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9)

1. 奇經八脈原

人身陰陽元氣。皆起於下。故內經以廣明之後。即為太衝。太衝之地。屬之少陰。少陰之前。乃為厥陰。其部為血海。常與太衝騰精氣。而上灌滲陰陽。斯則人之元氣精氣。皆起於下也。而由下而起。則分三道而上。其陽者。從少陰之後。行太陽夾脊之中道。以總統諸陽。其名為督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陰陽生氣,都從下身開始。因此《內經》在描述廣明穴之後,接著就是太衝穴。太衝穴的位置,屬於少陰經。少陰經的前面,就是厥陰經。厥陰經的經脈範圍,稱為血海。血海經常與太衝穴一起輸送精氣,向上灌注滲透陰陽。所以人的元氣和精氣,都是從下身開始的。這些生氣從下身向上運行,分為三條通道。其中陽氣從少陰經的後面,沿著太陽經的夾脊之中道向上運行,統領所有陽經。這條通道被稱為督脈。

其陰者。由前陰地道。而上行陽明之表中。以總統諸陰。其名為任。而中央一道。則脈起血海。騰精氣而上積於胸中。為宗氣以司呼吸。其名為沖。是氣則與陽明胃氣俱住中州。亦與營俱行十二經者也。蓋嘗考之督脈起胞中。上巔歷百會神庭。任脈起中極之下胞中。循關元歷承漿。

白話文:

其陰脈任脈,由下身的陰道向上行經陽明脈的表面和中間,統帥著諸陰脈。其名稱為「任」。中央有一脈,脈氣從血海升起,蒸騰精氣上升積聚在胸中,成為主司呼吸的宗氣。其名稱為「沖」。這股氣與陽明脈的胃氣共同居住在中州,也與血液一同運行於十二經脈。我曾考證過,督脈從胞中開始,向上經過百會穴和神庭穴。任脈則從中極穴下的胞中開始,沿循關元穴和承漿穴。

上與督脈會。衝脈起胞中。上行伏臍。會於咽喉。三脈同起於下極。一源而三歧。故聖人不曰沖督任。而總名曰太衝。是太衝者、以一身之精氣上升言之。不獨為血海言之也。中外之間。橫者為帶脈。帶脈橫於季脅。統於章門五樞。總束諸脈。使上下有常。而要約營束之。毋令懶散。

白話文:

衝脈和督脈會合在一起。衝脈從胞宮開始,向上經過肚臍,會合於咽喉。任脈、督脈、衝脈這三條經脈都起於下腹部,源於同一個地方但分為三條支脈。因此聖人不是分別稱它們為沖脈、督脈、任脈,而是總稱為太衝。這個太衝指的是人體精氣上升的途徑,不單單指的是血海。

在人體中部的橫向經脈為帶脈。帶脈橫過季脅,連接章門和五樞穴,總束全身各條經脈,讓它們上下聯通保持規律,並約束收束它們,防止它們鬆弛懈怠。

其脈如人束帶而前垂。亦精氣關鎖也。此處為膂。人之全力出焉。膂力不衰。殆為此也。二維者。維持維繫之義。人身陽脈統於督。陰脈統於任矣。而諸陽諸陰之散見而會。又有所必維繫而持之。故有陰維以維於諸陰。陽維以維於諸陽。然而能為維者。必從陰陽之根柢。具盛氣之發。

白話文:

脈象像是有人用帶子捆住自己的身體並低頭垂下。這是精氣被阻塞的意思。這個地方是脊椎,人體的力量從這裡發出。脊椎力量不會減退,大概就是這個原因。

「二維」表示維持和聯繫的意思。人體的陽脈以督脈為總管,陰脈以任脈為總管。但是各種陽脈和陰脈在分散分佈後又有會合的地方,所以必定需要有東西維持和聯繫。因此,陰維脈負責維持所有陰脈,陽維脈負責維持所有陽脈。

然而,能夠進行維持和聯繫的必定得從陰陽的根基出發,擁有充足的元氣發揮作用。

而後能維。陽維從少陰至太陽。發足太陽之金門。而與手足少陽陽明。五脈會於陽白。陰維從少陰斜至厥陰。發足少陰之築賓。至頂前而終。少陰少陽。為陰陽根柢之氣。維於陽者。必從少陰以起之。是陰為陽根也。維於陰者。必從少陽而起之。是陽為陰致也。故二脈又為營氣之綱領焉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維脈可以維持人的生命機能。陽維脈從少陰脈開始,到達太陽脈,發自足太陽穴的金門穴,與手足少陽、陽明脈在陽白穴交會。陰維脈從少陰脈斜行到厥陰脈,發自足少陰穴的築賓穴,到達頭頂前面而結束。

少陰脈和少陽脈是陰陽之氣的根基。維繫陽氣的脈絡,必定從少陰脈開始,說明陰氣是陽氣的根源。維繫陰氣的脈絡,必定從少陽脈開始,說明陽氣是陰氣的根源。因此,這兩條脈絡也是營氣的綱領。

兩蹺脈者。蹺以矯舉為義。其脈之剽悍同於衛氣。而皆上於目。然有孔道與衛不同。其脈則陰出陽而交於足太陽。陽入陰而交於足少陰。其氣其行。每從陰陽根柢和合。以為矯舉而上榮。大會於目。故目之瞑開皆宜。其曰陰脈榮其臟。陽脈榮其腑者。入陰則榮臟。入陽則榮腑也。

白話文:

兩蹺脈,"蹺"的意思是"矯舉",就像踮腳抬腿一樣。它的脈象剽悍,如同衛氣,而且都上升到頭目。但是,它有不同的孔道,與衛氣不同。它的脈絡從陰經陽分而出,與足太陽經交合。從陽經陰分而出,與足少陰經交合。它的氣血運行,總是從陰陽根源交合而成。然後矯舉向上榮養,在大會於頭目。所以,開閉眼目都可以。所謂"陰脈榮臟,陽脈榮腑",是指進入陰經就榮養內臟,進入陽經就榮養腑臟。

男女脈當其數者。男子陽用事。其蹺在陽。故男子數斷其陽。女子陰用事。其蹺在陰。故女子數斷其陰。總之八脈唯帶脈橫束手膂。而七脈皆自下柱而上。雖有孔道宗眾會。然當起於太陽少陰。則皆所謂太衝之義也。故聖人止言太衝。而不及督任維蹺。蓋有分之而不分者矣。

白話文:

男女脈搏的次數應該符合其性別特徵。男人以陽氣為主,其脈象偏於陽性,所以男子的脈搏數主要反映陽氣的狀況。女人以陰氣為主,其脈象偏於陰性,所以女子的脈搏數主要反映陰氣的狀況。總而言之,八脈中只有帶脈橫向束縛著手和背部,而其他七脈都是從下往上行走的。雖然這些脈絡在某些部位相交匯聚,但它們最終都起源於太陽經和少陰經,因此都符合所謂太衝的道理。所以古聖先賢只提到了太衝,而沒有提及督脈、任脈、帶脈和蹺脈,因為有些東西是分開的,但實際上卻是不可分割的。

2. 二十七氣疏

十二經十五絡經正六合五輸六原四關十二經筋

白話文:

十二條主要的經脈和十五條絡脈構成了人體的主要循環系統,它們正確地連接著身體的六個方面。五輸穴和六原穴則是這些經絡上的重要穴位,而四關穴則是調節全身氣血的重要穴位。十二經筋指的是與十二經脈相對應的肌肉和筋膜系統。

所謂經絡者。直行為經。旁行為絡。直行而通。統內外左右上下通行無滯。如江河之流。而為日夜五十營者。斯為經。其回行交絡。互屬臟所。不當道行者為絡。靈樞曰。手之三陰。從腹走手。手之三陽。從手走頭。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。足之三陰。從足走腹。腹為陰之會。

白話文:

所謂經絡,是指直行主幹的叫做「經」,旁行支流的叫做「絡」。直行的經絡暢通無阻,貫穿全身內外、左右、上下,像江湖河流那樣流動。而晝夜循環運行的五十條經絡,就是所謂的經。至於迴轉交錯、相互聯繫臟腑的,不循正道而行的,就是絡。根據《靈樞》記載,手上的三條陰經從腹部沿手走行;手上的三條陽經從手沿頭走行;足部的三條陽經從頭沿足走行;足部的三條陰經從足沿腹部走行。腹部是陰經相匯之處。

頭為陽之腑。以陰接陰於腹。以陽接陽於頭。三陰轉而入陽。於手之指。三陽轉而入陰。於足之指。此以陰入陽。以陽入陰。無所不到。所謂通行直行為經者也。乃其間有交絡者。為支分者。則六陽經之自頭。每各下入缺盆。內屬以絡五臟。而五臟之經。亦每各上行至喉至目系。

白話文:

頭部是陽氣所在的臟腑,陰氣通過腹腔與它相連,陽氣通過頭部與它相連。三條陰經轉到陽氣所在的臟腑,並在手指上結束;三條陽經轉到陰氣所在的臟腑,並在腳趾上結束。這正是陰氣進入陽氣,陽氣進入陰氣,沒有達不到的地方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通行直行為經」的道理。不過,其中有相互交錯的部分,稱為「支分」。六條陽經從頭部開始,每條都往下進入缺盆穴,與五臟內部相連。五臟的經絡也都是向上運行,到達喉嚨和眼睛。

至舌本。至巔頂。此為屬正經之旁行。不當隧道之沖。即所以為絡也。然而旁行之絡。實交於身。而五臟六腑又有其專精盛氣之所會。其會又各有所至。如公孫大包虛里期門等為經。別之五十絡。此絡之大且盛。未嘗不如經。而以其旁行別出。不當隧道。故為經別。亦為絡也。

白話文:

從舌根的部位,一直到達頭頂。這些部位都屬於正經的旁支,不同於經脈的運行。這就是絡脈的所在。然而,這些旁支的絡脈,實際上與人體內相通。五臟六腑又有其獨自旺盛氣血聚集的地方。這些聚集處的不同部位,也有其特定的歸屬。例如,公孫、大包、虛裏、期門等穴位,就是經脈的固定路線。除了這些,還有五十條大而旺盛的絡脈。這些絡脈雖然不如經脈那麼大,但功能和作用並不少於經脈。正因為它們旁行別出,不沿著經脈的路線運行,所以被稱為經別,也稱為絡脈。

經正六合者。經正以臟腑。各有本經。地方自隧道通行外。其旁地分正自有餘。其他更有交流分委。或自屬本經。亦自與本經之表裡陰陽相接。此自為表裡之合。其合凡六。臟腑自會也。此合既不當隧道。特以本經地分壤地。相屬而合。故非經別。乃經正也。由前十二經暨十五絡。

白話文:

符合「六合」原則的經絡,是指臟腑本身固有的經絡。每個臟腑都有自己的本經,它們在特定的區域內運行。除了這些固定的區域外,周圍還有多餘的區域,這些區域與其他經絡相交匯。有些區域屬於本經,有些區域則與本經的表裡或陰陽部位相連接。

這種相連接的關係稱為「表裡合」,共有六種。臟腑之間相互作用,形成這些表裡合的關係。這些表裡合並不遵循固定的運行路徑,而是根據臟腑的部位和相屬性而形成的。因此,它們不屬於經別,而是屬於經正。經正包括前述的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。

與各經之六相合。共二十七氣。以通行周遍於一身。而凡迴環之氣。盛會之所。皆在斯矣。至於五輸六原四關。從其手足正隧道扼要之處。蓋十二經原皆起於手足之十指。此皆各臟腑專精之所起所淄所入也。於是各為井滎輸經原合。臟五腑六以紀之。而總不出四關。以治臟腑之有疾。

白話文:

與各個經脈的六個部位相配合,共二十七個氣。通暢遍佈全身。而所有循環的氣,聚集的地方都在這裡。至於五輸、六原、四關,它們位於手足經脈上的重要位置。十二經脈的原氣都起始於手足十指。這些都是不同臟腑精華起始、產生、迴流的地方。於是,每個部位形成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原、合,並以臟腑的五臟六腑來記錄它們。但總體上不超出四關,用來治療臟腑疾病。

則所謂扼要者名關耳。大約經絡脈絡兼行二義。一以呼行三寸。吸行三寸。其流行日夜為五十營者。法以五十動而不一代者為占。此候其流行者言也。其起發井滎輸原者。以五臟六腑之地分為占。此與氣口之寸關尺同占其病者。以卜無藏。此候其不流者言也。唯脈之精。是流者與不流者俱見。

白話文:

所謂要點就是針灸穴位。大致上經絡的脈絡兼具兩層意義。一是呼氣時運行三寸,吸氣時運行三寸,其運行日夜進行五十週,這是按照五十個運動而不變更的規律來推算的。這是觀察其流動的說法。其由井穴、滎穴、輸穴、原穴而發散,則根據五臟六腑的部位來推算。這與氣口穴的寸關尺三部一樣,用來推算其病。用卜兆法來判斷沒有什麼徵兆,這是觀察其不流動的說法。只有脈象的精微之處,才能同時看到流動和不流動的現象。

足以獨守經隘。以佔百病。固莫精於此矣。此外人有十二經筋者。筋布散於身。而為一身之維繫。本皆屬肺。以分維各經地分。故為十二經筋。屬陽者於外而堅剛。其有病必以在外之風寒濕入之而成痹。故病各以脈序。屬陰者於內而柔細。然布散樞要。常與經脈合同。故病或痰滯營阻。

白話文:

一個人能獨自守衛要塞,就像精通醫術可以抵禦百病,因此精通醫術的人,在醫學上的造詣無與倫比。除此之外,人體有十二條經筋,它們遍佈全身,是維持身體機能的關鍵,而它們都屬於肺,並根據不同的部位分為十二條經筋。其中,屬陽的經筋在外,堅硬強韌,如果生病,往往是因為外界的風寒濕邪侵入而導致痹症。因此,疾病會根據經脈的循行順序而有所不同。屬陰的經筋在內,柔細綿密,它們遍佈關節樞紐,與經脈相互協調。所以,疾病也可能因為痰濕阻滯營氣而產生。

則亦能主顛癇瘛瘲。與外筋不同。此筋病之大較也。張子和謂凡醫必明經絡根結始終。所環所會所交所過。而後知陰陽臟腑之出入虛實。不知此者。如面牆矣。

白話文:

此病亦能治療癲癇、抽搐。與外傷筋骨病不同。這是筋絡病症的大致情況。張子和說,所有醫生都必須清楚經絡的起始、結止、相環繞、相交會、相通過的地方,才能瞭解陰陽臟腑的虛實變化。如果不知道這些,就像面壁一樣。

3. 十二經不並拈說

十二經絡之表裡。特以隧道之故。舉其並行互絡者而言。初不以職列也。人之陰陽皆起於足。故足之六經地分闊。而職司要所。主一身之間。唯足六經也。手六經則地分狹。所行兩臂頭面之間。其兩臂常動。頭面肉堅風寒之所不得入。故仲景條貫傷寒。止拈足六經。而無外傷手經之條。

白話文:

十二經絡之間的表裡關係,是因為它們在體內的運行路線相連通。這裡所說的「並行互絡」,並非按照臟腑功能來排列的。人體的陰陽二氣都起源於足部,所以足部的六條經絡分佈廣闊,主掌全身的重要功能,只有足六經才具有這樣的特點。手六經則分佈較窄,運行在雙臂和頭面之間。雙臂經常活動,頭面的肌肉較堅實,風寒之邪不容易侵入。因此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論述傷寒時,只著重於足六經,沒有提到手經外傷的內容。

正以手經之所合。皆在足六經之中。非謂其不與於斯也。請申之。太陽之經起於足。上於巔腦。以及額顱內。下於膺。中包心肺。皆太陽經也。太陽居六陽之盛。故為巨陽。而為諸陽主氣。然以同沖氣起於少陰。乃以其陽而借納膀胱。其下膺中者。少陰心。太陰肺。一君一相。

白話文:

正因為手部的經脈所會合的地方,都位於足部的六條經脈之中。這並不是說手部的經脈與足部的經脈沒有聯繫。我來解釋一下:

太陽經:源於足部,上至頭頂,深入額頭和頭骨內部,下至胸部,包圍心肺,這些都是太陽經的部位。太陽經位居六條陽經之首,所以稱為「巨陽」,是諸陽經氣的主人。然而,由於它的經氣與少陰經的衝氣相通,所以它又將自己的陽氣借給膀胱經。在胸部以下的位置,有少陰經的心和太陰經的肺,一個是君主,一個是輔臣。

並居其間。而肺主皮毛。心部於表。皆與太陽合。是以寒邪一犯太陽。遂傷肺及心。以犯皮毛血脈。為心肺之所合。若皮毛凜慄。鼻塞聲重畏寒無汗。以及心煩。皆太陽症。而心肺為之變。仲景設麻黃湯發汗疏肺。桂枝湯和表止煩寧心。豈非發太陽即發手太陰少陰耶。是手之太陰少陰,已兼於足太陽之一經矣。

白話文:

古文: ……而肺主皮毛。心部於表。皆與太陽合。是以寒邪一犯太陽。遂傷肺及心。以犯皮毛血脈。為心肺之所合。若皮毛凜慄。鼻塞聲重畏寒無汗。以及心煩。皆太陽症。而心肺為之變。仲景設麻黃湯發汗疏肺。桂枝湯和表止煩寧心。豈非發太陽即發手太陰少陰耶。是手之太陰少陰,已兼於足太陽之一經矣。

……肺主皮毛,心主體表。它們都與陽明經相聯繫。所以寒邪一旦侵犯陽明經,就會損傷肺和心。由於皮毛和血脈是心肺的結合部位。所以如果皮毛發冷,鼻塞聲重,畏寒無汗,以及心煩,這些都是陽明經證候。而心肺是受其影響而發生變化的。仲景創立麻黃湯發汗以疏通肺氣,桂枝湯調和體表以止煩寧心。這難道不是發散陽明經的同時,也發散了手太陰肺經和少陰心經嗎?也就是說,手太陰肺經和少陰心經已經包含在足陽明經這一條經絡中了。

若手太陽小腸經者。其氣用豈能及足。特以與心絡並行隧道。表裡又與足太陽連經。故亦以三陽歸之。非曰其職能與足太陽並列也。後學亦察一拈太陽。使以小腸與膀胱雙舉。豈知要者哉。足陽明自額顱而下繞夾鼻。口下人迎。下乳內廉。下挾臍。其脈齊太陽。皆五道。至氣街中屬胃絡脾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太陽小腸經的氣血能量能延伸到足部,那它豈不是能達到足部經絡的程度嗎?

事實上,小腸經是因為和心經並行於相同的管道,而且從表層到裡層又與足太陽經絡相連接,所以也被歸類為三陽經。這並不表示它的功能和足太陽經相同。

後世的醫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,於是提出一個觀點,把太陽經分成兩部分,分別為小腸經和膀胱經。這纔是真正的重點所在。

足陽明胃經從額頭和顱骨向下,繞過鼻孔,經過人迎穴(位於口角旁),從乳頭內緣往下,繞過肚臍。它的經脈數量與太陽經相同,都是五條。到了氣街穴(位於臍下),便與胃經和脾經相連接。

凡面之全部。膺胸與腹內外。至足脛外廉。皆陽明也。經為兩陽合明。合明者。太陽少陽共明於此也。其經氣盛血多熱甚。其地位闊。其職司要。又主中部穀神之所升。皆衛之所出。若大腸者。為胃化物之器。受盛之官。其絡與足陽明接。經故亦謂之手陽明。亦非謂其能有陽明之職事也。

白話文:

整張臉、胸、腹內外到小腿外側,這些部位都是陽明經。陽明經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在這裡共同作用,稱為「合明」。陽明經的經氣強盛、血液充足、熱性較大,所分佈的部位範圍廣大,其作用非常重要。陽明經還主管人體中間部位,穀物精氣上升的地方,也是衛氣發出的部位。大腸是胃消化食物的工具,是儲存和運送的器官。它的經絡與足陽明經相連接,因此,陽明經也稱為手陽明經。但這並不是說陽明經就能夠有陽明經的作用。

故大腸小腸之經。即同於胃。其病與否。皆與胃同。而初無與於肺心。若經絡自病延及肺心。亦止在經絡。不若傷寒之傳經也。足少陽膽之經。由耳頰下脅。下膝外廉。居身之兩側。合身後之太陽。身前之陽明。接壤密布於內。為半表裡。故少陽居之。為陽明之次。皆以地分形層分職言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大腸小腸的經絡與胃是同源的,它們的病症與胃一致,但與肺心無關。如果經絡自身的病症擴散到肺心,那也只侷限在經絡上,不像傷寒那樣會傳播到各個經絡。足少陽膽經從耳頰下方和腋窩開始,沿著膝蓋外側向下運行,位於身體兩側,與後方的太陽經和前方的陽明經相連,內部交界緊密,形成半表半裡的關係。所以,少陽經位於陽明經的旁邊,它們的分區和分層由它們各自的職責決定。

其經與職遊行三焦。攝於心胞。心胞三焦。總同一職。此無復手少陽手厥陰之別矣。三陰正位。唯足太陰脾。為六經之所主。心地德居中而主裡。若太陰肺。以其朝百脈主元氣故亦有太陰之名。其實為陽中之少陰。初非居三陰之職。而分太陰脾位之司也。三陰之正。惟少陰腎。

白話文:

它的經絡與職責通達於三焦。心包絡的職責屬於三焦的職責,合在一起是同一個職責。這裏不再區分手少陽經和手厥陰經。三陰經的位置是確定的,只有足太陰脾經是六經之主。心臟在中間掌管內臟。如果太陰肺經,以它通達全身脈絡、主宰生命元氣的緣故,因此也有太陰之名。其實它是陽經中的少陰經,根本不屬於三陰經的職責,而是分享了太陰脾經的職責。三陰經的正確位置,只有少陰腎經。

能正位於坎。配心之離。而心為太陽。故腎亦名陰中之太陰。其實天之少陰從火。人之少陰從水。此少陰心。不奪少陰腎之用也。一陰本厥陰肝。其經胞絡亦與並稱。然心胞本非交盡之厥。以經相接。故亦名之。心胞則相火。厥陰則風木。所不得混列也總之風寒邪之入三陰者。

白話文:

腎臟的正位在坎位,配對的是心臟的離位。由於心臟屬於太陽,所以腎臟也被稱為陰中的太陰。實際上,天上的少陰屬火,人體的少陰屬水。這個少陰指的是心,它並不奪取少陰腎的功能。

一陰原本指厥陰肝。它的經絡胞絡也與厥陰肝經並稱為厥陰肝胞絡。然而,心胞並非完全交合的厥陰。由於經絡相連接,所以也可以稱為厥陰心胞。心胞屬於相火,而厥陰則屬於風木。兩者不能混為一談。總之,風寒邪氣進入三陰經絡時,

皆在足三陰。而病在手三陰者。皆在足三陽。故風寒之入與傳。止有足六經。而無用手六經。即人身三陰三陽之正病。亦斷不以經絡手足並拈。凡以為是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疾病都位於足三陰經脈上。而位於手三陰經脈上的疾病,則必定也位於足三陽經脈上。因此,風寒入侵和傳導,只會經過足六條經脈,而不會經過手六條經脈。即使人體的三陰經脈和三陽經脈出現正病,也不會同時影響手和足的經絡。凡是認為會同時影響手足經絡的說法,都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