦寒等藥性。口苦、耳聾、脅痛、往來寒熱等症狀,宜用小柴胡湯加減,根據具體症狀調整藥物。鼻淵屬於膽火上擾於腦,宜清熱補腦,可用甘寒、甘平藥性,佐以辛寒藥物。

胃虛有七種表現,宜益氣,可用甘平、甘淡、酸味藥性。胃弱不納食、不思飲食等,治療方法與胃虛相同,需區分寒熱證型。胃虛嘔吐也需區分寒熱證型。霍亂轉筋是由於胃氣虛弱,猝然感受邪惡之氣或毒氣,並伴有氣滯食積所致,這與肝經血虛引起的轉筋不同,宜調和氣機,並用辛散、消導藥物。因暑熱引起的胃虛,會出現口渴、口乾、齒燥、口苦、小便短赤等症狀;因寒邪引起的胃虛,則小便清白,不渴不熱。

絞腸痧屬於胃氣虛,是猝然感受天地間的邪惡穢濁之氣,鬱滯於胸腹之間,上不能嘔吐,下不能泄瀉,導致腸胃絞痛劇烈,胸腹驟然脹滿,全身皮膚紫黑,頭頂心部必定有紅髮,應立即尋找並拔除,再用三稜針刺委中穴,擠出熱血,即可甦醒。然後用新汲的涼水加入少量食鹽,讓病人大量飲服,待嘔吐或泄瀉停止即可。委中穴位於兩膝下彎橫紋中間兩筋之間,刺入約一分。忌用火酒、薑、蒜,以及穀物、米飲、熱湯,入口即死。宜用通竅辟惡、辛散、鹹寒藥性,煎好的藥也宜冷服。中惡腹痛屬於胃氣虛,是惡氣入侵所致,宜辟除惡氣,通利腸胃,用辛散藥物。反胃屬於胃氣虛,宜補益氣機,降逆氣,和胃清熱,用酸斂藥物以制約肝陽。若因虛寒而致反胃,可加入生薑。飲酒過度導致胃弱,宜養胃,可用酸、辛、散、淡、滲藥性。

胃實有六種表現,宜用瀉下之法。如果邪氣尚未凝結,宜清熱發散,可用苦寒、辛寒、甘寒藥性。譫語、發狂、發斑、棄衣而走、登高而歌等症狀,屬於胃家邪熱實證,治療方法與胃實相同。如果大便祕結,應加入芒硝迅速瀉下;如果出現發斑,應加入鼠黏子、玄參、栝蔞根,以石膏為主藥;大便祕結者,也應加大黃瀉下。口臭、經常想吃東西屬於胃火,宜清熱降火,可用苦寒、甘寒、辛寒藥性。嘈雜屬於胃火,治療方法與口臭相同,並略加消導藥物。口淡屬於胃熱,治療方法與口臭相同。胃火引起的嘔吐,病人面部潮紅,小便短赤或澀,大便乾燥,口苦或口乾渴,治療方法與胃實相同,並可加入枇杷葉、竹茹、木瓜、蘆根、橘皮、通草、白茯苓等藥物。吞酸屬於胃火,治療方法與嘈雜相同。

大腸虛有四種表現,宜補氣潤燥,可用甘溫藥性。虛熱便秘屬於血虛、津液不足,宜生津液、潤燥、涼血、益血。虛寒泄瀉不止屬於氣虛,宜補氣升提,可用甘溫、酸斂藥性。腸鳴屬於氣虛,治療方法與大腸虛相同,可加入柴胡、升麻等藥物。脫肛屬於氣虛兼有濕熱,宜補氣升提,清利濕熱,外用五倍子敷貼。

大腸實有四種表現,宜潤下,可用苦寒、辛寒藥性。大便乾燥祕結,治療方法與大腸實相同,可加入芒硝、豬膽、檳榔、郁李仁、蜂蜜等藥物。腸風下血屬於大腸濕熱,宜清熱涼血兼升提,可用甘寒、苦寒藥性。臟毒屬於血熱,治療方法與腸風相同,可加入忍冬藤、麥冬、地榆、蒲黃等藥物。腸癰屬於大腸實火,宜瀉下,並用苦寒藥物解毒。

膀胱虛有三種表現,宜補益氣,可用酸斂藥性。小便不禁屬於氣血虛弱,治療方法與膀胱虛相同,可加入牡蠣、龍骨、鹿茸、桑螵蛸、雞內金等藥物。小便頻數,不能久忍,可加入麥冬、五味子、黃柏、山茱萸、枸杞子等藥物。遺尿屬於膀胱經氣虛,詳見小腸虛弱條目,因為膀胱虛弱也能導致遺尿,故在此再次列出。膀胱氣虛的治療方法與疝氣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