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4)

1. 天道或問五則

問曰、五行各有正氣。天地所合。干支所同。而陰陽之用。各有變遷。又參錯不同何也。曰、此正所謂三合之治也。三合而治。必將合氣。必為主用。或從本氣。或從標氣。或因乎其盛。或由乎其化。雖有不同。要皆取用以崇體。而不以體勞物也。如五運以土為首而加甲。自甲為土以下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「五行各自有正氣,天地相合,干支相同,但陰陽的作用卻各有變化,而且錯綜複雜,這是什麼原因?」

答:「這正是所謂的三合之治。三合而治,必定結合氣力,必定以主氣為用。有的依照本氣,有的依照標氣,有的由於其興盛,有的因為其轉化。雖然有不同,但都是採取作用來加強本體,而不是用本體去勞役事物。例如五運以土為首而加上甲,自甲為土以下,

皆不用幹矣。而甲丙戊庚壬值年。仍為氣太過。乙丁巳辛癸值年。仍為氣不及。其干雖變。而陰陽不變。則原非不用幹也。司天亦變支矣。而火當午。土當丑未。金當酉。與歲為會。則為當其位而合其氣。是皆不變本位。亦不廢本支也。大約陰陽之用。合兩而成。以三為用。

白話文:

所有干支都無需廢棄。在甲丙戊庚壬年值年時,仍然是氣太過。在乙丁己辛癸年值年時,仍然是氣不及。其干支雖然改變,但陰陽不變。因此原本並非不使用干支。司天中也變化地支,但火位於午位,土位於醜未位,金位於酉位,與年份相會合。則為處於其位置並且與其氣相合。這都是不改變本位,也不廢棄本支。大體上,陰陽之用,結合兩者而成,以三柱為用。

故陰陽之行。雖一體。而動變則各由其道。各由其道者。所以妙陰陽之用也。一切三合變氣皆如此。知其用則不疑其變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,陰陽的運行雖然是一個整體,但是它們的變化和運動卻各有其規律。它們各自遵循自己規律的原因是為了巧妙地發揮陰陽的作用。所有的三合變化氣象都是這樣。只要瞭解它們的作用,就不會對它們的變化感到疑惑了。

問曰、司天運氣合用。而有天符歲會。乃有小五運。復參於司天在泉。運氣之間。則又何也。曰五行三合之治。無往而不用。亦無往而不三合也。如辰戌太陽司天矣。而辰戌備歷甲丙戊庚壬之五位。則五運亦盡歷寒水之一位矣。寒水唯一。而有五變。五變之中。所運行以周一歲者。

白話文:

問題:司天運氣和司天合用,還有天符歲會,從而產生小五運。這小五運又參加入司天之泉,在運氣之間又如何運作?

回答:五行三合的運行法則,在任何時候都有應用,而且三合無處不在。例如,辰戌年份是太陽司天,但辰戌分別經歷甲丙戊庚壬這五個方位,因此五運也經歷了寒水的方位。寒水雖然只有一個,但有五種變化。這五種變化之中,每運行一個週期為一年的稱為小五運。

亦各有五運。猶司天之間立紀步也。既以大五運與司天為乘臨。則亦有小五運與間步為乘臨。此亦陰陽自然之道也。歲氣必以木為主。故以太少角為初。以太少羽為終。五運之生序不可紊也。然其用微。不及間步之劇。故經不著病。要使人知之爾。

白話文:

同樣有五運的週期。就像天上的時序一樣,有紀、步之分。既有大五運與天象的配合,也有小五運與間步的配合。這也是陰陽自然運行的規律。歲氣一定是以木氣為主。所以以太少角為開始,以太少羽為結束。五運的生長次序不能混亂。但它的作用微小,不及間步那麼強烈。所以經文中沒有特別記載它的病症,只讓世人知悉它的存在罷了。

問曰、五行五用。而各為首。六氣首風木。司天首火。五運首土。五行本生首水。其成首金。循環而能為首者。豈有義乎。曰、此陰陽造化之妙用。不可思議者也。由其初而言生物之始。始於天一。天一水也。水得暖而升。故火繼之。火水鼓盪而形成。故木繼之。木長而堅。

白話文:

問:五行各自分司職責,並且各有主導。六氣以風木為首,司天以火為首,五運以土為首,五行本生以水為首,其完成以金為首。這種循環而能主導的現象,難道有其道理嗎?

答:這是陰陽造化神奇妙用的結果,不可思議。從最初來講,萬物之始,起始於天一。天一就是水。水得到溫暖而上升,所以火接著水。火水交織激盪而形成,所以木接著火。木長大而堅固,

故金繼之。四者非土不成。故成必以土也。洪範之序如此。蓋生物之原也。若四時六氣。必以歲德為首。歲德在木。故木起厥陰。而臨官於寅。所以達生氣通人事也。自木而火。而土而金。以止於水。四時之序。生長化收藏之事。五運之首土者。天之氣自中而運。而戊己居中以生養萬物。

白話文:

因此,以金來承接木。這四者缺了土就不能形成。所以形成必定是以土為基礎。像《洪範》所記載的順序那樣。這是生物的根本。像四季六氣,必定以「歲德」為首。歲德屬於木,所以木從厥陰開始,並且在寅月進入臨官,這是為了使生氣流通並關照人事的緣故。從木到火,再到土和金,最後以水作結。四季的順序、生長收藏的過程,以土為首的五運,都是天的氣息從中間運轉,而戊己居中以滋養萬物。

故即此中宮推之。以四正環而拱之。以行其生生之用。此在天之事也。若司天以火為首者。少陰君火。有帝之尊。於以出治。孰不歸仰焉。然唯斗杓初指。帝乃臨之。帝出乎震。故以火為首。而以厥陰為終。蓋三陰為朋。今少陰居中。而厥陰在前。則必俟歷三陽。而厥陰為後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從這個中宮出發,四正方朝向中宮環繞拱衛,使得生生不息的功能得以運行。這是天上的法則。如果以火作為司天的統領,那麼少陰君火具有帝王的尊貴,作為統領而發號施令。誰不仰望歸順他呢?但是,只有北斗七星的杓柄初次指向某個方向,君火才會降臨那裡。君火從震卦中升起,所以以火為首,而以厥陰為尾。因為三陰是一種夥伴關係。現在少陰居中,厥陰在前,那麼厥陰必定在經過三陽之後,才會成為尾位。

厥陰位亥。亦終之義也。由其成功而言。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。顯萬類之成。而列萬形之質。此不唯其始。而唯其終。故必見其堅成。而後水木火土四形備具也。此成物之序。以其致用而言之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對應亥位。也代表著結束的含義。從其完成的結果來說,金和木是產生萬物的開始和結束。顯現出萬物的生成,並排列出萬物的具體形體。這不僅是開始,也是結束。因此,必定要看到它堅硬成形,然後水、木、火、土這四種形體才能具備。這是生成萬物的前後順序,是從其用途的角度來說的。

問曰、四時陰陽順逆之行。有左右之辨何也。曰、陽自下而上。故左旋而為春夏。陰自上而下。故右旋而為秋冬。是以春為生氣而西行。變其收氣而為暄。夏為長氣而北行。變其臟氣而為熱。秋為收氣而東行。斂其生氣而為涼。冬為藏氣而南行。斂其長氣而為寒。西北行為順。東南行為逆。春夏日躔北陸而長。秋冬日躔南陸而短。亦陰陽順逆之序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四季陰陽順逆運行的規律,左右之分的依據是什麼?

答:陽氣從下而上運行,所以向左旋轉,對應春夏兩季。陰氣從上而下運行,所以向右旋轉,對應秋冬兩季。

因此,春天屬生氣,向西運行,轉化為收歛之氣,氣候溫和。夏天屬長氣,向北運行,轉化為熱氣。秋天屬收歛之氣,向東運行,收斂生氣,氣候涼爽。冬天屬藏氣,向南運行,收斂長氣,氣候寒冷。

西北向運行是順時針,東南向運行是逆時針。春秋兩季,太陽運行到北半球,日照時間長;秋冬兩季,太陽運行到南半球,日照時間短。這也符合陰陽順逆運行的規律。

問曰、經謂陰中有陽。陽中有陰。何也。曰、陰陽本合一者也。自太極動而生陽。靜而生陰。立之以兩。而相為對待。此各一之一。人所易知也。以動靜為鼓舞。以陰陽為妙用。無形而致有形。同體而立異體。陰陽合作。而鼓化機。此合一之一。人所難知也。是故本其太始而言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,醫經上說「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」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

答道:陰陽本來就是統一的。太極開始運動後產生了陽,停止運動後產生了陰。將它們分為兩部分,它們相互對待。這是一部分人容易理解的。

以運動和靜止作為推動的動力,以陰陽作為奇妙的作用,無形的東西產生了有形的事物,同一個身體產生了不同的形體。陰陽相互作用,推動著萬物的變化。這是一部分人難以理解的陰陽合一的道理。

所以,從太極之始來說,

陰陽之原。由於一機。靜極而陽生。動極而陰生。陰陽互相生也。本其成位而言。陰陽之根。互藏其宅。火胎子中。水胎午中。陰陽互相宅也。人能悟陰陽之本一。乃能知陰陽之能兩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的起源是一體的,靜止的極致產生陽氣,運動的極致產生陰氣。陰陽相互產生。從它們形成的位置來說,陰陽的根源相互隱藏在對方的位置中。火蘊藏在子時(晚上11時至凌晨1時),水蘊藏在午時(中午11時至下午1時)。陰陽相互蘊藏。人如果能領悟陰陽的本源是統一的,就能明白陰陽的功用是對立的。

2. 天道六氣中見論

帝曰。願聞天道六氣之節盛何也。岐伯曰。上下有位。左右有紀。故少陽之右。陽明治之。陽明之右。太陽治之。太陽之右。厥陰治之。厥陰之右。少陰治之。少陰之右。太陰治之。太陰之右。少陽治之。此所謂氣之標。蓋南面而待之也。少陽之上。火氣治之。中見厥陰。陽明之上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請告訴我天道六氣的旺盛之時。岐伯說:上下各安其位,左右有規律。因此,少陽的右側,陽明氣治理它。陽明右側,太陽氣治理它。太陽右側,厥陰氣治理它。厥陰右側,少陰氣治理它。少陰右側,太陰氣治理它。太陰右側,少陽氣治理它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氣之標」,這是以南面為方向而說的。少陽之上,火氣治理它。其中可見厥陰。陽明之上,

燥氣治之。中見太陰。太陽之上。寒氣治之。中見少陰。厥陰之上。風氣治之。中見少陽。少陰之上。熱氣治之。中見太陽。太陰之上。濕氣治之。中見陽明。所謂本也。本之下。中之見也。見之下。氣之標也。本標不同。氣應異象。(六微旨大論)

白話文:

燥氣,用寒法治療。寒氣之下,就是太陰證。 太陽病之上,用寒法治療。寒氣之下,就是少陰證。 風氣,用溫法治療。溫氣之下,就是少陽證。 熱氣,用涼法治療。涼氣之下,就是太陽證。 濕氣,用燥法治療。燥氣之下,就是陽明證。 這裡所說的「本」是指病邪的根源。根源之下,就是病邪在表;表之下,就是病邪的徵象。本和徵象不同,病氣的表現形式也就不一樣。(出自《六微旨大論》)

天以五行降行於地。因用地之三陰三陽。推移治節。而為六位。於是天之五行。亦分之六氣。六氣者、寒暑燥濕風火。為天之六元也。南面而閱地之六位。則六元為本。六位為標。其標本之從。有正對之化。有根源之治。故本標不同。氣應異象。所謂不同者。如少陰君火在午。

白話文:

上天以五行運作於人間,而人間用地上的三陰三陽來調整節氣,形成六個方位。因此,天上的五行也分為六氣,這六氣是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,是上天的六個根本。面向南方觀察地上的六個方位,那麼六氣就是根本,六個方位就是標誌。標誌和根本的關係,有正對的變化,也有根源的治療。所以根本和標誌不同,氣候現象也會不同。所謂不同的,比如少陰君火在午(南方)。

太陰濕土在未。厥陰風水在亥。少陽相火在寅。陽明燥金在酉。太陽寒水在戌。此為旺氣。其沖為對化。而三陰三陽。又隨而上奉之。故本標不同。予於司天。已推言之矣。此章明天地本然之六位。於三陽之定位。則始少陽。中陽明。終太陽。三陽合為初終而不離。於三陰之定位。

白話文:

太陰屬濕土,在未月(六月)。厥陰屬風水,在亥月(十月)。少陽屬相火,在寅月(三月)。陽明屬燥金,在酉月(八月)。太陽屬寒水,在戌月(九月)。這些都是旺氣的所在。它們的對沖方為變化之所在。而三陰三陽,又相隨配合。所以標本不同。我在司天之時,已經論述過了。這一章說明天地本來的六個位置。三陽的定位:先少陽、後陽明、終太陽。三陽合在一起,始終不離。三陰的定位:

則始厥陰。中少陰。終太陰。三陰亦合為初終而不離。此陰陽之定氣也。原其根本。則三陰在北。亥子醜為正位。三陽在東。寅卯辰為正位。然以此氣奉天。而歷其生長收藏。則其氣之承天者。三陰亦在南之陽。故臨乎巳午未。三陽亦在西之陰。故加乎申酉戌。凡地之三陰三陽。

白話文:

則首先是厥陰。中間是少陰。最後是太陰。三陰也結合為開始和結束,不分離。這是陰陽之氣的固定狀態。追究其根本,則三陰在北方。亥、子、醜是其正位。三陽在東方。寅、卯、辰是其正位。然而以這些氣奉承上天,並經歷其生長收藏。則承奉上天的氣,三陰也在南方的陽。所以臨於巳、午、未。三陽也在西方的陰。所以加入申、酉、戌。總而言之,天地間的三陰三陽,依次序運行不息。

其氣有本有從天之六元。其化有正有對。於以歷十二宮而合之。此所以標本不同。氣應異象也。今曰中見者。則於其本氣標氣之間。合而有之。故曰中見。所以節宣本氣。而參和標氣也。然此氣為天地本來之元氣。自有之而本不相離。故條理有自。而不妄參合。何以言之。三陽皆起於三陰。

白話文:

這種氣有根本之氣和從天上的六元之氣而來的氣。它的變化有正氣,也有對應的邪氣。它們經過十二宮的運行而結合在一起。這就是本氣和標氣不同的原因,也是氣相應於不同的現象的原因。現在所說的中見的氣,是本氣和標氣之間結合而產生的。所以叫做中見,是為了調節本氣,而參合標氣。但是這種氣是天地本來具有的元氣,它自己存在,與本氣原本就不分離。所以它的條理有它自己的來源,而不是隨意參合的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三陽之氣都從三陰之氣開始。

三陰固為三陽之根也。而各有義焉。厥陰陰盡而生一陽。於陽為少。而成風水之氣。是少陽生於厥陰。而合為一體也。太陰以濕土孕金。而為陽明。雖為二陽而成燥金之用。是陽明生於太陰。而合為一體也。太陽由於少陰。本以秋金而生寒水。是太陽生於少陰。而合為一體也。

白話文:

三陰是三陽的根本,但各有其意義。厥陰(少陰)屬陰,陰氣盡後生出少陽,少陽屬陽。厥陰的寒濕之氣與少陽的風氣結合,化為一體。太陰的濕土孕育金氣,生成陽明,雖然是兩陽,但凝聚成乾爽的金氣。陽明生於太陰,也化為一體。太陽的陰水之氣來自少陰,原本是秋金生出寒水。太陽生於少陰,同樣化為一體。

蓋陰陽之相隨。必以其氣之相次。故相貫而不離也。然其正對不同之間。更有參和之妙。又不可不察也。少陽之上。火氣治之。相火烈矣。而見厥陰純陰。此上下相濟也。陽明之上。燥氣治之。燥亦亢矣。而中見太陰濕土。既能生金。亦能治燥也。太陽之上。寒氣治之。而中見少陰金水和調。

白話文:

陰陽相互依存,因為它們的氣息相繼而生。因此它們互通有無,不曾分離。然而,在它們對立不同的地方,還有相互調和的妙用,也是不可忽視的。

少陽之上,有火氣統治。相火旺盛,卻能看見厥陰的純陰之氣。這是上下相輔相成的。

陽明之上,有燥氣統治。燥氣過於亢烈,但其中卻有太陰的濕土。濕土既能生金,也能滋潤燥氣。

太陽之上,有寒氣統治。其中卻能看見少陰的金水相和調解。

不使太陽亢也。而三陰又異焉者。厥陰之上。風氣治之。而中見少陽天和。不使厥陰蔽也。少陰之上。熱氣治之。此少陰乃奉天之君火也。中見太陽君火。為太陽之主。不得有雜也。然其間有寒水。亦既濟之理也。太陰之上。濕氣治之。中見陽明。前以濕治燥。茲以燥勝濕也。

白話文:

不讓太陽之氣過於亢盛。而三陰經又有所不同。厥陰經的上方,受風氣支配;但中間又可見到少陽經的和順之氣,這能防止厥陰經受到遮蔽。少陰經的上方,受熱氣支配;而這個少陰經正是順應上天的君火(腎火)。中間又可見到太陽經的君火,它主宰著太陽經,不能有任何雜氣混入。然而,其間也有寒水,這也符合既濟的道理(水為陰,火為陽,陰陽交濟)。太陰經的上方,受濕氣支配;中間又可見到陽明經,前面說了濕能治燥,而這裡則是用燥來勝濕。

其參和節宣如此。是則所謂本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