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續記 (2)

回本書目錄

續記 (2)

1. 目赤腫痛

目赤腫痛,人知降火,而不知活血,所以多不得力,只用四物湯,內地黃用生,芍藥用赤,加酒蒸大黃、赤茯苓、薄荷葉,治之甚妙,此戴復庵法。余謂目赤腫痛,人知活血,而不知治痰。脾胃壅滯,積熱生痰,積痰生熱,輾轉相因,氣衝頭目,昏痛不已者,須用半夏、石菖蒲、黃芩、枳實、茯苓、陳皮,微兼菊花、白蒺藜之屬治之。

白話文:

眼睛紅腫疼痛,人們都知道要降火,卻不知道要活血化瘀,所以治療效果往往不佳。只用四物湯,其中生地黃用生的,赤芍藥用紅色的,再加入酒蒸大黃、赤茯苓、薄荷葉,治療效果非常好,這是戴復庵的方法。我認為眼睛紅腫疼痛,人們知道要活血化瘀,卻不知道要治療痰濕。脾胃阻塞不通,積聚熱氣產生痰濕,痰濕又產生熱氣,如此惡性循環,導致氣血衝擊頭部眼睛,造成昏痛不止,就必須使用半夏、石菖蒲、黃芩、枳實、茯苓、陳皮,稍微加入一些菊花、白蒺藜等藥物來治療。

2. 口糜

王肯堂治許少薇口糜,謂非乾薑不愈,卒如其言。又從子懋鋙,亦患此,勢甚危急,欲飲冷水,與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二錢,茯苓、甘草各一錢,煎成冷飲,日數服,乃已。蓋土溫則火斂,人多不能知。此所以然者,胃虛食少,腎水之氣逆而乘之,則為寒中,脾胃虛衰之火被迫上炎,作為口瘡。其症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或手足逆冷,肚腹作痛是也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醫治許少薇的口腔潰瘍,認為不用乾薑就治不好,結果正如他所說。後來,他的兒子許懋鋙也患了同樣的病,情況非常危急,想喝冷水,王肯堂就給他開了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兩錢,茯苓、甘草各一錢的藥方,煎好後放涼飲用,一天喝幾次,病就好了。這是因為脾胃溫暖了,口腔潰瘍的炎症就會消退,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胃虛弱、吃得少,腎水的寒氣逆上,導致寒邪入侵,脾胃虛弱的陽氣被迫上炎,形成口腔潰瘍。症狀表現為飲食慾望下降,大便不正常,或者手腳冰冷,肚子疼痛。

3. 冷勞

虛勞之人,氣血枯耗,生氣不榮,則內生寒冷,張雞峰所謂冷勞者是也。宜建中、復脈、八味腎氣之屬,甘溫辛潤,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。亦有邪氣淹滯,經絡瘀郁者,元珠所謂體虛之人,最易感於邪氣,當先和解,微利微下之,次則調之。醫不知而遽行補劑,邪氣不解,往往致死。是故虛勞之治,固不必專以補陰降火為事也。

白話文:

虛弱的人,氣血耗損,臟腑功能失調,就會產生內在的寒冷,這就是張雞峰所說的「冷勞」。治療應該使用補中益氣、補氣養血、溫補腎陽的藥物,例如補中益氣湯、炙甘草湯、八味地黃丸等,這些藥物甘溫滋潤,具有溫補陽氣、滋養陰液的作用。

也有些情況是外邪停滯,經絡阻塞不通,就像元珠所說,體質虛弱的人很容易受外邪侵襲,治療時應先解表散寒,輕瀉通便,然後再調補。如果醫生不明就裡,就貿然使用補益藥物,邪氣沒有去除,反而容易導致死亡。所以,治療虛勞,不一定要單純地補陰降火。

4. 熱風

熱風,熱化為風也。患人頭目昏眩痛,口鼻燥,熱氣出,微惡風,時時有熱者是也。是雖辛涼,不能解之。孟詵云:患熱風人,宜食牛乳,謂其氣味甘寒,而性濡潤,能使肌熱除而風自熄。求之草木,蘆根、蔗漿、梨汁之屬,性味相似,亦《內經》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之旨也。

白話文:

熱風,是熱邪轉化成風邪的病症。患者會出現頭暈目眩、疼痛,口鼻乾燥,體內有熱氣排出,稍微怕風,時常感到發熱。雖然辛涼的藥物,卻無法有效治療。孟詵說:患有熱風的人,應該喝牛乳,因為牛乳氣味甘寒,性質滋潤,能使肌膚的熱消退,風邪自然平息。從植物中尋找類似的藥物,像蘆根、甘蔗汁、梨汁等等,其性味都與牛乳相似,這也符合《內經》中「風邪侵入體內,就應該用甘寒的藥物治療」的原則。

5. 食鹹頭汗出

一人食鹹,頭汗如注,食淡則否。診之心脈獨大而搏指,因問曰:燥欲飲乎?曰:然。每晨起舌必有刺,因悟所以頭汗出者,心火太盛,而水不勝之也。味鹹屬水,而能降火,火與水搏,火盛水微,不能勝之而反外越也。其出於頭者,水本潤下,而火性炎上,水為火激,反從其化也。

食淡則否者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,陽與陽從,不相激射,故得遂其滲泄之性而下行也。

白話文:

一個人吃鹹食後,頭上就會大量出汗,吃清淡的食物則不會。診脈時發現,他的心脈跳動異常有力,因此我問他:「是不是很口渴?」他說:「是的。」每天早上起來,他的舌頭上總是會有刺痛感。由此我明白他頭上出汗的原因是:心火太盛,而體內的水分不足以制衡心火。鹹味入腎屬水,能降火,但此時心火旺盛,體內水分少,水無法壓制火,反而被火氣逼迫而外溢。汗水從頭部排出,是因為水本性向下流,而火性向上,水分被火氣激迫,反而隨火氣向上運行。

吃清淡食物就不會出汗的原因是:鹹味會讓體液向下運行(陰),清淡食物則會讓體液向上運行(陽)。陽氣與陽氣相合,不會互相衝擊,所以體液就能順利向下運行。

6. 雜識

醫悟融會群經,貫穿百家,不為名言高論而義理自著,以視誇大其言而不適於用者,奚啻霄壤!

醫讀平易簡要,可為中人以下說法,要非熟讀群書,通曉方藥者,不能為此。

正本書辨論古方銖量權衡,甚為詳悉,以及唐宋醫局官制醫書本草湯液脈病,並有卓見。亦好古博雅之士歟!

韓氏十四藥定經因時和解之法,極意分晰,而眉目未清,絕無準繩,而多所裁製。逞一己之私意,亂先聖之舊章,不足為後學法也。

白話文:

[雜識]

醫學的領悟要融會貫通群書,吸收各家學說,不能只是追求華麗的詞藻和高深的理論,而忽略了實際應用。那些夸夸其談卻不能實用的言論,與真正有效的醫學知識相比,簡直是天壤之別!

醫學的講解應該通俗易懂,即使是普通人也能理解。但要做到這一點,就必須熟讀群書,精通各種藥方藥物。

這本書詳細闡述了古代藥方的劑量、權衡等問題,並對唐宋時期醫藥機構的官制、醫書、本草、湯劑、脈診等都有獨到的見解,可見作者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古代學者。

韓氏十四藥的經方加減方法,雖然力求詳盡地闡述,但卻不夠清晰明瞭,缺乏明確的規範,而且多有自己的修改。只顧逞個人私心,破壞前賢的經典,不足以作為後學效法的榜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