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內經博議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天地陰陽大論

或問於余曰。軒岐述天地之道。明陰陽之本。終以三合為治。帝臣若鬼臾區。猶曰上候而已。未能明其事也。今二千年來。學者如眾盲摸象。紛紛以運氣治病。卒無一驗。而粗心守陋之傳。謂此且置之高閣。略無省思。不知乾坤鼓鑄萬類。人在氣交。如魚在水。民知所生。而不知所以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我:軒轅黃帝論述天地之道,闡明陰陽的本源,最後以三合之氣為治療要領。而像鬼臾區這樣的神醫,也只說到「上候」而已,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。如今兩千年來,許多學者就像一羣盲人摸象,紛紛以運氣來治療疾病,卻始終找不到療效。那些思想淺薄、固守舊規的人,認為這套理論可以束之高閣,而不加以深思。其實,天地孕育萬物,人類生活在天地之氣之間,如同魚在水中。人們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,但卻不知道生命的奧祕所在。

今子沉潛內經。發憤而欲明之。其於造物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本。不可不挈其要領。而為後學一明之乎。余曰唯唯。經曰其生五。其氣三。三而成天。三而成地。三而成人。三而三之。合為九氣。九氣具。而天地人三才之體用備矣。夫所謂其生五者。合天地人萬類。皆生於五行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我靜心鑽研《黃帝內經》。我發憤學習,希望弄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對於造物主創造天地萬物的根本原理,我不能不抓住其要領,以便讓後人明白。我連連點頭稱是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天地人三才的產生涉及五行之氣和三氣。三氣組成了天,三氣組成了地,三氣組成了人。三氣三合,構成九氣。九氣具備,天地人三才的結構和功能就齊備了。所謂「其生五」,是說天地人萬物都產生於五行之氣。

乃不曰其氣五。而曰其氣三。則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。以一陰一陽而運行之。鼓舞之。其間陰陽各一。而所以能運行鼓舞者。則又有一也。此一合二以成三。而始布五行於陰陽剛柔之間。人在氣交而兩受之。此所以三而成天。三而成地。三而成人也。三才既立。五常備行。而天地人之體用遂分。

白話文:

不說是它的氣有五個,而說是它的氣有三個。所謂「一陰一陽謂之道」,以一陰一陽運行鼓舞它,陰陽各自一個,而之所以能運行鼓舞的,則又是一個。這個一個和兩個結合成為三個,然後在陰陽剛柔之間佈置五行。人處於氣的交會之中,同時接受兩者。這就是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三才(天、地、人)既已確立,五常(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)就充份運行,而天地人體用也就因此區分出來。

立天之道。曰陰與陽。則日月四時。運行不息。此其大運也。而又有其總持者。複列五運。首土以持歲功。本六元於司天,以正六次。於以主時主歲主次。各不同也。此天之分用也。立地之道。曰柔與剛。則山川水土。五方陰陽各奠。此其定體也。而又有其遷次者。三陰三陽。

白話文:

確立了天道的原則,稱為陰和陽。因此日月四季,運轉不息。這是天地的大運行。而又有統轄這大運行的力量。又分出五運。第一個是土運,以維持一年的運行。以六元做為天上的準則,以校正六次。用來主宰時節、主宰年份、主宰次序,各自不同。這是天的分工。確立了地道的原則,稱為柔和剛。因此山川水土,五方陰陽各自配置安穩。這是地道的固定體制。而又有其變動的次序。三陰三陽。

各以司年。奉六元司天在泉。各以上下正歲氣。於以紀方紀步紀歲。各不同也。此地之分用也。由是而天地之氣。必三合為用矣。然其間氣化分行。其體則奠定而不移。其事則博濟而不雜。其神則妙用而無方。其道則循環而補救。是故陰陽之氣。有所為各止。而不相凌躥者。

白話文:

各個以不同的方法主宰不同的年份。六元的運行主宰著天上,而水中的神靈也各司其職。它們各自根據上下、正氣的運行規律來確定方向、距離和時間,各有特點。這就是不同地域間不同的時令規律。由此可見,天地之氣必定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。然而,在這些氣化運行的過程中,它們的本質卻保持穩定而不變,它們的作用博大而精細,它們的神妙超出想象,它們的運行有規律而可以互相彌補。因此,陰陽之氣各自有其作用,而互不侵犯。

如大氣之舉。風寒在下。燥熱居上。濕氣居中。火遊行於其間。是以少陰厥陰在下。太陽陽明在上。太陰居中。少陽通乎上下。於人稟之為體。亦猶是也。此雖六氣交互布濩之相輸。而上中下之定位不移也。又有夾輔而行。參伍為用者。少陽之上。火氣治之。中見厥陰。陽明之上。

白話文:

如同天空浩大的氣勢一般。風寒之氣處於下方,燥熱之氣居於上方,濕氣則位於中間,而火氣則遊走於其間。所以少陰厥陰之氣在下,太陽陽明之氣在上,太陰之氣居中,少陽之氣則通達上下。人體稟受這些氣,也遵循同樣的規律。雖然六種氣交互分佈,但上下中三焦的定位是不變的。此外,還有夾輔並行,參伍並用。少陽之上,由火氣統治,中間則有厥陰之氣參與;陽明之上,

燥氣治之。中見太陰之類。原其然者。三陽悉起於三陰。陽之所起。陰亦從之而見。少陽起於厥陰。乃中見厥陰。陽明起於太陰。乃中見太陰。以其根底所在。恆相比而不離。故參伍以為用也。又有亢害承製者。相火之下。水氣承之。水位之下。土氣承之。六者皆有承製。陰為循環相救。

白話文:

用燥氣來治療。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太陰經的證狀。求其原因,因為三條陽經都起源於三條陰經。陽經起於何處,陰經也會跟著出現。少陽經起始於厥陰經,因此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厥陰經的證狀。陽明經起始於太陰經,因此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太陰經的證狀。因為它們的根源相連,恆久相依不離,所以要交替使用。另外,還有亢害承製的現象。相火之下,由水氣承接著;水位之下,由土氣承接著。六種氣象之間都有相承相制的關係。陰氣可以循環相救。

以消彌其亢甚。而不至於毀裂。是則三合之內。三合之外。又有妙用如此者。無非其氣三之為用。而鼓舞運行於天地人之間。乃天地造物之根。而非人之所能為也。蓋天地之氣。無不有分。亦無不有合。此天地之本。陰陽之朕也。

白話文:

用以化解過盛的症狀,卻不至於破壞身體。因此,在三合體系中和三合體系之外,還有如此妙用。這都是由「氣」的三種作用發揮出來的。它激勵運行於天地人之間,是天地造物之根本,並非人力所能為。天地之氣,無一不有分,也無一不有合。這是天地之本,陰陽之徵兆。

2. 其氣三論

天地陰陽一氣而已。自太虛而有太乙之生氣。由是動靜焉而陰陽分。陰陽分而五行具。是五行之生者。不離陰陽之一氣也。而經曰其氣三。且曰三而成天。三而成地。三而成人。是三氣者。天地人之本始也。試明之。太極無形。靜則為陰。動則為陽。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。此一陰一陽者。

白話文:

天地宇宙中只有陰陽二氣。從無垠的太虛中產生了太乙的生氣。有了生氣之後,動靜交替,於是陰陽便產生了。陰陽分化之後,五行就具備了。五行產生的過程離不開陰陽二氣。但是經文上說陰陽二氣是三種,並且說三種陰陽之氣組成了天、地、人。這三種氣是天地人和萬物的本源。我們試著來說明一下。太極本無形狀,靜止時就是陰,運動時就是陽。《易經》上說:「一陰一陽,就是道的運行規律。」這一個陰和一個陽就是:

非各一之一。乃道之妙用。而合一之一也。唯其合一。乃能各一。則是其本一而已。有三氣存乎其間矣。是故動與靜各一也。而所以能動靜者又一也。由此觀之。太乙之所施生。造化之所鼓鑄。必得三而成物。氣不得三。則無以布行於五。而五非得三。又不能各合夫一也。三者一之用也。

白話文:

它們並非個別存在的,而是道的奧妙作用,而它們又合為一體。正是因為它們合為一體,所以才能各自形成一個獨立的個體。它們的本質都是一,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三氣。因此,動與靜各自都是一,而讓它們能夠動與靜的原因也是一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太乙所施行的生命造化,必定要得到三個氣纔能夠形成萬物。如果氣不足三,那麼就無法擴散到五氣之中。而五氣如果得不到三氣,也不能夠各自合為一。三氣是一的運用。

五者三之成也。故三而成天。立天之道。曰陰與陽。天總陰陽。而又積陽以自剛也。三而成地。立地之道。曰柔與剛。地具剛柔。而又積陰以自奠也。三而成人。立人之道。曰仁與義。然理以宰氣。而氣以載理。故人之成也。本乎氣交。稟天之陽動為氣。本地之陰靜為精。而有神存乎其間。

白話文:

天地人和諧共生,是三者相互作用形成的。所以三者結合才能形成天。確立天的法則,就是陰陽。天包容陰陽,又積聚陽氣來讓自己剛強。三者結合才能形成地。確立地的法則,就是柔與剛。地具備剛柔並濟的特質,又積聚陰氣來讓自己安定。三者結合才能形成人。確立人的法則,就是仁與義。但是,道理控制氣,氣承載道理。所以人的形成,根本在於氣的交感。稟受天上的陽氣動態形成氣,稟受地上的陰氣靜止形成精,中間還存在著神識。

以立性命之基。是精氣神三者。合而不離也。此所謂三而成人也。且太極用此三氣以生五行。而五行之生。又莫不各用夫三氣。試就人之五臟言之。心為太陽。而主血脈。是合陰陽而自為陽也。腎為太陰。而涵命門真火。是合水火而本為陰也。肺主治節。而水出高源。是合金木水以行氣也。

白話文:

確立生命基礎的是精、氣、神三者,合而為一,不可分離。這便是所謂的「三而成人」。

太極利用這三種氣體產生五行,而五行生成,又無不運用這三種氣體。

以人體五臟為例:

  • 心臟為太陽,主管血脈,即陰陽結合而本為陽。
  • 腎臟為太陰,蘊藏生命之門的真火,即水火結合而本為陰。
  • 肺臟主導節律,水源自高處,即金、木、水結合以運行氣體。

肝為血海。而生一陽以升太衝。是合水木火而總於厥陰也。脾上承火。而下涵水。以奠乎中。火以腐熟。水以滋灌。而土以歸藏。是合水火土而養四臟也。是知陰陽之功。相待為用。陰陽之根。互藏其宅。而五行之變化。皆非一氣偏至之所成。蓋一有偏至。而合三則無偏。至一無鼓動。

白話文:

肝臟是儲存血液的場所,並產生向上提升的陽氣到達足厥陰肝經的太衝穴。這就將水、木、火三種元素結合在一起,統屬於厥陰肝經。

脾臟在上面承接來自心臟的火氣,在下面涵蓋著水液,以安定中間部位。火氣可以消化腐熟食物,水液可以滋潤灌溉,而脾土可以貯藏營養。這就將水、火、土三種元素結合在一起,負責滋養其他四臟。

由此可知,陰陽兩種力量相互依存,相互作用。陰陽的根源互相潛藏於對方所屬的臟腑部位。五行元素的變化,都不是由某一種元素過於旺盛造成的。因為如果某一種元素過於旺盛,其他三種元素就會結合起來抵消它的影響。直到沒有任何一種元素過於激動。

而合三則能鼓動。人徒知為三。而不知合三。而後致夫一也。徒知生於一。而不知用三。而後全夫生也。自軒岐指出三氣。而造化之妙用始彰。故三五與一。太上之玄閫。養生之奧關也。

白話文:

三氣合用,就能發揮作用。人們只知道有三氣,卻不知道要三氣合用,才能達到統一的整體。只知道所有萬物都生於一氣,卻不知道要運用三氣,才能確保萬物的生長。自從軒轅黃帝指出了三氣,才開始顯露出造化的奇妙作用。因此,三氣五氣與一氣,是養生之道中的最高境界和奧祕之門。

3. 六節五制生五論

天以六為節。地以五為制。其生五。(天元紀大)

河圖之教五十有五。而總其數為天五地六。分其數為天五地五。天五者、一三五七九。五奇也。地五者、二四六八十。五耦也。奇以五乘五。五五二十五。耦以六乘五。五六三十。此所以天五地六也。然而陰陽交互。氣運相乘。則天氣反以六。地氣反以五。此六節五制之旨。

白話文:

河圖的教義裡面共有五十五道。然而把所有數字加總起來,天有五道,地有六道。將數字分開計算,天有五道: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。這五個數字是奇數。地有五道: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。這五個數字是偶數。將奇數五個數字各乘以五,五乘五等於二十五。將偶數五個數字各乘以六,六乘五等於三十。這就是天五地六的緣故。但是陰陽會相互轉化,氣運行使會相互影響。所以天上的氣象偶爾會變成六道,地上的氣象偶爾會變成五道。這就是「六節五制」的道理。

軒岐所述也。蓋兩儀既奠。而後天以陽而化氣。氣本無形。凡六合無形化氣之陰陽。皆本於天氣。以陰而成質。質處有形。凡六合有形成質之陰陽。皆本於地氣。所謂五者。生長化收藏。而成木火土金水是也。所謂六者。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。以奉寒暑燥濕風火是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軒轅黃帝所說的。天地形成後,陽氣產生了,氣本體無形。所有虛無變化氣的陰陽,都源自天上的天氣。有了陰氣才形成物質,物質有了形體。所有有形有質的陰陽,都源自地上的地氣。所謂「五」指的是生長化收藏,構成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所謂「六」指的是少陽、陽明、太陽、厥陰、少陰、太陰,它們主司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。

所謂六為節者。天以一元布行於地。即本地之六位以分化氣。是天以六為節也。所謂五為制者。地以坤順承之化。即本天之五行以作成物。是地以五為制也。總之天以五而干生。地以六而支生。以五加六而甲子生。天以五用六。地以六承五。此天施地生之大致。而六節五制之妙義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六為節」的意思是:天以一年為單位運轉於地。也就是說,地球的六個方向(東北、正東、東南、正南、西南、正西)用來區分氣候。所以天空以「六」為準則。所謂「五為制」的意思是:地以寬容順應的方式承接天的變化。也就是說,根據天的五行來創造萬物。所以地球以「五」為準則。總而言之,天以「五」來生長萬物,地以「六」來孕育萬物,五加六就生成了甲子年。天的作用是使用六,地的作用是承接五。這就是天施地生的基本原理和六節五制的精妙所在。

其生五者。原其初則五行實生於一氣。由其後則萬類皆生於五行。故五行有本生之理。有制用之道。其始也天一生水。天一者純剛之氣也。純剛之氣為全體。故生水。水之為物。一陽居二陰之間。由靜而動。由陰而陽。動而之陽。故地二生火。水火既濟。則形成而物暢。故天三生木。

白話文:

萬物起源於五行。最初,五行只存在於原始氣息中。後來,一切萬物都從五行中誕生。因此,五行具有本體生發和相互制約的作用。

一開始,天產生了水。天一是純淨剛健之氣,它化生了一切。因此,它生成了水。水是一種陰陽交合之物,它由靜態變為動態,由陰性變為陽性。當水動起來時,它就會變成陽性。因此,地產生了火。水火相互作用,形成了萬物,因此天產生了木。

陽既暢發。則陽後生陰。自舒而斂。故地四生金。土居中位。成乎四氣。而成功位次反居其後者。土為萬物之母。奉天而不居。故必於四氣之既成。而後見之也。然土為中宮。為爐鼎。能以水火為用。水火不得則相射。是以戊己之位。藏於水火。此坎納六戊。離納六己。所自來也。

白話文:

當陽氣旺盛釋放之際,就會產生陰氣。陰氣自然地舒展而收斂,所以《周易》中提到「地四生金」,代表著土位居中央,由四種氣交融而成。

但是,土作為萬物的起源,雖然承載著天賦卻不據為己有,因此必須在四種氣成形後,才能展現出來。

同時,土為中宮,猶如爐鼎,能夠借用水火之能量。水火若無法相容,便會互相攻擊。因此,戊己的位置藏於水火之中,這就是「坎納六戊,離納六己」的由來。

故戊己中宮為最尊。布氣育靈。為生物元始。所謂資生於坤也。故以是為南政。君臨於上。而水木火金四臟之氣環拱之。以其環拱。故謂之北政。如臣面君也。至其地支辰戌丑未。居四餘之偏。兼為四庫者。蓋以奠定四氣。所以始萬物終萬物而告成功於物後也。故天雖以五生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戊己中宮是最尊貴的。它佈散氣息,孕育生命之靈,是萬物生命之源。這就像《易經》中所說的「資生於坤」,坤地代表生養萬物。所以,中宮戊己屬於南方主政,君臨於上,而水、木、火、金四臟之氣環繞著它。由於四臟之氣環繞著中宮,所以將它們稱為北方主政,就像臣子面對君王一樣。

至於地支中的辰、戌、醜、未,它們位於四餘的位置,兼為四庫。它們的作用是奠定四氣,使萬物開始生長,又結束萬物的生長,並在物後取得成功。所以,雖然上天以五行中的土生萬物,但實際上,土氣是在中宮戊己得到了基礎和充實。

而常以一先四。而首萬物。一先四者。即五數之一。而首以土運之義也。此萬物所以資始也。地雖以十成土。而恆以二居五而終陰陽。二居五者。戊癸化火。而適終於地二之數也。此萬物所以資生也。生生之本。制用之道盡矣。

白話文:

1與4經常是一組,而且萬物之首。1與4指五數中的1,代表土運的意義。這是萬物開始的原因。

儘管大地是由十個土組成,但它總是以五行中的第5位,代表陰陽的終結。五行中的第5位(戊癸)化為火,並正好結束於地之二數。這是萬物生長的原因。

由此可見,萬物生長的基本原理,以及制約運用的道理,都已經闡述完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