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宗海

《血證論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男女異同論

(參看經血胎產門)

白話文:

參考《經血胎產》一章

世謂男子主氣。女子主血。因謂男子血貴。女子血賤。並謂男子之血。與女子不同。而不知皆同也。其不同者。女子有月信。男子無月信。只此不同而已矣。夫同是血也。何以女子有月信。而男子無月信哉。蓋女子主血。血屬陰而下行。其行也。氣運之而行也。女子以血為主。

白話文:

世人普遍認爲,男性主要與氣(能量、活力)相關,而女性主要與血(血液、滋養)相關。因此,有人說男性的血更珍貴,女性的血相對不那麼重要。這種觀點還認爲,男性和女性的血是不同的。然而,實際上兩者的血液本質上是一樣的。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:女性有月經週期(月信),而男性則沒有。這就是唯一的不同。

同樣都是血液,為什麼女性會有月經週期,而男性卻沒有呢?這是因為女性以血為主,血液屬於陰性且自然向下流動。血液的流動,是由氣來推動的。由於女性以血為核心,

亦仍能復化為水。然女子以血為主。故其氣在血室之內。皆從血化。而變為血。是謂之月信。但其血中仍有氣化之水液。故月信亦名信水。且行經前後。均有淡色之水。是女子之血分。未嘗不借氣分之水。以引動而運行之也。知此。則知男子之精屬氣屬水。而其中未嘗無血無火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中的水分可以再度恢復為流動的水。然而在女性身上,主要以血液為核心。因此,她們體內的氣(能量)存在於一個稱為「血室」的地方,並且與血液相互轉化,最終成為月經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月信」。不過,在月經當中,還包含有經過氣化作用產生的水分。

因此,月經有時也被稱為「信水」。此外,在月經來潮前後,還會有顏色較淡的分泌物出現,這表明女性的血液循環系統,總是依賴著氣分中的水分來促進和調節其流動。瞭解了這些之後,我們就能明白男性體內的精華(精),雖然主要與氣和水有關,但其中也不乏血液和熱能(火)的存在。

是髭鬚者。即所以泄血之餘也。所以女子有月信。上遂無髭鬚。男子有髭鬚。下遂無月信。所主不同。升降各異。只此分別而已矣。義出內經。非創論也。世謂男女血迥不同。豈知變化之道哉。夫必明氣血水火變化運行之道。始可治氣血水火所生之病。女子要血循其常。男子亦要血循其常。

白話文:

長鬍子的人,是為了排泄多餘的血液。這就是為什麼女性有月經,上半身就不長鬍子;而男性長鬍子,下半身就不會有月經。這是因為他們主導不同的部位,升降的規律也不同。僅僅以此就能分辨出男女。這個道理出自內經,不是我創立的理論。世人說男女的血液完全不同,哪知還有轉化的道理呢?如果弄清楚氣、血、水、火轉化運行的規律,才能治好由氣、血、水、火引起的疾病。女性需要血循正常運行,男性也需要血循正常運行。

若血失常道。即為血不循經。在女子雖無崩帶。亦不受胎。男子雖無吐衄。亦不榮體。至失常之至。則女子未有不崩帶。男子未有不吐衄者也。故女子血貴調經。男子亦貴調血。但男子吐衄。乃上行之血。女子崩帶。乃下行之血。不可例論耳。然使女子吐衄。則亦與男子無殊。

男子下血。則亦與崩帶無異。故是書原非婦科。而於月經胎產尤為詳悉。誠欲人觸類引伸。於治血庶盡神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液運行失去正常的規律,這就叫做血不按照經絡行走。在女性身上,即便沒有月經量突然增多或異常出血(崩漏)的問題,也可能無法受孕。在男性身上,即使沒有出現吐血或鼻衄(流鼻血)的情況,身體也不見得健康強壯。到了失調最嚴重的地步,女性往往就會有崩漏的現象,男性則不免會有吐血或鼻衄的情形。因此,對於女性而言,調整月經的正常是極其重要的

對男性來說,調整血液的狀態也是非常關鍵的。但是要注意的是,男性的吐血、鼻衄屬於向上逆行的血液失調,而女性的崩漏則是向下的血液失調,兩者雖然都屬於血液失調,但具體表現和處理方式有所不同。然而,如果女性出現吐血、鼻衄的症狀,其實跟男性的狀況並無本質區別;同樣地,如果男性出現下血(如便血等)的問題,這就跟女性的崩漏有相似之處。所以,這本書雖然主要不是針對婦科的討論,但在月經、懷孕生產等方面的內容卻特別詳細,目的就是希望讀者能夠舉一反三,從中領悟出血脈治療的精髓所在。

又曰。女子胞中之血。每月一換。除舊生新。舊血即是瘀血。此血不去。便阻化機。凡為醫者。皆知破血通經矣。獨於男女吐衄之證。便不知去瘀生新之法。抑思瘀血不行。則新血斷無生理。觀月信之去舊生新。可以知之。即瘡科治潰。亦必先化腐而後生肌。腐肉不化。則新血亦斷無生理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女性子宮中的血,每月都會更新一次,清除舊血產生新血。舊血就是瘀血。這些瘀血不去除,就會阻礙身體的運作。凡是醫生,都知道要破瘀血疏通經絡。但是,對於男女吐血或鼻血的症狀,卻不知道如何去除瘀血生新血。仔細想想,瘀血不去,新血就無法產生。就像月經一樣,是清除舊血產生新血的過程。在治療瘡瘍時,也必須先將腐肉化掉才能生成新的肌膚。腐肉不化掉,新血也無法產生。

且如有膿管者。必爛開腐肉。取去膿管而後止。治失血者。不去瘀而求補血。何異治瘡者。不化腐而求生肌哉。然又非去瘀是一事。生新另是一事也。蓋瘀血去則新血已生。新血生而瘀血自去。其間初無間隔。即如月信下行。是瘀去也。此時新血已萌動於血海之中。故受孕焉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膿管,一定要爛開腐肉,取出膿管後才會痊癒。治療失血時,如果不消除瘀血而去補血,就等同於治療傷口時,不清除腐肉而去長新肉。然而,清除瘀血和長新肉也並非一回事。瘀血消除了,新血自然會產生。新血產生了,瘀血自然會消除。這兩個過程之間並無時間間隔。就像女性的月經來潮,這是瘀血流出的表現。此時,新血已經在血海中孕育,所以可以受孕。

非月信已下多時。然後另生新血也。知此。則知以去瘀為生新之法。並知以生新為去瘀之法。生血之機有如此者。而生血之原。則又在於脾胃。經云。中焦受氣取汁。變化而赤。是為血。今且舉一可見者言之。婦人乳汁。即脾胃飲食所化。乃中焦受氣所取之汁也。婦人乳汁。

白話文:

這時候身體會開始產生新的血液。瞭解這點,就能明白疏通瘀血是促進新血生成的方法,同時也知道生成新血也是為了消除瘀血。血液生成的機制就是這樣。而血液生成的根本,在於脾胃的功能。

古籍上說,中焦(脾胃所在的部位)接受食物的精氣並提取液體,經過轉化變成紅色,這就成了血液。現在舉一個明顯的例子來說明:婦人的乳汁,就是由脾胃消化吸收的食物轉化而來的,這正是中焦接受氣息後所提取得來的液體。因此,婦人的乳汁,

則月水不行。以此汁既從乳出。便不下行變血矣。至於斷乳之後。則此汁變化而赤。仍下行而為經血。人皆知催乳須補脾胃。而不知滋血尤須補脾胃。蓋血即乳也。知催乳法。便可知補血法。但調治脾胃。須分陰陽。李東垣後。重脾胃者。但知宜補脾陽。而不知滋養脾陰。脾陽不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女性的月經不正常,那麼這種汁液既然已經通過乳房流出,那麼它就不會再下行,反而會轉化成血液。等到停止哺乳後,這種汁液就會轉變為紅色,並繼續下行成為經血。人們都知道催促乳汁分泌需要補充脾胃,卻不知道滋潤血液更需要補充脾胃。因為血液實際上就是乳汁。瞭解催乳的方法,就能夠理解補血的方法。但是調理脾胃,需要區分陰陽。在李東垣之後,重視脾胃的人只知道適當地補充脾陽,卻不知道滋養脾陰。脾陽不足。

水穀固不化。脾陰不足。水穀仍不化也。譬如釜中煮飯。釜底無火固不熟。釜中無水亦不熟也。予親見脾不思食者。用溫藥而反減。用涼藥而反快。予親見催乳者。用耆朮鹿茸而乳多。又親見催乳者。用耆朮鹿茸而乳轉少。則以有宜不宜耳。是故宜補脾陽者。雖乾薑附子轉能生津。

白話文:

食物無法消化。原因是脾臟陰虛。食物還是無法消化。就像釜中煮飯,釜底沒有火,飯肯定煮不熟。釜中沒有水,飯也不可能煮熟。我親眼見過不思飲食、脾虛的人,服用溫補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,服用涼藥後病情反而好轉。我也親眼見過催乳的人,服用人參耆術鹿茸後乳汁增多。也見過催乳的人,服用人參耆術鹿茸後乳汁反而減少。這是因為這些藥物是否適合病人而造成的不同結果。因此,適合補脾陽的人,即使服用乾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也能生津。

宜補脾陰者。雖知母石膏。反能開胃。補脾陽法。前人已備言之。獨於補脾陰。古少發明者。予特標出。俾知一陰一陽。未可偏廢。

白話文:

適合滋補脾陰的人,雖然知母和石膏也能開胃,但是滋補脾陽的方法,前人已經講述得很詳細了。只有滋補脾陰的方法,古代很少有人提出來。我特別提出這一點,讓大家知道陰陽平衡,不可偏廢。

補脾陰以開胃進食。乃吾臨證悟出。而借傷寒論存津液三字為據。此外固無證據也。書既成。後得泰西洋人醫法五種。內言胃之化谷。乃胃汁化之。並有甜肉汁。苦膽汁。皆入腸胃化谷。所謂汁者。即予所謂津液也。西醫論臟腑。多言物而遺理。如此條者。實指其物。而尚不與理相背。適足以證予所論。故並志之。

白話文:

為了增強脾胃的陰氣,促進開胃進食。這是我在臨牀實踐中悟出的道理。而藉助《傷寒論》中「存津液」三字作為依據。除此之外,並沒有其他證據。書稿寫成後,後來得到了西方的五種醫學書籍。其中提到,胃部消化食物,是由於胃液的作用。還有甘甜的胰液、苦味的膽汁,都進入腸胃消化食物。這裡所說的「汁」,就是我所說的「津液」。西醫在討論臟腑時,多著眼於具體事物而忽略了原理。這條論述,確實指出了具體事物,但並未違背原理,正好可以印證我的論點。所以把它也記錄下來。

2. 臟腑病機論

臟腑各有主氣。各有經脈。各有部分。故其主病。亦各有見證之不同。有一臟為病。而不兼別臟之病者。單治一臟而愈。有一臟為病。而兼別臟之病者。兼治別臟而愈。業醫不知臟腑。則病原莫辨。用藥無方。烏睹其能治病哉。吾故將臟腑大旨。論列於後。庶幾於病證藥方。得其門徑云。

白話文:

不同的臟腑各有自己控制運行的氣血(主氣),各自有不同的經絡(經脈),各自有不同的功能(部分)。因此,它們的主病(疾病)也有不同的表現(見證)。一種臟腑發病,而不涉及其他臟腑,單獨治療這一臟腑即可痊癒。另一種臟腑發病,且波及其他臟腑,需要同時治療其他臟腑才能痊癒。如果學醫的人不瞭解臟腑,那麼疾病的根源就無法辨別,用藥也就無法對症。這樣的人怎麼能治癒疾病呢?所以我將臟腑的總要主旨,在下面詳細論述,以便於大家對病證和藥方的理解,從而找到治療疾病的門徑。

心者。君主之官。神明出焉。蓋心為火臟。燭照事物。故司神明。神有名而無物。即心中之火氣也。然此氣非虛懸無著。切而指之。乃心中一點血液。湛然朗潤。以含此氣。故其氣時有精光發見。即為神明。心之能事。又主生血。而心竅中數點血液。則又血中之最精微者。乃生血之原泉。

白話文:

心臟是人體的君主器官,掌管神志。因為心臟屬火,有照亮事物的作用,所以掌控神明。神明是一種有名字但沒有實體的東西,就是心臟中的火氣。但這個火氣不是憑空存在的,可以用手指切實地指出它。這火氣就是心臟中的一點血液,清澈明亮,蘊含著火氣。因此,這股火氣時常會發出精光,這就是神明。心臟的功能還包括製造血液,而心竅中的幾點血液,則是血液中最精純的部分,是產生血液的源頭。

亦出神之淵海。血虛則神不安而怔忡。有瘀血亦怔忡。火擾其血則懊憹。神不清明。則虛煩不眠。動悸驚惕。水飲剋火。心亦動悸。血攻心則昏迷。痛欲死。痰入心則癲。火亂心則狂。與小腸相為表裡。遺熱於小腸。則小便赤澀。火不下交於腎。則神浮夢遺。心之脈上挾咽喉。

白話文:

出神魂於深淵之中。血氣虛弱,神魂不安定,會出現心悸恍惚的症狀。體內有瘀血也會導致心悸恍惚。心火擾亂血脈,會引起煩亂和憂鬱。神志不清醒,會導致虛弱煩躁,失眠多夢,心中悸動,容易受驚。水飲侵犯心火,也會引起心悸。血氣攻入心臟,會導致昏迷,疼痛難忍。痰液進入心臟,會導致癲狂。心臟和小腸表裡相連。心火遺熱於小腸,會導致小便發紅發澀。心火不能下交於腎臟,會導致神志恍惚,夢中遺精。心臟的脈絡向上貫穿咽喉。

絡於舌本。實火上壅為喉痹。虛火上升。則舌強不能言。分部於胸前。火結則為結胸。為痞。為火痛。火不宣發則為胸痹。心之積曰伏梁。在心下大如臂。病則臍上有動氣。此心經主病之大旨也。

白話文:

舌本的經絡堵塞,實火上攻會引起喉嚨疼痛。虛火上行,會導致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。經絡分佈在胸前,火氣聚集就會形成胸部結塊,出現痞塊和胸痛,火氣不發散就會形成胸部痹痛。心臟的積滯叫伏梁,位於心下,大小如手臂。發病時,臍部會有鼓脹感。這是心經主治疾病的概括。

包絡者。心之外衛。心為君主之官。包絡即為臣。故心稱君火。包絡稱相火。相心經宣布火化。凡心之能事。皆包絡為之。見證治法。亦如心臟。

白話文:

包絡:這是心臟的外層保護層。心臟是君主之官,而包絡就是大臣。因此,心臟稱為君火,包絡稱為相火。相火能幫助心經傳播火化作用。凡是心臟能做的事,都由包絡來執行。在診斷和治療方面,也要像治療心臟一樣來對待包絡。

肝為風木之臟。膽寄其間。膽為相火。木生火也。肝主藏血。血生於心。下行胞中。是為血海。凡周身之血。總視血海為治亂。血海不擾。則周身之血。無不隨之而安。肝經主其部分。故肝主藏血焉。至其所以能藏之故。則以肝屬木。木氣衝和條達。不致遏郁。則血脈得暢。

白話文:

肝臟是風木屬性的臟器,膽汁寄存在肝臟之中。膽汁是相火,因為木能生火。肝臟負責儲藏血液,血液產生於心臟,流向下腹部的子宮,形成血海。全身的血液都取決於血海的盛衰。如果血海安穩,那麼全身的血液都能隨之平穩。肝經主管這一部分,因此肝臟能夠儲藏血液。至於肝臟能夠儲藏血液的原因,是因為肝臟屬木,木氣和順通達,不會停滯鬱結,這樣血脈就能夠暢通。

設木鬱為火。則血不和。火發為怒。則血橫決。吐血錯經血痛諸證作焉。怒太甚則狂。火太甚則頰腫面青。目赤頭痛。木火剋土。則口燥泄痢。飢不能食。回食逆滿。皆系木鬱為火之見。證也。若木挾水邪上攻。又為子借母勢。肆虐脾經。痰飲泄瀉嘔吐頭痛之病又作矣。木之性主於疏泄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肝氣鬱結化火,就會導致血脈不和。火氣發作就會發怒,導致血氣橫流,出現吐血、經血紊亂、疼痛等症狀。怒氣過度就會發狂。火氣過盛就會臉頰腫脹、面色發青,眼睛發紅、頭痛。肝火剋制脾土,就會口乾舌燥、腹瀉痢疾,飢餓不能進食,脹氣嘔吐,這些都是肝氣鬱結化火所導致的症狀。如果肝氣挾雜水邪上逆,就會藉由母子相生之勢,侵襲脾經,導致痰飲泄瀉、嘔吐、頭痛等疾病。肝的特性在於疏泄。

食氣入胃。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。而水穀乃化。設肝之清陽不升。則不能疏泄水穀。滲瀉中滿之證。在所不免。肝之清陽。即魂氣也。故又主藏魂。血不養肝。火擾其魂。則夢遺不寐。肝又主筋。瘛瘲囊縮。皆屬肝病。分部於季脅少腹之間。凡季脅少腹疝痛。皆責於肝。其經名為厥陰。

白話文:

食物進入胃後,依靠肝臟的木氣疏通,水穀才會消化。如果肝臟的陽氣不能上升,就無法疏通水穀,就會出現腹脹腹瀉的症狀。肝臟的陽氣,也就是魂氣,因此肝臟也負責藏魂。如果血液不足以滋養肝臟,火氣擾亂了魂氣,就會出現遺精、失眠。肝臟還主筋,曲屈不伸、囊縮都是肝臟疾病。肝臟的分佈區域在季肋和少腹之間,凡是季肋和少腹的疝痛,都與肝臟有關。肝臟所屬的經絡稱爲厥陰經。

謂陰之盡也。陰極則變陽。故病至此。厥深熱亦深。厥微熱亦微。血分不和。尤多寒熱並見。與少陽相表裡。故肝病及膽。亦能吐酸嘔苦。耳聾目眩。於位居左。多病左脅痛。又左脅有動氣。肝之主病。大略如此。

白話文:

這表示陰氣已盡。陰氣極盛就會轉化為陽氣。所以疾病發展到這個階段。厥證(抽搐)嚴重則發熱也嚴重。厥證輕微則發熱也輕微。血氣不調和。尤多寒熱同時發生的情況。與少陽相表裡。所以肝病及膽病。也能吐酸水或嘔出苦水。耳聾目眩。在臟腑中位於左邊。多患左脅痛。又左脅有動氣的現象。肝臟的主要疾病。大致如此。

膽與肝連。司相火。膽汁味苦。即火味也。相火之宣布在三焦。而寄居則在膽腑。膽火不旺。則虛怯驚悸。膽火太亢。則口苦嘔逆。目眩耳聾。其經繞耳故也。界居身側。風火交煽。則身不可轉側。手足抽掣。以表裡言。則少陽之氣。內行三焦。外行腠理。為榮衛之樞機。逆其樞機。

白話文:

膽臟與肝臟相連,主管陽氣。膽汁的味道是苦的,這是陽氣的味道。陽氣分佈在三焦之中,寄居在膽腑內。膽氣不足,人會虛弱膽怯,容易受到驚嚇。膽氣過盛,就會口苦、嘔吐、頭暈耳聾,這是因為膽經繞過耳朵。膽臟位於身體一側,如果風火同時侵襲,就會讓人無法轉側身體,手腳抽搐。從表裡關係來看,少陽之氣在體內運行於三焦,在體外運行於腠理之間,是榮衛氣血運行樞紐。如果違逆了這個樞紐,就會影響榮衛氣血的正常運轉。

則嘔吐胸滿。邪客腠理。入與陰爭。則熱。出與陽爭。則寒。故瘧疾少陽主之。虛勞骨蒸。亦屬少陽。以榮衛腠理之間不和。而相火熾甚故也。相火挾痰。則為癲癇。相火不戢。則肝魂亦不寧。故煩夢遺精。且膽中相火。如不亢烈。則為清陽之木氣。上升於胃。胃土得其疏達。

白話文:

如果嘔吐、胸部滿脹,這是因為邪氣侵入皮膚腠理,進入體內與陰氣爭鬥,就會發熱;如果邪氣外出與陽氣爭鬥,就會發冷。因此,瘧疾是由少陽經主導的。虛勞、骨蒸也屬於少陽經的問題,因為榮衛之氣在腠理之間失調,導致相火過於旺盛。相火與痰液結合,就會形成癲癇。相火過於旺盛,就會影響肝魂的安寧,所以會產生煩躁、多夢、遺精等症狀。另外,膽中的相火如果不過度旺盛,就會成為清陽之氣的木氣,上升到胃部,讓胃土得到疏導和暢達。

故水穀化。亢烈則清陽遏郁。脾胃不和。胸脅之間骨盡處。乃少陽之分。病則其分多痛。經行身之側。痛則不利屈伸。此膽經主病之大略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食物消化吸收。火氣過盛,則陽氣受阻。脾胃功能失調。在胸部和肋骨之間,靠近脊椎的地方,是少陽經的範圍。如果這裡出現疾病,就會疼痛。少陽經循行於身體兩側,如果疼痛,則會影響屈伸活動。這些是大致上膽經引起疾病的表現。

胃者。倉廩之官。主納水穀。胃火不足。則不思食。食入不化。良久仍然吐出。水停胸膈。寒客胃中。皆能嘔吐不止。胃火炎上。則飢不能食。拒隔不納。食入即吐。津液枯竭。則成隔食。糞如羊屎。火甚則結硬。胃家實則譫語。手足出汗。肌肉潮熱。以四肢肌肉。皆中宮所主故也。

白話文:

胃就好比倉庫,負責接收和消化食物。如果胃火不足,就會食慾不振,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,過了很久都會吐出來。食物停留在胸膈間,寒氣入侵胃中,都會導致嘔吐不止。

如果胃火過於旺盛,會感到飢餓卻吃不下,食物進到胃裡也會吐出來。津液耗盡,就會形成隔食,大便像羊糞一樣。胃火過盛就會便祕。

如果胃裡積滯了食物,會出現胡言亂語、手足出汗、肌肉潮熱的症狀。這是因為四肢肌肉都受胃部支配的緣故。

其經行身之前。至面上。表證目痛鼻乾。發痙不能仰。開竅於口。口乾咽痛。氣逆則噦。又與脾相表裡。遺熱於脾。則從濕化。發為黃癉。胃實脾虛。則能食而不消化。主燥氣。故病陽明。總系燥熱。獨水泛水結。有心下如盤等證。乃為寒病。胃之大略。其病如此。脾稱濕土。

白話文:

當經脈行經身體前部,到達面部時,會出現表證症狀,如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發痙無法仰頭。它開竅於嘴巴,所以會出現口乾、咽喉疼痛的症狀。如果氣息逆行,就會嘔吐。脾胃兩經表裡相合,如果胃熱遺留到脾臟,就會滋生濕氣,形成黃疸。如果胃部實熱而脾虛,就會出現能吃不消化的情況。胃經主治燥氣,所以病在陽明經多與燥熱有關。但如果出現水泛水結的症狀,例如腹部如盤狀,那就屬於寒病。關於胃經的病症大致如此。脾經被稱為濕土。

土濕則滋生萬物。脾潤則長養臟腑。胃土以燥納物。脾土以濕化氣。脾氣不布。則胃燥而不能食。食少而不能化。譬如釜中無水。不能熟物也。故病隔食。大便難。口燥唇焦。不能生血。血虛火旺。發熱盜汗。若濕氣太甚。則谷亦不化。痰飲泄瀉腫脹腹痛之證作焉。濕氣挾熱。

白話文:

當土壤濕潤時,就會滋生萬物。當脾臟濕潤時,就能滋養五臟六腑。胃的特性是乾燥,用來儲藏食物。脾的特性是濕潤,用來化生氣血。如果脾氣不順暢,胃就會乾燥而無法進食。進食減少而不能消化,就像鍋裡沒有水就無法煮熟食物一樣。因此,會出現食積停滯、大便不通、口乾舌燥、無法生血的情況。如果血虛,則虛火旺盛,會出現發熱和盜汗。如果濕氣太重,則食物也無法消化,會出現痰飲泄瀉、腫脹和腹痛等症狀。這種濕氣通常伴有熱氣。

則發黃發痢。腹痛壯熱。手足不仁。小水赤澀。脾積名曰痞氣。在心下如盤。脾病則當臍有動氣。居於中州。主灌四旁。外合肌肉。邪在肌肉。則手足蒸熱汗出。或肌肉不仁。其體陰而其用陽。不得命門之火以生土。則土寒而不化。食少虛羸。土虛而不運。不能升達津液。以奉心化血。

白話文:

那麼就會出現黃疸和痢疾。腹部疼痛、發燒。手腳麻木。小便赤色帶血。脾臟疾病稱為痞氣。位於心窩處,狀如盤子。脾臟有病,就會在肚臍處有氣體活動。脾臟位於中焦,負責滋養四肢。外與肌肉相合。邪氣在肌肉中,就會手腳發熱出汗。或肌肉麻木。脾臟的性質是陰而功能是陽。得不到命門之火來生養脾土,就會脾土寒冷不化。吃得少、身體虛弱。脾虛不能運化,不能將津液運送到上面,供奉心臟化生血液。

滲灌諸經。經云。脾統血。血之運行上下。全賴乎脾。脾陽虛則不能統血。脾陰虛又不能滋生血脈。血虛津少。則肺不得潤養。是為土不生金。蓋土之生金。全在津液以滋之。脾土之義有如是者。

白話文:

滋養全身經脈。醫書中說:脾臟主掌血液,血液在體內運行暢通,完全依賴脾臟的運作。脾陽虛弱,就無法掌管血液。脾陰虛弱,也無法滋養血脈。當血液和津液不足時,肺部就不能得到潤澤。這就好比土地無法生出金屬一樣。因為土地生金屬,完全依靠津液來滋潤。脾土具有這樣的意義。

肺為乾金。象天之體。又名華蓋。五臟六腑。受其覆冒。凡五臟六腑之氣。皆能上熏於肺以為病。故於寸口肺脈。可以診知五臟。肺之令主行制節。以其居高。清肅下行。天道下際而光明。故五臟六腑。皆潤利而氣不亢。莫不受其制節也。肺中常有津液。潤養其金。故金清火伏。

白話文:

肺屬性為乾金,像似天空穹蒼。又稱華蓋,覆蓋著五臟六腑。五臟六腑的氣,都能上蒸到肺而引起疾病。所以,在寸口脈上,可以診斷出五臟的疾病。肺負責調節和約束,因為它位於高處,清氣下行。就如同天道降臨世界,帶來光明。所以,五臟六腑都潤澤通利,氣血調和,都是受到肺的調節和約束。肺中經常有津液,用來滋潤它的金性,因此金性清淨,火氣被抑制。

若津液傷。則口渴氣喘。癰痿咳嗽。水源不清。而小便澀。遺熱大腸。而大便難。金不制木。則肝火旺。火盛刑金。則蒸熱喘咳。吐血癆瘵並作。皮毛者。肺之合也。故凡膚表受邪。皆屬於肺。風寒襲之。則皮毛灑淅。客於肺中。則為肺脹。為水飲沖肺。以其為嬌臟。故畏火。

白話文:

如果津液受到損傷,就會感覺口渴、氣喘,出現癰瘡、咳嗽,小便不通暢。遺熱在於大腸,因而大便困難。金屬不能約束木,那麼肝火就會旺盛。肝火旺盛會剋制金屬,導致蒸熱喘咳,並出現吐血、肺癆等症狀。皮毛是肺的表象。因此,凡是皮膚表面受到邪氣侵襲的,都屬於肺部疾患。風寒襲來,就會使皮毛失去滋潤,侵犯肺部,就會導致肺脹。肺部被水飲沖擊,因為肺是很嬌嫩的臟器,因此害怕火氣。

亦畏寒。肺開竅於鼻。主呼吸。為氣之總司。蓋氣根於腎。乃先天水中之陽。上出鼻。肺司其出納。腎為水。肺為天。金水相生。天水循環。腎為生水之原。肺即為制氣之主也。凡氣喘咳息。故皆主於肺。位在胸中。胸中痛屬於肺。主右脅。積曰息賁。病則右脅有動氣。肺為之義。大率如是。

白話文:

此外,也怕冷。肺部與鼻子相通,負責呼吸,是氣息的總管。因為氣的根源在腎,是先天水中之陽氣,從鼻子向上運行,肺部司掌其進出的呼吸。腎代表水,肺代表天,金水相生,如同天水循環。腎是產生水液的根源,而肺則是控制氣息的主宰。因此,凡是氣喘、咳嗽或呼吸困難的疾病,都與肺部有關。肺部位於胸腔之中,胸腔疼痛屬於肺部問題。肺主管右脅,積聚氣體稱為息賁。如果肺部生病,右脅會有氣體活動,這是肺部功能異常所致。大致就是這樣。

腎者水臟。水中含陽。化生元氣。根結丹田。內主呼吸。達於膀胱。運行於外則為衛氣。此氣乃水中之陽。別名之曰命火。腎水充足。則火之藏於水中者。韜光匿彩。龍雷不升。是以氣足而鼻息細微。若水虛。則火不歸元。喘促虛癆。諸證並作。咽痛聲啞。心腎不交。遺精失血。

白話文:

腎臟屬於水屬性。水中有陽氣,可以化生元氣。元氣是生命之根源,儲存在丹田中。它主導內部的呼吸,通過膀胱排出體外。運轉到體外就成為衛氣。這種氣就是水中所含的陽氣,又稱為「命火」。

腎水充足時,腎中的命火就會隱藏在水中,不會顯露出來。因此,氣息充足,呼吸細微。但若腎水虛弱,命火就會脫離元氣,導致呼吸急促,虛癆等疾病,同時會出現咽喉疼痛、聲音嘶啞等症狀。這是因為心腎不交,導致遺精失血。

腫滿咳逆。痰喘盜汗。如陽氣不足者。則水泛為痰。凌心沖肺。發為水腫。腹痛奔豚。下利厥冷。亡陽大汗。元氣暴脫。腎又為先天。主藏精氣。女子主天癸。男子主精。水足則精血多。水虛則精血竭。於體主骨。骨痿故屬於腎。腎病者。臍下有動氣。腎上交於心。則水火既濟。

白話文:

腫脹、咳嗽、逆氣。痰多、氣喘、盜汗。如果陽氣不足,水液就會泛濫成痰。痰液積聚在心肺,導致水腫。腹部疼痛如奔馬,腹瀉、手腳冰涼。陽氣喪失殆盡,元氣突然耗盡。

腎臟是先天之本,負責儲藏精氣。女性腎主月經,男性腎主精液。水液充足,精血就多。水液虛少,精血就枯竭。腎臟在體內主骨,骨骼痿弱與腎臟有關。

腎臟有病,臍下會有動氣。腎臟與心臟有聯繫,水火調和。

不交則火愈亢。位在腰。主腰痛。開竅於耳。故虛則耳鳴耳聾。瞳人屬腎。虛則神水散縮。或發內障。虛陽上泛。為咽痛頰赤。陰虛不能化水。則小便不利。陽虛不能化水。小便亦不利也。腎之病機。有如此者。膀胱者。貯小便之器。經謂州都之官。津液藏焉。氣化則能出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腎氣不足,心火就會更加旺盛。腎位於腰部,主治腰痛。腎氣通於耳朵,所以腎虛就會出現耳鳴耳聾。瞳孔屬於腎,腎虛就會導致腎水不足,縮小或出現白內障。腎陽虛弱上行,就會引起咽喉痛和臉頰發紅。陰虛不能化水,就會導致小便不通。陽虛不能化水,也會導致小便不通。腎臟的病理機制就是這樣。膀胱是儲存小便的器官,經絡學稱之為「州都之官」,津液都儲存在這裡。氣化作用正常,小便就能排出。

此指汗出。非指小便。小便雖出於膀胱。而實則肺為水之上源。上源清。則下源自清。脾為水之堤防。堤防利。則水道利。腎又為水之主。腎氣行。則水行也。經所謂氣化則能出者。謂膀胱之氣。載津液上行外達。出而為汗。則有云行雨施之象。故膀胱稱為太陽經。謂水中之陽。

白話文:

這裡指的是汗水,不是小便。雖然小便來自膀胱,但實際上肺是水的源頭。源頭清澈,下游自然也清澈。脾是水的堤防,堤防暢通,水道自然暢通。腎又是水的主人,腎氣運行,水就能流通。經書中所說的「氣化則能出」,指的是膀胱之氣載著津液向上運行,到達體表,排出體外成為汗水,就像雲層行進,降雨滋潤大地一樣。所以膀胱被稱為太陽經,意指水中之陽。

達於外以為衛氣。乃陽之最大者也。外感則傷其衛陽。發熱惡寒。其經行身之背。上頭項。故頭項痛。背痛。角弓反張。皆是太陽經病。皮毛與肺合。肺又為水源。故發汗須治肺。利水亦須治肺。水天一氣之義也。位居下部。與胞相連。故血結亦病水。水結亦病血。膀胱之為病。

白話文:

陽氣運行於外,形成衛氣。衛氣是陽氣中最強大的。外來病邪侵襲後,便會損傷衛陽。導致發熱、惡寒。衛陽行於背部,上達頭頸。因此,頭痛、頸痛、背痛、角弓反張等症狀,都是太陽經病變。

皮毛與肺相應。肺又為水之源頭。所以,發汗需要治療肺。利水也需要治療肺。這是水天一氣的道理。膀胱位於下部,與子宮相連。因此,血結也屬於水病。水結也屬於血病。膀胱發病時,同時可能兼見水病和血病。

其略有如此。三焦。古作膲。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。唐宋人不知膲形。以為有名而無象。不知內經明言焦理縱者。焦理橫者。焦有文理。豈得謂其無象。西洋醫書。斥中國不知人有連網。言人飲水入胃。即滲出走連網而下。以滲至膀胱。膀胱上口。即在連網中也。中國醫林改錯一書。

白話文:

大致上是這樣,三焦,古時候寫作膲,就是人體內外上下相連的脂肪膜。唐朝和宋朝的人不知道膲的形狀,以為有名無實。不知道《內經》裡明確地說過膲的縱向紋路和橫向紋路,膲是有紋理的。怎麼能說它沒有形狀呢?西方醫學書籍指責中國人不知道人體有網膜,說人喝水進到胃裡,就會滲出流到網膜上,然後滲透到膀胱,膀胱的開口就在網膜中。中國醫學界出版了一本《改錯》的書。

亦言水走網油而入膀胱。觀剖牲畜。其網油中有水鈴鐺。正是水過其處。而未入膀胱者也。此說近出。力斥舊說之謬。而不知唐宋後。古膲作焦。不知膜油即是三焦。是以致謬。然內經明言三焦者。決瀆之官。水道出焉。與西洋醫法。醫林改錯正合。古之聖人。何嘗不知連網膜膈也哉。

白話文:

也有人說,水經過網油之後進入膀胱。解剖牲畜,發現其網油中含有水泡,正是水經過而尚未進入膀胱的地方。這個說法是最近提出的,有力地駁斥了舊說的謬誤。但不知道唐宋以後,古書中記載的「三焦」被誤寫為「焦」,不知道「膜油」就是三焦,因此產生了錯誤。然而,《內經》明明說三焦是疏通道路的官脈,水道由此而出。這與西洋醫學的說法和《醫林改錯》中的修正見解一致。古聖賢怎麼可能不知道連網油膈膜呢?

按兩腎中一條油膜。為命門。即是三焦之原。上連肝氣膽氣。及胸膈。而上入心。為包絡。下連小腸大腸。前連膀胱。下焦夾室。即血室氣海也。循腔子為肉皮。透肉出外。為包裹周身之白膜。皆是三焦所司。白膜為腠理。三焦氣行腠理。故有寒熱之證。命門相火布於三焦。

白話文:

在兩顆腎臟之間有一層油膜,叫作「命門」,是三焦之源頭。三焦往上連接肝氣、膽氣,以及胸膈,進而上升到心臟,形成心包絡。往下連接小腸、大腸,前方連接膀胱,下方夾著腰間的空腔,就是「血室氣海」。這層油膜沿著腔室形成皮肉,穿過皮肉延伸到體外,成為包裹身體各處的白色薄膜。這一切都是由三焦所掌控的。白色薄膜形成毛細孔和肌理,三焦的氣行走在毛細孔和肌理中,因此會產生寒熱的病症。命門之火分佈在三焦之中。

火化而上行為氣。火衰則元氣虛。火逆則元氣損。水化而下行為溺。水溢則腫。結則淋。連肝膽之氣。故多挾木火。與腎心包相通。故原委多在兩處。與膀胱一陰一陽。皆屬腎之府也。其主病知矣。

白話文:

火氣運轉向上化生氣血。火氣衰退,則元氣虛弱。火氣上逆,則元氣受損。水液運轉向下化生水液。水液過多,則出現浮腫。氣血凝結,則出現小便不利。連繫了肝臟和膽囊之氣,所以常常伴有肝火旺盛之症。與腎臟和心包相通,所以水液的來源和去處大多在於這兩個部位。與膀胱相連,一陰一陽,都屬於腎臟系統。由此可以瞭解它的主要病症了。

小腸者。受盛之官。變化出焉。上接胃腑。下接大腸。與心為表裡。遺熱則小水不清。與脾相連屬。土虛則水穀不化。其部分。上與胃接。故小腸燥屎。多借胃藥治之。下與肝相近。故小腸氣痛。多借肝藥治之。大腸司燥金。喜潤而惡燥。寒則滑脫。熱則秘結。泄痢後重。痔漏下血。

與肺相表裡。故病多治肺以治之。與胃同是陽明之經。故又借多治胃之法以治之。

白話文:

小腸是儲存和運化食物的器官,負責將食物中的營養轉化成能量。它向上與胃相連,向下與大腸相接。小腸和心臟是表裡關係,如果小腸有餘熱,則小便混濁。小腸和脾臟相連,如果脾臟虛弱,食物和水液就不能被正常消化和吸收。

小腸的上部與胃相接,因此當小腸有乾燥的大便時,通常可以通過服用胃藥來治療。小腸的下部與肝臟相近,因此當小腸有氣痛時,通常可以通過服用肝藥來治療。

大腸負責排泄乾燥的廢物,它喜歡濕潤而討厭乾燥。如果大腸受寒,會導致大便稀溏;如果大腸受熱,會導致大便祕結。腹瀉後,大腸會出現下墜感;痔瘡和肛裂會導致出血。

與肺相關聯,表裡相應,因此治療時多從治肺的方法著手。又因為與胃屬於同一陽明經絡,所以也常用治療胃的方法來治療。

以上條列。皆臟腑之性情部位。各有不同。而主病亦異。治雜病者宜知之。治血證者。亦宜知之。臨證處方。分經用藥。斯不致南轅北轍耳。

白話文:

上述所列,皆為臟腑的屬性和部位,各不相同,所主之病也不一樣。治療雜病的人應該瞭解這些。治療血證的人也應該瞭解這些。臨牀時開具處方,要根據不同的經絡用藥,這樣就不會南轅北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