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陰陽水火氣血論
何以言火即化血哉?血色,火赤之色也。火者心之所主,化生血液,以濡周身。火為陽,而生血之陰,即賴陰血以養火。故火不上炎,而血液下注,內藏於肝,寄居血海。由衝任帶三脈,行達周身,以溫養肢體。男子則血之轉輸,無從覘驗。女子則血之轉輸,月事時下,血下注於血海之中,心火隨之下濟,故血盛而火不亢烈,是以男子無病,而女子受胎也。
如或血虛,則肝失所藏,木旺而愈動火。心失所養,火旺而益傷血,是血病即火病矣。治法宜大補其血,歸地是也。然血由火生,補血而不清火,則火終亢而不能生血。故滋血必用清火諸藥。四物湯所以用白芍。天王補心丹所以用二冬。歸脾湯所以用棗仁。仲景炙甘草湯所以用二冬阿膠,皆是清水之法。
至於六黃湯、四生丸,則又以大瀉火熱為主。是火化太過,反失其化。抑之即以培之,清火即是補血。又有火化不及,而血不能生者,仲景炙甘草湯所以有桂枝,以宣心火。人參養榮湯所以用遠志肉桂,以補心火,皆是補火生血之法。其有血寒血痹者,則用桂枝細辛艾葉乾姜等,稟受火氣之藥,以溫達之。則知治火即是治血。血與火原一家,知此乃可與言調血矣。
夫水火氣血,固是對子,然亦互相維繫。故水病則累血,血病則累氣。氣分之水陰不足,則陽氣乘陰而乾血。陰分之血液不足,則津液不下而病氣。故汗出過多則傷血。下後亡津液則傷血。熱結膀胱則下血,是水病而累血也。吐血咳血,必兼痰飲。血虛則精竭水結,痰凝不散。失血家往往水腫,瘀血化水,亦發水腫,是血病而兼水也。
蓋在下焦,則血海膀胱,同居一地。在上焦,則肺主水道,心主血脈,又並域而居。在軀殼外,則汗出皮毛,血循經脈,亦相倚而行。一陰一陽,互相維繫。而況運血者即是氣,守氣者即是血。氣為陽,氣盛即為火盛。血為陰,血虛即是水虛。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人必深明此理,而後治血理氣,調陰和陽,可以左右逢源。
又曰,血生於心火,而下藏於肝。氣生於腎水,而上主於肺。其間運上下者,脾也。水火二藏,皆系先天。人之初胎,以先天生後天。人之既育,以後天生先天。故水火兩藏,全賴於脾。食氣入胃,脾經化汁,上奉心火。心火得之,變化而赤,是之謂血。故治血者,必治脾為主。仲景炙甘草湯,皆是此義。
以及大黃下血,亦因大黃秉土之色,而大泄地道故也。地黃生血,亦因地黃秉土之潤,而大滋脾燥故也。其餘參耆,運血統血,皆是補脾。可知治血者,必以脾為主,乃為有要。至於治氣,亦宜以脾為主。氣雖生於腎中,然食氣入胃,脾經化水,下輸於腎。腎之陽氣,乃從水中蒸騰而上。清氣升而津液四布,濁氣降而水道下行。
白話文:
為何說火能化生血液呢?因為血液的顏色是紅色的,像火的顏色一樣。火是心臟所主導的,它能化生血液,來滋養全身。火屬於陽,而它產生的血液則屬於陰,而陰血又反過來滋養火。所以,火不會向上燃燒,而血液會向下流注,藏在肝臟,並寄存在血海之中。通過衝脈、任脈和帶脈這三條經脈,運行到全身,溫養四肢。男性的血液運行難以觀察,而女性則在月經來臨時,血液會向下流注到血海之中,心火也隨著下降,所以血液充足而火氣不至於過旺,因此男性不會生病,而女性則能懷孕。
如果血虛,那麼肝臟就會失去儲藏血液的功能,導致肝木過旺而使火更旺。心臟失去血液的滋養,火氣更旺而更加損傷血液,這就說明血病也同時是火病。治療方法應該大量補血,例如使用熟地黃。然而,血液由火產生,只補血而不清除火氣,那麼火氣最終還是會過旺,而不能產生血液。所以,滋養血液必須配合使用清火的藥物。四物湯用白芍的原因在此,天王補心丹用麥冬和天冬也是如此,歸脾湯用棗仁也是這個道理。仲景炙甘草湯用麥冬和阿膠,也都是清火的方法。
至於六黃湯、四生丸,則是以瀉火熱為主。這是因為火氣太過,反而失去了化生的能力,所以抑制火氣就是培補它,清火也就是補血。也有火氣不足,導致血液不能產生的情況,所以仲景炙甘草湯使用桂枝來宣發心火。人參養榮湯使用遠志和肉桂來補心火,這都是補火生血的方法。如果血寒血痹,則使用桂枝、細辛、艾葉、乾薑等溫熱的藥物來溫通。由此可知,治療火就是治療血,血與火本來就是一家,明白這個道理,才能談得上調理血液。
水、火、氣、血,雖然是對立的,但它們也互相維繫。所以,水病會影響到血,血病會影響到氣。氣分的水陰不足,陽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血液乾涸。陰分的血液不足,津液就不能下行而導致氣病。所以,出汗過多會傷血,腹瀉後失去津液也會傷血。膀胱熱結會導致下血,這是水病影響到血的例子。吐血、咳血,往往會伴隨痰飲。血虛則精液枯竭,水液凝結成痰,難以消散。失血的人常常會出現水腫,瘀血化水也會導致水腫,這就是血病影響到水的例子。
在下焦,血海和膀胱同處一個區域。在上焦,肺主管水道,心臟主管血脈,也相鄰而居。在體表,汗液從皮膚毛孔排出,血液循行經脈,也互相依賴。一陰一陽,互相維繫。何況,運送血液的是氣,守護氣的是血。氣屬於陽,氣盛則火盛;血屬於陰,血虛則水虛。它們既是一體,又是兩個不同的方面。人必須深入理解這個道理,然後才能調理血液、理順氣機、調和陰陽,這樣才能左右逢源。
還說,血產生於心火,然後向下藏在肝臟。氣產生於腎水,然後向上主導於肺。而脾臟則負責運送上下之間的物質。水和火這兩個臟器,都關係到先天之本。人的初生胎兒,是以先天之氣來產生後天之物。人成長發育後,又以後天的飲食來滋養先天之氣。所以,水和火這兩個臟器,都完全依賴於脾臟。食物的精氣進入胃,脾經將其化為汁液,向上奉獻給心火。心火得到這些汁液後,將其變化為紅色,這就是所謂的血液。所以,治療血液,必須以調理脾臟為主。仲景炙甘草湯的道理就在於此。
以及使用大黃來瀉血,也是因為大黃具有土的顏色,所以能夠大量瀉除地道之邪氣。使用地黃來生血,也是因為地黃具有土的滋潤特性,所以能夠滋養脾燥。其他的像人參、黃耆,它們具有運血統血的功效,都是因為它們能補脾。由此可知,治療血液,必須以調理脾臟為主,這才是關鍵。至於治療氣,也應該以脾臟為主。氣雖然產生於腎中,但食物的精氣進入胃後,脾經將其化為水液,向下輸送到腎臟。腎的陽氣,是從水中蒸騰而上的。清氣上升,津液四布;濁氣下降,水道才能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