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醫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醫者自醫之醫方
猶寇之淺者在關外,其深者在關上,尤深者在關內也。是麻黃為關外之師,桂枝為關上之師,大小青龍為關內之師矣。凡外寇不靖,內地盜賊必起而應之,因立兩解法,故又有大小青龍及桂枝麻黃加減諸方。如前軍無紀,致內亂蜂起,當重內輕外,因有五苓、十棗、陷胸、抵當等湯也。
邪入少陽地面,宜雜用表裡寒熱攻補之品,為防禦和解之法,如偏僻小路利於短兵,不利於矛戟,利於守備,不利於戰爭也。邪之輕者入腠理,重者入募原,尤重者入脾胃,小柴胡腠理之劑也,大柴胡募原之劑也,小建中、半夏瀉心、黃芩、黃連四湯少陽脾劑也,柴胡加芒硝龍牡二方少陽胃劑也。如太陽少陽有合併病,是一軍犯太陽,一軍犯少陽矣,用柴胡桂枝湯是兩路分擊之師也。
甚至三陽合併病,是三面受敵矣,法在獨取陽明,陽明之地肅清,則太少兩路之陽邪不攻自解,但得內寇寧而外患自息,此白虎之所由奏捷耳。若陽邪一陷於內地,用大承氣以急下之,是攻賊以護主;若陰邪直入於中宮,用四逆湯以急救其里,是強主以逐寇也。陽明為內地,陽明界上即太陽少陽地面,邪入陽明之界,近太陽地面,雖不犯太陽,太陽之師不得坐視而不救,故陽明之營衛病即假麻黃桂枝等方以汗之。邪近少陽地面,雖不入少陽,少陽之師不得高壘而無戰,故陽明之腠理病即假柴胡以解之。
是陽明之失守,非太陽之不固,即少陽之無備,所以每每兩陽相合而為病也。若邪已在陽明地面,必出師奪擊,以大逐其邪,不使少留,故用桅鼓瓜蒂之吐法以迅掃之。若深入內地,不可復驅,則當清野千里,使無所標掠,是又白虎得力處也。若邪在內庭,又當清宮除盜,此二承氣所由取勝,加茵陳豬苓輩又為失紀之師立法矣。
太陰亦內地,少陰厥陰是太陰之夾界也。太陰居中州,雖外通三陽而陰陽既已殊塗,心腹更有膈膜之藩蔽,故寒水之邪從太陽外屬者輕,由少陰內受者重。風木之邪,自少陽來侵者微,因厥陰上襲者甚。又本經主邪轉屬陽明而為實,猶師老勢窮,可下之而愈。如陽明實邪轉屬本經而成虛,則邪盛正衰,溫補挽回者甚難。
蓋太陽陽明地面雖分,並無阻隔。陽明猶受敵之通衢甲兵所聚四戰之地也。太陰猶倉稟重地,三軍所依,亦盜賊之巢穴也。故元氣有餘,則邪入陽明,元氣不支,則邪入太陰。在陽明地面則陳師鞠旅可背城借一取勝,須臾在太陰地面則焚劫積蓄,倉稟空虛,枴腹之士無能禦敵矣。
厥陰之地,相火遊行之區也,其平氣則為少火,若風寒燥濕之邪一入其境,悉化為熱,即是壯火。其少火為一身之生機,而壯火為心腹之大患,且其地面通達三焦,邪犯上焦則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消渴,口爛,咽痛,喉痹。逼入中焦則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,飢不欲食,食則吐蛔。
白話文:
醫者自醫之醫方
疾病如同外敵入侵,淺層的病邪在體表(關外),較深的在肌膚(關上),最深的在臟腑(關內)。麻黃湯治療體表病邪(關外之師),桂枝湯治療肌膚病邪(關上之師),大小青龍湯治療臟腑病邪(關內之師)。外邪入侵,內部就會產生反應,因此有大小青龍湯、桂枝麻黃湯等加減方。如果前線失守,導致內亂,就要重視內部治療,例如五苓散、十棗湯、陷胸湯、抵當湯等。
少陽經(肝膽)受邪,需同時使用寒熱、攻補等不同性質的藥物,如同在狹窄路段使用短兵防守,而非使用長矛大戟進攻。病邪輕者侵犯肌膚腠理,用小柴胡湯;病邪重者侵犯募原,用大柴胡湯;病邪更重者侵犯脾胃,用小建中湯、半夏瀉心湯、黃芩湯、黃連湯等;柴胡加芒硝、龍牡二方則用於少陽胃病。若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受邪,如同兩路敵軍進攻,則用柴胡桂枝湯,分別攻克。
如果三陽經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同時受邪,如同三面受敵,應集中力量攻克陽明經,陽明經的病邪清除後,太陽、少陽經的病邪自然消退,如同內寇平定,外患自息,白虎湯因此奏效。若陽邪深入內部,用大承氣湯急下通便,如同攻打敵人保護君主;若陰邪直接侵犯中焦,用四逆湯急救,如同增強君主力量驅逐敵寇。陽明經是內部要地,臨近太陽、少陽經,陽明經受邪,即使未侵犯太陽經,仍需用麻黃、桂枝等藥物發汗;陽明經肌膚受邪,即使未侵犯少陽經,也需用柴胡湯來解表。
陽明經失守,往往與太陽、少陽經的防禦不足有關,因此常出現兩經同時受邪的情況。若病邪已在陽明經,必須迅速驅逐,用瓜蒂、桅子等藥物催吐;若病邪深入內部難以驅除,則應清理內部環境,使病邪無處藏身,如同白虎湯的功效。若邪氣在內部,則需清除病邪,二承氣湯因此有效,加用茵陳、豬苓等藥物則能處理失調的情況。
太陰經也是內部要地,少陰經、厥陰經與太陰經相鄰。太陰經居於中焦,雖然與三陽經相通,但陰陽性質不同,且有膈膜阻隔,因此寒邪由太陽經外侵較輕,由少陰經內侵較重;風邪由少陽經來犯較輕,由厥陰經上犯較重。本經的病邪轉入陽明經多為實證,如同兵力衰弱,可用瀉下法治療;若陽明經實邪轉入本經而成虛證,則正氣衰弱,溫補治療則較難奏效。
太陽經、陽明經雖然分佈不同,但並無完全隔絕。陽明經如同戰場要地,兵家必爭;太陰經如同糧倉,是軍隊的後方,也是敵人覬覦的地方。元氣充足,則病邪侵犯陽明經;元氣不足,則病邪侵犯太陰經。在陽明經,尚能利用周邊力量抵禦;在太陰經,則如同糧草被燒毀,無力抵抗。
厥陰經是相火(心火)運行的地方,正常情況下是溫和的少火,若風寒濕燥等邪氣入侵,則會轉化為亢盛的壯火。少火是人體生機的來源,而壯火則會造成嚴重的心腹疾病。厥陰經與三焦相通,邪氣犯上焦則出現心痛、心煩、消渴、口爛、咽痛、喉痹等症;邪氣犯中焦則出現手足厥冷、脈微欲絕、食慾不振、嘔吐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