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續記 (1)
續記 (1)
1. 續記
2. 寸口分診臟腑定位
脾與胃合,肝與膽合,腎與膀胱合,皆足經也。其臟腑皆相依附,則其診候亦應同在一部。如左關候肝、膽,右關候脾、胃,左尺候腎與膀胱是已。肺與大腸合,心與小腸合,心包絡與三焦合,皆手經也。其臟腑不相依附,則其診候亦不必同在一部。按《內經》云: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。
又云: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;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。是以大腸當候於右尺之裡,小腸當候於左尺之裡,三焦分立上、中、下三部。如此,則左心、小腸,右肺、大腸之謬,可不辨而自著矣。
白話文:
寸口分診臟腑定位
脾、胃、肝、膽、腎、膀胱這些臟腑經絡互相聯繫,它們的診斷徵候也會出現在同一部位。例如,左關脈診斷肝膽,右關脈診斷脾胃,左尺脈診斷腎膀胱。
而肺和大腸、心和小腸、心包絡和三焦,這些臟腑經絡則沒有直接的互相依存關係,因此診斷徵候不一定會出現在同一部位。
根據《內經》的記載:尺脈的外側診斷腎臟,尺脈的內側診斷腹部;前面診斷前面,後面診斷後面;上部診斷上部,胸喉的疾病也在上部診斷。因此,大腸的病症應在右尺脈內側診斷,小腸的病症應在左尺脈內側診斷,而三焦則分佈在上、中、下三部。
這樣一來,就能夠分辨出左邊診斷心和小腸,右邊診斷肺和大腸的錯誤診斷方法了。
3. 古方權量
古方湯液分兩,大者每劑二十餘兩,小有十餘兩,用水六七升或一斗,煮取二三升或五六升,並分三服,一日服盡,為劑似乎太重,後世學者,未敢遵式。按陳無擇《三因方》云:漢銅錢質如周錢,文曰半兩,則漢方當用半兩錢二枚為一兩。且以朮附湯方校,若用漢兩計,一百八十銖,得開元錢二十二個半重,若分三服,則是今之七錢半重一服。此說最有根據。
《千金》以古三兩為今一兩,古三升為今一升。仍病其多,不如陳說為是。
白話文:
古方劑量方面,古代湯劑用量,大的每劑二十多兩,小的也有十多兩,用水六七升或一斗,煮到二三升或五六升,分三次服用,一天服完。這種劑量似乎太大了,後世的醫學家都不敢完全照搬。
根據陳無擇的《三因方》記載:漢代的銅錢質量與周代的半兩錢相同,所以漢代的藥方,應該以漢代的半兩錢兩個為一兩來計算。如果以朮附湯方為例,按照漢代的計量換算,一百八十銖約等於開元通寶二十二個半的重量。如果分三次服用,那麼每次服用的劑量相當於現在的七錢半。這個說法最可靠。
《千金要方》把古代的三兩等同於現在的一兩,古代的三升等同於現在的一升。但即使這樣換算,劑量還是太多,不如陳無擇的說法合理。
4. 火齊湯
倉公治病,恆用火齊湯,而其方不傳。劉宗厚云即古方黃連解毒湯是。未知何據?按倉公用治齊郎中令之湧疝中熱,不得前溲;齊王太后之風癉熱客脬,難於大小便,溺赤。則亦清寒徹熱之劑也夫!
白話文:
火齊湯
倉公治療疾病,經常使用火齊湯,但此方卻失傳了。劉宗厚說它就是古代的黃連解毒湯,但不知其根據何在?根據記載,倉公用此方治療齊郎中令的疝氣導致的裡熱,無法排尿;也治療齊王太后的風熱邪氣入侵膀胱,導致大小便困難,小便發紅。所以,這也是一種清熱瀉火的藥方。
5. 蟯瘕
蟯瘕為病,腹大,上黃,膚粗,循之慼慼然。上黃,面黃也。蓋即今人蟲蠱之病,腹大、面黃而肌膚粗澀者也。
白話文:
蟯瘕是一種疾病,患者腹部腫大,臉色發黃,皮膚粗糙,觸摸腹部會有脹滿的感覺。這裡所說的「上黃」,指的是臉色發黃。這種病症,大致相當於現代人所說的蟲蠱病,症狀是腹部腫大、臉色發黃、皮膚粗糙。
6. 蔥豉湯
《肘後》云:傷寒有數種,庸人卒不能分別,今取一藥兼療者,用蔥白一虎口,豉一升,水煮頓服,汗出即愈。按《本草》淡豉,治傷寒時,疾熱病發汗。元素云:蔥莖白,通上下陽氣。合而用之,故能通治數種傷寒。然其方亦有數變:一加葛根三兩;一加升麻三兩;若不汗,更加麻黃三兩,助之散也。
一加米三合,益氣以出汗也。一加童便三升,汗出於陽而生於陰,火多者宜之也。深師又加烏梅十四枚,葛根半斤,兼治煩滿也。《聖濟總錄》加人參、萎蕤、羚羊角,治勞風項強急痛,四肢煩熱。《千金》加梔子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各半兩;一加生地、石膏各八兩,生葛四兩,為表裡證治之別。以意斟酌,投之輒驗,誠良方也。
白話文:
蔥豉湯
古代醫書記載,傷寒有多種症狀,一般人難以區分,而此方藥能兼治多種傷寒。方法是用蔥白一小把,豆豉一升,加水煮沸後一次服用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根據本草綱目記載,淡豆豉能治療傷寒,發汗退熱;蔥白能通達全身陽氣。此方將兩者結合,因此能治療多種傷寒。但此方也有許多變化:可以加葛根三兩;可以加升麻三兩;如果不出汗,可以再加麻黃三兩,幫助發散;可以加米三合,益氣以助發汗;可以加童尿三升,幫助陽氣排出,陰氣生發,適合內熱較盛者;還有古方加入烏梅十四枚、葛根半斤,兼治胸腹脹滿;也有方劑加入人參、萎蕤、羚羊角,治療因勞累引起的頸項僵硬疼痛,四肢煩熱;更有的方劑加入梔子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各半兩;或加入生地、石膏各八兩,生葛四兩,用於區分表裡不同的證候。 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效果都很好,確實是良方。
7. 枳實梔子豉湯
仲景治大病瘥後,勞復者,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。廣劑加蔥白、粟米、雄鼠糞。範汪加桂枝、大黃、麻黃;又方去梔、豉,加甘草、桂心、大黃、芒硝。《千金》加石膏、鼠糞。崔氏單加鼠糞一味。《古今錄驗》加麻黃、大黃;一加鼠糞、大黃;一去梔、豉,加鼠糞;一加鼠糞、麻黃;一去梔子,加甘草、大黃、芒硝。許仁則又加蔥白、生薑、乾葛、麥冬、生地。
或主表,或主裡,或兼主表裡,或兼養,或兼滋,或表裡與滋養兼施,凡十餘變,而梔豉之法盡矣。
白話文:
張仲景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大病痊癒後,勞累復發的病人。廣泛流傳的版本會加入蔥白、粟米、老鼠屎。範汪的版本則加入桂枝、大黃、麻黃;另一個版本則去除梔子、豉,改加甘草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。《千金要方》加入石膏、老鼠屎。崔氏的版本只加老鼠屎。《古今錄驗》則有加入麻黃、大黃的;也有加入老鼠屎、大黃的;也有去除梔子、豉,改加老鼠屎的;還有加入老鼠屎、麻黃的;以及去除梔子,改加甘草、大黃、芒硝的版本。許仁的版本更加入蔥白、生薑、乾葛、麥冬、生地。
這個方劑可以治療表證,也可以治療裡證,還可以同時治療表裡兩證,或是兼顧補益,或是兼顧滋陰,甚至可以同時治療表裡兩證並兼顧補益和滋陰,總共有十幾種變化,而梔子豉湯的用法也就盡在其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