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9)
卷之一 (9)
1. 天道或問五則
問曰:經謂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何也? 曰:陰陽本合一者也。自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立之以兩,而相為對待。此各一之一,人所易知也。以動靜為鼓舞,以陰陽為妙用;無形而致有形,同體而立異體;陰陽合作,而鼓化機。此合一之一,人所難知也。是故,本其太始而言:
陰陽之原,由於一機。靜極而陽生,動極而陰生,陰陽互相生也。本其成位而言:陰陽之根,互藏其宅。火胎子中,水胎午中;陰陽互相宅也。人能悟陰陽之本一,乃能知陰陽之能兩也。
白話文:
天道或問五則
有人問道:經書上說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這是什麼道理呢?
回答說:陰陽原本就是合一的。從太極的運動產生了陽,從太極的靜止產生了陰。我們把陰陽區分為兩個相對的概念,這是很容易理解的。運用動靜來推動變化,運用陰陽來產生神奇的效果,從無形創造出有形,同一個本體卻呈現出不同的形態,陰陽相互作用,推動萬物的變化,這是陰陽合一的另一種深奧的層面,比較難以理解。
因此,從太初的狀態來說明:陰陽的本源,都來自於一個根本的機制。極度靜止產生陽,極度運動產生陰,陰陽互相產生。從它們各自的狀態來說明:陰陽的根源,互相藏匿於對方的領域之中,例如火藏在子(北方)中,水藏在午(南方)中,陰陽互相依存。人如果能領悟陰陽的本質是合一的,就能夠理解陰陽為何能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。
2. 天道六氣中見論
帝曰:願聞天道六氣之節盛何也? 岐伯曰: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。故少陽之右,陽明治之;陽明之右,太陽治之;太陽之右,厥陰治之;厥陰之右,少陰治之;少陰之右,太陰治之;太陰之右,少陽治之。此所謂氣之標,蓋南面而待之也。 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。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。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。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。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。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。 所謂本也。本之下,中之見也;見之下,氣之標也。本標不同,氣應異象。(六微旨大論)
天以五行降行於地,因用地之三陰三陽,推移治節,而為六位。於是天之五行,亦分之六氣。六氣者,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,為天之六元也。南面而閱地之六位,則六元為本,六位為標。其標本之從,有正對之化,有根源之治。故本標不同,氣應異象。所謂不同者:如少陰君火在午;太陰濕土在未;厥陰風水在亥;少陽相火在寅;陽明燥金在酉;太陽寒水在戌。此為旺氣,其沖為對化。而三陰三陽,又隨而上奉之。故本標不同。予於司天,已推言之矣。 此章明天地本然之六位。於三陽之定位,則始少陽、中陽明、終太陽;三陽合為初終而不離。於三陰之定位,則始厥陰、中少陰、終太陰;三陰亦合為初終而不離。此陰陽之定氣也。 原其根本,則三陰在北,亥子醜為正位;三陽在東,寅卯辰為正位。然以此氣奉天,而歷其生長收藏,則其氣之承天者,三陰亦在南之陽,故臨乎巳、午、未;三陽亦在西之陰,故加乎申、酉、戌。凡地之三陰三陽,其氣有本有從天之六元;其化有正有對;於以歷十二宮而合之。此所以標本不同,氣應異象也。 今曰中見者,則於其本氣標氣之間,合而有之;故曰中見,所以節宣本氣,而參和標氣也。 然此氣為天地本來之元氣,自有之而本不相離;故條理有自,而不妄參合。何以言之?三陽皆起於三陰;三陰固為三陽之根也;而各有義焉。 厥陰陰盡而生一陽,於陽為少,而成風水之氣;是少陽生於厥陰,而合為一體也。 太陰以濕土孕金,而為陽明,雖為二陽而成燥金之用;是陽明生於太陰,而合為一體也。 太陽由於少陰,本以秋金而生寒水;是太陽生於少陰,而合為一體也。 蓋陰陽之相隨,必以其氣之相次;故相貫而不離也。 然其正對不同之間,更有參和之妙;又不可不察也。 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;相火烈矣,而見厥陰純陰;此上下相濟也。 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;燥亦亢矣,而中見太陰濕土,既能生金,亦能治燥也。 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;而中見少陰金水和調,不使太陽亢也。 而三陰又異焉者: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;而中見少陽天和,不使厥陰蔽也。 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;此少陰乃奉天之君火也;中見太陽君火,為太陽之主,不得有雜也;然其間有寒水,亦既濟之理也。 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;中見陽明;前以濕治燥,茲以燥勝濕也。
白話文:
天道六氣的節氣盛衰之理
皇帝說:我想聽聽天道六氣的節氣盛衰是怎麼回事。
岐伯說:天地間陰陽各有其位,運行有其規律。所以少陽的右側由陽明所主治,陽明的右側由太陽所主治,太陽的右側由厥陰所主治,厥陰的右側由少陰所主治,少陰的右側由太陰所主治,太陰的右側則由少陽所主治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氣之標」,如同面向南方觀察一樣。
少陽之上,火氣主治,其中見到厥陰;陽明之上,燥氣主治,其中見到太陰;太陽之上,寒氣主治,其中見到少陰;厥陰之上,風氣主治,其中見到少陽;少陰之上,熱氣主治,其中見到太陽;太陰之上,濕氣主治,其中見到陽明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本」。「本」之下是「中見」,「中見」之下是「氣之標」。「本」與「標」不同,則氣的應現之象也各異。(六微旨大論)
天以五行下降運行於地,利用地上的三陰三陽,推動節氣的運轉,形成六個方位。於是天的五行,也分為六氣,這六氣就是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,為天的六元之氣。面向南方觀察地上的六個方位,則六元為「本」,六位為「標」。其「本」與「標」的順序,有正對應的變化,有根本的治理。所以「本」與「標」不同,氣的應現之象也各異。所謂不同,例如少陰君火在午位,太陰濕土在未位,厥陰風水在亥位,少陽相火在寅位,陽明燥金在酉位,太陽寒水在戌位,這就是旺盛之氣。其衝擊則為對應的變化,而三陰三陽,又隨之而上應。所以「本」與「標」不同,我在司天時已經闡述過了。
這一章闡明天地本來的六個方位。在三陽的定位上,開始是少陽,中間是陽明,結束是太陽,三陽合為一個循環,首尾相連,互相依存。在三陰的定位上,開始是厥陰,中間是少陰,結束是太陰,三陰也合為一個循環,首尾相連,互相依存。這是陰陽的固定之氣。追溯其根本,則三陰在北方,亥、子、醜為正位;三陽在東方,寅、卯、辰為正位。然而以此氣奉承天運,經歷其生長收藏,則其氣承接天運者,三陰也在南方的陽位,所以臨於巳、午、未;三陽也在西方的陰位,所以加於申、酉、戌。凡地上的三陰三陽,其氣有根本,也有承接天之六元之氣,其變化有正對應,有相互參合。以此歷經十二宮而合為一體。這就是為什麼「本」與「標」不同,氣的應現之象也各異的原因。
現在所說的「中見」,就是在其本氣和標氣之間,相互融合而存在。所以說「中見」,是為了調和本氣,並參合標氣。然而這些氣是天地本來就有的元氣,自有其運行法則,本不相離,所以其條理自有其因,不會隨意參合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三陽都起源於三陰,三陰就是三陽的根本,但它們各有其義。厥陰陰氣盡而生一陽,於陽為少,而成風水之氣,這是少陽生於厥陰,而合為一體。太陰以濕土孕育金氣,而為陽明,雖然是兩個陽氣,卻形成燥金的功效,這是陽明生於太陰,而合為一體。太陽由於少陰,本以秋金而生寒水,這是太陽生於少陰,而合為一體。
總之,陰陽的相隨,必須依據其氣的順序,所以互相貫通而不分離。然而其正對和不同之間,還有參合的妙處,又不可不察。少陽之上,火氣主治,相火很盛,卻見到厥陰純陰,這是上下互相調濟。陽明之上,燥氣主治,燥氣也亢盛,卻中見太陰濕土,既能生金,也能制燥。太陽之上,寒氣主治,卻中見少陰金水和調,不使太陽過於亢盛。而三陰也各有不同,厥陰之上,風氣主治,卻中見少陽天和,不使厥陰閉塞。少陰之上,熱氣主治,這是少陰奉承天之君火,中見太陽君火,為太陽之主,不能有雜氣。然而其間有寒水,也是調濟的道理。太陰之上,濕氣主治,中見陽明,前面以濕制燥,這裡則以燥勝濕。
其參合調濟如此,這就是所謂的「本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