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今氏

《醫醫醫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世界對於醫者之醫方

人生何生乎?莫不生於錢。人生何死乎?莫不死於病。甚矣,生命金錢疾病,三者固互相維繫,而變相為用者也。生命重乎?金錢重乎?疾病重乎?非有生命不能有金錢,非無疾病不能保生命,則生命重矣。天之於人,既不能各長其生命,悉與以金錢盡免其疾病,則醫又重矣。

醫所以去病衛生也,無論良否,能捨金錢以生乎,抑或天別與醫以金錢乎?奈何世之人壹是皆以要錢為本,壹是皆以一己要錢為本,壹是皆以不願他人要錢為本,其至一錢如命,或竟要錢不要命,或且得命又思財,此世界之普通病,即所以致醫之病也。在窮乏無告者,猶或可說,而不謂富貴利達者,轉居多數也。

可謂不恕之甚矣。非強恕而行世,安得有良醫哉!庸醫殺人,不可勝道,然亦實由重視金錢者之自誤,雖即謂之自殺也。可又況有一知半解者,舍脈論病,舍病論藥,從旁助刀耶。

世之人曰:醫者意也。意為之者也。又曰:醫者,易也。至便至易之事也。此不特門外漢之言,實病醫而誤盡蒼生之言,不知醫之為言,易也,精微廣大有如易道,誠合古今中外事業學問,無有難於此者。孔子曰:人而無恆,不可以作巫醫。恆,常久也。易,卦也。所謂天地之道,恆久而不已也。

日月得天而能久照,四時變化而能久成,聖人於其道而天下化成,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。恆之時義如此,醫之道亦當如此。醫既為子之所訓,故疾遂為子之所慎,未達不敢嘗之旨,其難其慎為何如乎?自朱子誤注,雖小道必有可觀,章謂小道如農圃醫卜之屬,於是世人更以小道目賤工待之,至重者,不過數金之酬,或只數十百錢呼之即至,且有並此區區而不畀者,一有不效,詬毀隨之,不恕之事莫此為甚。

尤可怪者,平時既以小道賤工視之,而臨病時又以神仙望之,豈小道賤工中有神仙遊戲耶?自問當亦啞然自笑(醫本於易,章虛谷先生《醫門棒喝》論之精詳,此段發端與章不同,故持論各異,非有出入也。)

小道賤工之名,數十百錢之利,其微末亦至極矣。而謂賢者為之乎,乃欲以求良醫而保生命,不唯不恕,亦且自輕良醫,如何可得?蓋良醫雖不好利,未嘗不自惜名,在病者之意,不過謂病有大小輕重淺深之不同,小者、輕者、淺者何必定求良醫,不知不遇良醫則小者、輕者、淺者必致於大、致於重、致於深,或更致於危險而不可為,此病之常勢也。

善衛生者,必謹小慎微而不忽略於輕淺,以故聖人治未病,不治已病,所謂治制於未亂,保邦於未危也。奈何世人只以金錢為重,殆至危險而不可為,則雖有善者,亦無如之何矣。況當是時尚,多不能捨金錢以求保生命於一線,卒之又不能帶入冥中,徒令後人笑其拙。嗚呼,亦可憐矣。

白話文:

世界對於醫者之醫方

人為什麼活著?無非是為了錢。人為什麼會死?無非是因病而死。唉,生命、金錢、疾病,三者緊密相連,相互影響。生命重要?金錢重要?疾病重要?沒有生命就沒有金錢,沒有疾病才能保住生命,所以生命最重要。老天不能讓每個人都長壽、都富有、都不生病,所以醫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。

醫生是治病救人的,無論醫術高低,是能靠行醫賺錢餬口,還是老天另有安排?然而,世人普遍將賺錢作為首要目標,只顧自己賺錢,又不願他人賺錢,甚至到了愛錢如命的地步,寧願不要命也要錢,或者即使保住了命,還惦記著錢財。這是世上的通病,也是導致醫生被誤解的根本原因。窮苦無依的人這樣想,或許還可以理解,但富貴的人卻也多數如此,實在是太過分了!不寬容待人,怎麼能有好的醫生呢?庸醫殺人,不勝枚舉,但這也是那些重視金錢的人自作自受,簡直就是自殺!更別提那些半瓶子醋的醫生,不分脈象就診斷疾病,不辨病情就開藥方,反而添亂!

世人說:「醫生,就是憑感覺。」「醫生,就是很容易。」這是非常容易的事。這不僅是外行人的話,更是誤盡蒼生的謬論!他們不知道醫術的精妙,如同易經一樣博大精深,涵蓋古今中外,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了。孔子說:「人若沒有恆心,就不能做巫醫。」恆,就是持久。易,就是八卦。所謂天地之道,恆久不息。

日月依託天體才能長久照耀,四季變化才能循環往復,聖人依循天道才能教化天下。觀察其恆久性,天地萬物的情理就可知曉。醫道的恆久性也應如此。醫生把治病救人作為自己的職責,所以更應該謹慎小心,沒有把握就不敢輕易嘗試,醫術的精湛與謹慎,該是何等程度?從朱熹誤解經典開始,即使是所謂的小道也有值得借鑒之處,他把小道比作農業、園藝、醫卜之類,於是世人更輕視醫生,認為只是個卑微的技工,最高的酬勞不過幾兩銀子,或者幾十上百文錢就呼之即來,甚至還有人把這點錢都吝嗇不肯給。稍有不效,便遭到辱罵誹謗,沒有比這更不寬容的了。

尤其奇怪的是,平時把醫生當作卑微的技工,一到生病的時候,又把醫生當作神仙一樣看待,難道卑微的技工中也有神仙在遊戲人間嗎?自己問自己,也會忍不住啞然失笑。(醫術源於易經,章虛谷先生的《醫門棒喝》對此論述詳盡,此段開篇與章氏不同,故觀點略有差異,並非互相矛盾。)

卑微技工的名號,幾十上百文錢的報酬,其微薄程度已經到了極點。還能指望賢人來從事這行嗎?想要尋求良醫保住性命,不僅不寬容,還輕視良醫,如何能得到好的醫生呢?良醫雖然不貪財,但也會珍惜自己的名聲。病人往往只考慮疾病的輕重緩急,認為輕微的疾病不必找良醫,卻不知道若不遇到良醫,輕微的疾病也會變得嚴重,甚至危及生命,這是疾病的常態。

善於養生的人,一定會謹慎小心,不忽略任何輕微的症狀,所以聖人講究治未病,不治已病,如同在亂象初現時就加以治理,在國家將危時就加以防範。然而世人只注重金錢,等到危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,即使有良醫,也無濟於事。況且在當時,大多數人捨不得花錢保命,最終還是帶不走錢財到陰間,只留下笑柄給後人,唉,真是可悲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