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今氏

《醫醫醫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醫者自醫之醫方

雖《金匱》由叔和而始彰,其功亦不可沒,然究功不掩罪,有志醫道者,不得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原本十六卷而讀之,慎勿以傷寒之藥治雜病而誤盡蒼生,幸甚幸甚。

學醫必須講究氣化傳變,欲知氣化傳變又必先明陰陽,切忌混論陰陽,不分六經經界。臟腑固分陰陽,而一臟又各有陰陽,一腑亦各有陰陽,俱宜逐臟逐腑一一分清,氣化傳變始能分曉。此在古名大家已少概見,今世中外業此者更無。

徒夢見人身只陰陽兩端,一病則千頭萬緒,非能先正經界,鮮不墮入迷途,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世之學者既不曾聞大道,又不力追上乘,只以苟且從事,因陋就簡,謬以襲謬,歧之又歧,全不知氣化為何事,何能夢岐景耶!不能窺見岐景,又何能與論醫道耶!君子之道,闢如行遠必自邇,闢如登高必自卑,所謂下學而上達也。

若夫醫道,則必上學而旁達,篤守古聖之法,然後旁通四達,以斯推廣博大而收土壤細流之助,仍不出古聖範圍,方為醫學正宗。

學醫更須知凡病是隨臟腑之氣而變,又隨藥氣而變。如太陽惡寒,非必傷寒始惡寒也,無論風寒濕暑燥火,邪氣一入太陽,無不惡寒。蓋以太陽本寒水經,邪入觸動寒水之氣,遂自惡寒。陽明發熱,非必中熱即發熱也,陽明為南方火部,無論何邪,一入陽明,未有不發熱也。

如入少陽,少陽為太陽陽明轉樞,在半表半裡之間,故又有寒熱往來之勢。或又隨藥氣而變使然。不然,何以傷寒在太陽有桂枝麻黃等方,一入陽明、少陽又有葛根、白虎、承氣、大小柴胡等方,是一經界中已有在經在臟在腑之別。若邪未入陽明,尚在太陽,一用葛根未有不入陽明也。

尚在太陽或在陽明,一用柴胡未有不入少陽也。是皆臟腑氣化傳變與藥氣傳變之故也。不獨傷寒為然,雜病亦莫不然。不獨三陽為然,即六陽六陰亦莫不然。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先以六經提綱者,亦此之故,雖未條分縷晰,善學者,要當善悟而三反也。世之混論陰陽,只論寒熱虛實者,何能語於醫道?而況乎能辨寒熱虛實者亦寡矣,學者可不知所務乎?西醫不亦聞所未聞乎!

用藥如用兵,兵法之要在明地勢,用藥之要在明經界。凡治病必先明六經之界,始知賊邪所從來,知某方是某府來路,某方是某郡去路。來路如邊關三陽是也,去路如內境三陰是也。六經來路各不同,太陽是大路,少陽是僻路,陽明是直路,太陰近路也。少陰後路也,厥陰斜路也。

客邪多從三陽來,主邪多由三陰起。猶外寇自邊關至,亂民自內地生也。明六經地形,始得握萬病之樞機;詳六經來路,乃能操治病之規則。如傷寒,大寇也,病從外來;中風,流寇也,病因旁及;雜病、內病,亂民也,病由中起,既認為何等之賊,又知為何地所起,發於其境,便御之本境,移禍鄰郡,即兩路來攻,如邪入太陽地面,即汗而散之,猶陳利兵於要害,乘其未定而擊之也。邪之輕者在衛,重者在營,尤重者在胸膈。

白話文:

醫者自醫之醫方

雖然《傷寒論》的成就很大,但其錯誤也不可忽視。有志於醫道的人,必須研讀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原本十六卷,千萬不要用治療傷寒的藥物去治其他雜病,以免誤傷眾多病人。

學習醫術必須重視氣的運化和變化,而要了解氣的運化和變化,就必須先明白陰陽的道理。絕對不能混淆陰陽,也不可混亂六經的界限。臟腑本身就分陰陽,而且每個臟腑內部又有陰陽的區分,必須逐個臟腑仔細分辨清楚,才能理解氣的運化和變化。古時候的名醫也很少能完全做到這一點,現在更是少之又少。

有些人只把人體簡單地看作陰陽兩方面,遇到疾病就感到無從下手。如果不能先弄清楚經絡的界限,很容易就會走入歧途。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。現在的學者既不了解醫學的大道,又不努力鑽研高深的醫術,只是敷衍了事,墨守成規,錯誤地沿襲錯誤,導致醫術越來越偏離正道,根本不懂氣的運化是什麼,又怎麼能領悟岐伯的醫學精髓呢?不能領悟岐伯的醫學精髓,又怎麼能談論醫道呢?君子修道,如同走遠路要從近處開始,如同登高要從低處開始,這就是所謂的「下學而上達」。

至於醫道,則必須「上學而旁達」,堅守古聖先賢的醫術,然後才能融會貫通,博采眾長,並吸收民間醫術的精華,但仍然不能超出古聖先賢的範圍,這才是醫學的正宗。

學習醫術還必須知道,任何疾病都是隨著臟腑之氣的變化而變化,也隨著藥物的性質而變化。例如,太陽經病惡寒,並不一定是傷寒才會惡寒,無論是風寒濕暑燥火等邪氣,只要侵入太陽經,都會引起惡寒。這是因為太陽經屬於寒水經脈,邪氣入侵刺激了寒水的氣機,所以才會惡寒。陽明經病發熱,並不一定是熱邪才會發熱,陽明經屬於南方的火部,無論什麼邪氣,只要侵入陽明經,都會引起發熱。

如果邪氣侵入少陽經,少陽經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樞紐,處於半表半裡之間,所以會有寒熱往來的情況。這也可能是藥物的性質造成的。不然,為什麼治療傷寒,在太陽經階段用桂枝麻黃等藥,一旦邪氣侵入陽明經或少陽經,又改用葛根、白虎、承氣、大小柴胡等藥呢?這就是同一經脈中,又有經、臟、腑之分的緣故。如果邪氣還沒有侵入陽明經,仍在太陽經,使用葛根湯,必然會使邪氣侵入陽明經;如果邪氣仍在太陽經或陽明經,使用柴胡湯,必然會使邪氣侵入少陽經。這些都是臟腑之氣的運化變化和藥物性質變化的緣故。不僅傷寒如此,其他雜病也一樣;不僅三陽經如此,六陽六陰經也一樣。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先以六經為綱領,也是這個道理。雖然書中沒有詳細闡述,但善於學習的人,應該仔細領悟並反复思考。那些混淆陰陽,只論寒熱虛實的人,怎麼能談論醫道呢?況且,能真正辨別寒熱虛實的人也少,學習者怎麼能不知道自己的任務呢?西醫對此更是聞所未聞!

用藥如同用兵,用兵的關鍵在於了解地形,用藥的關鍵在於了解經絡的界限。治療疾病,必須先了解六經的界限,才能知道邪氣從哪裡入侵,知道某一方劑是治療哪個臟腑的,某一方劑是治療哪個部位的。入侵的路線如同邊關的三陽經,而邪氣消退的路線如同內地的三陰經。六經的路線各有不同,太陽經是大路,少陽經是偏路,陽明經是直路,太陰經是近路,少陰經是後路,厥陰經是斜路。

外邪大多從三陽經入侵,內邪大多從三陰經產生,就像外敵從邊關入侵,內亂從內地發生一樣。了解六經的地形,才能掌握治療萬病的關鍵;了解六經的路線,才能掌握治療疾病的法則。例如,傷寒是大規模的入侵,疾病從外來;中風是流寇,疾病從旁侵入;雜病、內科疾病是內亂,疾病從內產生。知道了是什麼樣的邪氣,又知道它從哪裡產生,就要在它發病的地方控制它。如果邪氣轉移到其他地方,就如同從兩個方向進攻一樣。如果邪氣侵入太陽經,就要用發汗的方法驅散它,就像在要害之處布防,趁敵人立足未穩就加以打擊一樣。邪氣輕的停留在衛分,重的停留在營分,更重的則停留在胸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