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今氏

《醫醫醫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醫者自醫之醫方

胃於五行屬土,於五德屬信,故有信若潮,如人飢則思食,皆胃之日信,與婦女之月信同。然此雖予一人之私言,然實體驗有得,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。《內經》陰陽瘧論,歧伯曰:瘧之將來也,陰陽之且移也,必從四末始也,堅束其處而決去之。只此四語,賊情,賊蹤,賊窟,治法無不畢具。

如法為之,無論何瘧,莫不霍然,所謂搗其老巢,老賊淨盡,非聖人而能若是乎?非真洞見臟腑經絡而能若是乎?又何須效西醫之剖解而始為實驗耶!恐雖剖解,亦莫名其妙也。今特為醫者揭之,以為自醫醫人最便宜方,更以開通西醫,使知吾國古聖人之法,不事剖解,向能洞見經絡臟腑之神(此證唯張子和、喻嘉言見及經旨,惜皆不能篤守聖法而雜出多方)。

今之醫者,大率下愚者多,其較古之聖神不知幾千萬里。且又皆讀書不成,別業不就,無聊之極,思始遁於醫之一途。於是聖神與天地參之道,遂變為至愚無聊者之逋逃藪,況當世界,苟且輕賤之積習牢不可破,其欲以為利者亦未矣。或別有會心者藉此以夤緣入官,遇上官病,或其家屬病,不俟延請,行同毛遂,時運一至,偶然幸中,美差優缺,紛至踏來,上官亦最樂,此所謂惠而不費也。富貴逼人,亦常有事,是則不必問其道之若何矣。

若其不善夤緣,又無真實本領,不過聊為餬口計,且有時並口亦不能糊,徒見輕鄙於世界,且並貽譏於外人,以為吾國醫者如是,任意推測古聖之道,亦不過如是言。念及此,吾又不願人之再業此,如果有發憤而欲為此者,則請相率而進吾之方,毋慮其愚也,以學愈之,毋慮其貧也,以勤儉愈之,毋慮其餬口不能也。

以夷齊首陽之日孔子在陳之時較之,雖餓死事小也,能如是天下何事不可為乎?則再請進吾之多方更以自醫。

醫道務從正心博學為體,而以繼往開來為用,其間息邪說,距詖行貫治道功夫,亦萬不可少。若徒以日診數人,月好數病,年活多人為畢能事,而於國家元氣,天下痌瘝毫無所裨,人雖視我甚重,自待未免尚輕,良醫良相之說,非虛語也。

燮理陰陽,且足以彌天地之災沴,於人事更無論矣,相位不可必期,道理要歸一致,出位之思君子,當不禁此,且不必問朝廷世界對待醫者何如,而只裕吾胞與之懷時,切飢溺之思尤於貧賤,富貴不易其心,所謂寧可人負我,不可我負人,此正心之說也,即自醫之第一方也。

博學者於識字讀書之始即以《靈》、《素》、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玉函經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活人書》、合《四子》、《五經》、《爾雅》先後並讀,更於性理經濟書多讀,然後再讀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長沙方》,經唐、宋、金、元、明代、國朝各大名家著述,以及歐亞之《儒門事親》,西醫五種廣學彙編,英國產科諸書擇其大要者,次第閱之。

白話文:

醫者自醫之醫方

胃在五行屬土,在五德屬信,所以胃的運作如同潮汐般有規律,人飢餓時就想吃東西,這都是胃的正常運作,如同婦女的月經一樣。雖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心得體會,但我確實有此經驗,就算聖人復生也不易否定我的話。《內經》陰陽瘧論中,歧伯說:瘧疾將要發作時,陰陽將要轉換,必定從四肢末端開始,要及時阻止其發展,然後將其徹底清除。這短短四句話,就包含了瘧疾的病因、病灶、治療方法,應有盡有。

按照這個方法去做,無論什麼樣的瘧疾,都能立即痊癒。這就像搗毀了瘧疾的巢穴,徹底消滅了病邪,不是聖人,怎能做到如此?不是真正洞悉臟腑經絡的人,怎能做到如此?又何必效仿西醫的解剖實驗呢?恐怕即使解剖了,也未必能明白其道理。我特地將此方法公開,作為醫者自我治療和治療他人的最佳方法,也希望以此啟發西醫,讓他們了解我國古代聖賢的醫術,不用解剖就能洞悉經絡臟腑的奧妙(只有張子和、喻嘉言等人了解其精髓,可惜他們都不能堅守聖賢的醫術,而雜用許多不同的方法)。

現在的醫者,大多數都是愚笨之人,與古代的聖賢相比,不知差了幾千萬里。而且他們大多數讀書不成,其他行業也做不好,走投無路,才想到從醫。於是,聖賢參天地之道,竟變成了愚笨之人逃避現實的場所。況且當今世界,苟且偷安、輕賤醫術的風氣根深蒂固,那些想以此賺錢的人也不少。有些人善於鑽營,藉此巴結權貴,遇到官員或其家屬生病,不待邀請,便主動出擊,一旦時機成熟,便能得到好的職位和待遇,官員們也樂意如此,這就是所謂的「惠而不費」。富貴逼人,也常有事情發生,因此也無需問其醫術如何了。

如果那些人既不善於鑽營,又沒有真正的醫術,只是為了餬口,有時連飯都吃不飽,只會被世人輕視,而且還會讓外人恥笑,認為我國醫者都是如此,任意揣測古代聖賢的醫術,也只不過是這樣而已。想到這裡,我不希望再有人從事這個行業,如果有人立志從醫,那麼請跟著我學習,不要擔心自己愚笨,可以用學習來彌補;不要擔心自己貧窮,可以用勤儉來克服;不要擔心自己無法餬口,以伯夷、叔齊在首陽山隱居,孔子在陳國困頓的時侯相比,即使餓死也是小事,如果能做到這樣,天下還有什麼事做不成呢?那麼,請再來學習我的各種醫方,以更好地自我治療。

醫道必須以正心博學為本,以繼承和發展為用,其間要摒棄邪說,抵制不正之風,貫徹治療疾病的功夫,也是萬萬不可少的。如果只是每天診治幾個人,每月治癒幾個病人,每年治癒很多人就認為完成了全部任務,而對國家的元氣,天下的疾苦毫無貢獻,人們雖然看得起你,你自己卻未必看得起自己,良醫良相之說,並非虛言。

調和陰陽,足以彌補天地間的災禍,至於人事就更不用說了。官位不必強求,道理要歸於一致,有抱負的君子,不應拘泥於此,也不必考慮朝廷和社會如何看待醫者,而只應關懷同胞,尤其要關心貧困疾苦的人,富貴不能改變其心,所謂「寧可人負我,不可我負人」,這就是正心的道理,也是自我治療的第一要方。

博學的人,從識字讀書開始就應當先後閱讀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玉函經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活人書》、以及《四子》、《五經》、《爾雅》,還要多讀些關於性理經濟的書籍,然後再讀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長沙方》,以及唐、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歷代名家著作,以及歐亞的《儒門事親》,西醫的五種廣泛學習彙編,英國產科書籍等重要內容,依次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