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天符歲會

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天,謂司天;歲,謂歲支;曰應、曰承,謂歲運也。司天行天之氣,歲支行地之氣,歲運行氣交之化,三者其氣不必皆同,而亦有時而同者。如戊寅、戊申歲,戊為火運,寅、申又為相火,是以歲運而同司天之氣,謂之天符。符者,同也,同於天也。

如甲辰,甲戌歲,甲為土運,辰、戌又為土,是以歲運而同歲支之氣,謂之歲直。直者,值也,值其歲也。又曰歲會,會者,合也,合於歲也。若己丑、己未歲,歲運之土,既同天氣,又同歲支,謂之太乙天符,即經所謂三氣併合為治也。夫氣同者,其化同;其氣異者,其化異。

化同則有相助為虐之害,化異則有互相剋賊之憂。然以不及之運,而得司天歲支之助,則不及之氣轉為平氣,而氣反治;若歲運太過,其氣已盛,而復得司天、歲支之合,三氣並治,其亢而害物,有不可言喻者矣。故曰:中執法者,其病速而危;中行令者,其病徐而持;中貴人者,其病暴而死。

白話文:

天符歲會是指:天符是天之氣與歲運之氣相同;歲直是歲運之氣與歲支之氣相同;三合為治則是天之氣、歲運之氣、歲支之氣三者都相同。

天指的是司天之氣(當年的天干所主導的氣候),歲指的是歲支之氣(當年的地支所代表的氣候),應與承指的是歲運之氣(年份的整體氣候運勢)。司天之氣主導天之運行,歲支之氣主導地之運行,歲運之氣則主導天地之氣的交合變化。這三者之氣不一定相同,但有時也會相同。

例如戊寅年、戊申年,戊土為火運,寅申又皆為火,所以歲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同,稱為天符。「符」意指相同,與天同。

例如甲辰年、甲戌年,甲為土運,辰戌也皆為土,所以歲運之氣與歲支之氣相同,稱為歲直。「直」意指值,值於當年。也稱歲會,「會」意指合,合於當年。

如果像己丑年、己未年,歲運之土,既與天之氣相同,又與歲支之氣相同,則稱為太乙天符,也就是經文中所說的「三氣併合為治」。

氣相同則其變化也相同,氣不同則其變化也不同。氣相同則可能互相助長而造成危害,氣不同則可能互相剋制而產生憂患。

然而,如果當年的運勢不足,卻得到司天之氣和歲支之氣的幫助,不足之氣就能轉為平和之氣,反過來調和;如果歲運太過旺盛,氣候已經很盛,又得到司天、歲支之氣的加成,三氣皆旺盛,則會過度亢盛而危害萬物,其危害之大難以言喻。

因此,命理上說:位居高位掌權者,若犯此,病情急遽惡化且危急;位居中等官職者,若犯此,病情緩慢且持續;位居顯要者,若犯此,病情猛烈且死亡。

2. 六元正紀
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分列六十年運氣、病治之紀,統論六氣司天在泉之政,可謂詳且盡矣。然而驗之於事,合之於時,往往不能相符。且也一年之間,九州之內,有東南旱乾而西北淫雨者,有西北焦槁而東南大水者,則九州分野,上應九宮,為地氣之不齊也。且有宋元豐四年,歲在辛酉,涸流之紀,而河決大水,則氣化勝復之異,胡源所謂歲水不及,侮而乘之者土也。

土不務德,故以濕勝,寒時則有泉湧河衍涸流生魚,其變為驟注,為霖潰,名為少羽,而實與太宮之歲同者是也。是故五運六氣之理,不可不知也,亦不易知也。而況古今度數之有差等,天人感召之有休咎。執而泥之,刻舟而求劍者也;廢而棄之,亡筌而求者也。非沉潛之士,而具圓機之智者,烏足以誤此!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詳細記載了六十年運氣和疾病治療的規律,全面論述了六氣主宰天地運行的道理,可謂非常詳盡。然而,實際驗證和與當時情況相比對,往往不能完全吻合。而且,一年之中,九州各地情況不同,有的地方東南乾旱而西北暴雨,有的地方西北乾枯而東南洪澇,這是因為九州地域不同,上應九宮,地氣並不均勻。例如宋神宗元豐四年(辛酉年),按理說是河流乾涸的年份,卻發生了黃河決堤的大水,這就是氣候變化複雜多變的原因,正如胡源所說,是水氣不足,被土氣所乘勝而攻之。

土氣失職,所以以濕氣為盛,寒冷季節就出現泉水湧出、河水泛濫、乾涸的河道裡出現魚的情況,這種變化迅速的水災,叫做「少羽」,實際上與太宮之歲(指某特定年份)的情況相同。所以,五運六氣的道理,不可不知,但也並不容易掌握。況且,古今的計算方法有所差異,天人感應也有吉凶禍福。死板地拘泥於此,如同刻舟求劍;完全拋棄它,又如同失去工具而徒勞無功。如果不是具有深厚學養和圓融智慧的人,怎能精通此道呢!

3. 《靈》《素》不同

六節臟象論云:心為陽中之太陽,肺為陽中之太陰,腎為陰中之少陰,肝為陽中之少陽。而《靈樞》九針十二原云:陽中之少陰肺也,陽中之太陽心也,陰中之少陽肝也,陰中之太陰腎也。按《素》以肝為陽者,言其時;《靈》以肝為陰者,言其臟也。《素》以肺為太陰,腎為少陰者,舉其經之名;《靈》以肺為少陰,腎為太陰者,以肺為陰臟而居陽位,腎為陰臟而居陰位也。二經之不同如此。

經脈十二,絡脈十五,凡二十七氣以上下。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腧,所過為原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。故本輸篇云:膀胱出於至陰,為井;溜於通谷,為滎;注於束骨,為腧;過於京骨,為原;行於崑崙,為經;入於委中,為合。膽出於竅陰,為井;溜於俠谿,注於臨泣,為腧;過於丘墟,為原;行於陽輔,為經;入於陽之陵泉,為合。

胃出於厲兌,為井;溜於內庭,為滎;注於陷谷,為腧;過於衝陽,為原;行於解谿,為經;入於下陵為合。而《根結篇》云:足太陽根起於至陰,溜於京骨,注於崑崙,入於天柱、飛揚。足少陽根起於竅陰,溜於丘墟,注於陽輔,入於天容。足陽明根起於厲兌,溜於衝陽,注於下陵,入於人迎、豐隆。

是以井、滎、腧、原、經、合之處,即一經所言,而亦有不同如此。

白話文:

《靈》《素》不同

《內經》關於臟腑陰陽的論述,有所不同。《素問》認為心屬陽中之太陽,肺屬陽中之太陰,腎屬陰中之少陰,肝屬陽中之少陽。但《靈樞》則認為肺屬陽中之少陰,心屬陽中之太陽,肝屬陰中之少陽,腎屬陰中之太陰。《素問》將肝歸為陽,指的是肝臟活動旺盛的時期;《靈樞》將肝歸為陰,指的是肝臟本身的陰性屬性。《素問》稱肺為太陰、腎為少陰,是根據經脈的命名;《靈樞》則稱肺為少陰、腎為太陰,是因為肺是陰臟位於陽位,腎是陰臟位於陰位。兩者觀點的差異由此而來。

人體經脈有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,共二十七條氣脈,貫穿全身。每條經脈都有井、滎、腧、原、經、合六個穴位,分別代表經氣的起始、流注、匯聚、運行、循行和歸注。《本輸篇》以膀胱經、膽經和胃經為例,說明了這六個穴位的所在位置。例如膀胱經:井穴為至陰,滎穴為通谷,腧穴為束骨,原穴為京骨,經穴為崑崙,合穴為委中。膽經和胃經的六穴位置也依此類推。《根結篇》則從經脈的起始點(根)和走向(結)的角度,描述了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走向,其中也提到了部分穴位。

因此,雖然《內經》中描述了井、滎、腧、原、經、合六穴位的共通性,但在具體經脈和穴位的闡述上也存在一些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