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續記 (2)

回本書目錄

續記 (2)

1. 鹹寒

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《內經》之旨也。仲景療傷寒,加芒硝於苦寒藥中。文仲又加芒硝於甘寒藥中,其方以生麥冬一升,生地黃一升,知母二兩,生薑二兩半,芒硝二兩半,水煮,分五服,取利為度。由是,而鹹寒之用乃廣矣。

白話文:

內熱過盛,就要用鹹寒性質的藥物治療,這是《內經》的精髓。張仲景治療傷寒,在苦寒的藥物中加入芒硝;而王仲景(文仲)則在甘寒的藥物中加入芒硝。例如,他的方子用生麥冬、生地黃各一升,知母二兩,生薑二兩半,芒硝二兩半,加水煎煮,分五次服用,直到通便為止。由此可見,鹹寒藥物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。

2. 酸苦湧泄

院河南治天行熱,解毒多用苦酒、豬膽、生艾汁、苦參、青葙、葶藶之屬。《外臺》單用苦參一兩,酒煮,並服,取吐如烊膠便愈。張文仲療傷寒、溫病等,三日以上,胸中滿,用苦酒半升,豬膽一枚,和服,取吐。蓋即《內經》酸苦湧泄之義。然今人之用此者罕矣。

白話文:

河南地區治療流行性熱病,常用苦酒、豬膽、艾葉汁、苦參、青葙、葶藶等藥物來解毒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單用苦參一兩,用酒煮沸後服用,直到吐出像融化的膠一樣的痰液,病就好了。張文仲治療傷寒、溫病等病症,如果病程超過三日,病人胸中滿悶,就用半升苦酒和一個豬膽一起服用,促使嘔吐。這都符合《內經》中「酸苦湧泄」的治療原則。然而,現代人很少使用這種方法了。

3. 五疰鬼氣

五疰鬼氣之病,或助正氣以闢之,如蘇合香丸之屬是也;或假鬼氣以引之,如死人枕、天靈蓋之屬是也。徐嗣伯、劉大用恆用此法,而嗣伯云:鬼氣伏而不起,故令人沉滯,得死人枕,促之魂氣飛越,不得攸附體,故屍疰可瘥。劉氏治婦人因人入廟,為邪鬼所憑,致精采蕩越,與死人枕煎湯飲之,大瀉數行而愈。

則是死人之枕引鬼氣,或從上越,或從下出,隨其攸利,與草木氣味升降浮沉,各具一體性者不同。今人亦罕有聞用之者矣。

《千金》療屍疰方:發灰、杏仁,熬令紫色,等分,搗如泥,以豬膏和酒服,如桐子三丸,日三,神良。愚謂此治血枯經絡澀閉成勞者之良方也,亦即百勞䗪蟲之意,而氣味和調,可以無弊,或以桃仁易杏仁,亦得。

白話文:

五疰鬼氣這種疾病,治療方法有兩種:一種是藉助正氣來驅除它,例如蘇合香丸之類的藥物;另一種是利用鬼氣來引導它排出體外,例如用死人枕頭、天靈蓋等。徐嗣伯和劉大用經常使用後一種方法。徐嗣伯說:鬼氣潛伏在體內而不發作,所以讓人感到沉重遲滯。使用死人枕頭,可以促使體內的邪氣(魂氣)飛越而出,不再附著在人體上,所以屍疰(一種因接觸屍體而引起的疾病)就能痊癒。劉氏曾經治療一位婦女,因為去廟裡而被邪鬼附身,導致精神恍惚,便用死人枕頭煎湯給她喝,婦人大瀉幾次後就病癒了。

也就是說,死人枕頭可以引導鬼氣,或是從上方排出,或是從下方排出,視情況而定,這與草木藥材的氣味升降浮沉,各有其特性不同。現在很少有人聽說用這種方法了。

《千金要方》中治療屍疰的方子:人髮灰和杏仁,熬煮到變成紫色,按等量混合,搗成泥狀,用豬油和酒調和服用,每次服用三丸,大小如桐子,每天服用三次,效果很好。我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血液枯竭、經絡阻塞、導致勞損的良方,也符合百勞(各種勞損)的治療意義,而且藥物氣味平和,沒有副作用。也可以用桃仁代替杏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