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
1. 卷一
2. 陰陽水火氣血論
人之一身。不外陰陽。而陰陽二字。即是水火。水火二字。即是氣血。水即化氣。火即化血。何以言水即化氣哉。氣著於物。復還為水。是明驗也。蓋人身之氣。生於臍下丹田氣海之中。臍下者腎與膀胱。水所歸宿之地也。此水不自化為氣。又賴鼻間吸入天陽。從肺管引心火。
下入於臍之下。蒸其水使化為氣。如易之坎卦。一陽生於水中。而為生氣之根。氣既生。則隨太陽經脈為布護於外。是為衛氣。上交於肺。是為呼吸。五臟六腑。息以相吹。止此一氣而已。然氣生於水。即能化水。水化於氣。亦能病氣。氣之所至。水亦無不至焉。故太陽之氣達於皮毛則為汗。
氣挾水陰而行於外者也。太陽之氣。上輸於肺。膀胱腎中之水陰。即隨氣升騰。而為津液。是氣載水陰而行於上者也。氣化於下。則水道通而為溺。是氣行水亦行也。設水停不化。外則太陽之氣不達。而汗不得出。內則津液不生。痰飲交動。此病水而即病氣矣。又有肺之制節不行。
氣不得降。因而癃閉滑數。以及腎中陽氣。不能鎮水。為飲為瀉。不一而足。此病氣即病水矣。總之。氣與水本屬一家。治氣即是治水。治水即是治氣。是以人參補氣。以其生於北方。水中之陽。甘寒滋潤。大生津液。津液充足。而肺金濡潤。肺主氣。其葉下垂以納氣。得人參甘寒之陰。
內具陽性。為生氣化水之良品。故氣得所補益焉。即如小柴胡。仲景自注云。上焦得通。津液得下。胃氣因和。是通津液即是和胃氣蓋津液足。則胃上輸肺。肺得潤養。其葉下垂。津液又隨之而下。如雨露之降。五臟戴澤。莫不順利。而濁陰全消。亢陽不作。肺之所以制節五臟者如此。
設水陰不足。津液枯竭。上則痿咳。無水以濟之也。下則閉結。制節不達於下也。外則蒸熱。水陰不能濡於肌膚也。凡此之證。皆以生水為治法。故清燥救肺湯。生津以補肺氣。豬苓湯。潤利以除痰氣。都氣丸。補水以益腎氣。即如發汗。所以調衛氣也。而亦戒火攻以傷水陰。
故用白芍之滋陰。以啟汗源。用花粉之生津。以救汗液。即此觀之。可知滋水即是補氣。然補中益氣湯。六君子。腎氣丸。是皆補氣之方也。何以絕不滋水哉。蓋無形之水陰。生於下而濟於上。所以奉養是氣者也。此水則宜滋有形之水質。入於口而化於下。所以傳道是氣者也。
此水則宜瀉。若水質一停。則氣便阻滯。故補中湯。用陳術以制水。六君子。用苓半以利水。腎氣丸。亦用利水之藥。以佐桂附。桂附以氣藥化水。苓澤即以利水之藥以化氣。真武湯尤以術苓利水為主。此治水之邪。即以治氣。與滋水之陰。即以補氣者。固並行而不悖也。且水邪不去。
則水陰亦不能生。故五苓散去水邪。而即能散津止渴。並能發汗退熱。以水邪去。則水陰布故也。然水陰不滋。則水邪亦不能去。故小柴胡通達津液。而即能下調水道。總見水行則氣行。水止則氣止。能知此者。乃可與言調氣矣。何以言火即化血哉。血色。火赤之色也。火者心之所主。
化生血液。以濡周身。火為陽。而生血之陰。即賴陰血以養火。故火不上炎。而血液下注。內藏於肝。寄居血海。由衝任帶三脈。行達周身。以溫養肢體。男子則血之轉輸。無從覘驗。女子則血之轉輸。月事時下。血下注於血海之中。心火隨之下濟。故血盛而火不亢烈。是以男子無病。
而女子受胎也。如或血虛。則肝失所藏。木旺而愈動火。心失所養。火旺而益傷血。是血病即火病矣。治法宜大補其血。歸地是也。然血由火生。補血而不清火。則火終亢而不能生血。故滋血必用清火諸藥。四物湯所以用白芍。天王補心丹所以用二冬。歸脾湯所以用棗仁。仲景炙甘草湯所以用二冬阿膠。
皆是清水之法。至於六黃湯。四生丸。則又以大瀉火熱為主。是火化太過。反失其化。抑之即以培之。清火即是補血。又有火化不及。而血不能生者。仲景炙甘草湯所以有桂枝。以宣心火。人參養榮湯所以用遠志肉桂。以補心火。皆是補火生血之法。其有血寒血痹者。則用桂枝細辛艾葉乾姜等。
稟受火氣之藥。以溫達之。則知治火即是治血。血與火原一家。知此乃可與言調血矣。夫水火氣血。固是對子。然亦互相維繫。故水病則累血。血病則累氣。氣分之水陰不足。則陽氣乘陰而乾血。陰分之血液不足。則津液不下而病氣。故汗出過多則傷血。下後亡津液則傷血。
熱結膀胱則下血。是水病而累血也。吐血咳血。必兼痰飲。血虛則精竭水結。痰凝不散。失血家往往水腫。瘀血化水。亦發水腫。是血病而兼水也。蓋在下焦。則血海膀胱。同居一地。在上焦。則肺主水道。心主血脈。又並域而居。在軀殼外。則汗出皮毛。血循經脈。亦相倚而行。
一陰一陽。互相維繫。而況運血者即是氣。守氣者即是血。氣為陽。氣盛即為火盛。血為陰。血虛即是水虛。一而二。二而一者也。人必深明此理。而後治血理氣。調陰和陽。可以左右逢源。又曰血生於心火。而下藏於肝。氣生於腎水。而上主於肺。其間運上下者。脾也。水火二藏。
皆系先天。人之初胎。以先天生後天。人之既育。以後天生先天。故水火兩藏。全賴於脾。食氣入胃。脾經化汁。上奉心火。心火得之。變化而赤。是之謂血。故治血者。必治脾為主。仲景炙甘草湯。皆是此義。以及大黃下血。亦因大黃秉土之色。而大泄地道故也。地黃生血。
亦因地黃秉土之潤。而大滋脾燥故也。其餘參耆。運血統血。皆是補脾。可知治血者。必以脾為主。乃為有要。至於治氣。亦宜以脾為主。氣雖生於腎中。然食氣入胃。脾經化水。下輸於腎。腎之陽氣。乃從水中蒸騰而上。清氣升而津液四布。濁氣降而水道下行。水道下行者。
猶地有江河。以流其惡也。津液上升者。猶土膏脈動。而雨露升也。故治氣者必治脾為主。六君子湯。和脾利水以調氣。真武湯。扶脾鎮水以生氣。十棗陷胸等湯。攻脾奪水以通氣。此去水邪以補氣之法也。又有水津不灌。壯火食氣。則用人參滋脾以益氣。花粉清脾以和氣。
凡治氣者。亦必知以脾為主。而後有得也。李東垣治病。以氣為主。故專主脾胃。然用藥偏於剛燥。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。脾不升津則宜滋。氣分不可留水邪。氣分亦不可無水津也。朱丹溪治病以血為主。故用藥偏於寒涼。不知病在火臟宜寒涼。病在土臟宜甘緩也。此論不專為失血立說。
然治血者。必先知之。而後於調氣和血。無差爽云。
白話文:
人體的構成,不外乎陰陽二元。而陰陽二字,其實就是水火的另一種說法。水火二字,又代表著氣和血。水可以化為氣,火則可以化為血。為什麼說水可以化為氣呢?因為氣依附在物質上,又會還原成水,這是很明顯的驗證。人體的氣,產生於肚臍下方的丹田氣海之中。肚臍下方是腎臟和膀胱所在,是水歸宿的地方。這些水並不會自己化為氣,還需要藉由鼻子吸入的天陽之氣,經由肺管引導心火,向下到達肚臍下方,蒸發水份使其化為氣。就像易經中的坎卦,一陽在水中產生,是生命之氣的根源。氣產生後,會隨著太陽經脈散布到體表,成為衛氣,向上交於肺部,成為呼吸。五臟六腑都藉由這一氣來互相協調運作。然而氣源於水,也能化為水;水能化為氣,也能使氣產生疾病。氣所能到達的地方,水也無所不到。因此,太陽之氣到達皮膚毛孔時會變成汗液,這是氣挾帶著水陰在體外運行。太陽之氣向上輸送到肺部,膀胱和腎臟中的水陰,也會隨著氣向上蒸騰,變成津液,這是氣攜帶水陰在體內向上運行。氣向下運行,則水道暢通,產生小便,這是氣行則水也行的例子。如果水停滯不化,往外則太陽之氣無法到達,汗液無法排出;往內則津液無法產生,造成痰飲流動,這就是因為水病而導致氣病。另外,如果肺的調節功能失常,氣無法下降,因而出現小便不暢、次數頻繁等症狀,以及腎中陽氣無法鎮住水,導致飲水過多或腹瀉等,這都是因為氣病而導致水病。總之,氣和水本是一家人,治療氣就是治療水,治療水也就是治療氣。所以,使用人參補氣,是因為人參生長在北方,是水中之陽,味甘性寒,具有滋潤的效果,能夠大量生成津液。當津液充足時,肺金就能得到滋潤,而肺主管氣,其葉片向下垂落以納氣,得到人參甘寒之陰、內含陽性的特性,是產生氣和水的良藥,因此氣才能得到補益。就像小柴胡湯,張仲景自註說「上焦得以疏通,津液得以下達,胃氣因而調和」,這是因為疏通津液就可以調和胃氣。津液充足,胃就能向上輸送至肺,肺得到滋養,其葉片向下垂落,津液又跟著向下流動,就像雨露降下,五臟都得到潤澤,一切順暢,濁陰全部消除,亢陽也不會產生。肺之所以能夠調節五臟的功能就是這樣。如果水陰不足,津液枯竭,往上就會出現萎軟、咳嗽等症狀,是因為沒有水來滋潤;往下就會出現閉塞不通,是因為調節功能無法到達下方;往外就會出現發熱,是因為水陰無法滋潤皮膚。這些症狀,都要用產生水的方法來治療。因此,清燥救肺湯以生津來補充肺氣,豬苓湯以潤利來去除痰氣,都氣丸以補水來益腎氣。就連發汗,也是為了調整衛氣,但要避免過度使用火攻而傷害水陰,所以使用白芍來滋陰,以開啟汗液的來源,用花粉來生津,以補充汗液。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,滋養水就是補充氣。然而,像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、腎氣丸這些方劑,都是補氣的藥方,為什麼完全不滋養水呢?這是因為無形的水陰,產生於下方,卻能滋養上方,是用來奉養氣的。而有形的水質,從口中進入,向下運行,是用來傳導氣的。這種水如果停滯,氣就會受到阻礙。所以補中湯用陳皮和蒼朮來制水,六君子湯用茯苓和半夏來利水,腎氣丸也使用利水藥物來輔助桂附。桂附以氣藥來化水,茯苓和澤瀉則以利水藥物來化氣。真武湯尤其以蒼朮和茯苓利水為主,這就是治療水邪,也就是治療氣,而滋養水陰,也就是補充氣,兩者可以同時進行而不互相衝突。況且,水邪不去,水陰也無法產生,所以五苓散去除水邪,就能夠散發津液、止渴,並能夠發汗退熱,因為水邪去除,水陰就能夠散布。然而,水陰不滋養,水邪也無法去除,所以小柴胡湯通達津液,就能夠向下疏通水道。總之,水運行,則氣運行;水停止,則氣停止。能夠了解這個道理,才能夠談論如何調氣。為什麼說火可以化為血呢?血的顏色,是火的赤紅色。火是心臟所主導,化生血液,滋潤全身。火屬於陽,而產生血液的陰,也需要依賴陰血來滋養火,所以火才不會向上炎上,而血液向下流注,內藏於肝,寄居於血海之中,由衝脈、任脈、帶脈三條經脈,運行至全身,溫養肢體。男子的血液運行沒有明顯的跡象,而女子的血液運行則在月經時顯現。血液向下流注到血海中,心火也隨之下濟,所以血液充盛而火不亢盛,因此男子無病,而女子可以受孕。如果血虛,肝臟失去藏血的功能,木氣旺盛而更加引動火氣;心臟失去血液的滋養,火氣旺盛而更加傷害血液。這就是血病也會導致火病。治療方法應該大量補血,例如使用當歸、熟地等藥材。然而,血由火產生,如果只補血而不清除火氣,火最終還是會亢盛而無法產生血液。所以,滋養血液一定要使用清火的藥物,因此四物湯使用白芍,天王補心丹使用麥冬、天冬,歸脾湯使用棗仁,張仲景的炙甘草湯使用麥冬、阿膠,這些都是清除火氣的方法。至於六黃湯、四生丸,則是以大量瀉火為主,因為火化過度,反而失去其化生的功能,抑制火氣就等於培養血液。清除火氣也就是補充血液。也有因為火化不足,而導致血液無法產生的情況。所以,張仲景的炙甘草湯使用桂枝來宣發心火,人參養榮湯使用遠志、肉桂來補充心火,這些都是補充火氣來產生血液的方法。如果出現血寒、血痹等症狀,則使用桂枝、細辛、艾葉、乾薑等具有火氣的藥物來溫通。由此可知,治療火也就是治療血,血和火原本就是一家人。了解這個道理,才能談論如何調血。水、火、氣、血,雖然是對立的,但也互相聯繫。所以,水病會影響到血,血病也會影響到氣。氣分中的水陰不足,則陽氣會過盛而使血液乾燥;陰分中的血液不足,則津液無法向下運行而導致氣病。所以,汗出過多會傷血,腹瀉過多會損傷津液而傷血,膀胱有熱結會導致血尿,這些都是水病而影響到血的例子。吐血、咳血,通常會伴隨痰飲;血虛會導致精氣枯竭、水液凝結,痰液凝固不散;失血的人常常會出現水腫,瘀血化為水,也會導致水腫,這些都是血病而兼有水的例子。在下焦,血海和膀胱同在一處;在上焦,肺主管水道,心主管血脈,也是相鄰而居。在身體外部,汗液從皮膚毛孔排出,血液循著經脈運行,也是互相依賴而行。一陰一陽,互相聯繫。況且,運行血液的就是氣,守護氣的就是血。氣屬於陽,氣盛則火盛;血屬於陰,血虛則水虛。一分為二,二合為一。人必須深入了解這個道理,才能夠治療血,調理氣,調和陰陽,達到左右逢源的境界。又說,血產生於心火,向下藏於肝;氣產生於腎水,向上主導於肺。而負責運轉上下的是脾臟。水火二臟,都屬於先天。人在初生胎時,以先天來產生後天;人在出生後,以後天來產生先天。因此,水火二臟都完全依賴於脾。食物進入胃,脾臟將其化為汁液,向上供給心火。心火得到滋養,會將其轉化為赤紅色,這就是血液。所以治療血液,必須以治療脾臟為主。張仲景的炙甘草湯,就是這個道理。以及大黃瀉下血,也是因為大黃具有土的顏色,能夠大量洩除地道之邪。地黃能夠產生血液,也是因為地黃具有土的滋潤特性,能夠大量滋養脾臟的乾燥。其他的像人參、黃耆,能夠運行血液,統攝血液,都是因為能夠補益脾臟。由此可知,治療血液,必須以脾臟為主,才是重點。至於治療氣,也應該以脾臟為主。氣雖然產生於腎中,但食物的氣進入胃,脾臟將其化為水液,向下輸送到腎臟。腎的陽氣,才從水中蒸騰而上。清氣上升,津液四布;濁氣下降,水道下行。水道下行,就像大地有江河,可以排放污穢;津液上升,就像土地的膏脈動,而有雨露上升。所以治療氣,必須以治療脾臟為主。六君子湯,調和脾胃、利水以調氣;真武湯,扶助脾氣,鎮攝水邪以生氣;十棗湯、陷胸湯等,攻伐脾邪,奪取水邪以通氣,這些都是去除水邪以補氣的方法。也有因為水津不能灌溉,壯火消耗氣的情況,則使用人參來滋養脾臟以益氣,花粉來清脾以調和氣。凡是治療氣,也必須知道以脾為主,才能有所收穫。李東垣治病,以氣為主,所以專門重視脾胃。然而,他用藥偏於剛燥,不知道脾不制水固然需要燥,但脾不升津則需要滋潤。氣分不可以留存水邪,但氣分也不可以沒有水津。朱丹溪治病,以血為主,所以用藥偏於寒涼,不知道病在火臟應該用寒涼,病在土臟則應該用甘緩。這段論述並不是專門為失血而立論,但治療血液的人,必須先知道這些道理,然後在調理氣血時才不會有差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