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論金道賓真陽上脫之症
論金道賓真陽上脫之症
1. 論金道賓真陽上脫之症
金道賓之診。左尺脈和平。右尺脈如控弦,如貫索,上中甚銳。予為之駭曰:是病枝葉未有害,本實先撥,必得之醉而使內也。曰:誠有之,但已絕欲三年,服人參斤許,迄今諸無所苦,惟閉目轉盼,則身非己有,恍若離魂者然,不識可治與否。予曰:可治。再四令疏方,未知方中之意。
歸語門人,因請立案。予曰:凡人佳冶當前,賈勇以明得意,又助之以麴櫱,五臟翻覆,宗筋縱弛,百脈動搖,以供一時之樂,不知難為繼也。嘗有未離女軀,傾刻告殞者矣。是病之有今日者幸也。絕欲三年,此丈夫之行,可收桑榆者,但不知能之不為乎,抑為之不能乎。不為者,
一陽時生,斗柄嘗運;不能者,相安於無事而已。夫人身之陰陽,相抱而不脫,是以百年有嘗,故陽欲上脫,陰下吸之,不能脫也;陰欲下脫,陽上吸之,不能脫也。即病能非一,陰陽時有亢戰,旋必兩協其平,惟大醉大勞,亂其常度,二氣乘之,脫離所爭,不必其多,即寸中脫出一分,
此一分便孤而無耦,使營魄不能自主。治法要在尋其罅漏而緘固之,斷鰲立極,煉石補天,非飾說也。若不識病所,而博搜以冀弋獲,雖日服人參,徒竭重貲,究鮮實益。蓋上脫者,妄見妄聞,有如神靈;下脫者,不見不聞,有如聾瞶。上脫者,身輕快而汗多淋漓;下脫者,
身重著而肉多青紫。昔有新貴人,馬上揚揚得意,未及回寓,一笑而逝者,此上脫也。又有入寢而遭魘,身如被杖,九竅出血者,此下脫也。其有上下一時俱脫者,此則暴而又暴,不多經見者。其有左右相畸而脫者,右從下,左從上,魂升魄降同例也。但治分新久,藥貴引用。
新病者,陰陽相乖,補偏救敝,宜用其偏;久病者,陰陽漸入,扶元養正,宜用其平。若久病誤以重藥投之,轉增其竭絕耳。引用之法:上脫者,用七分陽藥,三分陰藥而夜服,從陰以引其陽;下脫者,用七分陰藥,三分陽藥而晝服,從陽以引其陰。引之又引,陰陽忽不覺其相抱,
雖登高臨深無所恐,發表攻裡無所傷矣。《經》云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,正謂此也。善調者,使坎中之真陽上升,則周身之氣,如冬至一陽初生,便葭管飛灰,天地翕然從其陽;使離中之真陰下降,則周身之氣,如夏至一陰初生,便葽蜩迭應,天地翕然從其陰。是身中原有大藥,
豈區區草木所能方其萬一者耶?
胡卣臣先生曰:言脫微矣,言治脫更微。蓋天地其猶橐龠,理固然也。
白話文:
金道賓來看病,左手的寸關尺脈象平和,右手的寸關尺脈象卻像弓弦繃緊,又像繩索纏繞,而且上部和中部脈象特別銳利。我感到驚訝,說:「這個病的問題不在表面,而是根本先出了問題,一定是醉酒後行房造成的。」他說:「確實是這樣,但我已經禁慾三年了,也吃了一斤多的人參,到現在都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。只是閉上眼睛轉動眼珠的時候,會覺得身體不是自己的,好像靈魂出竅一樣。不知道這個病能不能治好?」我說:「可以治好。」我再三要求他把詳細情況寫下來,以便了解處方背後的含義。
我告訴我的學生,並請他們記錄這個案例。我說:「一般人在面對美色時,會逞強展現自己的能力,再加上酒的刺激,導致五臟翻騰、宗筋鬆弛、全身血脈震盪,只是為了享受一時的快樂,卻不知道這樣難以持久。曾經有人在行房後馬上就去世的。你現在這個病,算是幸運的了。你禁慾三年,這是大丈夫的作為,可以讓你延年益壽。但不知道你是真的不想,還是力不從心?如果是真的不想,代表體內的陽氣還在,就像冬至時陽氣開始萌發一樣。如果是力不從心,那只是相安無事而已。人體的陰陽互相抱合而不分離,所以才能活到百歲。陽氣要向上脫離時,陰氣會向下吸住它,讓它脫離不了;陰氣要向下脫離時,陽氣會向上吸住它,讓它脫離不了。即使有病,也不會只有一種問題,陰陽之間會有抗爭,但最終一定會達到平衡。只有在大醉大勞的情況下,才會破壞這個平衡,使陰陽二氣脫離本位。就算只有一點點,比如寸脈中脫離了一分,這一分就會孤立無援,使身體的精氣無法自主。治療的重點在於找到這個裂縫並將其封固,要像截斷海龜的腳來支撐天地,像煉石來補天一樣,這不是誇張的比喻。如果不知道病因,只是盲目尋找補藥,即使每天服用人參,也只是浪費錢財,沒有實際效果。因為陽氣上脫的人,會產生幻覺,好像神靈附身;陰氣下脫的人,會沒有感覺,好像聾子瞎子一樣。陽氣上脫的人,會感覺身體輕快,汗流不止;陰氣下脫的人,會感覺身體沉重,皮膚會出現青紫。以前有個新貴,騎馬時洋洋得意,還沒到家,一笑就去世了,這就是陽氣上脫的例子。還有的人睡覺時被夢魘,身體好像被鞭打,七竅出血,這就是陰氣下脫的例子。如果陰陽同時上脫下脫,那就是病情非常嚴重,很少見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左右陰陽錯亂而脫離,右邊從下脫離,左邊從上脫離,如同魂魄升降的道理一樣。但治療要根據病情的的新舊來區分,用藥也要注意引導。新病是陰陽失調,要補偏救弊,應該用偏性的藥物。久病是陰陽逐漸進入正常,要扶正養元,應該用平和的藥物。如果久病誤用猛藥,反而會加速身體的衰竭。引導的方法是,陽氣上脫的人,要用七分陽藥,三分陰藥,在晚上服用,從陰氣來引導陽氣;陰氣下脫的人,要用七分陰藥,三分陽藥,在白天服用,從陽氣來引導陰氣。這樣引導再引導,陰陽就會不知不覺地相互抱合在一起。這樣一來,即使身處險境也不會害怕,發散表邪或攻下裡實也不會損傷身體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善於調養的人,能使腎中的真陽上升,則全身之氣,就像冬至時一陽初生一樣,陽氣升發,天地萬物都會順應陽氣;能使心中的真陰下降,則全身之氣,就像夏至時一陰初生一樣,陰氣下降,天地萬物都會順應陰氣。人體自身本來就蘊藏著大藥,又怎麼是區區草木所能相比的呢?
胡卣臣先生說:「說到脫離很微妙了,說到治療脫離更微妙。天地就像風箱一樣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