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6)
卷之一 (6)
1. 心腎論
經曰。心者。生之本。神之變也。腎者。主蟄封藏之本。精之處也。夫神精之用。為人身之大主。精以養神。神藏於精。而以氣行乎其間。惟其有以居之。有以藏之。而人道以立。此心腎所以為人之大主也。陰陽離合論曰。聖人南面而立。前曰廣明。後曰太衝。廣明者。心也。
居心必於開廣之地。清明之座。所以建極也。前之者。神君坐照嚮明接物也。然其用為火。火之體亢而不下。若以昭明為事。而無真精真氣以養之濟之。則必有自焚之患。此太衝之由。未有不能不為之後焉者也。太衝者、生氣之所由來。起升之而不息者也。太衝之地。即為少陰。
少陰腎之宅也。腎為先天之根。藏精之腑。天根之處。乃生氣之原。其精內蘊。則其氣上騰。故聖人首揭之。以此為養心存神之物。而特云後者。唯此可奉於前也。然則以精養神。真道自主於腎。而凡儲精之處。以為養神者。抑又無所不備。不特太衝之下。臟為精海以匯之。
而又於六陽華蓋之上。以太衝之精。結為泥丸髓海。而為玄珠以覆之。又於任處地道之道。復有關元黃庭。孕結金水之氣以蘊之。此正所謂君火之下。陰精承之者也。顧人之心為神之主。前後上下。既能積精以養神。而歸於太衝所起之腎矣。又謂腎為蟄藏之本。惟甚吝嗇。此何以言之。
蓋人之陰精。藏氣於腎。而其精泉難充。最後成女子必二七。男子必二八。而後天癸至。天癸者。非精非血。天乙之真氣也。故其至也必久。養之而精血充。充則男子始瀉。女子始月。至其盈數。女子不過七七。男子不過八八。故精難成而易虧。此腎所為蟄藏之官而吝嗇也。
若使腎家無主。不蟄不藏。命門水火兩亡。則精衰而神耗。精已而神去矣。不特此也。腎之所主。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必五臟盛乃能瀉。是腎主人身一盤五行之全局。而合之以為精者也。故五臟若有一衰。則腎精即已不茂。蓋腎精所以養神而藏氣。實以化精。故曰精食氣。
氣歸精也。
白話文:
心腎論
經書說:心是生命之本,精神的根本所在。腎臟是主宰蟄藏(閉藏)和封藏(儲藏)的根本,精氣的所在。精神和精氣的運用,是人體最重要的活動。精氣用以滋養精神,精神則藏於精氣之中,氣息在其中運行。唯有精氣有地方居住,有地方儲藏,人體才能維持生命。這就是心腎之所以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的原因。
陰陽離合論說:聖人南面而立,前面稱為廣明,後面稱為太衝。廣明,指的是心臟。心臟必須位於開闊明亮的地方,才能建立根本。前面,指的是神明君主光明照耀,接納萬物。然而,心的作用屬火,火的特性是向上亢奮而不下降。如果只注重外在的明亮,而沒有真精真氣來滋養它,就會有自焚的危險。這就是太衝的由來,沒有人能避免這種後果。太衝,是生命之氣由來的地方,是生生不息的源泉。太衝所在的位置,就是少陰。
少陰是腎臟的居所。腎臟是先天之本,藏精的器官,是生命之根,是生氣的來源。腎精內蘊,則氣息上升,所以聖人特別重視它,將其視為滋養心臟、保衛精神的根本。之所以說它在後面,是因為只有它才能奉養前面(心臟)。因此,以精氣滋養精神,真正的道(方法)起源於腎臟。凡是儲藏精氣的地方,都用來滋養精神,應當周全考慮。不僅是太衝之下,臟腑作為精氣的匯聚之處,
而且在六陽華蓋之上,以太衝之精凝聚成泥丸髓海,並以玄珠覆蓋;在任脈的通道之中,又有關元、黃庭,孕育凝聚金水之氣以蘊藏。這正是所謂君火(心火)在下,陰精(腎精)承載它的意思。所以人的心臟是精神的主宰,前後上下,都能積蓄精氣來滋養精神,而最終歸於太衝所起之腎臟。又說腎臟是蟄藏的根本,非常吝嗇,這是怎麼回事呢?
因為人的陰精藏於腎臟,而精氣的補充非常困難。女子到二七(十四歲),男子到二八(十六歲),天癸才會來到。天癸不是精氣也不是血液,是天乙之真氣。所以它到來必定很慢。滋養它,精血才會充盈。充盈後,男子才會開始遺精,女子才會開始月經。到了精氣盈滿的極限,女子不過七七(四十九歲),男子不過八八(六十四歲)。所以精氣難以形成而容易虧損,這就是腎臟作為蟄藏之官而吝嗇的原因。
如果腎臟失調,不能蟄藏,命門的水火兩亡,則精氣衰弱,精神耗損,精氣耗盡,精神就會消亡。不僅如此,腎臟主管著接收五臟六腑的精氣並儲藏起來,必須五臟旺盛才能有所輸出。也就是說,腎臟主宰人體整體五行運行的全局,將其融合成精氣。所以,如果五臟有一個衰弱,腎精就會不茂盛。因為腎精用來滋養精神和儲藏氣息,實際上是通過轉化精氣來實現的,所以說「精食氣」,氣息歸於精氣。
2. 君相二火論
火於八卦居一。於六氣司天獨居二。人之臟腑亦二。蓋天之帝人之心。皆以照臨為德。其居神之物。有火象焉。此所謂君火也。是故在天之君火。本不以火用。特以明乎帝德。故主十二辰而首出之。在人之君火。亦非以火用。特以建極廣明。故主十二官而臨照之。初非以灼燔為令也。
經曰。君火以明。明者。明其為照也。天之君火。臨於卯。位於午。而於司火不無熱人者。以午在夏。正令自熱也。人之君火。正於廣明。廣明之地膻中也。膻中為神明喜樂之官。清明廣大之地。為生之本。營之居。唯無精以養。則或有神飛而自焚之患。否則。清靜寧謐。何熯爆之有。
而君火之不用。從可知矣。相火者、在天則生巳午。其官為火。正奉行天職以立暑令。不得同於君火。故謂之相火。相火雖烈。實為萬物盛長之氣。若無相火。是在天之六化廢其長令也。於人亦然。心胞代君行事。在三焦之中。處兩陽合明之地。以應天之夏令。而主腐熟水穀。
經曰。陽明者。午也。蓋以陽明當相火夏令。不言心胞。而心胞在其中。今言心胞。而不言胃。以胃歸土也。而相火之義。亦從可識矣。蓋人之相火。起少陽膽。遊行三焦。督署於心胞。為陽明胃腐熟水穀之功。是火之能相在少陽耳。先輩丹溪諸公。倡言厥陽五志之火為五火。
而無其名。遂以龍雷之陰火為相火。而起其說。承訛至今。至趙獻可又為相火說。喻如鰲山之燈。人物跳擲。皆賴中心之火。而大七節之旁。中為小心。為火之主。而十二官以聽命焉。不知七節之旁。中有小心者。非當腎之命門。乃心俞之出背。不可針灸。故內經提出以戒學者。
非謂相火也。且鰲山之火。本以出風。故必取之於焰。以轉其輪。若據此為論。非惟不知相火。並亦不知真火矣。曇氏曰。性火真空。性空真火。陰符曰。火生於木。禍發必克。蓋陽燧真形。即在陰陽奠宅之中。而此火又在君相有形之外。於人則隱胎坎水。朕兆風木。是謂龍雷。
無事則不現。而亦不用。故水濡木柔。雖激之而不起。唯水涸木枯。氣逆血沸。則勢遂焚巢燎原而不可止。此火若起。是猶反君滅相。豈君相治平之火哉。緣此火不起於子半。不循行於少陽膽。猝犯之而猝起。正所謂火生於木。禍發必克者也。相火雲乎哉。
白話文:
君相二火論
八卦中火佔據一席之地,在六氣中獨佔司天之位。人體臟腑也分君火和相火兩種。天帝之於天,人心之於人,都以光明照臨為德,其內在的神秘物質,都具有火的象徵,這就是所謂的君火。因此,天上的君火,本質上並不以火力為作用,而是以光明來彰顯帝德,所以它主宰十二辰,並首先出現。人體的君火,同樣不以火力為作用,而是以建立根本,廣泛照耀為職責,所以它主宰十二官,並照臨它們。它一開始並不是以焚燒為職能。
經書說:「君火以明。」明,指的是它照臨萬物的光明。天上的君火,臨於卯時,位於午時,但在司火時也難免會使人感到炎熱,因為午時在夏天,本身就炎熱。人體的君火,位於廣明之地,即膻中。膻中是神明喜樂的器官,是清明廣大的地方,是生命的根本,營氣的住所。如果沒有精氣來滋養它,就可能出現神氣飛散,自我焚燒的危險。否則,如果保持清靜寧謐,怎麼會有焚燒爆裂的現象呢?
由此可知,君火是不會主動運用的。相火,在天則產生於巳午之時,它的官位為火,正當行使天職,建立暑令,它不能與君火混為一談,所以稱為相火。相火雖然熾烈,卻是萬物茂盛成長的氣機。如果沒有相火,那麼在天上的六氣變化就會失去其生長的法則。人體也一樣,心包代替君火行事,位於三焦之中,處於兩陽合明之地,應天之夏令,主宰腐熟水穀。
經書說:「陽明者,午也。」大概是指陽明應相火之夏令,沒有提到心包,但心包就在其中。現在提到心包,卻沒有提到胃,是因為胃屬土。由此可以了解相火的含義。人體的相火,起源於少陽膽經,運行於三焦,督促於心包,負責陽明胃的腐熟水穀的功能。火的輔助作用在少陽。前輩丹溪諸公倡言厥陰五志之火為五火,
卻沒有明確命名,於是將龍雷的陰火視為相火,並因此產生了這種說法,一直流傳至今。趙獻可也對相火作了闡述,比作鰲山之燈,人物跳躍,都依靠中心的火,而大七節的旁邊,中間為小心,為火的主人,十二官都聽命於它。不知道七節旁中間的小心,不是指腎的命門,而是心俞穴,位於背部,不可針灸。所以內經提出以此告誡學者,
並不是指相火。而且鰲山之火,本是因風而生,所以必須從火焰中取火,來轉動它的輪子。如果據此論述,不僅不知道相火,也不知道真火。曇氏說:「性火真空,性空真火。」陰符經說:「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。」大概是指陽燧真形,就在陰陽奠宅之中,而這火又在君相有形之外,於人則隱藏於坎水,朕兆風木,這就是所謂的龍雷。
沒有事情的時候就不顯現,而且也不用它。所以水濡木柔,即使激發它也不會燃燒。只有水涸木枯,氣逆血沸,才會勢必焚燒蔓延而不可控制。這火一旦燃起,就如同反叛君火,滅掉相火一樣,怎麼能算是君相平和之火呢?這火不是起源於子半,也不循行於少陽膽,突然犯之而突然燃起,正所謂「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」者也。相火大概就是如此吧。
3. 衛氣論
有問於予曰。衛氣晝行陽夜行陰。其行皆以傳經行度。此義不疑乎。曰。有。軒岐本經本無誤詮之文。獨於論衛氣。遠引宿度。別列其所行之經絡。若猶然營氣行度者。然於氣之剽悍不循經之說不合。而諸家未能洞悉其故。泥以行度為二十五周。是不可以不辨。蓋衛氣者。即太陽之盛氣。
所以衛外而為固。其氣則剽悍不循經隧。內薰肓膜。外溢皮毛。其所出入陰陽皆滿。所以名衛。若待以次而行陽行陰。則已有不衛者矣。要其氣為純陽之大氣。半入經隧之中以和營。而半溢經隧之外以為衛。是即所謂體之充也。經文明言其出下焦。而人言為水穀之悍氣。蓋謂水穀之氣能出衛猶去脈。
得食則高。而要非所以為衛之由也。唯其為下焦先天之本。故能出入陰陽。而無所不至。經曰。平旦陰盡而陽受氣。日入陽盡而陰受氣。則常從足少陰入。其於陽目張。則氣上行於頭。以下六陽。入足心以下陰分。復合於目。於陰則從少陰內注六陰。是以晝行陽二十五度。夜行陰亦二十五度。
此若以經度分之。則衛將為一路之路。抑其未至而不衛者多矣。故言五十度者。盡晝夜十二時而言也。行陽二十五。極晝六時也。行陰二十五。極夜六時也。平旦陽動而動。即與陽俱出於目。以下六陽。然非不下陰分也。日入陰靜而靜。即與少陰同息於諸陰。以遍六陰。然非舍陽而去也。
及夜半而大會於子中者。以腎氣動少陽於子。故陰陽相見而會也。總之其氣為太陽有餘之氣。陽明溢滿之氣。而一本於下焦。故於太陽陽明之守氣外。更有此剽悍以常護於脈外。日得以效用於陽。夜得以效用於陰。其行陽而衛於陽也。如列營然。卒乘居前。非謂中軍無衛也。
其行陰而亦為陰之衛也。如宿值然。戒嚴肘腋。非謂壁壘無軍。要其晝夜二十五。各盡六時言之耳。必若循次而傳。何謂之剽氣。又何以名衛乎。
白話文:
衛氣論
有人問我說:衛氣白天走陽經,晚上走陰經,它運行都循著經絡的路線和度數。這個意思沒有疑問吧?我說:有。軒轅黃帝內經原本沒有詳細解釋的文字,只有在論述衛氣時,才遠引宿度(指時間),另外列出它運行的經絡。如果像營氣運行一樣循著經絡路線,那麼就與衛氣剽悍不循經絡的說法不符了,而各家學說都不能透徹了解其中的道理,拘泥於認為衛氣運行二十五個周天,這是不可不辨析的。
衛氣,就是太陽經盛旺之氣,所以能衛護在外,使身體強固。它的氣剽悍,不循行經脈,內部薰蒸肓膜(背部肌肉),外部滋潤皮毛,它出入陰陽各處都充滿著,所以稱為衛氣。如果等待依次運行,白天走陽經,晚上走陰經,那麼就會有很多地方得不到衛護了。總之,衛氣是純陽的盛大之氣,一半進入經脈之中以調和營氣,而一半溢出經脈之外以衛護身體,這就是所謂的體質充實。經典明言衛氣出自下焦,有人說它是水穀的精悍之氣,大概是指水穀之氣能化生衛氣,如同血液化生脈氣一樣。
吃東西後衛氣就旺盛,但这并不是卫气生成的根本原因。只是因為它源於下焦先天之本,所以才能出入陰陽,無所不在。經書說:平旦陰氣盡而陽氣受氣,日入陽氣盡而陰氣受氣。因此,衛氣總是從足少陰經進入,當陽氣充足時,氣往上走到頭部,再沿著六陽經,進入足心以下的陰經,然後回到眼睛。當陰氣盛時,則從少陰經內注於六陰經。所以白天走陽經二十五度,晚上走陰經也二十五度。
如果按照經絡的度數來劃分,那麼衛氣將只走一條路線,這樣,許多地方就無法得到衛護了。所以說五十度,是把晝夜十二個時辰都算進去了。走陽經二十五度,是白天六個時辰;走陰經二十五度,是晚上六個時辰。平旦陽氣開始活動,就與陽氣一起從眼睛出來,沿著六陽經而下,但並非不進入陰經。日入陰氣開始活動,就與少陰經一起活動於各陰經,遍布六陰經,但並非離開陽經而去。
到了夜半,衛氣在大會於子時(晚上十一點到一點),是因為腎氣激動少陽經在子時,所以陰陽相會。總而言之,衛氣是太陽經餘氣,陽明經溢滿之氣,而根本源於下焦,所以除了太陽經、陽明經的守氣之外,還有這剽悍之氣常在外圍護著脈外,白天能對陽經起作用,晚上能對陰經起作用。它運行於陽經而衛護陽經,如同大軍行進,先鋒部隊走在前面,並不是說中軍沒有衛戍部隊;它運行於陰經而衛護陰經,如同宿營時,戒備森嚴,並不是說壁壘沒有軍隊。總之,晝夜各二十五度,只是就六個時辰而言。如果一定要循著次序而行,那麼什麼叫剽悍之氣?又怎麼能稱為衛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