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7)

1. 五臟五主論

心之合脈也。其榮色也。其主腎也。肺之合脈也。其榮毛也。其主心也。肝之合脈也。其榮爪也。其主肺也。脾之合肉也。其榮肌也。其主肝也。腎之合骨也。其榮發也。其主脾也。

白話文:

心臟對應的是脈絡。它的氣色反映在臉上。它的主臓是腎臟。

肺部對應的是毛髮。它的氣色反映在毛髮上。它的主臓是心臟。

肝臟對應的是指甲。它的氣色反映在指甲上。它的主臓是肺臟。

脾臟對應的是肌肉。它的氣色反映在肌肉上。它的主臓是肝臟。

腎臟對應的是骨頭。它的氣色反映在頭髮上。它的主臓是脾臟。

五臟藏神主用。而職有貴賤。事有相使。內經明之矣。而於五行之相剋。臟之受制。經反以為主而用之。則何也。蓋五行之妙。每以相製為生。故內經於此特明五臟之養。受生之本。其道固有以逆而不以順者。乃非以為克而以為生也。夫心藏血脈。自當以合脈為主。而偏主於所畏之水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五臟中寄存著神靈,各有作用。但作用有尊卑之分,互相影響。醫學經典《內經》明確說明瞭這一點。然而,在五行相剋和臟器受制的論述中,《內經》卻將禁忌視為主要依據。這是為什麼呢?

五行原理的奧妙在於,它們相互制約才能生生不息。因此,《內經》在這裡特別強調五臟的養生,以瞭解它們生長的根本。它的道理是順應五行相剋,而不是順從五行相生。因為五行相剋不是剋死,而是為了生髮。

例如,心臟藏血脈,應該以與血脈相合的水行為主。但《內經》卻偏重於水行所剋制的火行。

此養心之法也。何則。心以神用。則必取金多而用物宏。苟非太衝之精騰上而調護之。則神空而無所麗。是神之所麗。唯有陰精承之。以為之濟也。所以然者。心本純陽。而其象反為奼女。內自含陰。故其象又為月窟。參同為奼女之性冤而最神。得火則飛。不見埃塵。必使清靜有匹以鎮之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養心的方法。為什麼呢?心靈的運作依賴於精氣的充足,所以必須攝取大量金屬元素(五行屬金)以提供充足的物質。如果不讓太衝穴的精氣上升來調和,那麼神靈就會空虛而無所依附。神靈所依附的,只有陰精可以承受,並作為其救助。這是因為心性本來純陽,但是它的象徵卻是陰柔的奼女。內部蘊含著陰氣,所以它的象徵又叫做月窟。參同契認為奼女的性情溫順而神妙,如果得到火氣就能升騰飛揚,不染塵埃。必須讓它保持清靜安穩,才能安撫和鎮守它。

俾嬰兒諧於奼女。而後月窟天根通其往來也。天使奼女之有匹者。非其主之者耶。老氏云。上善若水。水善下而不爭。此持心之道也。天根月窟之往來。奼女嬰兒之諧偶。此養心之妙也。此可知腎之為心主矣。肺主氣。而其象應秋。揫斂清肅。肺之性與用也。若寒涼過甚。則太和失而元氣遂傷。

白話文:

讓嬰兒與奼女和諧相處。之後,天根(腎)與月窟(心)間的通道便會暢通無阻。上帝讓奼女擁有伴侶,難道不是由主宰萬物的上帝所安排的嗎?老子有言:「上善若水。水善下而不爭。」這是養心的之道。天根(腎)與月窟(心)的通暢運轉,奼女(腎)與嬰兒(心)的和諧相處,這是養心的妙方。由此可知腎為心之主。肺主氣,其特性與季節相應為秋。肺的特性是收藏和收斂,性質清肅。肺的本性和作用便是如此。若寒涼過度,則會導致太過平和而傷及元氣。

此必有所相濟以生其和。而後元氣得行。能生其和者。非心德之暖乎。唯有火德之暖。以益金體之清。是以金為麗澤。而沛雨露於天河之上。凡金之不燥不溢。得以治節體元加於眾物之表。而不若氣上逆者。此物此志也。肝厥陰。而職風木。其氣兆甲於艮。而凋落於兌。則燥金固所畏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只有相容相生的食物,才能產生和諧的狀態,進而使元氣暢行無阻。能產生和諧的,莫過於心臟的溫暖了。唯有火氣的溫暖,才能滋補金臟的清涼之氣。因此,金臟被視為天上的麗澤,沛降甘露到天河之上。金臟如果不過於乾燥或過於濕潤,就能調節身體的氣血,使身體表面得到滋養,不同於氣血逆亂之時。這是因為肝屬於厥陰之氣,主導風木,它的氣象在艮卦中初生,在兌卦中凋落。因此,過於乾燥的金氣是肝臟所畏懼的。

然肝之少陽。其少也苦稚。其盛也苦怒。其橫溢也苦逆。調之者唯在其金。而輕重治之。使稚者漸堅。怒者遽平。逆者斂緝。而後乃成其為少陽之盛德。故其主肺也。至若太陰脾土。以厚德載物。而育之長之。嘗苦於木之剋制。是木為脾讐也。然土澤而滯。每有水火二窒。水濕則土泥而不生。

白話文:

肝的少陽型體質,性格上容易憂鬱和悲傷。當少陽型體質旺盛時,則容易發怒。如果肝氣橫逆不平,就會產生逆症。調整少陽型體質的方法,只能用金來治療,而且要根據具體情況輕重緩急地治療。這樣才能使性格憂鬱的人逐漸堅強起來,容易發怒的人很快平靜下來,逆症的人得到抑制。這樣才能形成少陽型體質的盛德。因此,少陽型體質的人主治肺臟。至於太陰脾土型體質,具有厚德載物的特質,能夠養育和成長萬物。但脾土也容易受到木氣的剋制,木氣是脾土的仇敵。不過,脾土質地黏滯,經常會被水火二氣所阻礙。水氣過多,會使脾土變為泥土,無法生長萬物。

火燥則土堅而不榮。唯有厥陰之氣。以疏通之。而達其升德。則水不為濡。火不為燥。而後能奔走諸經。以行津液。是脾不可一日不主肝也。至於土為腎主。則更有妙於此者。夫水由地中行者也。以流為性。以險為習。惟是生於天。而涵於土。故源泉不竭。而泛溢無虞。是土能制水。

白話文:

火氣旺盛,則土質堅硬,生長不良。只有肝氣相通,才能疏通土質,使土氣上升。這樣,水氣就不會過於濕潤,火氣就不會過於乾燥,然後才能流經各個經絡,運送津液。因此,脾臟一刻也不能不與肝臟相配。至於土是腎臟所主,則有比這更妙的。水是從地中流動的,性質是流淌,習性是遇到障礙就繞道而行。但水水源來自於天,而積蓄於土,所以水源不會枯竭,也不會泛濫。這是因為土能制約水。

正土能養水也。知乎此。則知腎之所以能蟄藏者。固非土莫主也。由是言之。養心者莫若補腎。保肺者莫若寧心調肝者在於斂肺。扶脾者在於達肝。而滋腎者在於葆脾。相剋之道。轉而相生。此五行五德之妙也。

白話文:

健康的脾臟可以養育腎水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才能明白腎臟之所以能夠藏精息神的緣故,一定是脾臟在起主要作用。由此可知,養護心臟最好的辦法是補腎。保護肺部的最好辦法是寧心調肝。調養肝臟的關鍵在於斂肺。扶助脾臟的關鍵在於疏達肝臟。而滋養腎臟的關鍵在於保護脾臟。五行相剋的道理,反過來也正是五行相生的原理。這正是五行五德的奧妙之處。

2. 五臟苦欲論

肝苦急。急食甘以緩之。欲散。急食辛以散之。用辛補之。酸瀉之。心苦緩。急食酸以收之。欲耎。急食鹹以軟之。用鹹補之。甘瀉之。脾苦濕。急食苦以燥之。欲緩。急食甘以緩之。而苦瀉之。甘補之。肺苦氣上逆。急食苦以泄之。欲收。急食酸以收之。用酸補之。辛瀉之。

白話文:

肝屬苦,藥性急促

  • 服用甘味藥物可以緩和肝氣。
  • 肝氣欲散,服用辛味藥物可以疏散。
  • 用辛味藥物可以補益肝氣,用酸味藥物可以瀉洩肝氣。

心屬苦,藥性緩和

  • 服用酸味藥物可以收斂心氣。
  • 心氣欲散,服用鹹味藥物可以軟化。
  • 用鹹味藥物可以補益心氣,用甘味藥物可以瀉洩心氣。

脾屬苦,性質濕潤

  • 服用苦味藥物可以燥濕。
  • 脾氣欲緩,服用甘味藥物可以緩和。同時用苦味藥物瀉洩。
  • 用甘味藥物可以補益脾氣。

肺屬苦,藥性上逆

  • 服用苦味藥物可以瀉洩肺氣。
  • 肺氣欲收,服用酸味藥物可以收斂。
  • 用酸味藥物可以補益肺氣,用辛味藥物可以瀉洩肺氣。

腎苦燥。急食辛以潤之。欲堅。急食苦以堅之。用苦補之。咸瀉之。五臟苦欲藥味補瀉。前人王好古有論。然鑿住藥味。膠柱鼓瑟。其於五臟之性情。五味之即瀉即補未之知也。夫肝為少陽木。其性疏達而不能屈抑。故常過中而苦急。急則以剛乘剛。其發暴怒。故不耐鬱而欲散。

白話文:

腎臟不喜乾燥,急用辛味食物滋潤它。腎臟想強健,急用苦味食物堅固它。用苦味補腎,用鹹味瀉腎。五臟的苦味性質,需要藥物的味道來補瀉。前人王好古有相關論述。但是,他拘泥於藥物味道,像抱住柱子彈琴一樣死板。對於五臟的特性,以及五味即能瀉又能補的作用,他並不瞭解。肝臟屬於少陽木,它的特性是舒展通達,而不擅長屈服壓抑。因此經常過度活躍而出現急躁。急性發作時,只能用更剛硬的方法對付剛硬,導致肝氣暴發怒火。因此肝臟不耐壓抑,喜歡舒散。

苦急欲散者。肝之性情也。甘味性和而緩。肝急得之。可以平其中。而制其有餘。故當甘以緩之。辛味發散。與肝同性。為肝之所欲。故當辛以散之。然肝既欲散。而辛適投其所欲。是不唯散之。正以補之矣。故曰以辛補之也。酸為木之本味。而云瀉之者。蓋以酸先入肝。故即借其先入之勢。

白話文:

肝臟的本性是急躁,渴望發散。甘味性質平和緩和。肝臟遇到甘味,能夠平息它的急躁,制約它的過剩。因此,應該用甘味來緩和肝臟。

辛味具有發散的作用,與肝臟的性質相同,是肝臟所需要的。因此,應該用辛味來發散肝氣。但是,肝臟既然渴望發散,而辛味正好投其所好,不僅能發散肝氣,還可以補益肝氣。所以說,可以用辛味來補益肝臟。

酸味是木味的根本味道。但是說它能瀉肝,是因為酸味會先進入肝臟,所以我們可以藉助酸味先入的勢頭。

以巽入而漸以斂焉。則木不急而肝可和。故謂之瀉也。甘緩酸瀉者。皆以制其有餘。甘以緩其前。酸以瀉其後。辛散辛補者。皆以益其不足。散以充其力。而去其鬱。補以順其性。而養其神。此調肝之法也。心為太陽火。其用則明。其官則思。而每苦離照之不充。是以病常苦緩。

白話文:

循序漸進地養護肝臟,肝氣就不會過盛,肝臟就會和諧。所以這稱為瀉。用甘味藥緩解,酸味藥瀉下,這些都是為了剋制肝氣的過剩。甘味藥緩解肝氣亢盛,酸味藥瀉下過盛的肝氣。辛味藥散發鬱氣,辛味藥滋補身體,這些都是為了彌補肝臟的不足。散發藥物補充肝氣,消除肝臟的鬱結。滋補藥物順應肝臟的特性,滋養肝臟的精神。這就是調養肝臟的方法。心屬太陽火,它的作用是明察,它的臟器是思慮。但心臟常常因為照射不足而苦惱。因此,心臟病常常表現為緩慢。

治之者。以酸味飲之。使安於內而不外馳也欲耎者。思慮之極。猝難安妥。每喜和靖以鎮之。咸。水味也。能濟火之有餘。故當咸以耎之。心耎。而後心不虛。是即咸能補之也。甘瀉者。以其神用不休。乃以甘性之和緩。即用其神而休之。故曰甘能瀉之也。蓋神明之用。常見不足。

白話文:

酸味

治療心腎不交的人,可以用酸味的東西來調理。這有助於讓心神安定下來,不外散。

鹹味

思慮過度的人,心神難以安定。此時可以用鹹味來調理,起到鎮心的作用。鹹味是水的味道,可以幫助化解體內的火氣過盛的情況,從而讓心神安穩下來。心神安穩,則心氣就不會虛浮。所以說,鹹味有補益心神的功效。

甘味

對於神思不寧的人,可以用甘味來調理。甘味具有平和緩和的特性,可以安撫神思,讓身體得到休息。因此說,甘味有瀉心的功效。這主要是因為神明的作用常常不足,而甘味可以補充神明之用。

苦緩欲耎者。皆不足之為也。酸收咸耎者。皆補心之法也。故即甘之為瀉。亦不過少為緩之。以使神明之克安。而要非實有事於瀉也。脾為土德喜燥。而主乎健運。故常苦濕。苦能下滯。滯去則濕去也。土性乎奠而和緩故欲緩。維稼穡作甘。是其本性。故甘可用以緩。亦可用以補也。

白話文:

苦味藥有緩瀉作用,但使用時要適量,不可過量。酸味、收斂味和鹹味藥物有收斂作用,皆屬於補益心臟的方法。而即使是甘味藥物有瀉的作用,也不過是少量緩瀉,以讓身體神清氣爽,而不是真的要瀉下。

脾臟屬土,喜燥,主掌運動和化育。因此脾臟常受濕氣困擾。苦味藥物能下泄滯物,滯物消除,濕氣也就消除了。土性穩和緩慢,所以宜緩。甘味藥物出自於莊稼,是脾臟的本性,因此甘味藥物既可緩瀉,也可補益脾臟。

甘以益其元。苦以散其滯。是之謂苦瀉甘補也。肺主治節。得職則其氣下行。失職則其氣上行。故苦氣上逆為火。苦性清寒而能下。故瀉之以苦。肺金居上。其性常散而不能聚。故欲收。惟酸味能收。以此收之。自使清肅之令。底於容平。此以酸收。即以酸補也。蓋苦氣上逆。

白話文:

使用甘草增強人體元氣。使用苦味散除體內的停滯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苦瀉甘補」。肺臟負責調節呼吸。如果肺臟功能正常,呼吸會順利進行。如果肺臟功能失常,呼吸就會紊亂。因此,苦味會向上逆行,轉化為「火」。苦味性寒,能夠向下行,所以可以使用苦味來瀉下。肺臟中屬金,位於身體上方。肺臟的性質常是散發的,無法聚集。因此,需要收斂它。只有酸味能夠收斂,所以可以使用酸味來收斂肺氣。這將使肺氣清肅,達到平和的狀態。這就是「酸收」。同時,「酸收」也等於「酸補」。因為苦味會向上逆行。

為肺氣上不足。苦瀉其火。所以制外來之侮。酸收且補。所以益不斂之金。若本家自壅。則直以本金之辛味而瀉之可也。腎主藏真水。而行客水。燥則真水自病。故苦燥。辛以潤之者。辛為金味。金能生水而兼溢。又能活水也。然腎雖得潤。而或腎氣不堅。則與客水相汨。勢必使相火煽。

白話文:

這是肺氣上虛的緣故。因此用苦味藥來瀉火,用以抵抗外來邪氣。酸味能收斂,還能滋補,因此能補充收攝不足的金。如果問題出在自身,那麼直接用金味的辛味藥瀉下即可。腎臟的主要功能是儲存真水,並運化水液。如果腎臟乾燥,真水就會受損,因此用苦味藥來燥濕。辛味是金味,金能生水,也能溢出,還能使水活性化。然而,即便腎臟得到滋潤,但如果腎氣虛弱,就會與水液相混,勢必導致虛火煽動。

而精不守。此蟄藏之本。所以必欲其堅也。苦之性味寒而且清。寒能靜龍火之出入。清能別淄澠之本源。故苦之味可以堅可以補也。王氏謂無瀉法。則本經以咸瀉之之謂。何不知腎司行水。客水不行。則真水不藏。古方補腎填精。必兼行水之品。有補必有瀉也。唯不護其精而瀉之。

白話文:

精血不能保存,這是人體儲藏精華的根本,所以一定要堅固它。苦味藥物性味寒冷清涼,寒冷能抑制腎陽的升降出入,清涼能辨別濁氣和清氣的根源。所以苦味藥物既能堅固腎氣,又能補益腎精。王氏說沒有瀉腎的方法,而本經中用鹹味藥物瀉腎,這是什麼意思呢?難道不知道腎臟主導水液運行嗎?邪水不排泄,真水就不能儲藏。古代補腎填精的方劑,一定會搭配利水之藥。有補就有瀉。只有不愛惜精血而盲目瀉腎,纔是錯誤的。

乃為不可耳。但腎家有水火二守。水減則火炎。火衰則水泛。燥與不堅。兩病俱甚。則壯水之主。與益火之源。乃治腎之要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症狀不是不可以治療的。但是腎臟中具有水火兩種因素。如果水少了,火就會旺盛。如果火衰退了,水就會氾濫。乾枯和鬆弛這兩種症狀會非常嚴重。那麼,補強水的來源,同時增強火的來源,就是治療腎臟疾病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