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慎疾芻言》~ 痢疾

回本書目錄

痢疾

1. 痢疾

痢有數種,誤治則生死立判。凡脾氣不實,飲食不化,晝夜無度,無紅白積者,此為脾瀉,其方不一,當隨症施治。若傷寒傳入陰經,下痢清穀,脈微厥冷,此為純陰之危症,非參、附、乾薑不治,患此者絕少。若夫夏秋之月,暑邪入腑,膿血無度,此名滯下;全屬暑熱之毒,蒸腸爛胃,與陰寒之痢,判若水火。仲景以黃芩湯為主而因症加減,此千古不易之法。

今乃以暑毒熱痢,俱用附、桂、薑、茸,始則目赤、舌焦,號痛欲絕,其色或變如豆汁,或如敗肝,熱深厥深,手足逆冷,不知其為熱厥,反信為真寒,益加桂、附,以至胃爛腸裂,哀號宛轉,如受炮烙之刑而死。我見甚多,惟有對之流涕。更有用六味湯及參、耆等補藥者,於久痢虛乏之人,或有幸中,若邪氣未清,非成痼疾,即至不救。蓋治痢之方甚多,博考古書,自能窮其變化,何得以不入痢症之藥,每投必誤也。

白話文:

痢疾有好幾種類型,治療錯誤的話,生死就在一瞬間。如果脾胃虛弱,飲食消化不良,作息不規律,沒有紅白痢疾的症狀,這是脾虛洩瀉,治療方法很多,要根據症狀用藥。如果傷寒傳入陰經,下痢清稀的穀物狀大便,脈象微弱冰冷,這是嚴重的純陰虛症,必須用人參、附子、乾薑才能治療,患這種病的人很少見。如果是夏秋季節,暑熱之邪侵入腸腑,膿血便不止,這叫做滯下,完全是暑熱的毒素,蒸煮腸胃,使之潰爛,和陰寒引起的痢疾完全不同。張仲景用黃芩湯為主方,再根據症狀加減,這是千古不變的好方法。

現在卻把暑熱引起的痢疾,都用附子、桂枝、乾薑、鹿茸治療,一開始就出現眼睛紅腫、舌頭焦乾、疼痛難忍,大便顏色可能像豆漿,也可能像腐敗的肝臟,熱邪深入,厥逆也深,手腳冰冷,卻不知道這是熱邪引起的厥逆,反而誤認為是真正的寒症,更加重用桂枝、附子,結果導致胃腸潰爛,病人痛苦哀嚎,像被火燒一樣死去。我見過很多這樣的病例,只能為他們流淚。還有些人用六味地黃丸及人參、黃耆等補藥治療,對於久痢體虛的人,或許能僥倖成功,但如果邪氣沒有清除,不是變成慢性病,就是無法挽回。總之,治療痢疾的方法很多,廣泛研讀古籍,就能掌握它的變化,怎麼可以用不適合痢疾的藥物治療呢?每次用藥都錯,這樣怎麼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