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 (3)

回本書目錄

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 (3)

1. 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

肝臟失調,侵脾則痛,侮肺則乾咳。病從內生,非外感客邪之比,是宜內和臟氣,不當外奪衛氣者也。但脈弱而數,形瘁色槁,上熱下寒,根本已漓,恐難全愈,奈何?

當歸建中湯

風氣乘虛入於腎絡,腰中痛,引背脅。宜寄生湯,補虛通絡祛風。生地,當歸,黑豆,獨活,懷藥,杜仲,白蒺,炙草,桑寄生肺之絡會於耳中。肺受風火,久而不清,竅與絡俱為之閉,所以鼻塞不聞香臭,耳聾、耳鳴不聞音聲也。茲當清通肺氣。蒼耳,薄荷,桔梗,連翹,辛夷,黃芩,山梔,杏仁,甘草,木通

風熱久蓄腦髓,發為鼻淵,五年不愈。此壅疾也,則宜通,不通則不治。

犀角,蒼耳,黃芩,杏仁,川芎,鬱金

寒熱後,邪走手少陰之脈,猝然不語,肩臂牽引不舒。宜以辛通之。

菖蒲,遠志,甘草,木通,當歸,丹皮,丹參,茯伸脾虛生濕,氣為之滯,血為之不守。此與血熱經多者不同。

焦術,澤瀉,白芍,陳皮,炙草,茯苓,川芎,牛角䚡灰

胎前病子腫,產後四日即大泄,泄已一笑而厥,不省人事,及厥回神清,而右脅前後痛滿,至今三月餘矣。形瘦,脈虛,食少,腹都滿,足漸腫,小便不利。此脾病傳心,心不受邪,即傳之肝,肝受病而更傳之脾也。此五臟相賊,與六腑食氣水血成脹者不同,所發補攻遞進,而絕無一效也。姑擬泄肝和脾法治之。

臺術,木瓜,廣皮,椒目,茯苓,白芍

白話文:

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

肝臟功能失調,影響脾臟則會疼痛,影響肺臟則會出現乾咳。此病由內而生,與外感風邪不同,應當調理臟腑之氣,而不應過度驅散體表衛氣。但患者脈象虛弱而頻數,形體消瘦,面色枯槁,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寒冷,病情已十分嚴重,恐怕很難痊癒,該怎麼辦呢?

使用當歸建中湯治療。

風邪乘虛而入腎經,導致腰痛並牽扯到背部和脅肋。應當使用寄生湯,補益虛損,疏通經絡,祛除風邪。藥物包括:生地黃、當歸、黑豆、獨活、懷牛膝、杜仲、白蒺藜、炙甘草、桑寄生。肺經的絡脈與耳相通,肺臟受風熱侵襲,久治不愈,則經絡與竅穴皆會阻塞,因此出現鼻塞、嗅覺喪失,耳聾、耳鳴等症狀。此處應當清通肺氣。藥物包括:蒼耳子、薄荷、桔梗、連翹、辛夷、黃芩、山梔子、杏仁、甘草、木通。

風熱之邪長期滯留在腦髓,導致鼻淵,五年未愈。這是阻塞不通的疾病,必須疏通,不通則無法治愈。

藥物包括:犀角、蒼耳子、黃芩、杏仁、川芎、鬱金。

患者寒熱病後,邪氣侵犯手少陰經,突然失語,肩臂牽拉疼痛不適。應當使用辛溫通絡的藥物治療。

藥物包括:菖蒲、遠志、甘草、木通、當歸、丹皮、丹參、茯苓。

脾臟虛弱導致濕邪產生,氣機阻滯,血液運行失常。這與血熱盛、經血過多的情況不同。

藥物包括:焦術、澤瀉、白芍、陳皮、炙甘草、茯苓、川芎、牛角粉。

孕期患病導致胎兒腫大,產後第四天即出現腹瀉,瀉後突然昏厥,不省人事,等到清醒後,右脅前後疼痛飽滿,至今已三月有餘。患者形體消瘦,脈象虛弱,食慾不振,腹部脹滿,足部逐漸腫脹,小便不利。這是脾臟病變傳給心臟,心臟無法承受邪氣,又傳給肝臟,肝臟受病又傳給脾臟。這是五臟互相侵犯,與六腑因飲食、水液、氣血積聚脹滿的情況不同,之前的治療方法(補、攻)都無效。現擬定疏肝和脾的治療方案。

藥物包括:臺術、木瓜、廣皮、椒目、茯苓、白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