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醫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世界對於醫者之醫方
然人能慎起居而適其寒溫,自可以卻外感,且外感除傷寒兩感、溫疫四感與中風之直中臟者,則俱可以不死,而世之多死於外感者,皆醫藥誤之也。內傷則無不死者,何也?本非草木無情可治也。間嘗竊論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仲景為外感之國手,若內傷則孔孟為國手,降而宋儒、明儒,旁及老莊、佛氏亦內傷之好手,其書千言萬語,莫非治人性情,洵為內傷良藥。惜古今天下人無一善讀而覺者,古今天下醫更無一夢見而覺者,故死於內傷者又不知何限。
今特為世界醫界大放光明,如此於岐景孔孟之書以及各大家諸大儒之語論一一尋繹,融會深長思之,則外感內傷無不畢治矣。明儒呂新吾先生有曰:以淡食為二陳,以寡欲為四物,以清心省事為四君子,無方之藥,不名之醫,取諸身而已。旨哉斯言,庶幾與吾不謀而合,惟惜闡發未盡耳。
吾嘗於內傷之證,輒先以言語之藥為治,其情並屬病者,以情治情,無如皆以為迂腐,不但不服此方,且非笑之,而唯乞靈於草木,曷可得耶?世界之人如不願輕身重財也,則請悉遵吾方以醫醫,良醫自必輩出,以應所欲。如仍生命財產並重也,則唯人人多讀書而兼習醫,合醫道治過而為一貫,更以自治而漸進於聖賢之室,循致默化列強競爭之病而閤中外為大同之世,勿謂聖賢不可為也。顏淵曰:舜何人也?予何人也?有為者亦若是。
公明儀曰:文王,我師也。周公豈欺我哉。曹交曰:人皆可以為堯舜。孟子曰:堯舜與人同耳。又曰:聖人與我同類也。此皆為聖賢之方藥也。疾病云乎哉,若以為徒為高論,是不為也,非不能也,吾未如之何也已。
白話文:
世界對於醫者之醫方
人只要謹慎起居,適應寒暑變化,就能預防外感疾病。而且,外感疾病除了傷寒、溫疫和直接侵犯臟腑的中風外,其他的都能治癒,並不會致死。世人多死於外感,都是因為醫療上的錯誤。內傷則必死無疑,為什麼呢?因為內傷並非草木無情之物可以治療。
我私下認為,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張仲景是治療外感疾病的大家,而對於內傷,孔孟則是大家,之後的宋儒、明儒,以及老莊、佛家思想,也都是治療內傷的好手,他們的著作中,字字句句都在講究修養性情,都是治療內傷的良藥。可惜的是,古今中外沒有人好好研讀並領悟這些道理,古今中外的醫生也沒有人夢寐以求地去理解這些道理,所以死於內傷的人不知有多少。
我特別想為世界醫學界帶來光明,因此將仔細研讀岐伯、張仲景、孔孟以及其他諸多儒家的論述,深入思考,融會貫通,那麼外感內傷都能夠徹底治癒。明儒呂新吾先生說:「以清淡飲食為二陳湯,以寡慾為四物湯,以清心寡慾為四君子湯」,這無需藥方,也無需名醫,只是取之於自身而已。這句話精闢至極,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,只是闡述得不夠完全。
我治療內傷,往往首先用言語開導病人,以情理來感化病人,以情治情。但是,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迂腐的做法,不僅不服從我的方法,反而嘲笑我,而只願意依賴草藥,這怎麼行呢?如果世人不想輕賤生命而重視財富,那麼就應該遵從我的方法來醫治疾病,那麼良醫自然會輩出,滿足世人的需求。如果依然重視生命和財富,那麼就應該人人多讀書,同時學習醫學,將醫學和修養道德結合起來,從自我修養開始,逐步達到聖賢的境界,從而化解列強競爭帶來的疾病,讓世界走向大同,不要認為聖賢境界是無法達到的。
顏淵說:「舜是什麼樣的人呢?我也是這樣的人。」有志向的人也都能做到。公明儀說:「文王是我的老師,周公怎麼會欺騙我呢?」曹交說:「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。」孟子說:「堯舜和普通人一樣。」又說:「聖人和我們是同類。」這些都是聖賢的治病良方。疾病又算什麼呢?如果認為這些只是高談闊論,那是因為不去做,而不是做不到,我只是還沒做到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