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5)

1. 地理六節位下六承論

相火之下。水氣承之。水位之下。土氣承之。土位之下。風氣承之。風位之下。金氣承之。金位之下。火氣承之。君火之下。陰精承之。亢則害。承乃制。制則生化。化則盛衰。害則敗亂。生化大病。(六微旨大論)

白話文:

在命火的下方,承接的是水氣。在水氣下方,承接的是土氣。在土氣下方,承接的是風氣。在風氣下方,承接的是金氣。在金氣下方,承接的是火氣。在君火的下方,承接的是陰精。

如果這些氣息過於亢盛,就會造成危害。承接它們的氣息可以對其進行制約。制約它們就能促進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。新陳代謝會帶來興盛和衰落。危害會導致敗壞和混亂。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出現嚴重問題就會導致大病。

此章王馬滑張諸家。尋其說而不得。乃以氣交之變釋之。謂少陽火生。終為溽暑。不知此專氣之次。非承製之的義。夫承製者。皆元氣之所本有。即其所生之理。備有生化之道。初非矯強挽回也。陰陽動靜。皆涵天地之元貞。故其生物也。貴其專精。尤忌其一往。是以陰中有陽。

白話文:

王氏、馬氏、滑氏、張氏等人的理論,我苦苦追尋卻不得其解。於是,我用氣的交替變化來解釋。他們認為少陽之火生長,最後會形成悶熱的暑氣。但這種說法僅適用於專氣的階段,並非是承製之氣的真正含義。

承製之氣,都是元氣本來就有的。它的產生遵循一定的道理,具備完整的生化過程。絕不是人為矯揉造作出來的。陰陽動靜的變化,都包含著天地間至真至純的元氣。所以,它們在孕育萬物時,講求專一精純,尤其忌諱一味偏頗。因此,陰中必有陽。

陽中有陰。如易卦之飛伏。飛下即伏。伏上即飛。故乾卦六陽。其下皆坤。坤卦六陰。其下皆乾。陰陽之精義。本是如此。吾故於天道之六氣。各有中見。而知地節之六位。自亦有為之內者。以為參和。是故位之下即內之義也。相火於節。主四五月。為六陽之元。而其時之水氣正盛。

白話文:

陽中包含陰,就像易經中的飛卦和伏卦。飛卦下降就變成伏卦,伏卦上升就變成飛卦。所以乾卦有六個陽爻,但它的下面都是坤卦。坤卦有六個陰爻,但它的下面都是乾卦。這就是陰陽的精妙所在。因此,我對於天道的六氣,都能在其中看到相應的變化。也明白地節的六位,一定也有內在因素與之相參合。所以,位之下的意思就是內在的道理。在節氣裡,相火主導四五月,是六陽之氣的根源。但是,那個時期的水氣正旺。

前為穀雨。後及芒種。皆有水澤流溢。以助調相火。是水承之義也。至於水位。則大雪冬至小寒之日矣。時當寒沍。而正為物所歸藏。其所以歸藏者土也。有藏而後有生。故有下起元。而得回地中之一陽。是土承之義也。若夫土生萬物。而亢則有水火二至。亢於濕。則水至而流。

白話文:

在穀雨之前,以及芒種之後,都有水澤流溢,以幫助調節相火。這是水承載的意義。

至於水位,則是在大雪、冬至、小寒這些日子。這時正值寒冷嚴冬,萬物歸藏。歸藏所需的就是土。有歸藏纔有新的生命,所以有「下起元」的說法,才能得到地中的一陽。這是土承載的意義。

如果土生萬物,而過度亢盛,則會有水火二至。亢於濕氣,則水位上升並流動。

亢於燥。則火至而堅。苟非風木和柔之氣。內居其間。何以使土脈和動。故土旺長夏。而木正向榮。是其義也。風為春木。由甲坼條舒。以至於長茂堅成。必有金氣以收之。是以榆莢之落。見於春時。亦其義也。金位兌說。而神主蓐收。若無火氣之微布。則淒冽之氣。即申酉而寒沍矣。

白話文:

天氣炎熱乾燥,就會產生強盛的火氣,導致土地乾硬。如果不靠風和木的溫和柔順之氣滋潤其中,怎麼能讓土地脈絡和順流動呢?所以夏季土氣旺盛,而春季木氣正盛,就是這個道理。

春季的風氣屬於木氣,從甲乙之日開始,樹木枝條開始舒展,直到枝繁葉茂、堅固成熟,這必定有金氣來收斂。因此,榆樹的果實(榆莢)在春季落下,也是這個道理。

兌卦(金)代表秋季,神主蓐收主管收穫。如果沒有火氣的微微散佈,寒氣就會在申酉月份(秋季)加劇,導致冷雨連綿。

乃由白露方涼。漸於寒露。暨於霜降。於時生物。及多至於成。但火猶有存者。此知金下有火也。至若君火所承。則不曰水氣。而獨曰陰精。陰精者。生氣之華也。地上三陰之全氣也。其火不主夏令。而首出顯明。當三月之和。地氣騰上。陰精所奉。莫備於此。是猶眾職效用。

白話文:

從白露節氣氣候涼爽,逐漸過渡到寒露,再到霜降,這段時期動植物大多已經成熟。但是,大自然的陽氣仍然存在,這說明大地中還有陰火。至於人體內君火所依賴的,不再稱為水氣,而稱為陰精。陰精是生氣的精華,也是大地三陰之氣的全部。這種火不主宰夏季,卻在春天顯現出來。當三月天氣溫和時,地氣上升,陰精得到充分滋養。這就像眾多職責都得到發揮。

而君自端拱也。蓋亢者專氣之一往。承者相濟之參和。非以其相反而相犯為制也。唯其內有以相承相濟則元氣足。而生生厚。故曰制。生則化。蓋生而無制則化偏。生而有制則化備也。自此而列一任加臨交變。有餘不足。至與未至。雖外有此列。以乘除其間。而其本生之氣。

自不敗不亂。故曰外列盛衰也。若專氣一往而之厥所。承則本氣已見敗亂。安得不為生化大病乎。

白話文:

而您本身鎮定不動。因為旺盛的氣勢是一股專一的氣,順應的氣勢是互相彌補的和諧。不是因為它們相互抵觸而互相剋制來控制。只因為它們內在有所連接,互相彌補,因此元氣充足,而生生不息。因此說控制。生長就會變化。因為生長而不控制,那麼化育就會偏頗。生長而有控制,那麼化育就會圓滿。從這裡開始列舉一個任脈,讓它交變交替。有盈餘有不足,到來與未到來。雖然外在有這一個序列,用它在其中加減乘除,而它的生氣本源。

2.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氣化論

火性炎上。次列五行之一。初無君相之名。唯主宰之帝。以神明為居。以照臨為用。而同於炎上高明之施。此君之所以為體也。然君雖以火為體。而火非君德。故君火不用。要其為不用者。以君有君之德以為用。而非以火用也。經曰。君火以明。以明者。謂其照臨之不爽也。

白話文:

火性向上燃燒,是五行之一。最初沒有君王之名,只有統治一切的帝王,以神明作為居所,以照耀四方作為作用,這與向上燃燒、照耀高明的運作相類似,這正是君王作為本體的原因。然而,雖然君王以火為本體,但火並非君王的德性,所以君王的火不用。之所以不用,是因為君王有君王的德性作為作用,而不是以火作作用。經書上說:「君王的火用來照耀。」所謂「照耀」,是指君王無時無刻地照耀著。

諸家循其不用。見為徒立空名。遂改其文曰。君火以名。豈知此義者哉。地節六位章曰。顯明之右。君火之位也。君火之右。退行一步。莫知其故。此有說焉。顯明之右。在卯辰之間。辰為天門。乃帝之明堂。布政宣化之所。易所謂出震齊巽者也。凡帝之施化其德為大生。其用為太和。

白話文:

很多學派都不遵循它的用法,只把它當作空洞的稱呼。於是就修改了它的文字,用「君火」來表示。難道理解這層意思的人不多嗎?《地節六位章》說:「顯明(卯時)的右邊,是君火的位置。」君火的右邊,後退一步,沒有人知道為什麼。這裡有一個說法:顯明的右邊,在卯時和辰時之間。辰時是天門,是天帝的明堂,是頒佈政令、宣揚教化的場所。易經所謂的「出震齊巽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天帝宣揚教化時,其德澤為大生機,其作用為太和之氣。

其體為純乾。備元亨利貞之四德。以體元首出。雖主氣於春分之一時。而終不奪春之施。此君之所以不用也。況以火用乎。然既不用矣。而曰退行一步何也。少陰君火之後。為巳午之火令。使君以火用。則復行一步。巳午正當其令。豈復有相火之令。唯君不以火用。而斂藏以退行於位前之寅。

白話文:

其身體就像純陽之體。具備元、亨、利、貞四種美德。以元首之體出現。雖然在春分時主掌氣運,但卻不奪去春天的生機。這是君火不用自身火氣的原因。何況用火之後?既然不用,那麼為什麼還要「退行一步」呢?因為少陰君火之後,是巳午屬火的司令,讓君火使用火氣,就會再進一步。巳午正是屬火的司令,還會再有相火出現嗎?只有君火不用自身火氣,收斂收藏,退行到前面一個時辰的寅時。

因起長生之丙火。使主巳午夏令。為夏官而治之。此相火所以欲其不愆於位。而代君之行事也。自是而下。凡諸復行一步。悉皆臣職。則悉皆效用於君。此君之始終不以火用也。若夫司天。則君火既首出於甲子。而該年則曰在天為熱化。在地為苦化。居氣為灼化。此既司化矣。

白話文:

因為人體的長生之火是丙火,所以丙火主宰夏天,由夏官(即心)來治理。因此,相火(即心火)希望能夠處於適當的位置,並代君行使職能。從這個開始,任何進一步的行動都屬於臣子的職責,並且所有這些行動都應對君王有利。這樣,君王從始至終都不會消耗火用。至於司天(即肺),因為君火首先出現在甲子年,所以甲子年的天象是炎熱化育,地象是苦熱化育,氣象是灼熱化育。這表明司天已經負責化育了。

而又曰不司氣化。亦未有明其說者。豈知君火雖屬子午。而所謂熱化苦化。一皆子午之化。而總非君主之司此氣化也。君自穆清耳。豈遽改其德而司熱令乎。所云灼化者。君德在步而不宣。然威行自近而不可犯。故當其居氣則有步逼之。逼之既近。安有不灼者耶。然此要非君火之用也。

白話文:

還有人說君火不掌管氣化,但沒有人能清楚解釋這句話。難道不知道君火雖然歸屬於子午時,所謂的熱化苦化,都是子午時發生的變化,但這些變化總不可能是因為君主掌管氣化所致。君火本身只是清靜安穆的,難道會突然改變它的特性去掌管炎熱的職責嗎?所謂的灼化,指的是君德潛藏在步伐中而不宣揚,但它的威嚴自然而然地散發出來,讓人不敢冒犯。因此,當它處於氣化過程中時,就會讓人有逼近的感受。逼迫既然已經很近了,怎麼可能不灼熱呢?但這肯定不是君火的作用。

3. 人道大陰陽疏

人道大陰陽有六。以立人紀。其一為先天奠位立體之陰陽。經曰。聖人南面而立。前曰廣明。後曰太衝。太衝之地。名曰少陰。少陰之上。名曰太陽。廣明之下。名曰太陰。太陰之前。名曰陽明。少陰之前。名曰厥陰。厥陰之表。名曰少陽。夫人以神立以精存。而行之以氣。

白話文:

人類大體上分為六種陰陽,用來體現人的結構。第一種是先天形成、人體立體結構的陰陽。經書中說:聖人朝南站立,身前為「廣明」,身後為「太衝」。「太衝」這塊區域,稱為「少陰」;「少陰」上面,稱為「太陽」;「廣明」下面,稱為「太陰」;「太陰」前面,稱為「陽明」;「少陰」前面,稱為「厥陰」;「厥陰」的外部,稱為「少陽」。人依靠神靈來站立,依靠精華來生存,而通過氣血來活動。

是以神為大君。精為儲養。而氣充以輔立神。必有建極之處。廣而明者。所以立極也。前之者。神君以臨照接物。故前之也。後為太衝。沖以升騰為義。升其精氣以濟乎上。以奉神君。故即以為後。後之者。此氣從乎水位。故後之也。由太衝之地。即為少陰。少陰水位也。為藏精之腑。

白話文:

在身體中,神是統帥。精氣就像儲備糧食,而氣充盈著輔佐神。一定有建立根基的地方,寬廣而明亮的腎臟就是根基所在。腎臟的前面是太淵穴,太淵有照明接物的含義,因此在前面。腎臟的後面是太衝穴,太衝有升騰的含義,將精氣往上輸送以供養神,因此在後面。太衝穴位於水位,因此是少陰。少陰是水位,是貯藏精氣的臟腑。

既藏精以自固。復升陽以騰驤。故其上為太陽。太陽居上,充乎巔頂。為陽之極盛。要即衝脈而上之。故同衝脈。俱從少陰也。而前廣明之下。復次太陰。其前為陽明者。陽明太陰同為中土。定為國儲倉廩。以賦中邦。是以太陰次廣明也。少陰之前。即為厥陰。厥之云者。絕盡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既收藏精氣以自我保護,又提升陽氣以生機勃勃。所以它的上方是太陽,太陽位於頭頂,是陽氣最盛的地方。要上升衝脈而上,所以與衝脈相同。都從少陰穴開始。而廣明穴之前,又再次是太陰穴。太陰穴之前是陽明穴,陽明穴和太陰穴都是中土,定為國家的倉庫,用來供養國家。所以太陰穴緊接著廣明穴。少陰穴之前,就是厥陰穴。厥的意思是斷絕、終盡。

厥陰居少陰之前。當太陰之下。兩陰交盡而厥。而一陽即來復於此。故其表即為少陽。此少陽生九地之下也。先立前後者。奠水火之位也。於是終太陰以司會。後少陰以宅精。底厥陰以成終成始。此三陰之正也。太陽居華蓋之上。陽明充中土之貢。少陽起太和之氣於絕蘇之會。

此三陽之正也。三陽皆三陰者。陰為陽宅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位於少陰經之前,太陰經之下。當兩條陰經交盡時,就會出現「厥」的症狀。然後,就會有一股陽氣來此復甦。因此,厥陰經的外表就是少陽經。這個少陽經是生長在九地之下的。首先確定前後的順序,是要奠定水火之位。最後,太陰經主司會合,少陰經主司儲藏精氣,厥陰經主司成終成始。這是三條陰經的正常運行規律。太陽經位於華蓋穴之上,陽明經充實著中土的貢獻,少陽經從絕蘇穴的會合之處生髮太和之氣。

其二為形氣致用之陰陽。經曰。三陽為經。二陽為維。一陽為遊部。三陰為表。二陰為里一陰絕作朔晦。夫陽有氣而無質。陰有質而有部。故陽能主陰。而陰得奉陽。陽者人之生氣也。生氣莫盛於三陽。三陽為生人之大主。其氣能貫臟腑。而立十二經。故三陽為經。所謂經者。

白話文:

第二種是形氣運用上的陰陽。經書上說:三陽是表層,就像經脈一樣;二陽在深層,就像筋絡一樣;一陽是最深層,遊走於經絡和筋絡之間。三陰是外在,就像皮膚一樣;二陰在內,就像肌肉一樣;一陰最深,就像元氣,在朔月和晦月最盛。

陽有氣而無形,陰有形而無氣。所以陽能操控陰,而陰則能依附陽。陽氣是人的生命氣息。生命氣息最旺盛的時候就是三陽。三陽是我們生命的總樞紐,它的氣息貫穿臟腑,形成十二經脈。因此三陽被稱為經。所謂的經,就是...

大經大本也。二陽充滿在中。所以會肌膚。束筋體。扼四關。繳四末。故為維。維。維繫之也。遊部者。初陽起下。其氣輕柔。升其和德。進臨諸經。而無所不達。故為遊部。蓋陽以氣為主。而其用則自下而上。分為三部。少陽自下。陽明在中。太陽尊盛在上。其體用如是也。

白話文:

大經是身體的基本組成。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陽氣充盛於身體中間,所以能聯繫肌肉和皮膚,收束筋骨,扼守四關(肘膝),控制四肢。因此稱之為「維」,維繫的意思。遊部指陽氣從下而升,它的氣質輕柔,升發溫煦的力量,遍佈各經,無所不達。所以稱之為「遊部」。陽氣以氣為主,其作用從下而上,分為三部。少陽經位居最下,陽明經位居中間,太陽經功能最強而位居最上。它們的體質和作用正是如此。

三陰則有形質矣。外而官體。內而臟腑。以及精液血肉骨脈。凡屬有形質者。皆陰為之。是以得分表裡焉。陰之大總為三陰。宅中而主形軀肌肉。故為表。二陰為受精之宅。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是以得主臟腑而主內。故為里。一陰絕者。在下之窮陰也。陰盡則陽生。象晦而復朔。

故云作晦朔也。三陰既有質有部。則其形層如是。蓋三陽為縱。三陰為橫。合之形氣。所以致用也。

白話文:

三陰具有具體的形體,在外是身體器官,在內是臟腑,還有精、液、血、肉、骨、脈,凡是具有形體的,都是陰所形成的。因此,陰分為表和裏。三陰是陰的總稱,它位於身體中央,主管形體和肌肉,所以是表。二陰是受精的住所,它接收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儲藏起來,所以主管臟腑,所以是裏。一陰衰竭,就到了極陰,陰盡則陽生,就像夜晚最暗的時候迎來了新月。

其三為上下倡和。雌雄相應之陰陽。經曰。三陽為父。三陰為母。二陽為衛。二陰為雌。一陽為紀一陰為獨使。易曰。一陰一陽之謂道。夫陰陽必兩相倡和而能鼓舞。一則神。兩故化也。是以言三陽之尊。必及三陰之親者。有其尊必不容廢其親也。二陽二陰。言衛與雌者。衛以營其外。

白話文:

第三種協調是上下相和,即陰陽的相互呼應。醫經中說:三陽是父親,三陰是母親;二陽是保護層,二陰是雌性;一陽是綱領,一陰是單獨。

《易經》說:一陰一陽之謂道。

陰陽必須相互呼應,才能激發和促進。如果只有一方,就會產生精神上的問題;如果只有兩方,就會產生物質上的變化。

所以說三陽尊貴,必然也要涉及三陰親近。有尊貴就必須不能廢除親近。

二陽二陰,是指保護層和雌性。保護層用於保護外在。

雌以繕其內。其居中用事譬猶處家之道。必夫婦親之也。紀與獨使者。遊繳之任。在一陽罷極之肩。在一陰相合而始。備行役傳宣之用。譬之行旅。有車騎必給芻茭也。此陰陽之輸應。不可不合兩也。

白話文:

陰經負責滋養身體內部。它在人體中作用猶如家庭主婦,必須獲得陽經的親暱。紀經與獨經負責傳播陽氣,它們在太陽能量衰退時出現,在陰能量開始時消失。它們負責傳遞陽氣,就像旅行中需要車輛和馬匹,同時也需要供應飼料。所以,陰經和陽經的運行必須相輔相成,不能分割。

其四為自相鼓盪。以各成一致之陰陽。經曰。太陽為開。陽明為闔。少陽為樞太陰為開。厥陰為闔。少陰為樞。陰陽既以合兩為功。又以一致為和。合兩則共為開闔。各一則自為開闔。蓋陰陽之用。總以鼓鑄為事。三陰三陽。雖各處形層部位。而要其共氣。則陽與陽對。陰與陰伍。

白話文:

第四種是自我振盪。每一個陰陽都形成一致的整體。經文說,太陽主開,陽明主闔,少陽主樞,太陰主開,厥陰主闔,少陰主樞。陰陽共同起作用,又以一致而和諧。共同起作用則一起開闔,各自起作用則各自開闔。總之,陰陽的作用總是以鼓鑄為目的。三陰三陽雖然分屬於不同的部位,但氣血相通,陽與陽相對,陰與陰相伍。

必自相得以為和。故亦自為開闔。各有樞以持其間者。所以致開闔之用也。太陽盛於衛外。故為開。陽明充於營中。故為闔。少陽能與之參和。故為樞。必三者備而合為陽之用。乃以成其一致。而其脈乃搏而勿浮也。太陰健運。而其氣不藏。故主開。厥陰潛藏。而其氣不揚。

白話文:

必須互相結合才能達到和諧。因此也能自行開合。每一個部位都有樞紐來維持其間的平衡。這是產生開合功能的原因。太陽在衛氣之外旺盛,所以導致開。陽明充滿在營氣之中,所以導致合。少陽能夠與它們配合,所以成為樞紐。必須三者齊備,共同發揮陽的作用,才能形成統一的整體。而它們的脈搏才會有力而不浮。太陰運行有力,而它的氣不收藏,所以負責開。厥陰潛藏不露,而它的氣不顯揚。

故主闔。少陰蓄水藏火。獨兼二氣。故主樞。有樞而兩陰始不迫促。是以能合而致一陰之用。而其脈乃搏而勿沉也。其五為臟腑立職之陰陽。先天陰陽既有部位。則設官分職以守之臟腑者以五。五行部署。應天之官。而分之以職者也。臟以藏神。腑以備器。其貴賤相使。各殊其位。

白話文:

因此,中心點成為關鍵樞紐。少陰性質寒冷,藏著水和火。獨自兼具陰陽兩氣。因此負責掌控全局。有了這個樞紐,兩個陰氣才能不受到逼迫和縮小。基於此,它能夠匯聚到一起,發揮出陰的作用。而它的脈象應該是有力而不能沉滯。具體的五個系統構成了臟腑的功能陰陽。先天陰陽已經有了固定的位置。然後根據職務來設置官員,以此來守護臟腑,具體有五個。五行的分部,是為了對應上天的官職。而根據職務分配官員,也是為了守護人體的臟腑。臟用來藏神,腑用來備用器官。彼此重要性不同,各自的位置也不同。

經曰。心為君主。為陽中之太陽。肺為相傅之官。為陽中之少陰。心主夏。肺主秋。二臟位胸中膻中。所謂陽而在上。即應天之燥熱在上者也。脾胃者。倉廩之官。為陰中之至陰。主季夏。陰中者。脾屬足部。至陰者中土坤德。以順天承。而不以陽居也。胃為水穀之海。當兩陽合明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,心臟是人體的君主,是陽中的太陽;肺臟是心臟的輔佐大臣,是陽中的少陰。心臟主宰夏季,肺臟主宰秋季。心肺這兩個臟腑位於胸中的膻中部位,屬於「陽在上」,與天上的炎熱乾燥相呼應。脾胃是人體的糧倉,是陰中的至陰,主管初秋。所謂陰中,是指脾臟屬於足部;所謂至陰,是指中土坤德,以順應天承,而不是以陽性居上。胃是儲存水穀的地方,在心肺兩陽相交光明的部位。

以合乎太陰。故亦同居中土。即應天所謂土居其中也。腎為蟄藏之官。為陰中之太陰。肝為將軍之官。為陰中之少陽。一主冬。一主春。腎既藏精。為先天寒水。與心太陽為對。故即名太陰。肝從一陽來復。而起風木主令。故為少陽。二臟居足陰部。而又在下。即應天之風寒在下也。

白話文:

為了適應太陰,所以它們也位於身體的中央部位。這就符合了「土居其中」的說法。腎臟掌管收藏,是陰中之太陰;肝臟主導兵馬,是陰中之少陽。一個主冬,一個主春。腎臟儲藏精氣,是先天的寒水,與心臟太陽相對應,所以稱為太陰。肝臟隨著陽氣復甦而活動,萌動風木,主導生長,所以稱為少陽。這兩個臟器位於足部的陰部,而且在身體的下方,這就符合了「風寒在下」的說法。

膽為中正之官。十一臟皆取決焉。以一陽之生氣。為太和之元神。而遊部三焦。出入經絡。即應天所為大遊行其間者也。外此則膀胱為州都。大小腸為傳送。以備器致用。經云。此皆至陰之類。通乎土氣。而不得以應天矣。前廣明章。陰陽奠其地分。而此臟腑分其守職。故謂五臟能立陰陽則可。

白話文:

膽主管人體中正,其他十一個臟器都仰賴於它。它擁有陽氣的生髮之氣,為元神中的太和之氣,運行於三焦、出入經絡,就像天體在運行中穿梭。而除了膽之外,膀胱是州府,大小腸是傳送樞紐,用來儲存和處理物質。經書中說,這些臟器都屬於至陰之類,與土氣相通,不能與天氣相應。前面章節中講到陰陽奠定了它們的位置,而本章節中的臟腑則分擔各自的職責。因此,說五臟能夠確立陰陽是正確的。

謂地分陰陽即五臟則非也。凡內經論陰陽病。不拈臟腑。職是故耳。其六為營氣隧道。並行出入之陰陽。此為經絡也。經絡者。以其經連屬五絡。以通部分。為隧道以出陰入陽。出陽入陰。總為通衢。而每經隧道。又各交屬互絡。通乎上下。所以各經有表裡之名。此表裡要非太陰陽所主之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認為大地分為陰陽,就代表五臟也分為陰陽,這是錯誤的。所有內經論述陰陽病,都不會提到臟腑,主要是這個原因。所謂「六氣」,指的是營氣流動的通道,是陰陽並行出入的,這纔是經絡。經絡之所以稱為經絡,是因為它的經脈連接五臟,貫通全身各部位,像隧道一樣,從陰出至陽,從陽入至陰,總體來說就是貫通各地。而每條經絡的隧道,又會互相交錯聯繫,貫通上下。所以每條經絡都有表裡之分,但這種表裡之分,並不是指太陰、太陽所主之表裡。

足三陰從足入腹。手三陰從腹出手。六陰皆以次相接於腹中。手三陽從手走頭。足三陽從頭走足。六陽皆以次相接於頭上。腹中者。以陰接陰。頭上者。以陽接陽。其至於手。則以內陰接外陽。其至於足。則以外陽接內陰。所謂隧道也。而各經並行者。在手則太陰肺。出臂內上廉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(大腸經)就在手臂外側的上緣。少陰經(心經)在手臂內側的下緣。太陽經(小腸經)在手臂外側的下緣。厥陰經(心包經)在手臂內側的中間。少陽經(三焦經)在手臂外側的中間。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也是這樣。這是因為它們的經脈並行。這就是所謂的表裡關係。如果不瞭解臟腑的陰陽屬性及其功能,又不瞭解經絡的走行,就不知道什麼是表,什麼是裡。就像一堆盲人摸象一樣,什麼也看不清楚。所以,我將它們一一列出來,讓大家瞭解。 陽明大腸。即出臂外上廉。少陰心。出臂內下廉。太陽小腸。即出臂外下廉。厥陰心包。出臂內中道。少陽三焦。即出臂外中道。足三陰三陽亦然。茲則以其隧道並行。所謂表裡也。若不識臟腑陰陽體用。又不知經絡。此表彼里。是猶眾盲摸象也。是以得條列而著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