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6)

1. 心腎論

經曰。心者。生之本。神之變也。腎者。主蟄封藏之本。精之處也。夫神精之用。為人身之大主。精以養神。神藏於精。而以氣行乎其間。惟其有以居之。有以藏之。而人道以立。此心腎所以為人之大主也。陰陽離合論曰。聖人南面而立。前曰廣明。後曰太衝。廣明者。心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心臟是生命的源泉,神志變化之所。腎臟是人藏精氣,閉藏機制的根本,是精氣所在之處。神和精發揮作用,是人體的至高主宰。精氣滋養神志,神志藏於精氣之中,並且通過氣的作用流通於其中。只有具備居住之所,藏精之處,人才能健康存在。因此,心腎被認為是人體最重要的主宰。

《陰陽離合論》指出:聖人朝南而立,面前稱為廣明,身後稱為太衝。廣明就是心臟。

居心必於開廣之地。清明之座。所以建極也。前之者。神君坐照嚮明接物也。然其用為火。火之體亢而不下。若以昭明為事。而無真精真氣以養之濟之。則必有自焚之患。此太衝之由。未有不能不為之後焉者也。太衝者、生氣之所由來。起升之而不息者也。太衝之地。即為少陰。

白話文:

居心要放在開闊明亮的地方,就像清明潔淨的座位一樣,才能成為宇宙萬物的根本。前方的位置,是神靈降臨、照耀世間、與萬物溝通的地方。然而,這個位置的作用屬於火,火的特性是亢盛而不能降下。如果只注重光明昭著,而不以真精真氣來滋養和調和,必定會導致自焚的危險。這正是太衝穴發生的原因。沒有人能夠不做到「之前」這個步驟,而直接進行「之後」的步驟。太衝穴是生機的源頭,是永不停息地升發和激勵的存在。太衝穴所在的地方,就是少陰之位。

少陰腎之宅也。腎為先天之根。藏精之腑。天根之處。乃生氣之原。其精內蘊。則其氣上騰。故聖人首揭之。以此為養心存神之物。而特云後者。唯此可奉於前也。然則以精養神。真道自主於腎。而凡儲精之處。以為養神者。抑又無所不備。不特太衝之下。臟為精海以匯之。

白話文:

少陰是腎臟的房舍,腎臟是先天的根本、儲藏精華的臟腑、生命的起源地。如果精華內存不散,氣就會向上升騰。所以聖人首要提出「養心存神」的觀念,並特別強調「後天」,因為只有後天之精才能奉養先天之心神。那麼,用精華來養神,這真正的修道功夫完全取決於腎臟。而所有儲藏精華的地方,都是用來養神的,可以說是一應俱全,不光是太衝穴下方這片臟腑像汪洋大海一樣匯聚精華。

而又於六陽華蓋之上。以太衝之精。結為泥丸髓海。而為玄珠以覆之。又於任處地道之道。復有關元黃庭。孕結金水之氣以蘊之。此正所謂君火之下。陰精承之者也。顧人之心為神之主。前後上下。既能積精以養神。而歸於太衝所起之腎矣。又謂腎為蟄藏之本。惟甚吝嗇。此何以言之。

白話文:

這些經脈會匯聚到頭頂的六陽華蓋穴位。以太衝穴的精氣凝結成泥丸和髓海,再由玄珠穴覆蓋。在任脈的關元穴和黃庭穴,又孕育了金水之氣,將它們包圍起來。這正是所謂的「君火」之下,「陰精」承接。因此,人的心是神的主宰,上下前後,既能積聚精氣來滋養神,又能返回腎臟(太衝穴發源處)。此外,還說腎是蟄藏的根本,非常吝嗇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

蓋人之陰精。藏氣於腎。而其精泉難充。最後成女子必二七。男子必二八。而後天癸至。天癸者。非精非血。天乙之真氣也。故其至也必久。養之而精血充。充則男子始瀉。女子始月。至其盈數。女子不過七七。男子不過八八。故精難成而易虧。此腎所為蟄藏之官而吝嗇也。

氣歸精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腎氣不充足,無法潛藏收藏,體內的水分和火氣同時消失,那麼精氣衰弱,神志耗損。不僅如此,腎臟管理著身體的精氣,從五臟六腑吸收精氣並儲存起來。只有五臟強盛,腎臟才能進行排泄活動。因此,腎臟主管著人體內五行之氣的整體運作,並將它們融合為精氣。所以,如果五臟中有一個衰弱,那麼腎精就無法充盈。因為腎精用來滋養神志,儲藏元氣,實際上是將氣質化為精氣。因此,說精氣滋養元氣。 若使腎家無主。不蟄不藏。命門水火兩亡。則精衰而神耗。精已而神去矣。不特此也。腎之所主。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必五臟盛乃能瀉。是腎主人身一盤五行之全局。而合之以為精者也。故五臟若有一衰。則腎精即已不茂。蓋腎精所以養神而藏氣。實以化精。故曰精食氣。

2. 君相二火論

火於八卦居一。於六氣司天獨居二。人之臟腑亦二。蓋天之帝人之心。皆以照臨為德。其居神之物。有火象焉。此所謂君火也。是故在天之君火。本不以火用。特以明乎帝德。故主十二辰而首出之。在人之君火。亦非以火用。特以建極廣明。故主十二官而臨照之。初非以灼燔為令也。

白話文:

火在八卦中排名第一,在六氣中獨佔天空第二。人體臟腑也有兩類,即心與腎。因為天帝像人體的心臟,都以照耀為善德。住在神明之中的事物,都有火象的特徵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君火」。因此,天上的「君火」原本不是以火的作用為主,而是特別彰顯天帝的善德。所以主宰十二地支,並且率先出現。人體的「君火」,也不是以火的特性為主,而是特別用來建設基礎,廣大明亮。所以主宰十二內臟,並且照耀它們。一開始就沒有用灼熱燃燒作為命令。

經曰。君火以明。明者。明其為照也。天之君火。臨於卯。位於午。而於司火不無熱人者。以午在夏。正令自熱也。人之君火。正於廣明。廣明之地膻中也。膻中為神明喜樂之官。清明廣大之地。為生之本。營之居。唯無精以養。則或有神飛而自焚之患。否則。清靜寧謐。何熯爆之有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中說,君火以明亮為特徵。明亮,就是它能照明的功能。天上的君火,出現在地支的卯時,位置在午時。而午時位於夏天,正是熱氣旺盛的時候,所以午時君火不可能不讓人感到炎熱。人體的君火,正好位於膻中穴。膻中穴是神明喜樂的居所,清朗寬闊,是生命之源,營氣之居所。但是,如果沒有精氣來滋養,就會出現精神失常,自焚的危險。否則,如果清靜安寧,怎麼會有烈火炎炎的情況出現呢?

而君火之不用。從可知矣。相火者、在天則生巳午。其官為火。正奉行天職以立暑令。不得同於君火。故謂之相火。相火雖烈。實為萬物盛長之氣。若無相火。是在天之六化廢其長令也。於人亦然。心胞代君行事。在三焦之中。處兩陽合明之地。以應天之夏令。而主腐熟水穀。

白話文:

而君火沒有運用,從這裡可以明白。相火在天上掌管巳、午月,其官職為火。負責運行天職,制定暑令。不能與君火等同。因此稱之為相火。相火雖然猛烈,實際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元氣。如果沒有相火,就等於天上六個季節的生長規律被廢棄了一樣。對人來說也是如此。心包代替君火行事,位於三焦之中,處於兩陽交會明亮之地,以應和天上的夏季。負責消化、腐熟食物和水穀。

經曰。陽明者。午也。蓋以陽明當相火夏令。不言心胞。而心胞在其中。今言心胞。而不言胃。以胃歸土也。而相火之義。亦從可識矣。蓋人之相火。起少陽膽。遊行三焦。督署於心胞。為陽明胃腐熟水穀之功。是火之能相在少陽耳。先輩丹溪諸公。倡言厥陽五志之火為五火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陽明,就是午時。因為陽明對應著相火所在的夏令。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心和胞,但它們包含在陽明之中。現在提到心和胞,卻沒有提到胃,是因為胃屬土。而相火的含義,也可以由此得知。人的相火,起始於少陽膽,運行於三焦,管理心和胞,發揮陽明胃消化食物的作用。因此,相火的力量存在於少陽。丹溪派的前輩們主張,厥陽五志之火就是五火。

而無其名。遂以龍雷之陰火為相火。而起其說。承訛至今。至趙獻可又為相火說。喻如鰲山之燈。人物跳擲。皆賴中心之火。而大七節之旁。中為小心。為火之主。而十二官以聽命焉。不知七節之旁。中有小心者。非當腎之命門。乃心俞之出背。不可針灸。故內經提出以戒學者。

白話文:

但沒有名目。於是用龍雷之陰火作為相火,因此纔有了這樣的說法,承襲錯誤的說法至今。到了趙獻可又為相火做解釋,比喻就像鰲山上的燈,人物跳躍,都依靠燈芯的火,而七節的中央,中間是小心,是火的主人,十二個官都要聽命於它。不知道七節的旁邊,中間有小心的地方,並不是指腎的命門,而是心俞出背的地方,不可針灸。所以《內經》提出來,是為了告誡學習者。

非謂相火也。且鰲山之火。本以出風。故必取之於焰。以轉其輪。若據此為論。非惟不知相火。並亦不知真火矣。曇氏曰。性火真空。性空真火。陰符曰。火生於木。禍發必克。蓋陽燧真形。即在陰陽奠宅之中。而此火又在君相有形之外。於人則隱胎坎水。朕兆風木。是謂龍雷。

白話文:

如果沒有外在因素影響,人不會生病,也不需要用藥。就像水澆灌木頭時,木頭會變軟,即使受到衝擊也不會折斷。只有當水乾枯,木頭枯竭,體內的氣血運行不暢,才會導致身體出現狀況。這就像火災燒毀巢穴並蔓延到平原一樣,無法控制。如果這種情況發生,就等於君臣之間起了衝突,而不是君臣和睦相處的情況。這種火災不是從心臟或膽經發作的,而是突然爆發的。正是所謂的「火生於木,禍害必然難以避免」。所以,這與心臟或膽經的火氣無關。 無事則不現。而亦不用。故水濡木柔。雖激之而不起。唯水涸木枯。氣逆血沸。則勢遂焚巢燎原而不可止。此火若起。是猶反君滅相。豈君相治平之火哉。緣此火不起於子半。不循行於少陽膽。猝犯之而猝起。正所謂火生於木。禍發必克者也。相火雲乎哉。

3. 衛氣論

有問於予曰。衛氣晝行陽夜行陰。其行皆以傳經行度。此義不疑乎。曰。有。軒岐本經本無誤詮之文。獨於論衛氣。遠引宿度。別列其所行之經絡。若猶然營氣行度者。然於氣之剽悍不循經之說不合。而諸家未能洞悉其故。泥以行度為二十五周。是不可以不辨。蓋衛氣者。即太陽之盛氣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我:「衛氣在白天運行陽經,在晚上運行陰經。它的運行都是按照經絡的傳遞方式。這個說法沒有疑問嗎?」我回答:「有疑問。軒岐本經中本來沒有明確解釋的文字。只是在『論衛氣篇』中,廣泛引用了『宿度篇』,特別列出了衛氣所行的經絡。如果仍然認為營氣運行的方式和衛氣一樣,那麼就與衛氣「剽悍不循經」的性質不符。而且各家醫書都沒有徹底弄明白其中的原因,都把『行度』解釋為二十五週。這是不可以不加以辨別的。衛氣其實就是太陽經的盛氣。

所以衛外而為固。其氣則剽悍不循經隧。內薰肓膜。外溢皮毛。其所出入陰陽皆滿。所以名衛。若待以次而行陽行陰。則已有不衛者矣。要其氣為純陽之大氣。半入經隧之中以和營。而半溢經隧之外以為衛。是即所謂體之充也。經文明言其出下焦。而人言為水穀之悍氣。蓋謂水穀之氣能出衛猶去脈。

白話文:

所以衛氣佈滿體外用來防衛。其氣性強勁兇猛,不循規蹈矩地在經脈中運行。內部溫煦於膜原,外部溢出於皮毛。它出入於陰陽之間,陰陽二氣都充盈,所以稱為衛氣。如果等到陽行陰行按照次序進行,那麼已經有無法防禦的地方了。最重要的是,衛氣是純陽之氣,一大半進入經脈之中與營氣調和,而一半溢出經脈之外作為衛氣。這就是所謂的體氣充盛。經文中明確說衛氣是從下焦出來的,而醫家說法是水穀的悍烈之氣。意思是說,水穀之氣能像衛氣一樣外出,如脈絡一般運行。

得食則高。而要非所以為衛之由也。唯其為下焦先天之本。故能出入陰陽。而無所不至。經曰。平旦陰盡而陽受氣。日入陽盡而陰受氣。則常從足少陰入。其於陽目張。則氣上行於頭。以下六陽。入足心以下陰分。復合於目。於陰則從少陰內注六陰。是以晝行陽二十五度。夜行陰亦二十五度。

白話文:

得到食物就會精神好,但這不是保護身體的主要原因。主要是因為脾胃是身體先天之本,所以它能調節陰陽平衡,在全身自由出入。經典上說:早上的時候,陰氣消失殆盡,陽氣開始滋生;傍晚的時候,陽氣消失殆盡,陰氣開始滋生。因此,陰氣通常從足少陰經進入身體,當人眼睛睜開時,氣就會向上運行到頭部,再往下流經六條陽經,進入足心以下的陰分,然後再回到眼睛。至於陰氣,則從足少陰經進入六條陰經,所以白天的時候氣行陽經行走二十五度,夜間氣行陰經也行走二十五度。

此若以經度分之。則衛將為一路之路。抑其未至而不衛者多矣。故言五十度者。盡晝夜十二時而言也。行陽二十五。極晝六時也。行陰二十五。極夜六時也。平旦陽動而動。即與陽俱出於目。以下六陽。然非不下陰分也。日入陰靜而靜。即與少陰同息於諸陰。以遍六陰。然非舍陽而去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按照經絡的循行來劃分,那麼衛氣會走一路的路線。不過,在氣血沒有到達之前,沒有衛氣保護的地方也很多。因此,所說的「五十度」,是指晝夜十二個時辰。氣血運行陽經二十五度,是白天最長的時候,為六個時辰;運行陰經二十五度,是夜晚最長的時候,也是六個時辰。平旦時陽氣開始活動,就和陽明經氣同時從眼睛出來。接下來的六個時辰是陽經運行,這並不是說陰經沒有氣血。日落後陰氣開始平靜,就和少陰經氣一起在各個陰經中休息,遍佈六個陰經,這也不是說陽經完全離開了。

及夜半而大會於子中者。以腎氣動少陽於子。故陰陽相見而會也。總之其氣為太陽有餘之氣。陽明溢滿之氣。而一本於下焦。故於太陽陽明之守氣外。更有此剽悍以常護於脈外。日得以效用於陽。夜得以效用於陰。其行陽而衛於陽也。如列營然。卒乘居前。非謂中軍無衛也。

白話文:

當夜半時分,各經絡之氣都會在子時(23:00-1:00)大會合。這是因為腎氣會在子時催動少陽經。所以陰陽之氣會在這時候交會。

總的來說,這股氣源於太陽經多餘的氣和陽明經溢滿的氣,但其根源在於下焦。因此,除了太陽經和陽明經本身的守氣之外,還會有這股強勁的氣血在脈絡之外巡行,保護身體。

白天,這股氣血能發揮陽氣的作用;夜晚,則能發揮陰氣的作用。它運行於陽氣的部位,就像軍隊的防衛陣列一樣,前鋒部隊先上前線,並不是說中軍沒有防衛。

其行陰而亦為陰之衛也。如宿值然。戒嚴肘腋。非謂壁壘無軍。要其晝夜二十五。各盡六時言之耳。必若循次而傳。何謂之剽氣。又何以名衛乎。

白話文:

它的運行屬於陰,同時也是陰的保護衛士。就像夜間巡守一樣,嚴密守衛肘部和腋窩。這並不是說防禦工事沒有守軍,而是指在晝夜的十二個時辰中,每個時辰都有各自的六個小時而已。如果一定要按順序傳遞,那麼什麼叫做「剽氣」呢?又為什麼叫做「衛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