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續記 (1)

回本書目錄

續記 (1)

1. 陰陽交

陰陽交之病,古有其名,而無能抉其義者。愚謂「交」非交通之謂,乃錯亂之謂也。陰陽錯亂,而不可復理,攻其陰則陽捍之不得入,攻其陽則陰持之不得通,故曰交者死也。郭白雲所謂即是兩感之病,蓋從汗出而熱不退處悟入。然兩感究竟是陰陽齊病,而非陰陽交病,是以與先表后里,或表裡並治之法,以其未嘗混合為一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交病,古人雖有記載,卻未能真正理解其意。我認為,「交」並非交通的意思,而是錯亂的意思。陰陽錯亂,無法恢復正常,治療陰症,陽氣則會抵抗而無法介入;治療陽症,陰氣則會阻礙而無法疏通,所以說陰陽交錯就會導致死亡。郭某人所說的「兩感之病」,大概是由於患者出汗後高熱不退而悟出的。但「兩感之病」究竟是陰陽同時生病,而非陰陽交病,因此與先治表症後治裡症,或表裡同時治療的方法不同,因為兩感之病的陰陽並未完全混雜成一體。

2. 崩中下血

婦人崩中下血,多因濕熱傷脾胃而致。蓋脾統血,傷則失守也。醫者不知其脾濕,而但與固脫之劑,血雖止而濕轉郁矣。是以崩中之後,多成脹滿、黃病,醫多不能識此。

白話文:

婦女崩漏出血,大多是因為濕熱損傷脾胃所引起。因為脾臟主導血液的運行,脾胃受損,血液的統攝功能就會喪失。醫生如果不懂得這是脾胃濕熱的問題,只用止血的藥物,雖然血止住了,但濕邪卻更加鬱結。因此,崩漏之後,常常會出現腹脹、黃疸等症狀,很多醫生都無法診斷出病因。

3. 耳聾治肺鼻塞治心

古云:耳聾治肺,肺主聲;鼻塞治心,心主臭。愚謂耳聾治肺者,自是肺經風熱、痰涎閉郁之症。肺之絡會於耳中,其氣不通,故令耳聾,故宜治其肺,使氣行則聾愈。夫聲從外入,非無聲也,有聲而不能入也,而謂肺主聲何哉?其鼻塞治心者,經云: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。治心者,蓋以利鼻,豈曰致臭哉?

白話文:

古人說:耳聾要治療肺,因為肺主宰聲音;鼻塞要治療心,因為心主宰氣味。我認為耳聾要治療肺,是因為肺經有風熱、痰液阻塞的症狀。肺經的氣血彙集於耳中,如果氣血不通暢,就會導致耳聾,所以應該治療肺,讓氣血暢通,耳聾就能痊癒。聲音從外界進入耳朵,並不是沒有聲音,而是有聲音卻進不去,那麼說肺主宰聲音是什麼意思呢?至於鼻塞要治療心,經書上說:心肺有病,鼻子就會不通暢。治療心,目的是為了讓鼻子通暢,怎麼會說是治療臭味呢?

4. 噎膈反胃之辨

噎膈、反胃,自是二病,世醫每連稱而並舉之者,丹溪實作之俑也。丹溪曰: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入亦不多,名之曰噎;其槁在下,與胃為近,食雖可入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。是以噎膈分上、下二病,而以反胃屬之膈,殊欠分明。愚謂噎膈之所以反胃者,以食噎不下,故反而上出,若不噎則並不反矣。

其反胃之病,則全不噎食,或遲或速,自然吐出,與膈病何相干哉?二者病本不同,治法亦異,不可不辨!

白話文:

噎膈和反胃是兩種不同的疾病,但古時的醫生常常混為一談,這是因為丹溪先生的說法造成混淆。丹溪認為:症狀在食道上部,靠近咽喉下方,水可以喝下去,但食物難以下嚥,即使嚥下也吃不多,這叫做噎;症狀在食道下部,靠近胃部,食物雖然可以吃下去,但過了一段時間又吐出來,這叫做膈,也叫做反胃。因此,噎膈分為上下兩種疾病,而把反胃歸類在膈病之下,這就顯得不夠清晰。

我認為,噎膈之所以會反胃,是因為食物卡住下不去,所以才往上吐出來;如果沒有噎住,就不會反胃。

而反胃這種病,完全沒有食物噎住的現象,只是食物或快或慢地自然吐出來,這與膈病有什麼關係呢?這兩種疾病的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異,絕對不能混淆!

5. 瀉痢不同

痢與泄瀉,其病不同,其治亦異。泄瀉多起寒濕,寒則宜溫,濕則宜燥也;痢病多成濕熱,熱則宜清,濕則宜得也。雖泄瀉亦有熱症,然畢竟寒多於熱;痢病亦有寒症,然畢竟熱多於寒。是以泄瀉經久,必傷胃陽,而腫脹、喘滿之變生;痢病經久,必損其陰,而虛煩、痿廢之疾起。痢病兜澀太早,濕熱流注,多成痛痹;泄瀉疏利或過,中虛不復,多作脾勞。

此予所親歷,非臆說也。或曰:熱則清而寒則溫是已,均是濕也,或從利,或從燥,何歟?曰:寒濕者,寒從濕生,故宜苦溫燥其中;濕熱者,濕從熱化,故宜甘淡利其下。且燥性多熱,利藥多寒,便利則熱亦自去,中溫則寒與俱消。寒濕必本中虛,不可更行滲利,濕熱鬱多成毒,不宜益以溫燥也。

白話文:

瀉痢不同

痢疾和泄瀉,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迥異。泄瀉多因寒濕引起,寒則需溫熱治療,濕則需燥濕治療;痢疾多因濕熱引起,熱則需清熱治療,濕則需利濕治療。雖然泄瀉也有熱症,但總體來說寒症多於熱症;痢疾也有寒症,但總體來說熱症多於寒症。所以,泄瀉久治不愈,必然傷損胃陽,導致腫脹、喘滿等併發症;痢疾久治不愈,必然損傷陰液,導致虛煩、痿廢等疾病。痢疾過早使用收斂止瀉藥物,濕熱之邪就會流注於其他部位,多會導致疼痛麻痹;泄瀉如果過度瀉利,導致脾胃虛弱,則容易造成脾虛勞損。

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,不是憑空臆測。有人可能會問:熱症清熱,寒症溫熱,都是濕邪作祟,為什麼有的要通利,有的要燥濕呢?這是因為:寒濕是寒邪從濕邪而生,所以要用苦溫燥濕的藥物;濕熱是濕邪因熱而化,所以要用甘淡利濕的藥物。而且燥性多偏溫熱,利水藥多偏寒涼,通利之後,熱邪自然消退,溫和調理之後,寒邪也會隨之消失。寒濕往往是因體內虛弱所致,不能再使用滲利之品;濕熱鬱積則容易化毒,不宜再用溫燥之藥。

6. 溫病風溫溫疫濕溫溫毒溫瘧之異

溫病者,冬月伏寒化熱,至春而發,所謂春時陽氣發,於冬時伏寒者是也。風溫者,溫病而兼新風,發汗已則風氣去,而溫氣發,故身灼熱也。溫疫者,溫氣盛而成癘也。濕溫者,溫氣而兼濕邪,濕能生溫,溫亦生濕也。溫毒者,溫氣發而不能遽散,怫鬱成毒,猶傷寒之有陽毒、陰毒也。

溫瘧者,溫病系在少陽,時作時止,乍進乍退者也。春溫之症,輕重不同。舊有冬伏之寒邪,新感春時之風氣,其寒從風而並於外者輕,其風從寒而並於內者重矣。並於內者治其內,毋遺其外;並於外者治其外,毋外其內。若舊伏之寒已變為熱,而更感春時之風,風熱相激,多成風瘧。

其引之而隨出者輕,其發之而轉陷者危矣。又有七情、飲飽、勞倦之人,復受六氣風寒暑濕之邪,若內就外而甚於外者,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;若外就內而甚於內者,先治其內而後調其外。王好古云:治內兼外者,不可寒下,若寒下,則經邪陷於內矣;治外兼內者,不可熱發,若熱發,則益中熱於外矣。

又曰:外重而內輕者,先治其外,後治其內;若積寒傷冷,脈已從陰,雖有標病,不須治標,獨治內也,內既得溫,標病不發而自愈。何以然?發表之藥不遠熱也。故曰:陰症治本不治表,表本俱得;治標不治本,標本俱失。

溫邪之發,陰必先傷,設有當行解散者,必兼滋陰之品於其中。昔人於蔥豉湯中加童便,於梔豉湯內加地黃、麥冬,亦此意也。

溫毒發班,與傷寒發斑不同。溫毒之邪,從內之外;傷寒之邪,從外入內。是以溫毒發斑者,邪氣離里而之表,其症輕;傷寒發斑者,邪氣盛於內而見於外,其症重。盛於內者,必使下泄,而後者可去,華元化所謂須要下之,不可留於胃中是也;之於外者,可從表而出之,郭白雲所謂其毒久鬱而發,病不在裡,故不可下,必隨表症治之,當用藥解肌熱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溫病是冬天寒邪潛伏體內,到春天陽氣升發時發病。風溫是溫病同時夾雜風邪,發汗後風邪去除,溫邪則發作,所以身體發熱。溫疫是溫邪盛行而導致瘟疫流行。濕溫是溫邪夾雜濕邪,濕邪能助長溫邪,溫邪也能助長濕邪。溫毒是溫邪發作卻不能迅速消散,鬱積成毒,如同傷寒中的陽毒、陰毒。

溫瘧是溫病停留在少陽經,時發時止,時輕時重。春溫的症狀輕重不一。冬天潛伏的寒邪,加上春天新感受的風邪,寒邪隨風從體表入侵的較輕,風邪夾雜寒邪從內部入侵的較重。內部入侵的要治療內部,不要遺漏外部;外部入侵的要治療外部,不要遺漏內部。如果冬天潛伏的寒邪已轉化為熱邪,又感受了春天的風邪,風熱互相激盪,大多會變成風瘧。

溫邪從體內往外走的較輕,溫邪從體外往內深入的較危險。七情損傷、飲食過飽、勞累的人,再次感受風寒暑濕等外邪,如果內邪加重外邪而外邪較重,則先治外後治內;如果外邪加重內邪而內邪較重,則先治內後治外。王好古說:治療內外兼有的疾病,不能用寒涼下瀉的方法,如果寒涼下瀉,邪氣會陷於內部;治療外兼內者,不可用發汗的熱藥,若用熱發汗,會加重體內熱邪。

又說:外邪重而內邪輕者,先治外後治內;如果積寒傷冷,脈象已虛弱,即使有明顯的病症,也不必治療明顯的病症,只治療內部,內部溫煦後,明顯的病症自然會痊癒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發散的藥物不會遠離熱邪。所以說:陰虛的症狀要治本不治標,標本都能治好;只治標不治本,標本都會失去。

溫邪發作,陰氣必然先受損傷,如果需要發散藥物,必須在其中加入滋陰的藥物。古人蔥豉湯中加童便,梔子豉湯中加地黃、麥冬,也是這個道理。

溫毒發斑與傷寒發斑不同。溫毒的邪氣從內往外;傷寒的邪氣從外往內。所以溫毒發斑,邪氣從裡向外走,症狀較輕;傷寒發斑,邪氣盛於內而外現,症狀較重。邪氣盛於內部的,必須使它下瀉,然後才能去除,華元化所謂「必須下瀉,不可停留在胃中」就是這個意思;邪氣在體外的,可以從體表排出,郭白雲所謂「毒邪鬱積久而發作,病不在裡,所以不可下瀉,必須根據體表症狀治療,應該用解肌清熱的藥物」也是這個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