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寓意草》~ 先議病後用藥

回本書目錄

先議病後用藥

1. 先議病後用藥

從上古以至今時。一代有一代之醫。雖神聖賢明。分量不同。然必不能捨規矩準繩。以為方圓平直也。故治病必先識病。識病然後議藥。藥者所以勝病者也。識病。則千百藥中。任舉一二種用之且通神。不識病。則歧多而用眩。凡藥皆可傷人。況於性最偏駁者乎。邇來習醫者眾。

醫學愈荒。遂成一議藥不議病之世界。其夭枉不可勝悼。或以為殺運使然。不知天道豈好殺惡生耶。每見仕宦家。診畢即令定方。以示慎重。初不論病從何起。藥以何應。致庸師以模稜迎合之術。妄為擬議。迨藥之不效。諉於無藥。非無藥也。可以勝病之藥。以不識病情而未敢議用也。

危哉。靈樞素問甲乙難經無方之書。全不考究。而後來一切有方之書。奉為靈寶。如朱丹溪一家之言。其脈因症治一書。先論脈。次因次症。後乃論治。其書即不行。而心法一書。群方錯雜。則共宗之。又本草止述藥性之功能。人不加嗜。及繆氏經疏。兼述藥性之過劣。則莫不懸之肘後。

不思草木之性。亦取其偏以適人之用。其過劣不必言也。言之而棄置者眾矣。曷不將本草諸藥。盡行刪抹。獨留無過之藥五七十種而用之乎。其於周禮令醫人採毒藥。以供醫事之旨。及歷代帝王。恐本草為未備。而博採增益之意。不大刺謬乎。欲破此惑。無如議病精詳。病經議明。

則有是病即有是藥。病千變。藥亦千變。且勿論造化生心之妙。即某病之以某藥為良。某藥為劫者。至是始有定名。若不論病。則藥之良毒善惡。何從定之哉。可見藥性所謂良毒善惡。與病體所謂良毒善惡不同也。而不知者。必欲執藥性為去取。何其陋耶。故昌之議病非得已也。

昔人登壇指顧。後效不爽前言。聚米如山。先事已饒碩畫。醫雖小道。何獨不然。昌即不能變俗。實欲藉此榜樣。闡發病機。其能用不能用何計焉。

胡卣臣先生曰。先議病。後用藥。真金匱未抽之論。多將熇熇。不可救藥。是能議病者。若藥不瞑眩。厥疾不瘳。是能用藥者。

白話文:

從上古到現在,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醫生,雖然他們的天賦、智慧和醫術各有高低,但都不能偏離醫學的規矩和準則,就像不能把圓形說成方形,把彎曲說成筆直一樣。所以,治療疾病必須先了解病情,了解病情之後才能討論用藥。藥物是用來戰勝疾病的,如果能了解病情,即使從上千種藥物中隨意選用一兩種,也能達到神奇的效果;如果不了解病情,就會有很多選擇,反而讓人眼花撩亂,不知如何用藥。所有的藥物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,更何況是藥性特別偏頗的藥物呢?近來學習醫術的人很多,但醫學卻越來越荒廢,以至於變成一個只討論用藥而不討論病情的現象,導致許多人枉死,實在令人悲痛。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時運不濟導致的,但上天怎麼會喜歡殺戮厭惡生命呢?我經常看到官宦人家,看診完就馬上要求開藥方,以顯示他們的謹慎,卻從不探討病因是什麼,藥物應該如何對應病情,導致庸醫用模稜兩可的手段迎合,隨意開藥,等到藥物沒有效果時,就推託說沒有藥可用。其實不是沒有藥可用,而是因為不了解病情,所以不敢隨意用藥。

實在太危險了!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難經》這些沒有固定處方的醫學經典,完全不加以研究,反而把後世那些有固定處方的書籍奉為至寶,例如朱丹溪的學說,他的《脈因證治》一書,先談論脈象,再談論病因,最後才談論治療方法,這本書反而沒有被廣泛採用;而他另一本內容雜亂無章的《心法》卻被大家推崇。還有《本草》一書,只描述藥物的性能和功效,人們不加以仔細研究,等到繆希雍的《本草經疏》同時描述藥物的缺點和弊端時,大家就把它束之高閣。

他們沒有思考草木的藥性,也是取其偏性來適應人體的需求,其缺點和弊端不必多說,因為說了也會被大家忽略。不如把《本草》中的所有藥物都刪掉,只留下五六十種沒有過失的藥物來使用算了?這樣難道不會和《周禮》中要求醫生採集毒藥以供醫療之用,以及歷代帝王為了彌補本草的不足而廣泛採集、增加藥物的初衷相違背嗎?想要打破這種困惑,沒有比詳細討論病情更重要的了。如果能把病情分析清楚,那麼有什麼病就應該用什麼藥,病情千變萬化,藥物也要隨之改變。而且暫且不談造化生心的奧妙,就說某種病用某種藥效果最好,某種藥反而有害,只有到了這一步,才能確定用藥的標準。如果不討論病情,那麼藥物的良毒善惡,又如何判斷呢?由此可見,藥物的良毒善惡與人體疾病的良毒善惡是不同的,而不了解這一點的人,卻執意要根據藥性來決定取捨,這真是太淺陋了。所以,我之所以要強調討論病情,也是迫不得已。

古人登壇指揮,後來的效果都能和之前的預言一樣準確;他們堆積米粒如山,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周詳的規劃。醫術雖然是小道,但道理也是一樣的。我雖然不能改變世俗的習慣,但希望能藉此榜樣,闡明疾病的機理,至於能不能被人採用,那就不管了。

胡卣臣先生說:「先討論病情,再用藥,這才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沒有被說出來的真諦。很多人病情已經非常嚴重,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。能夠討論病情的人,如果用藥後沒有明顯的效果,病情就不能痊癒。能夠正確用藥的人,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。」