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 (2)

回本書目錄

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 (2)

1. 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

肺實於上、腎虛於下、脾困於中之候也。然而實不可攻,姑治其虛;中不可燥,姑溫其下。且腎為胃關,而火為土母,或有小補,未可知也。

金匱腎氣丸

汗出偏沮,脈來不柔,時自歇止,肝陽有餘,而胃陰不足,於是稠痰濁火,擾動於中,壅滯於外。目前雖尚安和,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,知者見微知著,自當加意調攝為佳。

人參,川斛,南棗,半夏,茯苓,炙草,麥冬,丹皮,小麥

表虛易感風邪,裡虛易作瀉,上虛則眩,下虛則夢泄。宜玉屏風散。

黃耆,防風,白朮,茯苓,牡蠣,炙草

臍中時有濕液腥臭,按脈素大,此少陰有濕熱也。六味能除腎間濕熱,宜加減治之。

六味去山藥,加川柏,萆薢,車前,女貞

下體失血之餘,陰氣必傷,邪乃乘虛直入陰中,挾身中之虛陽而上逆,頭熱、肢冷、咳嗆、氣衝,至夜尤甚,皆其驗也。此症邪少虛多,下虛上實,不與大概時病同法。此愚一偏之見也,未識高明以為然否?

生地,白芍,茯苓,麥冬,炙草,元參

瘧發而血上下溢,得之中虛,而邪復擾之也。血去既多,瘧邪尚熾,中原之擾猶未已也。誰能必其血之不復來耶?謹按古法中虛血脫之症,從無獨任血藥之理。而瘧病經久,亦必先固中氣。茲擬理中一法,止血在是,止瘧亦在是,惟高明裁之!

人參,於朮,炮姜,炙草

心者藏之臟,心太勞則神散而心虛,心虛則腎氣乘之,故恐,經所謂厥氣上則恐也。是病始因心而及腎,繼因腎而心益困矣。經云:心欲軟,腎欲堅。心軟則善下,故軟之必咸;腎堅則不浮,堅之者必以苦。又云:高者抑之,散者收之。治心腎神志不收者,法必本乎此。以心為血臟,腎為精臟;欲神之守,必養其血,欲志之堅,必益其精。

則甘潤生陰、質量味厚之品,又足為收神志之地也。

人參,川連,懷藥,天冬,熟地,茯神,五味,牡蠣,萸肉,柏仁,桂心

驟驚恐懼,手足逆冷,少腹氣衝即厥,陽縮,汗出。下元素虧,收攝失,司,宜乎助陽以補納;第消渴、心悸、忽然腹中空洞,此風消肝厥,非桂、附剛劑所宜。

炒黑杞子,舶茴香,當歸,桂木,紫石英,白龍骨,細辛

肝陰素虧,風溫擾之,發為痙病,神昏,齘齒,瘛瘲不定。法當滋養肝陰,以榮筋脈;清滌痰熱,以安神明者也。若能應手,尚可無慮。

羚羊角,茯神,鉤藤,川貝,真阿膠,鮮菖蒲,鮮竹瀝

風熱上甚,頭痛不已,如鳥巢高巔,宜射而去之。

制軍,犀角,川芎,細茶

此腎厥心痛,背脹映及腰中。議用許學士香茸丸。鹿茸,杞子,沙苑,大茴香,麝香

欠咳脅痛,不能左側。病在肝,逆在肺,得之情志,難以驟驅。治法不當求肺,而當求肝。

阿膠,白芍,茯苓,丹皮,茜草,炙草,鮑魚湯代水

白話文:

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

這病人肺部實證在上,腎氣虛弱在下,脾胃功能失調在中。但實證不宜直接攻治,先治虛證;脾胃不宜燥熱,先溫煦下焦。而且腎臟與胃腸相通,腎火為脾土之母,或許略加補益,效果尚不可知。

處方:金匱腎氣丸

病人汗出伴隨倦怠,脈象不柔和,時而自行停止,肝陽過盛,而胃陰不足,於是痰濁內生,熱邪外擾,壅滯於體表。目前雖然還算安穩,但古人講究治未病,而非治已病,聰明的人能從細微處看出端倪,應當加強調養為佳。

處方:人參、川貝母、南棗、半夏、茯苓、炙甘草、麥冬、丹皮、小麥

病人表虛易受風寒侵襲,裡虛易腹瀉,上焦虛則頭暈,下焦虛則遺精。宜用玉屏風散。

處方:黃耆、防風、白朮、茯苓、牡蠣、炙甘草

病人臍部時常有潮濕分泌物,腥臭異常,脈象洪大,這是少陰經有濕熱之象。六味地黃丸能去除腎臟濕熱,宜加減使用。

處方:六味地黃丸去山藥,加川柏、萆薢、車前子、女貞子

病人下體失血過多,陰氣必然受損,邪氣乘虛而入陰部,與體內虛弱的陽氣相搏而上逆,出現頭熱、四肢冰冷、咳嗽氣促、氣往上衝,夜晚尤甚,這些都是病症的表現。此症邪氣較少,虛證較多,下虛上實,與一般的時疫病症治療方法不同。這只是我個人的淺見,不知各位高明是否認同?

處方:生地黃、白芍藥、茯苓、麥冬、炙甘草、玄參

病人瘧疾發作,伴隨出血,這是因體內虛弱,而邪氣又加擾所致。出血過多,瘧邪仍然熾盛,脾胃功能紊亂尚未平復。誰又能保證不會再次出血呢?謹慎參考古方,治療中虛血脫的病症,從來沒有單獨使用補血藥物的道理。而瘧疾久治不愈,也必須先固護中氣。這裡擬用理中湯的方法,止血就在於此,止瘧也在於此,敬請各位高明指正!

處方:人參、白朮、炮薑、炙甘草

心臟是藏神之臟,心臟過度勞累則神氣渙散,心虛則腎氣乘之,所以感到恐懼,經書上說厥氣上逆則恐懼。此病始於心臟而及於腎臟,繼而腎臟虛弱又加重心臟的困乏。經書上說:心臟喜柔,腎臟喜堅。心臟柔則氣血下陷,所以柔之必用鹹味藥物;腎臟堅則氣不浮動,堅之必用苦味藥物。又說:高亢的要抑制它,渙散的要收斂它。治療心腎神志不寧的病症,方法必須基於此。以心臟為主血臟,腎臟為主精臟;要使神志安定,必須滋養心血,要使意志堅定,必須益補腎精。

所以甘潤滋陰,質地厚重的藥物,更能收斂神志。

處方:人參、川連翹、懷牛膝、天冬、熟地黃、茯神、五味子、牡蠣、茱萸肉、柏子仁、桂枝心

病人突然受驚恐,手腳冰冷,小腹部氣往上衝,出現厥逆,陽氣收縮,汗出。下元精氣虧虛,收攝失職,宜助陽氣以收攝;但若伴隨消渴、心悸、忽然腹部空虛,這是肝腎陰虛,風寒襲肺,則不宜使用桂枝、附子等溫燥藥物。

處方:炒黑枸杞子、舶茴香、當歸、桂枝、紫石英、白龍骨、細辛

病人肝陰素虛,風溫邪氣擾動,發為痙攣病症,神志昏迷,牙關緊閉,抽搐不定。治療方法當滋養肝陰,以濡養筋脈;清瀉痰熱,以安定神志。如果能及時治療,尚可無慮。

處方:羚羊角、茯神、鉤藤、川貝母、阿膠、鮮菖蒲、鮮竹瀝

病人風熱之邪在上焦盛極,頭痛不止,如同鳥窩築在頭頂,宜用辛涼藥物疏散邪氣。

處方:制川烏、犀角、川芎、細辛

病人這是腎陽虛衰導致的心痛,背部脹滿並牽連到腰部。擬用許學士香茸丸。

處方:鹿茸、枸杞子、沙苑子、大茴香、麝香

病人咳嗽、脅肋疼痛,不能側臥。病在肝臟,逆犯肺臟,由情志所致,難以迅速治愈。治療方法不應著重於肺臟,而應著重於肝臟。

處方:阿膠、白芍藥、茯苓、丹皮、茜草、炙甘草,用鮑魚湯代替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