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六腑說
六腑皆以出入名陽。而有重輕之別。其得與於三陽者。唯陽明胃。與少陽膽。連及三焦。他若大小腸膀胱。皆使器傳道受盛之官。不得列於陽數。其以六腑名者。以其同為形臟。同有出入。故名之耳。後學不察。以為生人之陽在此。而加諸五臟之上。以經絡表裡之故。遂從而夫妻之。
白話文:
六腑都有「出入」的功能,屬於陽性。但其中有輕重之分。能與三陽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相通的,只有陽明胃、少陽膽和連接三焦的部位。其他如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等,只是負責傳遞和儲藏的器官,不能歸類為陽性。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六腑,是因為它們和形體器官一樣,都具有出入的功能,所以才被命名為腑。後人理解不透徹,以為人的陽氣就在這些腑中,就把它們放在五臟之上。因為經絡有表裡相關的原理,所以就錯誤地將腑和臟配對成「夫妻」。
此大謬不然。試明之。夫陽明胃能合於二陽者。以胃為水穀之海。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。以養五臟氣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。皆出於胃。而即為五臟之藏耳。五臟不得胃氣。則不能至於手太陰。與胃氣。腎能為營衛周身臟腑之主。而其脈同變見於氣口。故陽明獨得列一位於五陰之間。
白話文:
這種說法完全錯誤。讓我解釋一下。陽明胃經之所以能與其他二陽經相合,是因為胃是水穀之海,是六腑的根源。五味入口後,通過胃來滋養五臟之氣。因此,五臟六腑之氣皆源於胃,而胃本身就是五臟的倉庫。五臟若得不到胃氣的滋養,就不能傳達到手太陰經。此外,腎臟能化生營氣和衛氣,滋養全身臟腑,而它的脈象在氣口穴可見變化。因此,陽明胃經獨特地位於五陰經之間。
本經曰。氣口亦太陰也。診胃氣者。亦得以右寸與關上。當肺氣寧靜。而右寸獨盛者。此胃脈之盛也。且胃腑之位。為兩陽合明。其經屬相火。夏氣當乎二陽。經為二陽為衛。二陽為維。以其氣用之大也。知氣用之大。則知陽明之大矣。次則少陽膽。膽列中正之官。決斷出焉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中說:氣口穴也屬於太陰肺經。診斷胃的氣,也可以按壓右手的寸口和關上兩處。當肺氣平穩,而右手寸口脈搏特別強盛時,說明胃脈旺盛。另外,胃腑的部位,是兩陽經會合交匯的地方,其經脈屬相火。夏天的氣候正好屬於二陽,經脈中的陽明、少陽經脈,起著衛護和聯繫的作用。因為它們的作用很大,所以知道了它們的作用很大,也就知道了陽明經脈的作用很大。其次是少陽膽經。膽是決斷中正的器官,決斷力由此產生。
又指為中精之腑。則其所主已異乎形臟。而其腑之氣。直得先天甲氣。而起於少陰。發於厥陰。是二陰之真精所生。以為一陽之妙也。經曰。少陽連腎。腎上連肺。夫少陽起於夜半之子。為腎之天根。其氣上升。以應肺之治節。是所謂中和。極通之上下。故得遊行於三焦。而即三焦之所治。
白話文:
另外,也稱脾胃為中焦之腑。由此可見,它們所主導的身體部位與實質臟器不同。而它們的氣,直接承繼先天之甲氣,從少陰開始,發於厥陰。這是兩個陰經的真精所產生,用來形成一個陽經的精妙之氣。經文中說,少陽經連接腎經,腎經又連接肺經。少陽經起始於子夜,是腎經的天根。它的氣向上升,以配合肺經調節身體。這就是所謂的中和,完全貫通上下。因此,它能夠在三焦中運行,正是三焦所管控的部位。
以致用於陽明。凡諸腑臟不得此氣。則不能以為和。是膽之為用。能起九地。而升其地德。亦能出三陽。而布其天德。不止為中正之官。五神之決斷。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。經之所謂謂此也。要其為腑。雖微有出入。勞則有之。而其體則獨居於清靜之腑。以沖和之氣。溫養諸臟。
白話文:
因此,陽明經需要它的氣。所有的臟腑都離不開這股氣,才能維持和諧。膽的功用,能夠激發地氣,提升大地的德性;也能夠運行三陽經,佈散天地的德性。膽不僅是中正之官,也是五神決斷的器官。所有十一髒都依賴著膽,經書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。總的來說,膽雖然是一個腑,但也有出入之氣,勞累時會產生。但它的本質獨自存在於清靜的腑中,用沖和之氣溫養著所有的臟腑。
故有中精之目也。若膀胱者。其邪雖大。而其本則州都之官。津液藏焉。待氣化而後能出。夫州都之下邑。絕遠京師。且津液必待化而出。則膀胱之為器。絕不得與諸陽並。而其經反納太陽者。以太陽起於少陰。今歸之以陽。故借納之於此也。其實太陽為三陽之主。為經為父。
白話文:
因此,膀胱具有「中精」之稱。膀胱的病邪雖然可能很嚴重,但其本質仍是州都官府,津液儲藏於其中,必須待氣化後才能排出。府城(州都)以下的縣邑,距離京師十分遙遠,而且津液必須經過轉化才能排出。因此,膀胱這個器官,絕對不能與其他陽經相提並論。至於膀胱經反倒納入太陽經,這是因為太陽經起始於少陰經。現在歸屬於陽經,所以才暫時納入其中。實際上,太陽經是三陽經之主,是經絡之父。
膀胱雖其本臟。而要不得竟以為父之太陽目之也。後學不詳本經。皆謂膀胱為太陽寒水。以主寒令。豈知六氣寒水之所主。本為少陰腎。人身太陽之經。實非寒令。而膀胱之水。亦非寒水也。二腸者。受盛傳化之官。為胃之器使。亦供役動用之物耳。其腑無靈。其經亦非當陽之用。
白話文:
膀胱雖然是水液貯藏的臟器,但不能將它完全等同於太陽經和眼睛。後世學者沒有詳細研讀《本經》,都把膀胱看作是太陽寒水,用來管理寒冷的季節。殊不知六氣裡主掌寒冷季節的,本來是少陰腎經。人體中的太陽經,並非掌管寒冷季節。而膀胱裡的水液,也並非寒水。大腸和小腸這兩個器官,是負責接收和傳化食物的,是胃的附屬器官,只是供應和運作使用的罷了。它們沒有靈性,所屬的經絡也不具備陽氣的作用。
要以營氣之隧道與心肺相接。故經絡得與心肺為表裡。非曰此二物能與心肺為互用也。脈經以其絡列寸口心肺之上。其說遺誤後學。莫此為甚。夫心肺為陽。在上主諸關前。以主夏秋。此豈可使二腸當之。即脈經偽揆種種。竟無二腸脈狀。知其無以加心脈之浮大。肺脈之浮澀。
白話文:
營氣運行的管道與心肺相連接,所以經絡可以作為心肺的外在表現。並不是說這兩個器官能與心肺互相作用。脈經因為這些管道排列在寸口上靠近心肺,所以說法誤導了後代學者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心肺屬陽,在上半身主管所有關節,主宰夏季和秋季。難道能讓兩個腸子來承擔這個功能嗎?即使脈經虛構出各種說法,但也完全沒有兩個腸道的脈象。可見脈經沒有辦法超出心脈的浮大、肺脈的浮澀。
而別撰二腸絡矣。經又曰。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。倉廩之本。營之居也。名曰器。能化糟粕轉味而出入者也。此皆至陰之類。通乎土氣。內經明指其陰。叔和以其為陽。讀書無眼耳。
白話文:
但是別再特別編寫兩篇《腸絡篇》了。經文中又說:「脾胃、小腸、大腸、三焦、膀胱」這些臟腑,是人體糧食的倉庫,是營氣的住所,稱為「器」,能夠消化食物殘渣,轉化營養成分,並協助吸收食物和排出廢物。這些臟腑都屬於極陰的性質,與土氣相通。內經明確指出了它們的陰性,叔和卻將它們認為是陽性的,這簡直是讀書不留心,不睜眼。
2. 太衝三焦論
太衝三焦。內經之論備矣。後世知沖督任分三脈。而不知後曰太衝之義。知中焦起營衛。而不知其為匡濟於陽明。必欲求其為腑之形。以為三焦無狀。空有名。是以其說紛紛。皆拘文牽義之徒也。經曰。衝脈者。五臟六腑之海也。五臟六腑皆稟焉。夫為五臟六腑之海。而臟腑皆稟焉者。
白話文:
太衝穴與三焦經有關。在《內經》中已有詳細的論述。後世知道沖脈、督脈和任脈分為三條經脈,但不知道「太衝」一名的後續含義。知道中焦產生營氣和衛氣,但不知道中焦是用來協助陽明經的。一定想探究它的臟腑形狀,認為三焦沒有形狀,只是一個空洞的名稱。因此關於它們的說法眾說紛紜,都是拘泥於文字,牽強附會的人。經文說,沖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五臟六腑都從它那裡獲得供給。作為五臟六腑的海洋,而臟腑都從它那裡獲得供給的,
豈為一線之沖。而與督脈無關哉。至論三焦。則經曰上焦出於胃口。並咽之上。貫膈而布胸中。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。下焦別迴腸注於膀胱。而於陽明胃之經絡。則曰循喉嚨入缺盆。下膈屬胃。其直者。缺盆下乳內廉。其支者。起胃口下循腹裡。下至氣街。此與三焦同行在前。
白話文:
豈能只因為督脈和這些經絡在頸部相連,就說督脈與這幾條經脈無關嗎?至於三焦,經典上說:上焦起於胃和食道,與咽喉相接,穿過橫膈,佈散於胸腔中。中焦也與胃相連,位於上焦之後。下焦從迴腸分出,注入膀胱。至於陽明胃經,記載說它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,向下貫穿橫膈,屬於胃。其中直行的部分,位於鎖骨上窩下,乳房內側。支脈的部分,起於胃口,向下沿腹裡,到達氣街。這些部位都和三焦相鄰。
故知三焦者。特胃部上下之匡廓。三焦之地。皆陽明胃之地。三焦之所主。即陽明胃之所施。其氣為腐熟水穀之用。與胃居太陰脾之前。實相火所居所遊之地也。故焦者以熟物為義。上焦如霧者。狀陽明化物之升氣也。中焦如漚者。狀化時沃溢之象也。下焦如瀆者。狀濟泌分別流水之象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我們要知道三焦其實就是胃的上方和下方。三焦的位置,都屬於陽明胃的範圍。三焦負責的功能,就是陽明胃所施行的功能。三焦之氣的作用是消化吸收食物。三焦位於太陰脾的前面,實際上是相火所在的場所。所以「焦」的意思是指將食物調理成熟。上焦像霧一樣,表示陽明胃將食物轉化而成的氣升達。中焦像浸泡後溢出的液體,表示食物消化吸收時的狀態。下焦像溝渠一樣,表示將消化吸收後的液體分別排泄出去。
是以名為三焦者。特為兩陽合明之胃。與相火之所職言之耳。其為後天穀神。出化之本。以出營衛。以奉生身。使腎之氣上升於肺。下輸膀胱。後天之能事畢矣。然人受生以來。其真元一由先天而起。則少陰為之根柢。厥陰為之沖發。其氣皆挾津液以上。歷五臟而上之。其氣在中後之間。
白話文:
因此,稱作「三焦」的,特別是屬於陽明胃腑,以及與心火相互作用的部位。它作為後天穀氣的來源,是生成化育的根本。用以產生營氣和衛氣,以供養身體。讓腎氣上升至肺,下輸至膀胱,後天的職能就全都完成了。然而,人從出生以來,真正的元氣都由先天而來。因此,少陰腎氣為元氣的根基,厥陰肝氣為元氣的發動。這些元氣都挾帶津液向上,經過五臟而上升。這些元氣在身體的中部和背部之間。
滲灌脊腸。名為太衝。實居陽明三焦之後。故云後為太衝。太衝之太者。其盛為十二經之海。五臟六腑亦皆稟之。與陽明胃。並是臟腑之根柢也內經又謂為血海。與少陰之大絡。起於腎下。出於氣街。又與陽明會於宗筋。於是其後輸出大杼。其前會氣街。大杼在督。氣街在任。
白話文:
貫穿脊髓和腸道的脈絡叫太衝。它實際上位於陽明三焦之後,所以說太衝在後面。太衝的「太」字,表示它充盛為十二經脈的匯海。五臟六腑也都要依賴於它。它與陽明胃經一樣,都是臟腑的根本。內經又稱它為「血海」,它與少陰經的大絡脈相連,從腎下開始,出於氣街,又在宗筋處與陽明經會合。從宗筋向後輸出到「大杼」,向前會合於氣街。大杼穴在督脈上,氣街穴在任脈上。
是衝脈之盛。灌三陽。滲三陰。包陽明三焦。凡督任陰陽之會脈。皆沖為之也唯沖為之。故太衝之精氣。常得與三焦營衛之行。合行隧道。而繞周身。充微皮毛。而灌臟腑。人知營衛之出於三焦。而不知先天脈氣有與之偕行者。日夜五六十周。蓋先後之天齊至也。人疑衛為水穀之悍氣。
白話文:
這是因為衝脈強盛的緣故。它灌溉著三陽經脈,滲透三陰經脈,包圍著陽明三焦經脈。凡是督脈、任脈以及陰陽相會的經脈,都由衝脈貫通。只有衝脈才能做到這一點。因此,太衝穴的精氣時刻與三焦經絡的營氣和衛氣一起運行,在體內隧道中運行,周流全身,充養皮毛,灌溉臟腑。人們知道營氣和衛氣是由三焦產生,但不知道先天脈氣也有與它們共同運行的作用。這種運行,每天大約五六十週,因為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同時到達。人們懷疑衛氣是水穀中的有害氣息。
決出上焦。而經獨云衛出下焦。遂疑為誤文。不知前言者。特言飲食之能出衛。而實則衛為真陽。能衛外為固。非可以一時之飲食當之。必先天根柢之盛氣。與此為合而當之也。則衛之出下焦何疑。蓋知沖之為義。益知衛之為出矣。
白話文:
本文主張衛氣出自上焦。但經典中卻記載衛氣出自下焦,這讓人懷疑是不是誤傳。但沒有注意到的是,前面所說的「飲食能出衛」,指的是飲食能引發衛氣外發。而衛氣其實是真陽之氣,具有保護身體外在的功能,不能只從飲食的角度來看。必然是後天根基深厚、氣血旺盛,才能與衛氣互相配合。這樣來看,衛氣出自下焦就不足為奇了。因為瞭解「沖」的含義,就更能明白衛氣「出」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