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)

1. 正六氣說

初氣厥陰風木。大寒立春雨水驚蟄。二氣少陰君火。春分清明穀雨立夏。三氣少陽相火。小滿芒種夏至小暑。四氣太陰濕土。大暑立秋處暑白露。五氣陽明燥金。秋分寒露霜降立冬。六氣太陽寒水。小雪大雪冬至小寒。各至六十日。

顯明之右。君火之位也。君火之右。退行一步。相火治之。相火之右。復行一步。土氣治之。復行一步。金氣治之。復行一步。水氣治之。復行一步。木氣治之。(六微旨大論)

六氣內經無正文。而於加臨明明見之本文者。止有六節氣位一章。發明司節之位。而於六節之陰陽上下未之詳也。故後學每以六氣一氣呼之。又不辨司天六元不同。一概改著。為說以詳之。夫天氣之行於地。既布之以五行。分之以四時。歷以日月之行。而成歲功。此萬古不易。

所謂天地合氣也。然為氣行其間。每不得與日月朔望相齊。故古聖更以斗杓紀氣於十二宮。而祀之以二十四以會周天。後分統以六氣。凡六十日以分一氣。周而復始。所謂四時之止也。然其為氣上下不同。標本各異。初氣為厥陰風木者。一陽也。於卦為復。覆在九地之下。正當兩陰交盡之時。

是以上為厥陰。下為風木。故風木本陽而標陰也。二氣為少陰君火。君火見於卯。所謂顯明之位。其時為春分清明。正三陽出地之時。乃不名之少陽。而號之為少陰。不名風木。而名以君火者。以此時三陽雖出地。而其上仍屬三陰春寒猶屬是氣。尚為陰之少。故曰少陰。君火見於此者。

易所謂帝出乎震也。帝主十二辰。於時無所不統。而於此分時者。前此一陽尚在九地之下。而人歷於顯明。則聖作物睹。是以首出之於此也。其火主照臨。不主熱物。亦不奪春令。故曰君火不用。君火之右。即為夏令。為三氣之陽相火。相火當巳午為南離君位。非相火之所當。

唯君火不用。故退行一步。使相火當之。俾為夏官。以供臣職。故名以相火。明其無犯上之嫌也。相火當六陽之盛。正為太陽。乃不曰太。而曰少者。以陽雖盛。而尚在地上。未亢未高。故猶曰少陽也。四氣為太陰濕土。濕土在未坤也。坤為太陰。位在未上。又當未月。坤正臨事。

故以太陰名之。又其時自大寒一陽生。以及於六陽。為上半年乾之行事。自夏至一陰生。至亥以盡於六陰。為下半年坤之行事。陽以順行。陰以逆行。故一陰之生。不名一陰。以其生由太陰坤德。故即以太陰名之。時雖溽暑酷烈。六陽極盛。而總曰太陰者。以陽已退職也。且當此之時。

使非土潤溽暑。則南離火旺。燥金安生。唯坤居其間。以土合火。而騰其濕氣。則大雨時行。而得以御火。使金氣生。而氣進與六陽代禪。非太陰之為而誰為耶。五氣為陽明燥金。陽明者。以其時去溽蒸而清明。退矇昧而揫斂。堅潔清肅。陽在上而方明。故曰陽明。金氣堅而且洌。

是以為燥。六氣為太陽寒水。寒水於時為亥。水屬三陰。乃其上為太陽者。此時陽退而在上。為亢為高。在五陰之上。於卦為剝。居停而不用事。故以太陽名。而納之寒水也。寒水本陰。而標陽者。以此總之。正六氣進氣居下。退氣居上。春夏陽自下升。故厥陰少陰在上。秋冬陰亦自下而上。

故陽明太陽在上。在下者為進氣。在上者為成功。而進退之氣。標本之說。於是可見矣。此為主氣司天。所加為客氣。主客之分以此。

白話文:

正六氣說

初氣是厥陰風木,對應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,共六十天。二氣是少陰君火,對應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,共六十天。三氣是少陽相火,對應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,共六十天。四氣是太陰濕土,對應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,共六十天。五氣是陽明燥金,對應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,共六十天。六氣是太陽寒水,對應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,共六十天。

君火位於顯明之位(東方)。君火之右(南方)退後一步,由相火掌管。相火之右(西方)再退一步,由土氣掌管。再退一步,由金氣掌管。再退一步,由水氣掌管。再退一步,由木氣掌管。(此段出自《六微旨大論》)

《內經》中並無關於六氣的完整篇章,僅在某些篇目中提及六氣的方位,但對六氣陰陽的變化並未詳細說明。後世學者往往將六氣混為一談,也不區分司天六元的不同,因此本文將詳細闡述。天地之氣運行於地面,按照五行分佈,劃分為四季,並依據日月運行週期,形成一年四季的循環,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,稱為天地合氣。然而,氣的運行並非完全與日月朔望一致,所以古人用斗杓在十二宮中記錄氣候的變化,並用二十四節氣來配合周天運行,後來又將其分為六氣,每氣六十天,循環往復,這就是四季更替的道理。但各氣的上下不同,標本各異。

初氣為厥陰風木,是一陽之氣,在卦象中為「復」,位於地底之下,正值兩陰交盡之時。因此上為厥陰,下為風木,風木本是陽氣,卻表現為陰的特性。二氣為少陰君火,君火出現在卯(東方),為顯明之位,時間為春分清明,正值三陽出地之時。卻不稱之為少陽而稱之為少陰,不稱風木而稱之為君火,是因為此時雖然三陽出地,但上部仍屬三陰,春寒猶存,仍屬陰的少部分,所以稱為少陰。君火出現在此時,如同《易經》中所說的「帝出乎震」,帝主十二辰,統轄一切,此時,一陽之氣尚在地底之下,而人已歷經顯明之位,故而萬物復甦,所以君火首先出現。君火主照臨,不主熱物,也不奪春令,所以稱為君火不用。君火之右(南方)即為夏令,為三氣之陽相火。相火當巳午(南方),為南離君位,而非相火應當的位置。因為君火不用,所以退後一步,讓相火掌管,作為夏官,以輔佐君火,故名為相火,表明其不僭越君位。相火當六陽之盛,正為太陽,卻不稱之為太而稱之為少,是因為陽氣雖然盛,但仍在土中,未至極盛,所以仍稱為少陽。四氣為太陰濕土,濕土在未(土)坤(地),坤為太陰,位於未月,坤正當其時,故稱為太陰。從大寒一陽生到夏至一陰生,為上半年乾(天)的運行,從夏至一陰生到亥(水)為下半年坤(地)的運行,陽氣順行,陰氣逆行。一陰之氣的產生,不稱為一陰,而是稱為太陰,因為其產生源於太陰坤德。此時雖然暑熱酷烈,六陽極盛,卻總稱為太陰,是因為陽氣已開始退卻。若非土氣滋潤暑熱,則南離之火旺盛,燥金將無法產生。坤土居於其中,以土合火,並使濕氣上升,則大雨時行,得以抑制火氣,使金氣產生,並與六陽交替,非太陰之力不可為。五氣為陽明燥金,陽明是指此時暑氣消退,天氣清明,退去矇昧,收斂肅殺,陽氣在上而光明,故稱為陽明。金氣堅硬而寒冷,故稱為燥。六氣為太陽寒水,寒水在亥(水),水屬三陰,卻在上稱為太陽,此時陽氣退卻而位於高位,在五陰之上,在卦象中為剝,停止運行而不做事,故稱為太陽,而納之於寒水。寒水本是陰,卻表現為陽的特性。總而言之,正六氣進氣在下,退氣在上。春夏陽氣自下而上,故厥陰少陰在上;秋冬陰氣亦自下而上,故陽明太陽在上。在下者為進氣,在上者為成功,進退之氣,標本之說,由此可見。此為主氣司天,所加者為客氣,主客之分以此而定。

2. 為運為氣五六說

自陰陽二氣交易鼓舞。以化生五行為萬物。而三才之成全奠其中。然所謂陰陽交易鼓舞者。二而已矣。二而有無息之用。萬而仰致一之道。以譬明之。五行為銅。二氣為炭。此生生之本。由於交易鼓舞之妙。從無而有。從有而生也。乃五行者。不明所自。請得言之。天一生水。

陽始交於陰也。地二生火。陰始交於陽也。得陽而生火。得陰而生水。此陰陽定交之始。故所生二子。仍肖父母。是以乾道成男。坤道成女。道本斯矣。然以二氣之鼓舞言之則水火生而萬類之胚胎具也。故曰水火者。陰陽之徵兆也。自茲而天三生木。地四生金。則陰陽既交。

而互生互長。萬類成形而堅定。成形為木。堅定為金。生矣成矣。故曰金木者。生成之終始也。然而能終之始之。必有為之先者。而使二氣為之鼓之舞之。則造化之藏用自成壚鞴。非中宮奠其元氣。曷能不渝。此土之龐厚。為天五而居中。天五者。非以次而為五。乃攝四而為五也。

地之十承焉者耳。由斯言之。天地之施生。定於五行。盈天地之物生。莫非五行。四時之更。莫非五行。五方之位。莫非五行。而五者之運。行於天地之間。為天為地。為人為物。為形為氣。有一不在運中者乎。至於所以為六者。亦自有說。本然二氣三分而六。因陰陽之氣。

有初中末。有少壯老。其氣各有盛衰。故各分而為三。是以為六也。以六乘五。以五成六。於是五行物類之生成消殺。恆乘於六氣之進退盛衰。故六氣者。所以節宣五運。而成其化育者也。無一物不成於六氣之中。無一時不被六氣之化。豈止五運六氣為加臨之說乎。是以帝問。

而岐伯曰。五運陰陽者。天地之道也。萬物之綱紀。變化之父母。生殺之本始。神明之府也。又曰陰陽之氣。各終期日。非獨主時也。今觀於甲子。而陰陽之紀以立。於是歲立。而年月日時陰陽之氣各立。無非五六者。請更言之。時一日有十二。十二者。陰陽兩從六也。以五乘六。

故五日一周甲子為一候也。一周甲子。氣亦一周矣。故可以為候。此小周也。推之為七十二。而大周矣。此從時而起者也。日者。甲乙至癸為旬日。天數五。故二五為小周。以五加六。故六十日為備一周。又歷六甲子。為大一周成歲矣。此以日為起者也。月者。歷十二辰恆主。

今以紀時。又用五行以紀六氣。而四時始備。凡五歲一周。歷三十年而備周。此以日為起者也。歲者。十二年一紀。六十歲一周。此一周者。又合年月之大而周之也。以五加六。小者為小周。大者為大周。然應天之氣。動而不息。故五氣而右遷。應地之氣。靜而守位。故六期而環會。

此五運六氣。主歲之常期。起於天地之自為六氣也。由日時月而言。為陰陽生物之合氣。由五運六氣主歲而言。為陰陽成物之分氣。有分有合。有從合而分。有從分而合。此之所謂必以三合為治也。然而天主動。為五行之主。故運居其中而常先。地主靜。六氣以不遷為會。故司天在泉。

各有其故。要而言之。合氣以專生物。分氣以節成物。三合為治。人在氣交之中。內稟其合氣。而嘗外應其交氣。此歲氣五運之加臨。何時而可廢之也。其未可驗者。南北剛柔。陰陽向背。未可一齊。岐伯亦列其如是焉耳。使後之學者。通天地之秘。而行其活法。未嘗印板文也。

至後世加臨尋病。而又不能知三合相交所乘臨之盛衰。而懜為鈴法。貽笑千古耳。

白話文:

為運為氣五六說

陰陽二氣相互作用,化生五行,萬物由此而生,天地人三才的完整性也奠基於此。但所謂陰陽的相互作用,指的是陰陽二氣而已。雖然只有二氣,卻具有無窮的功效;雖然萬物繁多,卻都遵循著陰陽這一個道理。打個比方,五行好比銅,二氣好比炭,這是生生不息的根本,因為陰陽二氣奇妙的相互作用,才能從無到有,從有到生。

那麼五行是怎麼來的呢?讓我來說明:天一生水,陽氣開始與陰氣交合;地二生火,陰氣開始與陽氣交合。陰氣得陽氣而生火,陽氣得陰氣而生水。這是陰陽交合的開始,所以生成的兩種物質,都像其父母。因此,乾道生男,坤道生女,道理就在這裡。從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來看,水火生成了萬物的胚胎。所以說,水火是陰陽的徵兆。

接著,天三生木,地四生金,陰陽交合之後,互相滋生、互相促進,萬物成形並變得堅固。成形的是木,堅固的是金,生成了,也完成了。所以說,金木是萬物生成終結的標誌。然而,要達到終結並開始新的循環,必須有先在的因素,使二氣鼓動、舞動,這樣才能形成天地造化的規律。如果不是中宮(土)奠定了元氣,又怎能恆久不變呢?土的厚重,是天五居中,天五並非依次排列的第五,而是統攝其他四行而成為第五。

地則承載著十種事物。由此可知,天地萬物的生長,都決定於五行;充盈天地間的萬物,都離不開五行;四時的更迭,都離不開五行;五方的方位,都離不開五行。而五行的運轉,運行於天地之間,主宰著天地、人、物,主宰著形體和氣,有什麼不在五行運轉之中的呢?至於為什麼是六氣,也有其道理。本源的二氣,各自分為三種,成為六氣。因為陰陽之氣有初、中、末三個階段,有少、壯、老三個時期,其氣各有盛衰,所以各自分為三,成為六氣。

用六乘以五,用五成六,這樣五行和萬物的生成消亡,就恆常地依附於六氣的進退盛衰。所以,六氣是調節五行運轉,完成其化育作用的。沒有任何事物不是在六氣之中生成的,沒有任何時刻不受六氣的化育。豈止是五運六氣的加臨之說呢?所以,黃帝問岐伯,岐伯回答說:五運陰陽是天地之道,是萬物的綱紀,是變化的父母,是生殺的根本,是神明的府庫。又說,陰陽之氣各有終期,不僅主宰著時間。

現在觀察甲子(六十甲子),陰陽的規律由此建立。於是歲立,年月日時的陰陽之氣也各自分立,無一不是五六的規律。讓我再進一步說明:一天有十二個時辰,十二是陰陽各佔六個時辰。以五乘六,所以五日為一周期,甲子為一候。一個甲子周期,氣也完成一個周期,所以可以用來作為一個候(時間單位)。這是小周期。推演到七十二候,就是大周期。這是從時辰開始推算的。

一日,由甲乙至癸為十日,天數為五,所以二五為小周期。以五加六,所以六十日為一個完整周期。又歷經六個甲子,就成為一年的大周期。這是以日為起點的推算。一個月,歷經十二辰,恆常為其所主宰。現在用它來紀時,又用五行來紀六氣,這樣一年四季就齊備了。每五年為一個周期,歷經三十年就完成一個大周期。這是以日為起點推算的。

一年,十二年為一紀,六十年為一個大周期。這個大周期,又融合了年月的大周期而成。以五加六,小的稱為小周期,大的稱為大周期。然而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所以五氣右遷;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所以六氣環會。這是五運六氣主宰一年四季的常規周期,起於天地自發的六氣。從日時月來說,是陰陽生物的合氣;從五運六氣主宰一年四季來說,是陰陽成物的分氣。

有合有分,有從合到分,有從分到合。這就是所謂的必須以三合為治。然而,天主動,為五行的主宰,所以運氣居中而常先。地主靜,六氣以不遷為會,所以司天在泉,各有其原因。總而言之,合氣用於專注於生物的生成,分氣用於調節生物的成長。三合為治,人處於氣交之中,內在秉承著合氣,而外在應和著交氣。這一年四季的氣運和五運的加臨,什麼時候可以廢棄呢?

其未可驗證的是南北剛柔,陰陽向背,不能一概而論。岐伯也列舉了這些情況。使後世的學者,通曉天地之秘,而施行其活法,從未印成書。到後來,人們加臨尋病,卻不能知道三合相交所乘臨的盛衰,而糊里糊塗地運用鈴法,成為千古笑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