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慎疾芻言》~ 煎藥服藥法

回本書目錄

煎藥服藥法

1. 煎藥服藥法

煎藥之法各殊:有先煎主藥一味,後入余藥者,有先煎眾味,後煎一味者,有用一味煎湯以煎藥者;有先分煎,後並煎者;有宜多煎者(補藥皆然);有宜少煎者(散藥皆然);有宜水少者;有不煎而泡漬者;有煎而露一宿者;有宜用猛火者;有宜用緩火者;各有妙義,不可移易。今則不論何藥,惟用猛火多煎,將芳香之氣散盡,僅存濃厚之質。

如煎燒酒者,將糟久煮,則酒氣全無矣,豈能和營達衛乎?須將古人所定煎法,細細推究,而各當其宜,則取效尤捷。

其服藥亦有法。古方一劑,必分三服,一日服三次;並有日服三次,夜服三次者。蓋藥味入口,即行於經絡,驅邪養正,性過即已,豈容間斷?今人則每日服一次,病久藥暫,此一暴十寒之道也。又有寒熱不得其宜,早暮不合其時,或與飲食相雜,或服藥時即勞動冒風,不惟無益,反能有害。

至於傷寒及外症痘症,病勢一日屢變,今早用一劑,明晚更用一劑,中間間隔兩晝一夜,經絡已傳,病勢益增矣。又發散之劑,必暖覆令汗出,使邪從汗散;若不使出汗,則外邪豈能內消?此皆淺易之理,醫家病家,皆所宜知也。又惡毒之藥,不宜輕用。昔神農遍嘗諸藥而成本草,故能深知其性。

今之醫者,於不常用之藥,亦宜細辨其氣味,方不至於誤用。若耳聞有此藥,並未一嘗,又不細審古人用法,而輒以大劑灌之,病者服之苦楚萬狀,並有因此而死者,而已亦茫然不知其何故;若能每味親嘗,斷不敢冒昧試人矣。此亦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煎藥服藥法

煎藥的方法各有不同:有的先煎主要藥材一味,再加入其他藥材;有的先煎所有藥材,最後再煎一味藥;有的用一味藥煎出的湯汁來煎其他藥材;有的先分開煎煮,再混合一起煎煮;有的藥需要煎煮時間長一些(補藥大多如此);有的藥需要煎煮時間短一些(散藥大多如此);有的藥需要用較少的水;有的藥不煎煮,直接泡浸即可;有的藥煎煮後要晾置一夜;有的藥需要用猛火煎煮;有的藥需要用文火慢煎;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道理,不能随意更改。現在很多人不管什麼藥,都用猛火多煎,把藥材的芳香之氣都揮發掉了,只留下濃稠的藥渣。

就像煎燒酒一樣,如果把酒糟長時間熬煮,酒味就會完全消失,怎麼還能起到滋養身體的作用呢?必須仔細研究古代的煎藥方法,根據不同的藥材選擇合適的方法,才能收到最佳療效。

服藥也講究方法。古代的藥方,一劑藥通常分三次服用,一天服用三次;也有一些藥方規定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再服用三次。這是因為藥物入口後,會很快運行於經絡,驅除邪氣,滋養正氣,藥效過了就沒用了,怎麼能間斷服用呢?現在很多人一天只服用一次,病情久治不愈,這是治病的方法錯誤。還有些人服用藥物時,沒有注意寒熱的平衡,沒有按照時間規律服用,或者與飲食混雜一起服用,或者服藥後立即勞累或受風,不僅沒有益處,反而會產生副作用。

至於傷寒、外感疾病和痘症,病情變化很快,今天早上服用一劑藥,明天晚上再服用一劑藥,中間相隔兩天一夜,經絡已經傳導了病情,病情反而會加重。而且,發散風寒的藥物,一定要用溫暖的被子蓋住,讓患者出汗,讓邪氣隨汗排出;如果不讓患者出汗,外邪怎麼能消除呢?這些都是很淺顯的道理,醫生和病人,都應該了解。另外,毒性較大的藥物,不能輕易使用。古代神農嚐百草,才得以深入了解藥物的藥性。

現在的醫生,對於不常用的藥物,也應該仔細辨別其氣味和特性,才能避免誤用。如果只是聽說過某種藥物,從未親自嚐試過,又不仔細研讀古人的用法,就隨便用大劑量給病人服用,病人服後痛苦萬分,甚至因此而喪命,醫生卻茫然不知原因;如果醫生能每種藥都親自嚐試,就不敢輕率地用藥了。這也是不可不知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