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醫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卷三
2. 醫者自醫之醫方
讀書宜識字,顧名即思義,人事盡如斯,少弊自多利。
今醫者滿天下矣,試問以醫字作何解說,莫不張口茫然,如墜煙霧。字且不識,而欲其技之良、道之精,得乎?
醫之字義從匚從矢從殳從酉。匚受物之器,受矢於器為醫。《說文》訓為「盛弓弩短矢器」,加殳於右上,殳亦兵器,下復從酉,酉,古酒字,古為毒物,故大禹絕之(石頑謂為從古服藥多以酒助,非也)。神農嘗毒,經謂藥多為毒物,凡治某病皆謂以某藥毒之,《內經》亦多如此,即以毒攻毒之義,可見醫之為用盡傷人之具矣。
病者既積矢殳、毒酒之屬於一身,其危已可想見,醫者如再不慎之又慎,不更危乎其危乎?黃帝以治兵之餘治病,於是醫字下筆從醫,國語兵不解醫本此所謂用藥如用兵也,凡欲為醫者,可不知所從事哉?
古之醫者,人皆神聖而又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或為大臣,如歧伯、伊尹是,或為達官,如長沙太守仲景是。大臣達官雖富貴不逮天子,而身家皆自優裕,得以專一於醫,而無別慮縈擾,且復藥皆自嘗自備(今之西醫、東醫亦自備藥,頗合吾國古法,此其一得),一遇病者,無不應手奏效。
蓋先於經絡臟腑,洞見癥結,更於氣化傳變,預為防制,非若今之西醫,必待其人死後,購而剖解,始知其病之所在,自以為實驗,人亦莫不以為然,然究不知其病之所在也。人唯有生氣,方有氣化傳變,既死則氣已絕而無跡可尋。如咳嗽病,有因外感,有因內傷,有因外感而變成內傷,或只關本臟,或為火刑金,或為子累母,或為母累子,或不能勝其所勝而轉使勝其所不勝。《內經》所云:五臟皆令人咳,甚則移傳六臟。
此皆古聖神人明氣化傳變之理,傳之至今,歷歷不爽者也。西醫則剖解後見肺葉焦枯,或且潰爛,遂只名之曰肺炎。凡遇咳嗽,概以肺炎治之,無論寒熱有異,即只以肺炎論,亦不知其炎之由於心,由於腎,由於脾胃與肝膽,徒執一本位為治。無怪其多不效,而轉以為本不治,是皆由於不明五運六氣以及脈息之確有可憑,故雖至死亦不知病之所以然。
今之重視西醫、從學西醫者,直與西醫同夢,吾所以為醫者立自醫之方,並欲以開通西醫者,以其一也。類乎此者,不知凡幾。
又如尋常瘧疾,寒熱來往,作止有時,一證既有,來往之名必有來往之處,來從何作?往從何止?醫者昧昧,漫不加察,雖中古以後之名大家亦皆不知其病之所在,稍賢明者,不過能分十二經絡,或陰或陽,於邪來時,所注重之經界,經界既正,則藥力專到,不致累及無辜。然必既專且久,邪始漸衰而退,非能直指病之來源也。
下此則皆囫圇亂治,抄撮本證數方投之,或以止截為功,或當邪衰自愈,以故病瘧者無不經年累月受害。西醫亦只知以金雞納霜截之,然亦有效有不效(陰虛者,則多不效,且不宜服)。即使收效一時,後必再發,更或變生他證而不可救,吾見不可殫述。豈知凡病皆不離經絡、臟腑,唯此病若不在經絡、臟腑而別有所寄發作時,始由經絡而臟腑,退止時又由臟腑而經絡而止其所休焉。以時來往者,則又胃氣為之也。
白話文:
醫者自醫之醫方
讀書應該懂得字義,字面意思即其本意,人事也大多如此,少缺點就能多獲益處。
如今醫生遍地都是,試問一下,有多少醫生能真正明白「醫」字的含義?大多數人都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,像掉進迷霧裡一樣。字義都不懂,還想醫術精湛、醫道高深,可能嗎?
「醫」字從「匚」、「矢」、「殳」、「酉」組成。「匚」是盛物的容器,「矢」是箭,射箭入容器便是「醫」。《說文解字》解釋為「盛弓弩短矢的器物」,右上方加「殳」,殳也是兵器,下方再加「酉」,酉是古代的酒字,古代酒多指毒物,所以大禹把它廢除了(有人說「酉」指古時服藥多用酒送服,這是錯誤的)。神農嘗百草,經書記載許多藥物都有毒性,治療某種疾病,都是用某種藥物來毒治它,《內經》也多如此記載,這就是以毒攻毒的意思,可見醫者所用的,都是能傷人的東西。
病人已經積聚了箭矢、兵器和毒酒的傷害於一身,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,醫生如果再不謹慎小心,豈不是更加危險?黃帝用治理軍隊的經驗來治病,所以「醫」字從「醫」開始寫,國語中「兵不解,醫」就是這個意思,用藥如同用兵,想要成為醫生,怎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呢?
古代的醫生,人人被奉為神聖,地位尊貴,有的富甲天下,有的位極人臣,像歧伯、伊尹就是如此;有的位高權重,如長沙太守張仲景。大臣和高官雖然富貴不如天子,但自身條件都很好,可以專注於醫術,沒有其他雜念困擾,而且藥物也都是自己親自試驗和準備(如今西醫、中醫也都自己配藥,這與我國古代方法頗為相似,這是西醫的一點長處),一旦遇到病人,都能立即見效。
他們首先能透徹了解經絡臟腑,洞悉病症的關鍵所在,又能預測氣化的變化,預先加以防治,不像現在的西醫,必須等到病人死後,買來解剖,才知道疾病的所在,自以為這是實驗,人們也多半認為是這樣,卻根本不知道疾病的本質所在。人只有活著才有氣,才有氣化的變化,死了以後,氣就絕了,沒有跡象可尋。比如咳嗽病,有的是因為外感,有的是因為內傷,有的是因為外感轉變為內傷,有的只關乎某個臟器,有的屬火克金,有的屬子累母,有的屬母累子,有的不能克制它應該克制的臟器,反而被它應該克制的臟器所克制。《內經》說:五臟都能導致咳嗽,嚴重時還會傳到六腑。
這些都是古代聖人、神人對氣化變化的理解,流傳至今,歷久彌新。西醫則是在解剖後看到肺葉焦枯或潰爛,就簡單地命名為肺炎。凡是遇到咳嗽,都用治療肺炎的方法,不管寒熱不同,都只按肺炎論治,也不知道這種炎症是源於心、腎、脾胃還是肝膽,只是執著於一種方法治療。怪不得療效不好,反而認為根本治不好,這都是因為不明白五運六氣以及脈息確實可循的道理,所以即使病人死了,也不知道病因所在。
現在那些重視西醫、學習西醫的人,跟西醫一樣癡迷,所以我才想為醫生制定一套自我診治的方法,也希望能啟發西醫,這只是一個例子。類似的情況,不知凡幾。
再比如普通的瘧疾,寒熱往復,發作有規律,既然有這個症狀,那麼寒熱往復必然有其來龍去脈,寒從何來?熱向何去?醫生們不明就裡,不加仔細觀察,即使是中古以後的名醫,也不知道疾病的根本所在,稍微聰明一點的,最多能區分十二經絡,或陰或陽,在邪氣入侵時,重視相關經絡,經絡調和,藥力就能直達病灶,不至於波及無辜。但是必須專一持久,邪氣才能逐漸衰退,並非能直接找出病根。
更次一等的醫生,就是胡亂治療,照搬一些證候和藥方,或者等到邪氣衰退疾病自愈,或者恰逢邪氣衰退而自愈,所以很多瘧疾患者都要受折磨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。西醫也只是用金雞納霜來止住瘧疾,但也有效有沒效的情況(陰虛體質的人,多半沒效,而且不適合服用)。即使一時見效,以後還會復發,甚至轉變成其他疾病而無法治療,我見到的情況太多了,說也說不完。他們哪裡知道,所有的疾病都離不開經絡臟腑,只有當疾病不在經絡臟腑而另有所寄時,才由經絡到臟腑,退卻時又由臟腑到經絡而停止。寒熱往復的,那是胃氣在作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