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上 (1)
卷上 (1)
1. 陽氣陰氣
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蓋陽之精如日,光明洞達,故養神;陽之柔如春景和暢,故養筋。
白話文:
陽氣這種物質,精純的時候可以滋養精神,柔和的時候可以滋養筋絡。因為陽氣的精純就如同太陽,光明而通透,所以能夠滋養精神;陽氣的柔和就像春天的景色溫和宜人,所以能夠滋養筋絡。
日月之行,不違其道;樞機之運,不離其位;陽氣之動,不失其所。故曰:欲如運樞,起居如驚,神氣乃浮。又曰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
白話文:
太陽月亮運行不偏離軌跡;機關樞紐轉動不離開位置;陽氣的運行不偏離本位。因此說:像搬動樞紐一樣靈活,起居活動像驚一樣敏捷,神氣就會虛浮。又說: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,如果失去本位,就會折損壽命而不顯現。
陽氣,天氣也;陰氣,地氣也。天氣不治,則地氣上干矣。故曰: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。雲霧出於地,而雨露降於天。地氣不治,則天氣不化矣。故曰:雲霧不精,則上應白露不下。蓋天地陰陽,本出一氣,陽失則陰不能獨成,陰失則陽不能獨化,自然之道也。人與天地參,故肺氣象天,病則多及二陰;大小腸象地,病則多及上竅。
白話文:
陽氣,就像天空的氣候;陰氣,就像地上的氣候。如果天空的氣候失調,那麼地上的氣候就會向上冒。所以說:陽氣受到阻滯,就會導致地氣上衝。雲霧從地面升起,而雨露從天空降下。如果地上的氣候失調,那麼天空的氣候就不會正常變化。所以說:如果雲霧不夠濃密,那麼天空就會出現陽光不下雨的現象。天地之間的陰陽兩氣,原本是一體的。如果陽氣不足,陰氣就不能獨立成形;如果陰氣不足,陽氣就不能獨自運行,這是自然界的法則。人和天地相應,所以肺氣的運行就像天空,肺氣出了問題,往往會影響心和腎;大腸和小腸的運行就像地面,大腸和小腸出了問題,往往會影響頭部。
仲景以大黃甘草湯,治食已即吐。丹溪用吐法,治小便不通。豈非有見於此歟?
白話文:
張仲景用大黃甘草湯治療食後立即嘔吐;朱丹溪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小便不通。難道他們不是從這個角度考慮的嗎?
2. 四氣
春氣,少陽初升之氣,陽方升而被抑,生氣不達,則臟氣內敗,猶木鬱則腐也。故曰:逆春氣,則少氣不生,肝氣內變。
白話文:
春天的氣息,是少陽之氣剛剛升起的氣息,陽氣雖升起但受到壓制,生機不能通達,那麼臟腑之氣就會在體內受損,就像樹木鬱悶不通風就會腐爛一樣。所以說:違逆春天的氣息,就會導致少陽之氣不能生發,肝氣在體內發生變化。
夏為盛長之氣,心為太陽之臟。夏氣不長,則心氣不充,不充則內空若洞也。故曰:逆夏氣,則太陽不長,心氣內洞。
白話文:
夏季是氣候生長旺盛的季節,心臟是陽氣充盛的內臟。如果夏季氣候不正常,則心氣就不會充實,心氣不充實就會導致心臟空虛,好像一個洞一樣。所以說:違背夏季氣候的規律,就會導致陽氣不旺盛,心氣空虛。
秋氣應收而反泄,秋真氣不斂,燥反乘之,則清肅之化,轉為鬱燠之化也。故曰逆秋氣,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。焦滿,猶煩滿也。
白話文:
秋天收斂的氣候反而散發出來,秋天原本斂藏的氣候無法收斂,乾燥的氣候反而乘虛而入。如此一來,原本清新爽朗的轉變,變成鬱悶炎熱的轉變。因此說逆轉秋天的氣候,就會導致太陰不收斂,而肺氣焦躁鬱積。焦滿就如同煩悶壅塞的感覺。
冬氣應藏而不藏,則少陰之經氣不歸,而腎中之臟氣獨沉。左氏所謂亂氣張脈,外強中乾是也。故曰逆冬氣,則少陰不藏,腎氣獨沉。
白話文:
冬天的氣息應該是收藏起來,如果沒有收藏,那麼少陰經的氣血就不會歸藏,而腎臟中的腎氣會獨自沉降。就像《左氏春秋》所說的「亂氣張脈」,外表強壯,內在虛弱。所以說,如果違背冬天的氣息,少陰經就不能藏,腎氣會獨自沉降。
3. 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
主氣,應節候而分布,歲以為常者也;客氣,隨司天而遞遷,六期而復始者也。而主客加臨,有相得、不相得之異。如子、午年,初之氣,主厥陰風木,客太陽寒水。二之氣,主少陰君火,客厥陰風木:以水加木,以木加火,母來生子,為相得也。三之氣,主少陽相火,客少陰君火;四之氣,主太陰濕土,客太陰濕土。
白話文:
**主氣:**根據四季時令不同而運行,一年有一個固定的規律。
客氣: 隨著節氣的變化而遞移,六個節氣循環一個週期。
主客相乘: 主氣和客氣相結合,有相得和不相得之分:
- 子、午年:年初的主氣為厥陰風木,客氣為太陽寒水。年中主氣為少陰君火,客氣為厥陰風木。因為水生木,木生火,所以母氣生出子氣,為相得。
- 年中的第三個氣候階段:主氣為少陽相火,客氣為少陰君火。
- 年中的第四個氣候階段:主氣為太陰濕土,客氣為太陰濕土。
以火遇火,以土遇土,主客同氣,為相得也;五之氣,主陽明燥金,客少陽相火:以火加金,金畏火制,為不相得也。六之氣,主太陽寒水,客陽明燥金:以金加水,金能生水,亦相得也。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矣。其有相得而亦病者,如水臨金、金臨土、土臨火之屬,以子臨母,以下臨上,所謂不當位也,故亦病也。然須合歲運強弱而論之。
白話文:
火遇火,土遇土,性質相同,為相合;五氣中,主氣為陽明燥金,客氣為少陽相火,以火加金,金害怕火制,不相合。六氣中,主氣為太陽寒水,客氣為陽明燥金,以金加水,金能生水,相合。相合則和諧,不相合則生病。有相合卻也生病的,如水臨金、金臨土、土臨火等,以子臨母,以下臨上,屬於不恰當的位置,所以也會生病。不過需要結合流年的強弱來判斷。
如甲子年、歲土太過,三之氣為少陰君火,以火加土,則土益旺而無制,是雖相得而不相和也。庚子年,歲金太過,五之氣少陽相火,以火加金,金有制而反和,是雖不相得,而不為病也。又如水臨金、火臨木之屬,設遇金、木不及之運,則金得水而清,木得火而明,雖不當位,亦不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在甲子年,土元素過旺,三之氣(少陰君火)會加強土元素的旺盛,使其失去控制。雖然土火相生,但並不能相合。在庚子年,金元素過旺,五之氣(少陽相火)會制約金元素,反倒使其達到平衡。雖然金火相剋,但也不致於產生疾病。另外,如果五行相生相剋的元素(如水臨金、火臨木)遇到了金、木元素不足的運勢,那麼金元素會得到水元素滋養而變得澄澈,木元素會得到火元素助長而變得旺盛。即使五行相生相剋,也不至於產生疾病。
水臨土、木臨火之屬,設遇木、火太過之運,則土得火而堅,火得木而燔,雖當位,亦病也。更有進者,太過之土,木不能制者,金反得而泄之;不及之木,水不能滋者,火反得而養之;此天地生成之妙也。欲明運氣之理者,其可以淺求之耶?
白話文:
當水年遇上土年、木年遇上火年時,若遇到木、火過旺的情況,土得到火勢就會變得堅硬,火得到木頭就能夠燃燒,即使是本命年,也會出現問題。還有更進一步的說法,對太旺的土,木頭無法制約,反而金可以發揮它的作用,讓土氣疏泄;對太弱的木頭,水無法滋潤,反而火可以起到養護的作用;這些都是天地生成的奧妙之處。想要明白運氣的原理,難道可以淺淺地探究嗎?
4. 天符歲會
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天,謂司天;歲,謂歲支;曰應、曰承,謂歲運也。司天行天之氣,歲支行地之氣,歲運行氣交之化,三者其氣不必皆同,而亦有時而同者。如戊寅、戊申歲,戊為火運,寅、申又為相火,是以歲運而同司天之氣,謂之天符。符者,同也,同於天也。
白話文:
天運是天的法規,運行中的年份是歲支,三者共同作用來執行。天,是指主宰天的神靈;歲,是指當年的地支;應天,承歲,是指歲運。主宰天的神靈運行天的氣,歲支運行地的氣,歲運交會而產生的變化,三者之氣不一定都相同,但有時候也會相同。比如戊寅、戊申年,戊是火運,寅、申又是相火,所以歲運和主宰天的氣相同,稱為天符。符,就是相同的意思,與天相同。
如甲辰,甲戌歲,甲為土運,辰、戌又為土,是以歲運而同歲支之氣,謂之歲直。直者,值也,值其歲也。又曰歲會,會者,合也,合於歲也。若己丑、己未歲,歲運之土,既同天氣,又同歲支,謂之太乙天符,即經所謂三氣併合為治也。夫氣同者,其化同;其氣異者,其化異。
白話文:
如果在甲辰、甲戌年份,甲代表土氣,辰、戌也代表土氣,所以這年的運勢和地支的五行是一致的,稱為「歲直」。「直」指「值」,即指值這個年份。又稱「歲會」,「會」指「合」,即合於這個年份。例如己丑、己未年份,運勢的土氣既與天氣一致,又與地支一致,稱為「太乙天符」,也就是「三氣併合為治」中所說的。五行相合,其變化就相同;五行相異,其變化就不同。
化同則有相助為虐之害,化異則有互相剋賊之憂。然以不及之運,而得司天歲支之助,則不及之氣轉為平氣,而氣反治;若歲運太過,其氣已盛,而復得司天、歲支之合,三氣並治,其亢而害物,有不可言喻者矣。故曰:中執法者,其病速而危;中行令者,其病徐而持;中貴人者,其病暴而死。
白話文:
如果邪氣盛衰一致,就會互相幫助而形成危害。如果邪氣盛衰不同,就會互相剋制。但是,如果衰弱的邪氣得到了司天歲支的幫助,那麼衰弱之氣就會轉化為平和之氣,並反過來治療疾病。如果歲運過於旺盛,其邪氣已經很盛,又得到司天、歲支的配合,三種邪氣同時發作,其過盛而危害人體,嚴重到無法用語言形容。所以說:邪氣與執法者相結合,其病發得快且危險;邪氣與行令者相結合,其病發得緩慢且持久;邪氣與貴人相結合,其病發得突然且致命。
5. 六元正紀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分列六十年運氣、病治之紀,統論六氣司天在泉之政,可謂詳且盡矣。然而驗之於事,合之於時,往往不能相符。且也一年之間,九州之內,有東南旱乾而西北淫雨者,有西北焦槁而東南大水者,則九州分野,上應九宮,為地氣之不齊也。且有宋元豐四年,歲在辛酉,涸流之紀,而河決大水,則氣化勝復之異,胡源所謂歲水不及,侮而乘之者土也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把六十年運氣和病治的紀律,統統寫出來,算是詳盡無遺。但是拿它來驗證實際情況,和時代現況相符的卻不多。而且即使在同一個年份,全國各地的氣候,也可能出現東南方乾旱、西北方大雨,或西北方旱情嚴重、東南方大水成災的情況。這是因為全國各地的地氣不一致,而地氣又與天上的九宮相應。
舉例來,宋朝元豐四年的辛酉年,是「涸流之紀」,也就是河川乾涸的年份,但那年河川卻氾濫成災。這表示天氣變化出現了異常,就如胡源所說的:本來歲水應該不夠,結果卻被土氣侵犯而變得氾濫。
土不務德,故以濕勝,寒時則有泉湧河衍涸流生魚,其變為驟注,為霖潰,名為少羽,而實與太宮之歲同者是也。是故五運六氣之理,不可不知也,亦不易知也。而況古今度數之有差等,天人感召之有休咎。執而泥之,刻舟而求劍者也;廢而棄之,亡筌而求者也。非沉潛之士,而具圓機之智者,烏足以誤此!
白話文:
土地沒有道德,因此以濕潤為主導,到了寒冷的季節,就有泉水湧出、河流乾涸後產生魚類,它的變化是突然降雨,形成暴雨,被稱為「少羽」,而實際上與「太宮」這個年號是一樣的。
因此,五運六氣的原理是不能混淆的,也不是容易就能知道的。更何況,古人和今人的命運有差異,天人感應有吉凶。如果執著於這些差異,就像刻舟而求劍一樣;如果放棄這些差異,就像亡筌而求魚一樣。沒有沉思鑽研的素質,卻擁有圓滑靈活的智慧,怎麼能夠參透這些奧祕呢!
6. 《靈》《素》不同
六節臟象論云:心為陽中之太陽,肺為陽中之太陰,腎為陰中之少陰,肝為陽中之少陽。而《靈樞》九針十二原云:陽中之少陰肺也,陽中之太陽心也,陰中之少陽肝也,陰中之太陰腎也。按《素》以肝為陽者,言其時;《靈》以肝為陰者,言其臟也。《素》以肺為太陰,腎為少陰者,舉其經之名;《靈》以肺為少陰,腎為太陰者,以肺為陰臟而居陽位,腎為陰臟而居陰位也。二經之不同如此。
白話文:
《六節臟象論》說:心是陽中的太陽,肺是陽中的太陰,腎是陰中的少陰,肝是陽中的少陽。而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說:陽中的少陰是肺,陽中的太陽是心,陰中的少陽是肝,陰中的太陰是腎。按照《素問》,肝之所以被認為是陽,是因為它的時間;《靈樞》之所以認為肝是陰,是因為它的臟器。
《素問》把肺稱為太陰,腎稱為少陰,是因為它們經絡的名稱;《靈樞》把肺稱為少陰,腎稱為太陰,是因為肺雖然是陰臟器,但它位於陽的位置,而腎雖然是陰臟器,但它位於陰的位置。因此,這兩部典籍中關於腎和肺的定位有差異。
經脈十二,絡脈十五,凡二十七氣以上下。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腧,所過為原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。故本輸篇云:膀胱出於至陰,為井;溜於通谷,為滎;注於束骨,為腧;過於京骨,為原;行於崑崙,為經;入於委中,為合。膽出於竅陰,為井;溜於俠谿,注於臨泣,為腧;過於丘墟,為原;行於陽輔,為經;入於陽之陵泉,為合。
白話文:
人體有十二條經脈,十五條絡脈,總共有二十七條氣脈上行下行。
經脈中氣血湧出的地方稱為「井」,流淌的地方稱為「滎」,灌輸的地方稱為「腧」,經過的地方稱為「原」,運行的路線稱為「經」,匯入另一條經脈的地方稱為「合」。
因此,《本輸篇》中記載:膀胱經氣血從足小趾外側湧出,稱為「井」;流經足背,稱為「滎」;灌輸到腳踝外側,稱為「腧」;經過小腿外側,稱為「原」;運行到膝蓋,稱為「經」;匯入膝窩,稱為「合」。膽經氣血從足大趾內側湧出,稱為「井」;流經腳背內側,稱為「滎」;灌輸到小腿內側,稱為「腧」;經過小腿肚,稱為「原」;運行到膝蓋內側,稱為「經」;匯入膝蓋內側下方,稱為「合」。
胃出於厲兌,為井;溜於內庭,為滎;注於陷谷,為腧;過於衝陽,為原;行於解谿,為經;入於下陵為合。而《根結篇》云:足太陽根起於至陰,溜於京骨,注於崑崙,入於天柱、飛揚。足少陽根起於竅陰,溜於丘墟,注於陽輔,入於天容。足陽明根起於厲兌,溜於衝陽,注於下陵,入於人迎、豐隆。
是以井、滎、腧、原、經、合之處,即一經所言,而亦有不同如此。
白話文:
胃經的源頭從厲兌穴開始,屬於井穴;流經內庭穴,屬於滎穴;注入陷谷穴,屬於腧穴;經過衝陽穴,屬於原穴;流經解谿穴,屬於經穴;進入下陵穴,屬於合穴。
《根結篇》中記載:
- 足太陽膀胱經的根源從至陰穴開始,流經京骨穴,注入崑崙穴,進入天柱穴和飛揚穴。
- 足少陽膽經的根源從竅陰穴開始,流經丘墟穴,注入陽輔穴,進入天容穴。
- 足陽明胃經的根源從厲兌穴開始,流經衝陽穴,注入下陵穴,進入人迎穴和豐隆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