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2)
卷之一 (2)
1. 正六氣說
初氣厥陰風木。大寒立春雨水驚蟄。二氣少陰君火。春分清明穀雨立夏。三氣少陽相火。小滿芒種夏至小暑。四氣太陰濕土。大暑立秋處暑白露。五氣陽明燥金。秋分寒露霜降立冬。六氣太陽寒水。小雪大雪冬至小寒。各至六十日。
白話文:
第一氣:厥陰風木之氣 時節: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(約60天)
第二氣 :少陰君火之氣 時節: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(約60天)
第三氣 :少陽相火之氣 時節: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(約60天)
第四氣 :太陰濕土之氣 時節: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(約60天)
第五氣 :陽明燥金之氣 時節: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(約60天)
第六氣 :太陽寒水之氣 時節: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(約60天)
(每氣持續約60天)
顯明之右。君火之位也。君火之右。退行一步。相火治之。相火之右。復行一步。土氣治之。復行一步。金氣治之。復行一步。水氣治之。復行一步。木氣治之。(六微旨大論)
白話文:
君火右側是相火所在的位置。相火右側再退一步,由土氣治之。再退一步,由金氣治之。再退一步,由水氣治之。再退一步,由木氣治之。
六氣內經無正文。而於加臨明明見之本文者。止有六節氣位一章。發明司節之位。而於六節之陰陽上下未之詳也。故後學每以六氣一氣呼之。又不辨司天六元不同。一概改著。為說以詳之。夫天氣之行於地。既布之以五行。分之以四時。歷以日月之行。而成歲功。此萬古不易。
白話文:
《六氣內經》中沒有有關六氣的正文。但在實際運用中,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文本中的六氣內容。文中只記載了六節氣的位置,說明瞭主宰節令之氣的方位,但對於六節氣的陰陽變化和上下順序沒有詳細說明。因此,後人經常把六氣當成一種氣息來稱呼,而且不區分主宰天的六元不同,而籠統地改寫。我們需要詳細說明這個問題。天上的氣候運作到人間,已經通過五行進行佈局,並按四季進行劃分,再通過日月的運行,完成一年的工作。這個規律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。
所謂天地合氣也。然為氣行其間。每不得與日月朔望相齊。故古聖更以斗杓紀氣於十二宮。而祀之以二十四以會周天。後分統以六氣。凡六十日以分一氣。周而復始。所謂四時之止也。然其為氣上下不同。標本各異。初氣為厥陰風木者。一陽也。於卦為復。覆在九地之下。正當兩陰交盡之時。
白話文:
所謂天地間的氣息是相通的。然而,氣息運行在其中,並不一定與日月的朔望相吻合。因此,古代聖賢採用北斗斗柄的方位來記錄十二宮中的氣息,並用二十四節氣來會集周天。後來再分為六氣,每一氣60天,周而復始,這就是四季的交替。然而,氣息在上下方的性質不同,本末也各異。最開始的氣息是厥陰風木,屬於一陽,在八卦中為復卦。覆在九地之下,正值兩陰交盡之時。
是以上為厥陰。下為風木。故風木本陽而標陰也。二氣為少陰君火。君火見於卯。所謂顯明之位。其時為春分清明。正三陽出地之時。乃不名之少陽。而號之為少陰。不名風木。而名以君火者。以此時三陽雖出地。而其上仍屬三陰春寒猶屬是氣。尚為陰之少。故曰少陰。君火見於此者。
白話文:
由此可知,上為厥陰,下為風木。因此,風木本性屬陽,但標誌為陰。這兩種氣體形成少陰君火。君火出現在卯時,即所謂的顯明之位。當時正值春分清明,正是三陽出地之時。但這時不稱為少陽,而是稱為少陰。不稱為風木,而稱為君火,是因為此時雖然三陽出地,但其上仍屬三陰,春寒仍在,尚屬於陰氣的少部分,故稱之為少陰。君火出現在此時。
易所謂帝出乎震也。帝主十二辰。於時無所不統。而於此分時者。前此一陽尚在九地之下。而人歷於顯明。則聖作物睹。是以首出之於此也。其火主照臨。不主熱物。亦不奪春令。故曰君火不用。君火之右。即為夏令。為三氣之陽相火。相火當巳午為南離君位。非相火之所當。
白話文:
《易經》上說:「帝出於震卦。」帝主宰著十二時辰,在任何時間都統攝著萬物。但是這個時候職責是分開的。因為此時一陽還在九地之下,而人們在光明中生活,所以聖人的作為很容易被發現。因此,一陽初生的時候就出現在這個卦位上。它的火性主照臨,不主熱力,也不會奪取春天的時令。所以說君火不用。君火的右側就是夏令,是三氣中的陽氣,相火。相火應在巳午時,為南離君位,但現在不是相火掌管的時段。
唯君火不用。故退行一步。使相火當之。俾為夏官。以供臣職。故名以相火。明其無犯上之嫌也。相火當六陽之盛。正為太陽。乃不曰太。而曰少者。以陽雖盛。而尚在地上。未亢未高。故猶曰少陽也。四氣為太陰濕土。濕土在未坤也。坤為太陰。位在未上。又當未月。坤正臨事。
白話文:
只有君火不用,所以往後退一步,讓相火來代理,成為夏官,擔負臣子的職責,因此命名為相火,表示它沒有侵犯君火的嫌疑。相火相當於六陽最旺盛的時候,正屬於太陽,但是不稱為太陽,而稱為少陽,是因為陽氣雖然旺盛,但還在中焦,還沒有過於激亢升高,所以稱為少陽。四氣是太陰濕土,濕土在未月坤方。坤為太陰,位置在未月之上,又正值未月,坤正臨事。
故以太陰名之。又其時自大寒一陽生。以及於六陽。為上半年乾之行事。自夏至一陰生。至亥以盡於六陰。為下半年坤之行事。陽以順行。陰以逆行。故一陰之生。不名一陰。以其生由太陰坤德。故即以太陰名之。時雖溽暑酷烈。六陽極盛。而總曰太陰者。以陽已退職也。且當此之時。
白話文:
因此用「太陰」來命名這段時間。這段時間從大寒(二十四節氣之一)陽氣初生,到六陽(陽氣逐漸增強)出現,屬於上半年乾(《易經》中代表陽)司職。從夏至(二十四節氣之一)陰氣初生,到亥(十二地支,代表陰)結束於六陰(陰氣逐漸增強),屬於下半年坤(《易經》中代表陰)司職。陽氣順行,陰氣逆行。所以,一陰生起時,不稱為「一陰」,因為它的生長遵從太陰坤德,所以直接用「太陰」來命名。雖然這時正是炎熱時期,六陽極盛,但總稱為「太陰」,是因為陽氣已經退位了。而且在這個時期,
使非土潤溽暑。則南離火旺。燥金安生。唯坤居其間。以土合火。而騰其濕氣。則大雨時行。而得以御火。使金氣生。而氣進與六陽代禪。非太陰之為而誰為耶。五氣為陽明燥金。陽明者。以其時去溽蒸而清明。退矇昧而揫斂。堅潔清肅。陽在上而方明。故曰陽明。金氣堅而且洌。
白話文:
如果沒有濕潤的氣候和暑氣,那麼南方的火氣就會旺盛,乾燥的金氣就會安定,而只有坤土處於它們之間,用土來調和火氣,並提升濕氣,就會出現大雨,從而控制火氣,使金氣產生並與六陽交替循環。這難道不是太陰的作用嗎?在五氣中,陽明屬乾燥的金氣。陽明的原因是,它的時間從潮濕蒸騰過渡到晴朗,從模糊不清過渡到收斂,這時氣候清淨清肅,陽氣在上而光亮,因此稱之為陽明。金氣堅硬而清冽。
是以為燥。六氣為太陽寒水。寒水於時為亥。水屬三陰。乃其上為太陽者。此時陽退而在上。為亢為高。在五陰之上。於卦為剝。居停而不用事。故以太陽名。而納之寒水也。寒水本陰。而標陽者。以此總之。正六氣進氣居下。退氣居上。春夏陽自下升。故厥陰少陰在上。秋冬陰亦自下而上。
白話文:
因此認為乾燥為燥。六氣之中,太陽屬寒水。時令中,寒水當值於亥時。水屬於三陰。之所以在上為太陽,是因為此時陽氣已退而居上,為亢為高,位於五陰之上。在八卦中為剝卦。停止而不行使運作,故以太陽命名,納入寒水。寒水本屬陰,而此處標為陽,是因為總括來說,六氣的生氣在下,退氣在上。春夏時節,陽氣從下升起,所以厥陰和少陰居於上。秋冬時節,陰氣同樣從下而上。
故陽明太陽在上。在下者為進氣。在上者為成功。而進退之氣。標本之說。於是可見矣。此為主氣司天。所加為客氣。主客之分以此。
白話文:
因此,充滿陽氣的陽明脈和太陽脈在上,吸入的氣息在下。在上的是成功(狀態),在下的是前進(過程)。從氣息的前進與後退,標本關係的論述,可以明白這個道理。這是因為主氣支配天空,加在主氣之上的稱為客氣。主客的區分就在於此。
2. 為運為氣五六說
自陰陽二氣交易鼓舞。以化生五行為萬物。而三才之成全奠其中。然所謂陰陽交易鼓舞者。二而已矣。二而有無息之用。萬而仰致一之道。以譬明之。五行為銅。二氣為炭。此生生之本。由於交易鼓舞之妙。從無而有。從有而生也。乃五行者。不明所自。請得言之。天一生水。
白話文:
從陰陽兩種力量的交替激發中,產生了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這五種元素,進而形成了萬物。而天地人和這三才的形成,也奠基於這個根源。
所謂陰陽交替激發,就是兩個元素而已。但是這兩個元素卻有著無窮無盡的變化,而萬物則仰賴於這兩個元素的互動而誕生。
用一個比喻來說,五行為金屬,陰陽二氣為炭火。金屬要熔化鑄造,需要炭火的激發。這就像萬物誕生於陰陽交替的奇妙過程中,從無到有,從有到生。
但是,五行的來源並不明確,容我說明。宇宙一開始,誕生了水元素。
陽始交於陰也。地二生火。陰始交於陽也。得陽而生火。得陰而生水。此陰陽定交之始。故所生二子。仍肖父母。是以乾道成男。坤道成女。道本斯矣。然以二氣之鼓舞言之則水火生而萬類之胚胎具也。故曰水火者。陰陽之徵兆也。自茲而天三生木。地四生金。則陰陽既交。
白話文:
陽氣開始與陰氣交合,大地生成火氣。陰氣開始與陽氣交合,得到陽氣而生火,得到陰氣而生水。這是陰陽第一次交合的開始,所以生下的兩個兒子(水火),仍然像父母(陰陽)。因此,乾卦之道形成男性,坤卦之道形成女性。大道的根本就在這裡。
然而,從兩種氣的交合來講,水火生出來,萬物的胚胎就具備了。所以說,水火是陰陽的徵兆。從這裡開始,天產生木(陽氣上升),地產生金(陰氣凝結)。這說明陰陽已經交合。
而互生互長。萬類成形而堅定。成形為木。堅定為金。生矣成矣。故曰金木者。生成之終始也。然而能終之始之。必有為之先者。而使二氣為之鼓之舞之。則造化之藏用自成壚鞴。非中宮奠其元氣。曷能不渝。此土之龐厚。為天五而居中。天五者。非以次而為五。乃攝四而為五也。
白話文:
這些事物互相滋生,互相成長。各種形體形成並且穩定。形成形體就是木。穩定堅固就是金。它們生長完成。所以說金木是生成過程的開始和終結。然而能終結開始的,必定有一個在它之前,讓兩種氣體鼓動和移動。然後造物的儲藏和運用自然而然就形成。不是中央位置奠定了它的原始元氣,怎麼能不發生變化呢?土質厚重沉實,佔據天體五分之一並且居中。天體五分之一,並不是依次構成五分之一,而是包含其他四分之一才構成五分之一。
地之十承焉者耳。由斯言之。天地之施生。定於五行。盈天地之物生。莫非五行。四時之更。莫非五行。五方之位。莫非五行。而五者之運。行於天地之間。為天為地。為人為物。為形為氣。有一不在運中者乎。至於所以為六者。亦自有說。本然二氣三分而六。因陰陽之氣。
白話文:
天地之間的一切都依附於五行。以此為基礎,天地之間的生物都是由五行組成的。天地萬物,莫非五行;四時變化,莫非五行;五方方位,莫非五行。五行在天地間循環不息,構成了一切:天、地、人、物、形、氣。什麼能逃離五行循環的嗎?至於六氣的組成,也自有道理。天地本源的陰陽二氣三分而形成六氣。它們的生成是因為陰陽之氣。
有初中末。有少壯老。其氣各有盛衰。故各分而為三。是以為六也。以六乘五。以五成六。於是五行物類之生成消殺。恆乘於六氣之進退盛衰。故六氣者。所以節宣五運。而成其化育者也。無一物不成於六氣之中。無一時不被六氣之化。豈止五運六氣為加臨之說乎。是以帝問。
白話文:
人有幼年、青年、老年等階段,每個階段的氣血都有旺盛和衰退的變化。因此將其分為三個階段,稱為三氣。這樣一來總共有六種氣。
我們將六氣乘以五行,五行構成六氣,因此六氣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萬物的生長、衰敗、消亡。六氣就像是一個協調器,調節著五行的運行,促進萬物的生化養育。
沒有任何一種事物不是在六氣的作用下形成的,也沒有任何一個時刻不受六氣的影響。因此,不僅五行六氣會影響我們,相反,五行六氣也受到了我們的作用。這也是《黃帝內經》中「帝問」的依據。
而岐伯曰。五運陰陽者。天地之道也。萬物之綱紀。變化之父母。生殺之本始。神明之府也。又曰陰陽之氣。各終期日。非獨主時也。今觀於甲子。而陰陽之紀以立。於是歲立。而年月日時陰陽之氣各立。無非五六者。請更言之。時一日有十二。十二者。陰陽兩從六也。以五乘六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五運陰陽,是天地運行的規律,萬物的綱領,變化的根源,生命誕生的起始,智慧的源頭。又說陰陽之氣,各有其週期,不僅僅主宰季節。如今觀察甲子,就可以確定陰陽的規律。於是確立了歲,而年月日時的陰陽之氣也各自分立。它們無非都是由五和六組成的。現在進一步說明:一天有十二個時辰。十二這個數,是陰陽兩氣分別循環六次而得。以五乘以六。
故五日一周甲子為一候也。一周甲子。氣亦一周矣。故可以為候。此小周也。推之為七十二。而大周矣。此從時而起者也。日者。甲乙至癸為旬日。天數五。故二五為小周。以五加六。故六十日為備一周。又歷六甲子。為大一周成歲矣。此以日為起者也。月者。歷十二辰恆主。
白話文:
因此,每五天為一週甲子,為一個候。一週甲子,氣也循環一週。所以可以用來作為標誌。這是小的週期。推算出有七十二個,這就是大的週期。這是從時間開始算起的。
日,從甲乙到癸為十日。天的數為五,所以兩五為小週期。加上五和六,所以六十天完成一個週期。再經過六個甲子,就是大週期,完成一年。這是從日開始算起的。
月,經過十二地支,每個月都有一個地支主導。
今以紀時。又用五行以紀六氣。而四時始備。凡五歲一周。歷三十年而備周。此以日為起者也。歲者。十二年一紀。六十歲一周。此一周者。又合年月之大而周之也。以五加六。小者為小周。大者為大周。然應天之氣。動而不息。故五氣而右遷。應地之氣。靜而守位。故六期而環會。
白話文:
如今用紀元來記錄時間。又用五行紀年法來記錄六氣,如此才完整了四季的變化。五行紀年法五個一週期,歷經三十年才能完成。這是以日為起點的紀年法。
「歲」的紀年法,十二年為一紀,六十歲為一週期。這個週期又結合了年月的大週期。將五行與六氣相加,小週期為小周,大週期為大周。然而,應和天象的氣息,動而不停息,所以五行向右輪轉。而應和地象的氣息,靜而守其位,所以六期週而復始。
此五運六氣。主歲之常期。起於天地之自為六氣也。由日時月而言。為陰陽生物之合氣。由五運六氣主歲而言。為陰陽成物之分氣。有分有合。有從合而分。有從分而合。此之所謂必以三合為治也。然而天主動。為五行之主。故運居其中而常先。地主靜。六氣以不遷為會。故司天在泉。
白話文:
這五運六氣主管著年份的正常運行,起源於天地間自然形成的六種氣。從日時月來說,它是陰陽生物結合而成的氣,從五運六氣主宰年份來說,它是陰陽形成萬物的分化之氣。有分有合,有從結合而分的,有從分化而合的。這就是所謂的必須用三合來治理。然而,天主導動,是五行之主,所以運氣居中而常常先行。地主靜止,六氣不移動而交會,所以司天在泉(冬至)。
各有其故。要而言之。合氣以專生物。分氣以節成物。三合為治。人在氣交之中。內稟其合氣。而嘗外應其交氣。此歲氣五運之加臨。何時而可廢之也。其未可驗者。南北剛柔。陰陽向背。未可一齊。岐伯亦列其如是焉耳。使後之學者。通天地之秘。而行其活法。未嘗印板文也。
至後世加臨尋病。而又不能知三合相交所乘臨之盛衰。而懜為鈴法。貽笑千古耳。
白話文:
每種觀點都有其道理。總的來說,氣的匯聚專門用於孕育生命,氣的分散節制地生成萬物。三合之氣相互協調,作用於人體。人處於氣交匯之中,內在稟受了匯聚之氣,而外在經常感受氣交匯的影響。這些都是一年四季的氣運變化帶來的,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。那些無法驗證的地方,包括南北的剛柔差異、陰陽背離的情形,不能一概而論。岐伯也只列舉了這些理論。讓後學者通曉天地的奧祕,按照靈活的方式實踐,而不是生搬硬套書籍上的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