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慎疾芻言》~ 痢疾
痢疾
1. 痢疾
痢有數種,誤治則生死立判。凡脾氣不實,飲食不化,晝夜無度,無紅白積者,此為脾瀉,其方不一,當隨症施治。若傷寒傳入陰經,下痢清穀,脈微厥冷,此為純陰之危症,非參、附、乾薑不治,患此者絕少。若夫夏秋之月,暑邪入腑,膿血無度,此名滯下;全屬暑熱之毒,蒸腸爛胃,與陰寒之痢,判若水火。仲景以黃芩湯為主而因症加減,此千古不易之法。
白話文:
腹瀉有很多種,誤診誤治,生死立見。凡是脾氣不足,消化不良,晝夜顛倒飲食無度,沒有血便或白便的,這是脾虛腹瀉,治療方法不一,要根據症狀施治。如果傷寒傳入陰經,腹瀉排清便,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,這是純陰的危急症狀,不服用人參、附子、乾薑是治不好的,患這種病的極少。如果是在暑季,暑邪侵犯臟腑,膿血便拉個沒完,這叫做滯下,完全是暑熱之毒所致,熱氣蒸騰燒灼腸胃,與陰寒之痢判若水火。張仲景以黃芩湯為治療的基礎,再根據症狀加加減減,這是千古不變的法則。
今乃以暑毒熱痢,俱用附、桂、薑、茸,始則目赤、舌焦,號痛欲絕,其色或變如豆汁,或如敗肝,熱深厥深,手足逆冷,不知其為熱厥,反信為真寒,益加桂、附,以至胃爛腸裂,哀號宛轉,如受炮烙之刑而死。我見甚多,惟有對之流涕。更有用六味湯及參、耆等補藥者,於久痢虛乏之人,或有幸中,若邪氣未清,非成痼疾,即至不救。蓋治痢之方甚多,博考古書,自能窮其變化,何得以不入痢症之藥,每投必誤也。
白話文:
現在的人用附子、肉桂、生薑、肉蓯蓉來治療暑毒導致的熱痢,一開始會出現眼睛發紅、舌頭乾燥灼熱、疼痛難忍,(大便)顏色或變成像豆汁,或像腐爛的肝臟。熱度很深,虛脫也很嚴重,手腳冰冷,卻不知道這是熱厥,反而認為是真正的寒冷,於是又加重使用附子、肉桂,以至於胃腸破裂,哀嚎不停,痛苦得像遭受烙火的刑罰而死亡。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,只能對著他們流淚。還有開六味湯和用人參、黃耆等補藥的,對長期腹瀉導致體虛的人,有時會湊巧見效。但若是邪氣未清,不是變成慢性病,就是無法救治了。治療腹瀉的方法有很多,研讀古代醫書,自然能窮盡它的變化。為什麼用不對治療腹瀉的藥物,每次用藥都難免誤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