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

瘧之病,熱氣舍於營,寒氣居於衛。寒居於衛,則束其營之熱,不得外越;熱舍於營,則阻其衛之寒,不得內乘。氣相抑而適相持,是以傷寒易變,而瘧病不遷也。瘧邪不能自發,必得人之正氣而後發,故曰衛氣之所在,與邪氣相合則病作。

瘧邪外不在皮膚,內不在臟腑,是以汗之而不從外泄,下之而不從里出也。

風氣常在,瘧有時而休。常在者,其氣舒;蓄而作者,其氣暴,故工不能治其已發也。

瘧發已而邪遞淺者,其作日蚤;發已而復伏愈深者,其作日晏。日蚤者易已,日晏者難已。其始晏而終蚤者,邪氣下行極而之上也。是以瘧病欲愈,一日反二三發,其邪愈淺,輒與衛氣相簿故也。

瘧之為病,邪正分爭,往來不已,有戰之義也。治之必先助其正氣,或急去其邪氣。蓋正旺則邪自解,邪去則正亦安也。今有人體虛患瘧,不數日而作漸晏,勢漸衰,神氣反昏而不可救,非正虛而邪陷之故歟?

白話文:

瘧疾是一種熱邪停留在營氣,寒邪停留在衛氣的疾病。寒邪滯留在衛氣,就會束縛營氣中的熱邪,使其無法向外發散;熱邪停留在營氣,就會阻礙衛氣中的寒邪,使其無法向內侵入。寒邪和熱邪互相抑制、互相牽制,所以傷寒容易轉變,而瘧疾卻反复發作而不痊癒。瘧邪不能自行發作,必須依賴人體的正氣才能發病,所以說,衛氣所在之處,與瘧邪結合就會發病。

瘧邪既不在皮膚表面,也不在臟腑內部,所以即使出汗也無法從體表排出,即使服用瀉藥也無法從體內排出。

風氣常在,但瘧疾卻有時發有時休。風氣常在時,其氣是舒緩的;風氣積聚而發作時,其氣是暴烈的,因此難以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。

瘧疾發作後,瘧邪逐漸淺表,發作時間就會提前;瘧疾發作後,瘧邪再次潛伏得更深,發作時間就會延遲。發作時間提前的容易治癒,發作時間延遲的則難以治癒。開始發作時間延遲,後來發作時間提前的,是因為瘧邪下行到極點後又向上走。所以瘧疾將要痊癒時,一天反覆發作兩三次,是因為瘧邪越來越淺表,經常與衛氣相互較量的原因。

瘧疾的發病機制,是邪正之氣互相爭鬥,往復不止,有戰爭的意味。治療瘧疾必須先增強人體正氣,或者迅速去除瘧邪。因為正氣旺盛,邪氣自然消散;邪氣去除,正氣也會安穩。現在有些人體虛患上瘧疾,不到幾天發作時間就延遲,病情逐漸減弱,精神反而昏沉而不可救治,這難道不是正氣虛弱而邪氣內陷的緣故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